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口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口疮catarrhal stomatitis

心胃热盛或阴虚火旺,上攻于口,使口腔粘膜或舌发生红肿、水泡、溃烂及流涎的病证。首见《司牧安骥集》,称口中疮。马多发。病分四型。
心经积热型 多因暑月炎天,劳役过重;或役后乘热喂给草料太急,以致内热炽盛,心经积热,上冲于舌而发。证见精神倦怠,耳鼻、体表发热, 口内垂涎,采食、吞咽困难。轻者舌体微肿,并有红色疙瘩;重者舌面或舌底肿胀,疮面溃烂, 口涎带血, 口内恶臭难闻,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口色赤红,脉象洪数。属心火上炎证(见心与小肠病辨证)。治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方用洗心散、消黄散加减,噙以青黛散。针通关、玉堂、胸堂等穴。
胃热型 多因热天使役过重,并喂热草热料,热邪停于胃肠, 胃潮百脉,上熏口舌,发生疮肿。证见除心经积热型症状外,舌色发红。舌面上呈现绿豆大小灰白色小泡或溃疡面,排齿发红,脉象洪数。属里热证(见表证与里证)。治宜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方用消黄散、清胃散加减。外治与针治同心经积热型。
虚火上炎型 多因老弱瘦畜, 肾阴不足,不能制阳,虚火循经上炎而发病;或热病日久,伤阴灼液,导致虚火上炎而患。证见体瘦形羸, 口腔粘膜有散在溃疡面,周围颜色如常,不见肿胀,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重者有低热,食欲不振,咀嚼困难,口干不渴。脉象细数。属阴虚证(见虚证与实证)。治宜滋阴降火,消肿止痛。方用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没药、乳香、白芷。外治与针治同心经积热型。
外伤型 因饲料中混入木屑、玻璃、铁丝、刀片、芒刺等物,刺伤口腔粘膜及舌面;或牙齿磨灭不平、机械损伤,亦可发生。证见口舌粘膜局部微肿,破溃出血,口腔粘膜或舌面有芒刺扎入。一般无全身症状。治宜清除异物,口腔消毒。噙以青黛散,撒布冰硼散。若肿胀严重时,宜清热、消肿、散瘀。方用消黄散加减。

口疮

病名。出 《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 “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熏灼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 “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口疮catarrhal stomatitis

中兽医病名。心经积热,上攻于舌或异物刺伤,致使口舌生疮的病症。病初采食、咀嚼困难,口中流涎,舌体和口腔黏膜肿胀,逐步溃烂成疮,不能采食饮水,口色赤红,脉象洪数。若为异物所伤,通过口腔检查可以发现。首先以消毒液冲洗口腔,清除异物,然后以冰硼散吹入口腔。若有全身反应,治宜清心火,消肿解毒,方用清心散加减,针舌底穴。

口疮

即口腔粘膜溃疡。今多称滤泡性口腔炎。

口疮

病症名。指口腔内生小溃疡。呈黄白色,周围红晕,灼热而痛,进食困难。有虚实之分。实证发病急,症状重,多由心火上炎,脾胃热盛所致,治宜清热泄火;虚证起病缓,症状较轻,时愈时发,多由阴虚火旺,或脾肾阳虚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或温补脾肾。局部吹散或含嗽。

口疮kǒu chuāng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十剂(湿剂)(122)。病名。出《素问·气交变大论》。症见口腔之唇颊等处黏膜,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淡黄色或灰白色之色之小点,单个或多个不等,周围红晕,表面凹陷,局部灼痛,反复发作,饮食吞咽有碍。《医贯》卷五:“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说明口疮有虚火和实火之分。实火者,诸经之热,皆应于心,心火上炎,熏灼于口,则口舌生疮,治宜泻火清心,方用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脾热生痰,痰火互结,上炎于口,亦生口疮,治宜清热祛痰。可选用黄连温胆汤、贝母瓜蒌散等加减。虚火者,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于口腔而发口疮,治宜补肺滋肾,滋阴降火。可选用补肺阿胶汤、生脉散、知柏地黄汤等加减。妇人产后血气虚,虚热上冲亦可发口疮。《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产后口生疮者,心脏虚热,心开窍于口,而主血脉。产则血气虚,脏有客热,气上冲胸膈,重发于口,故生疮也。”治宜滋阴清热。可选用四物汤、归脾汤、百合固金汤、麦门冬汤等加减。

口疮aphtha

为口腔粘膜病中发病率最高者。具有周期性复发的特点,故亦称复发性口疮或复发性口腔溃疡。表现为口腔粘膜有圆形或椭圆形浅溃疡,单发或多发,有剧痛,一般7~10日愈合。其病因较复杂,与病毒感染、过敏反应、内分泌紊乱、消化不良等有关。愈合后不留疤痕。治疗原则为局部涂抹消炎、防腐、止痛药物,并全身应用免疫抑制剂、中草药等。

口疮kǒuchuānɡ

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已有“民病口疮” 之说。《医贯》: “口疮上焦实热, 中焦虚寒, 下焦阴火, 各经传变所致。” 症见口腔内唇、颊、上腭等处黏膜出现淡黄色或灰白色之小溃疡, 单个或多个不等, 呈椭圆形, 周围红晕, 表面凹陷,局部灼痛, 反复发作, 影响进食和吞咽。诸经之热皆应于心, 心火上炎, 熏蒸于口, 则口舌生疮, 治宜泻火、清心, 方用导赤散加减。脾热生痰, 痰火互结, 上炎于口, 亦生口疮, 治宜清热祛痰, 方用二陈汤加减。若因脾肾两虚, 兼有虚热者, 口腔失于濡养而生口疮, 治宜补脾益肾, 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

口疮

口疮

口疮是一种发生在口腔粘膜的小溃疡。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病毒可能是致病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过渡性L型链球菌有关。有些作者发现口疮复发加剧时,患者血清中抗2A株链球菌的IgG抗体有明显增加。另一些研究指出电镜检查早期口疮损害观察到有与接触性皮炎相似的现象,因而认为本病的病因机理有细胞免疫反应参与。许多因素可诱发本病。如消化功能障碍或病变、精神因素、疲劳、发烧和经期等。咀嚼或刷牙的创伤常可引起复发,故也称“复发性口疮”。
发病以青壮年为多,女多于男。常见的临床类型有:
(1) 轻型口疮: 为一个或数个小溃疡,开始时为一针头大的红斑,稍凸起而灼痛,继之迅速形成溃疡,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直径2~3mm,溃疡微凹,基底平坦,表面呈乳白色,围绕红晕,灼痛明显,影响饮食。损害好发于舌,唇内侧,颊粘膜等处,约6~10天,症状自行缓解而愈。
(2) 阿弗他口疮: 溃疡数量多,分布于口腔粘膜角化较薄的区域,灼痛剧烈,常伴发淋巴结肿大。
(3) 复发性坏死性粘膜腺周围炎: 又称重型口疮,腺周口疮,复发疤痕性口疮,为单个凹陷性深溃疡,直径可达1~2cm,且可累及粘膜腺,产生粘膜腺炎或坏死,病程缓慢,愈后留有疤痕。
治疗轻型口疮可用2%龙胆紫溶液或2%硝酸银溶液局部涂布。口炎型与腺周口疮可用抗生素含漱剂,如四环素混悬液(5ml中含250mg四环素)每天4~5次含口。损害下或损害内作皮质激素注射。

☚ 白化病   沟裂舌 ☛

口疮kǒu chuāng

aphtha (pl.aphtha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