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鱼类资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鱼类资源

(一)鱼类资源

1.土著鱼类。云南共有鱼类421种,其中土著鱼类就目前所知共有382种,种的分布有极强的地域性。滇西北的山溪、湖泊的主要鱼类是青藏高原区的类群——鲤科的裂腹鱼亚科和鳅科的条锹亚科,它们适应高原地区低水温和阳光强辐射的自然条件,其生物学特点是生长缓慢,性成熟较迟,是组成高寒地区鱼类资源的主体。滇南及南部边缘地区,多宽谷盆地,气候炎热,分布着具有热带、亚热带特色的鲇类和鲃亚科的繁多种类,它们通常个体大、生长快、繁殖力强、水体生产力高,鱼类资源比滇西北丰富。滇中多湖泊,是鲤属和白鱼属集中分布区,种类少、物种分化突出,特有种多,湖中多数种类个体小、生长慢、天然水体生产力低。滇东及东南部石灰岩地层分布区的溶洞和地河里有分布狭窄、地域性极强、数量稀少的盲鱼,它们生活在离地表上百米的溶洞水域或地河,四周漆黑无光,眼高度退化,失去视觉功能,触须发达、触觉灵敏,系珍稀种,亟待保护和研究。
在云南6大水系的土著鱼类中,南盘江水系鱼的种类最多,为125种;其次是澜沧江124种,金沙江和元江,分别为86种和83种,伊洛瓦底江为52种,怒江最少为43种。各水系鱼类组成都以鲤科为主,其种数往往超过或接近其余各科的总和,仅怒江水系中鲤科鱼类占该水系总种数的37.2%,但仍高于其他各科鱼类。在6大水系中除金沙江和南盘江外,其余均为国际性河流,鱼类组成与下游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有较多相似之处,而不同于国内其他水系。云南河流多处于高山深谷之中,具有河道坡度大和季节水位差大的特点,水流湍急故适应急流生态型的种类不少,如平鳍鳅科、鮡科等,它们有的腹鳍左右相连呈吸盘状,有的由皮褶构成吸附器,具有较强的与急流相抗衡的吸附力,通常身体小、体平扁、生长慢、数量小、鱼产力低。
概括起来,云南土著鱼类有以下的特点:
(1)种质资源丰富。已知云南有土著鱼类382种,分隶于138属、27科、9目,占全国淡水鱼类总种数的一半,种类之多,居全国各省区之首,这就为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特有科、属、种多。在云南的土著鱼类中,有4个特有科,即双孔鱼科、粒鲇科、刀鲇科、南鲈科,占总科数的14.8%;40个特有属,为双孔鱼、、低线𫛳、长嘴𫛳、异鲴、大鳍鱼、罗碧鱼、袋唇鱼、裂峡鲃、方口鲃、短吻鱼、盲鲃、长臀鲃、长背鲃、角鱼、舌唇鱼、野鲮、单吻鱼、盆唇鱼、鲃鲤、云南鳅、新条鳅、细头鳅、马头鳅、鳞头鳅、拟长鳅、平鳅、叉尾鲇、缺鳍鲇、半鲇、刀鲇、𩷶、粒鲇、魾、拟𩹽、异齿𩹽、黑鮡、棕鲈、线足鲈、单孔鲀,占总属数的29%; 240个特有种,占总种数的64.3%。特有种占这么高的比例,显示出云南鱼类区系的特色和其资源的特殊性。
(3)种的分布有极强的地域性。云南虽然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但因地形复杂和环境多样,大多数种类分布区狭窄,只有少数种类共同分布于几个水系。不同的两个水系一般只有10多个共有种。金沙江与怒江、伊洛瓦底江仅有3~4个相同种。南盘江与元江共有种最多,也不过33种。与江河相通的湖泊,鱼的种类组成也独具一格,如一河连通的星云湖与抚仙湖,也因水环境不同,鱼类组成和水体生产力相差甚大。特有种的出现除了不同水系因地理隔离,小水环境的千差万别引起的异域分化外,在同一水域也会因生态隔离引起区域分化而导致鱼类出现分异。洱海的鲤鱼、泸沽湖的裂腹鱼就是如此。此外一些特殊种类分布就更加狭小,例如盲鱼通常只发现在一个溶洞或一段地下河流中,一旦这个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这种鱼类便可能消亡。因环境的急剧变化,导致濒危种的增加,这也反映了在鱼类资源波动性中云南特有鱼类更显脆弱。
