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健康的原则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方面状态的良好和完满。因此,判断一个人(包括老年人在内)是否健康,也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而后两项皆属心理范畴,判断其是否健康须遵循以下3项原则(见健康概念的演变与健康的定义):
❶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即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无论其形式和内容都应与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否则就难以为人所理解。以印度狼孩为例,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环境而与狼为伴,产生的心态与行为离奇怪异,这些心理状态就不正常了,这不仅使健康的人难以理解他,他也无法适应人类社会的生活。
❷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是指感知、体验、情感与意志行为在一个人身上是一个完整和协调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是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进行有效活动的心理学基础。如一件令人气愤的事,在感知它时,应该有不悦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并用低沉不快或斥责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倘若用欢快的语调和行为来表达一件令人厌恶或痛苦的事件,则属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
❸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或个性是一个人在长期生活经历中形成的心理特征,一旦形成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如果一旦变得反常,偏离了他原来的心理特征,就不正常了,往往是不健康状态的反映。例如,一个胸襟开阔、性格开朗、外向的老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的心理(或行为)已偏离正常而属于不健康的状态了。
以上3条原则是从外显行为是否异常来评估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但仅凭此3条还很不够,因为在许多属于正常行为或心理的人中,其健康水平仍不完全一样,有的健康水平较高,有的则较低。所以,人们十分重视研究区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标准,这对心理保健和指导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