(4)鱼类种群数量小,天然产量低。江河鱼类的特点是“种类多、产量少”,这是由于所处江河源自高寒山区、水温低、滩多流急、生物贫乏,决定鱼类种群数量的基本因素——群体的天然饵料太少,所以鱼的生长缓慢,年龄系列长,性成熟晚,产卵量少,补充群体相对也就少,故难以形成专门的渔业对象。而湖泊鱼类虽然“种类贫乏”,但其特有种的种群常会形成优势,例如抚仙湖的𩾌𩷕白鱼年产曾高达500~600吨,占全湖总产量的80%以上;星云湖的大头鲤曾年产140吨左右,占全湖总产量的90%以上;大理裂腹鱼曾占洱海渔获量的30%左右,以上3种鱼类到1995年,后两种已濒临消亡,𩾌𩷕鱼也下降到年产30吨左右。湖泊鱼多数种类个体小、生长慢,天然水体生产力低。
2.引进鱼类。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开展,从1955年开始从省外引进一些养殖增殖的优良鱼类,至1995年,先后引进的有:草鱼、鲢、鳙、青鱼、鲮、长春鳊、莫桑比克罗非鱼、镜鲤、三角鲂、团头鲂、细鳞斜颌鲴、日本白鲫、兴国红鲤、荷包红鲤、胭脂鱼、虹鳟、太湖新银鱼、池沼公鱼、尼罗罗非鱼、奥丽亚罗非鱼、蟾胡子鲇、革胡子鲇、露斯塔野鲮、银鲫、银鲃、蓝鳃太阳鱼、云斑𫛚、斑点叉尾𫛚、建鲤、淡水白鲳、加州鲈鱼和大银鱼等。由于引种不慎,也带进了一些低值小型鱼类,如鱵鱼、黄䱂、𫛫虎、䱗条、麦穗鱼、红鳍原鲌等。以上引进鱼类经过多年养殖移植,在云南渔业生产上已经形成较大产量和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主要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鲤鱼。这些鱼是中国传统的优良养殖鱼类,自1955年起,云南省开始从广西、湖北空运夏花鱼种和鱼苗,并于1962年起推广家鱼人工繁殖技术。除青鱼因食性限制养殖范围较小外,其余4种已成为全省普遍养殖的优良鱼类。1995年全省养殖鱼类产量为66 594吨,其中草鱼26 111吨,占养殖鱼类总产量的39.21%,鲢、鳙鱼12 980吨,占19.49%,鲤鱼14 656吨,占22.01%,这4种鱼的养殖产量占全省养殖鱼类产量的80.71%。
罗非鱼是热带、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和电厂温排水养殖的优良鱼类,最早引入云南的莫桑比克罗非鱼,是1959年从越南老街引到云南的河口县养殖,逐步推广到红河州南部、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1979年又从广东、广西引进尼罗罗非鱼,经过几年的推广,已逐步取代了莫桑比克罗非鱼,成为云南南部地区、河谷热区及温流水养鱼的主要养殖对象。1995年全省生产罗非鱼7 865吨,占全省养殖鱼类产量的11.81%。
虹鳟是冷水性养殖品种,1981年由北京引进,在滇西北的丽江县生长良好。1982年丽江地区水产站将平均体重35.5克的虹鳟鱼种1 679尾投放丽江县城北清溪水库,1983年1月检查,库中虹鳟体重一般为500克,个别达1 500克。同年3月,在水库中发现虹鳟鱼苗,7月初鱼苗体重长到6克,体长7.2厘米。说明在清溪水库水源流量0.54立方米/秒,冬季出水口水温10℃,入库河道为100米砂砾浅滩的特定条件下,虹鳟能自然繁殖孵化形成群体。至1995年,全省已有丽江、寻甸、嵩明、官渡等县(区)利用流水和网箱养殖虹鳟,年产成鱼50吨左右。
革胡子鲇,又名埃及胡子鲇,1984年从广东、广西引进,主要移植在红河州南部,后又推广到思茅、西双版纳、保山、德宏等地,现成为云南南部地区的一个高产养殖品种。
太湖新银鱼,原名太湖短吻银鱼,1979年从江苏太湖引进,先移植于滇池,1982年又陆续移植到星云湖,1984、1985年及1989、1990年又两度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植,至1995年全省移植银鱼的湖泊水库面积达12万公顷,年产3 148吨,创汇1 000多万美元,云南已成为全国银鱼的主产区之一。
此外,引进的鱼类中,团头鲂是一个在池塘、湖泊混养的好品种,鲮鱼在滇南池塘、水库养殖效果甚好。淡水白鲳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等地州及温流水养鱼池中生长快,有一定比重。池沼公鱼在部分水库已形成产量。
3.土著经济鱼类及稀有种。云南众多土著鱼类中,2/3分布于江河,群体数量少,经济价值不高。但产自湖泊的100多种土著鱼类,产量较高的有30多种。
(1) 华南鲤。地方名称红尾鲤、元江鲤。体侧扁较高,略呈椭圆,头较小,略尖,口下位,上颌较下颌突出,须2对,鳞较大,在腹鳍基部有一较发达的腋鳞。鲜活时尾鳍下叶呈红色,偶鳍呈淡红色,故当地称红尾鲤鱼。华南鲤分布于元江水系,在云南元江县一带,每年12月份开始繁殖,1月份进入繁殖盛期,当地渔民设人工鱼巢在江边采卵,移至池塘中孵化、育苗直至养成商品鱼。50年代后期,元江鲤作为养殖良种向全省推广,70年代长江水产研究所用元江鲤作父本与江西的荷包鲤杂交,培育成荷元鲤,其子代生长优势均高于父母本;继后又以特定的荷包红鲤与元江鲤为亲本,采用家系选育、系间杂交,以及雌核发育等一系列育种措施,获得了遗传性稳定的鲤鱼新品系建鲤。建鲤的经济性状更佳,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几种杂交鲤鱼及其他鲤,当年可养成商品成鱼,并且具有肉味好、含肉率高、适应性强、抗病力强、饵料转化率高、易起捕等优点,全省已普遍推广养殖。
(2) 杞麓鲤。地方名称黄皮鲤。体延长、侧扁、头后背部隆起不显著,一般在背鳍起点处为最高点。头较长,口端位,上颌较下颌略突出,呈马蹄形,口裂较倾斜,唇较厚,通常有须二对,吻须约为口角径的一半长,有的鱼吻须消失。鲜活背部青灰,腹部微黄,尾鳍边缘带黑色。分布于杞麓湖、星云湖、滇池、洱海等各湖,活动于水域的中下层,杂食性,在湖泊集中于5、6月产卵,个体较大,可达4千克,是产地常见的经济鱼类。
(3) 鲫。云南的鲫鱼有普通型和高背型两个种群。二者在可数性状上无明显区别。但在外部形态及生态习性等方面有一定差异。普通鲫体色金黄或黄黑,体较低,头钝圆。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5月。染色体2n = 100。雌雄比例基本上与省内外其他地方的鲫鱼相似。高背鲫体色银灰,体较高。头较尖,头后背部显著隆起,每年3月中已达产卵高峰期,模式染色体162。至今未发现高背鲫的雄性个体,是一种行孤雌生殖的种群,高背鲫与普通鲫相比,无论是同龄的长度和重量,还是它们在同一年龄所增加的长度和重量,前者都明显优于后者。高背鲫常见者为0.5千克,大者可达1.5千克以上。因其生长速度快,加之行雌核发育,能大量补充群体数量,保证了资源的稳定。自70年代起,滇池高背鲫鱼在滇池中数量猛增,在滇池的经济鱼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80年代早中期,还被引种到洱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大屯海、程海等湖泊中,并迅速发展为这些湖泊的支柱鱼源之一,深受各湖区人民的喜爱。同时还被国内8个省区引种。由于滇池生态环境的变迁,滇池高背鲫鱼群体中形成了种群内的分化,在基因和基因表达上表现出多态性。在今后选种育种中应充分利用其生化多态性择优筛选。
(4) 大头鲤。地方名称大头鱼、碌鱼。大头鲤体长而侧扁,腹部圆。头大而宽,一般头长大于体高。口较大,端位,呈弧形,无须。鲜活时,背部青灰带绿色,腹部银白色,背鳍灰黑,其余各鳍均为淡黄色。大头鲤生活在湖泊中水清而深的地方,游泳迅速,为中上层鱼类。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产卵期较长,从4月初开始直到9月,较集中于5、6月。个体较大、肉嫩味美,头部含脂量高,为当地鱼类之上品,50年代为星云湖和杞麓湖的优势种群,经济价值高,70年代数量逐渐减少,曾作为增殖良种,移植到玉溪东风水库、晋宁柴河水库、曲靖潇湘水库获得成功。目前江川渔场饲养部分亲鱼,每年繁殖孵化鱼苗放湖增殖。大头鲤仅分布于星云湖与杞麓湖。
(5) 鱇𩷕白鱼。地方名称抗浪鱼。体细圆略侧扁,呈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吻尖,口次上位。无须。腹棱自腹鳍基部逐渐隆起向后延伸至肛门,鳞小。生活时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喜水质清新、含氧量较高的水环境,平时栖居开阔的敞水区。食物是以浮游动物中的枝角类、桡足类为主,也食昆虫和鱼卵。产卵期长,主要集中在6~8月。繁殖时,亲鱼群集游向岸边的溪流处产卵,卵粘附砾石或较硬的蕨类植物叶片上。每批亲鱼产卵活动通常持续3天,相隔7天后第二批相继来产,这就是当地渔民所说的“来三去七”的规律。此鱼个体小、肉味鲜美,数量多,是抚仙湖的特产鱼,又是该湖渔业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多年始终保持该湖总鱼产量的一半以上,达二三百吨。到1995年,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产量日趋减少,年产仅有一二十吨。仅分布于抚仙湖。
(6) 云南鲴。地方名称油鱼。体形侧扁,腹部圆,腹棱自腹鳍末端开始延长至肛门。吻短阔,口小,下唇很薄,下颌具发达的角质边缘,口裂平直。无须。鳞小,腹鳍基部有一狭长腋鳞。生活时背部灰黑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背鳍灰色,臀鳍淡红色,尾鳍橘红色。活动于水体中下层,食性杂,除食枝角类、桡足类以外,还食藻类和有机碎屑等。5、6月间在沿岸石砾滩上产卵。云南鲴全长15~20厘米,肉嫩、味鲜,每逢初冬,肠管周围积满脂肪,故名“油鱼”,为滇池的特产鱼类。60年代其产量达到高峰,成为滇池中的主产鱼,70年代由于产卵场被围垦,加上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产量逐渐下降,至今已濒临消亡。云南仅见于滇池。
(7)圆吻鲴。地方名称红翅鱼。体长形而侧扁。腹部较圆。无腹棱,吻钝而突出,口下位,上颌长于下颌,下颌前缘具发达的角质层,口角无须。鳞片小,在腹鳍基部有一发达的狭长腋鳞。生活时背部灰黑色,腹部银白色,背鳍和尾鳍淡黄色,腹鳍、胸鳍和臀鳍呈橘红色。圆吻鲴生活于水体底层,主要以硅藻、丝状藻及有机碎屑为食。云南仅见分布于程海,80年代末90年代初,程海圆吻鲴产量每年约160吨左右,占全湖鱼产量的30%。
(8)银白鱼。地方名称小白鱼。体长而侧扁,头后背部隆起,背部平直。吻端尖,口端位,下颌略突出,其前端的小突起嵌入上颌的凹陷处,口裂斜向上,无须。腹棱自腹鳍基之后延伸至肛门。鳞小,在腹鳍基具一狭长腋鳞,体色银白,体侧更为鲜艳,背部稍暗,腹部较淡,各鳍为灰白色。活动于水体中上层,食性颇杂,1~2龄时以枝角类为主,兼食丝状藻类和小鱼虾。2龄后以小鱼虾为主。产卵盛期为4月。银白鱼系中小型经济鱼类,仅产于滇池,60年代曾与多鳞白鱼一起,占全湖鱼产量的30%,至今已濒临消亡。
(9)云南倒刺。地方名称青鱼。体侧扁,腹部无棱,吻端圆钝。口次下位。须2对,鳞大,在腹鳍基有一发达的腋鳞。背鳍末根不分枝,鳍条粗壮,成为硬刺,后缘具锯齿,前有一倒刺卧伏皮下。背部和体侧青灰色,腹部带乳白色,腹鳍和臀鳍青色。为中上层鱼类,以丝状藻为主食,也食水生植物的茎叶和贝类,在春末夏初产卵于砾石,系沉性卵,是产地大型经济鱼类,最大个体达70千克。由于生态环境变迁,种群正趋衰落。分布于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
(10)金线鲃属。吻圆钝,向前突出,吻皮盖于上唇基部,其与前眶骨分界处有一小缺刻,是吻须着生处,须2对,很发达。颊部侧线孔系很发达,自眼缘下方呈线状放射。鳞片很小,侧线完全,侧线鳞比体鳞为大。本属鱼在云南有6种,分布于云南的金沙江水系及南盘江水系,它们是牛栏江的贵州金线鲃、南盘江的小孔金线鲃、罗平、沾益的软鳍金线鲃、阳宗海的阳宗金线鲃、抚仙湖的抚仙金线鲃、滇池的滇池金线鲃。前3种均为偶见种,后3种均为当地常见种,均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历代视为珍品。喜栖息于水质清新的多石块的水域,出没于湖中有地下水流出的洞穴,并产卵于洞穴的石砾上。由于环境剧变,本属鱼在滇池已濒临灭绝,阳宗海及抚仙湖目前还能捕到,资源亟待保护。
(11)大理裂腹鱼。地方名称弓鱼。身体细长、呈侧扁梭形,头小,吻略尖,眼大,口端位。身体背部及侧部被细鳞,胸及前腹面裸露无鳞。腹鳍基部外侧各有明显腋鳞,肛门一臀鳍基两侧各有一列大型臀鳞。全身银白闪亮、背部青色。生活在水体中上层,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食物。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深为群众喜爱,被誉为大理特产。分布仅见于洱海。历史上占洱海渔获物的30%左右,70年代后,由于捕捞强度过大,洱海水位下降,产卵场遭破坏,此鱼濒于绝迹。
(12)唇鱼,地方名称猪嘴鱼。体稍侧扁,较肥厚,胸部以前平坦,背缘隆起。吻皮高度发达,向下弯包,吻端圆钝,向前突出,口下位,横裂,上下颌边缘为革质,被厚唇完全覆盖。前胸部鳞片显著变小,埋于皮下,往后渐大。体棕褐色,腹部乳白。喜栖于山溪流水岩洞,为江河中下层鱼类,摄食岩石上的附着生物和有机碎屑。每年雨季开始的5月份为繁殖期。肉质肥嫩,味道鲜美,为产区的主要食用鱼,在宜良以下的南盘江中占总渔产量的70%以上。产量现逐步下降。
(13)双孔鱼。地方名称四鳃孔鱼。体细长,前部略呈圆筒形,向后渐侧扁。腹部圆,无棱。眼侧上位,较小,位于头后部。口下位。口特化成漏斗状口吸盘,吸盘内表面具许多排列整齐的乳突。下颌缘具角质。在主鳃孔上角具一入水孔,通入鳃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喜栖于清水石底河段的激流处,吸附在石块等表面,铲食藻类等。个体不大,为产地偶见种,属于珍稀鱼之一,国内仅见于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勐腊。双孔鱼的上鳃孔代替口参与呼吸,使口特化成吸盘,借以抗衡急流的冲刷,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是教学和科研的极好教材,亟待加以保护。
(14)盲鱼。云南发现的有个旧盲条鳅、裸腹盲鲃、无眼金线鲃等。它们各自源于极不相似的祖先,由于适应相似的黑暗环境,产生明显的趋同现象,表现为眼睛的消失,色素的消退以及触觉特别发达,以补偿视觉功能的衰退。这些鱼类极具地方特点,一向为国内外有关学者所关注,可提供广阔的基础研究内容,因分布地域性极强,数量稀少,十分珍稀,亟待保护。

☚ 四、水产资源   (二)其他水生经济动物 ☛

(一)鱼类资源

(一)鱼类资源

青海省内有鱼类67种, 分别隶属于3目6科。其中天然鱼类48种, 引进鱼类19种。优势种类是裂腹鱼亚科和鳅科鱼类, 各有20种, 构成省内鱼类区系中的主体, 也是天然鱼类的主体, 引进的鱼类大多数是养殖、增殖用的优良品种, 主要是鲤科和鲑科中的传统养殖品种。 有鲤、草、鲢、鳙、鲫、鲂、鳊、虹鳟、池沼公鱼、 大银鱼、 革胡子鲶、美国斑点叉尾𫛚等。

表1-4-2 鱼类分类情况

亚科种类亚科种类
鲑形目
鲑形目

胡瓜鱼
2
1
鲤形目
裂腹鱼
2(6品种)
18
鲤形目



雅罗鱼
3
3
3
 条鳅
花鳅
19
1
鲶形目1
 2  2
☚ 五、渔业资源   (二)分布 ☛
000256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0: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