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高等农业教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

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省公立高等农业学堂正式成立,是四川第1所也是我国第5所高等农业学堂。设农、林、蚕、殖边等科,学制2年。蚕桑科和附设的甲种农科,培养基层蚕业人员和甲种农业学堂(相当中级农校)教员。高等农业学堂每年每科招生1个班,40—50人。
民国2年(1913年),北洋政府公布《学校系统令》和《专门学校令》,对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培养目标、科系设置、课程安排等作了具体规定,是我国高等教育步入正规化的开始。1914年,四川高等农业学堂更名为四川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按照《专门学校令》招收中学毕业生,学制3年,教师多为留学归国学生和少数外籍教师,教材主要采用日本教材。办学13年中,培养出四川第一代农业专门人才,为开拓近代农业做出了贡献(表5-1-1)。

表5-1-1 1916—1918年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情况

单位:人、万银元

项目
年份
在校学生数教职员常年经费当年资产
总 计农 科林 科蚕 科殖边科甲边科教 师职 员经 费资 产
1916
1917
1918
184
157
161
27
40
37
63
72
62
36
36
43
3424
9
19
27
23
17
19
24
29
4
7.3
3.3
5.9
5.9
5.9

1927年8月,四川省长公署决定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农业专门学校,成立四川大学农学院,设农艺、森林两系。在校学生200人左右。1931年,农学院独立建为四川省农学院。在此期间,由于军阀混战,财政枯竭,政局动荡不安,农业教育呈衰落之势。四川省农学院于1935年7月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时,仅有农林1个系,全院师生不足100人。在此期间,重庆大学于1933年成立了农学院,同年8月成立了四川乡村建设育才学院(1936年改名为四川省教育学院),设置了农业科系,但规模很小,师资经费困难,办学成绩不显著。
川政统一和抗日战争爆发,为四川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重视学校建设,四川大学农学院于1935年底恢复农学、森林两系,1936年增设园艺、植物病虫害系,1939年增设蚕业系,1943年9月增设农业经济系,1944年增设农业化学系,1948年增设畜牧兽医系。学生增加到千人左右,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完整的农学院之一。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自颜歆任院长后,着力建设农业科系,培养农村农业教师,成立了农艺、农产制造、园艺3系,规模发展到近300人。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沿海沦陷,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私立复旦大学农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私立铭贤学院、国立边疆学校畜牧专修科迁川办学。国民政府在四川也新建了一批农科高等院校,如华西大学农学系(1941年成立),国立西康省技艺专科学校(1939年成立),国立乐山技艺专科学校(1939年成立),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40年成立),私立储才农业专科学校(1944年成立),私立川康农工学院(1940年成立)。当时四川省内先后拥有14所农业高等院校,国内农业界知名教授、专家云集四川,在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8年中,四川农业高等院校共毕业2 500人左右。这些毕业生在战时为发展四川农业做出了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科研、教学中的骨干。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农业院校也较活跃。四川大学农学院与四川农政所、农林部合作,从事水稻、柑橘等作物的多点研究和推广,1938年首先引进夏橙、脐橙、血橙经驯化后在四川推广,农学院杨允奎、杨开渠教授对四川玉米、水稻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奠基工作。四川教育学院首先引进甘蓝(莲花白)在四川推广。金陵大学农学院在仁寿、新都开办农民学校和实验点,推广小麦良种“金大2905”,最早引进番茄在四川推广。铭贤学院在金堂建立粮、棉栽培实验基地,开展果树、烟草、蔬菜研究,引进玉米良种“金皇后”在四川种植。华西协合大学引进荷兰种牛,培育本地奶牛,引进“来航”、“澳黑”、“芦花”等种鸡在四川繁育推广。
抗日战争结束后,内迁学校回原地办学。国民党大规模发动内战,经济崩溃,物价高涨,社会动荡不安,当时仍有10个农科学院(包括1946年后新成立的3个私立学院)在川办学,但除川大农学院勉强维持正常办学外,其余学校由于经费、师资、生源、学生出路等困难,纷纷缩小规模,时办时停。农业高等教育呈衰落之势(表5-1-2)。

表5-1-2 1949年前四川农业高等院校

学 校 名 称成立时间进川时间农业科系备 注
年份地址迁日
入期
迁日
出期
在地
川址
四川大学农学院1905成都   农学、森林、园艺、植病、蚕业、
农经、农化、畜牧系
前身为农政学堂农业专门学
四川教育学院
重庆大学农学院
1933
1933
重庆
重庆
   园艺、农产制造、农艺系
水利、园艺系
1950年并入西南农学院
1935年并入四川大学
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 南京19371946成都农业教育、农业经济、农艺、
森林、园艺、植病、蚕桑、农林生
物系 农业专科
 
国立复旦大学农学院
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
 上海
南京
1937
1937
1946
1946
重庆
重庆
农艺、园艺、植保、 畜牧兽医
系 畜牧专科
 
国立边疆学校畜牧专科
私立铭贤学院
 南京
太原
1937
1939
1946
1950
重庆
金堂县
畜牧专科
畜牧、农艺、农经系
1950年迁返山西
华西协合大学农艺系
国立西康省技艺专科学校
1941
1939
成都
西昌
   农艺系 农业专科
农林(农垦、森林)、 畜牧(兽
医蚕丝)系
1950年合并西南农学院
1952年调整合并
国立乐山技艺专科学校
私立乡村建设学院
私立储才专科学校
1939
1940
1944
乐山
重庆
重庆
   农产制造、蚕丝系
农业、水利系
农艺、园艺系 农经专科
1952年调整合并
1950年停办
1948年更名汉华农专,1949
年停办
川康农工学院
私立敦义工农学院
1940
1949
成都
重庆
   农艺系(1946年停止招生)
茶叶专科
1950年调整时并入四川大学
1950年并入西南贸易专科学
私立相辉文法学院
私立川北农工学院
1946
1946
重庆
三台
   农艺系 农业专修科
农艺、农经系 农田水利专科
1950年并入西南农学院
1952年调整合并
☚ 第一节 农业教育_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教育   (二)中、初等农业教育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

1.发展规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10所农科高等院校(表5-1-3)。接管后派出军代表组成临时校务委员会,任命学校负责人,进行初步整顿,并于当年复课招生。按照中央对旧教育坚决全面进行改造的方针,1950年11月合并省教育学院、相辉学院、华西协合大学的农业科系,建立西南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产制造、森林、畜牧兽医5个系,学生536人。1952年7月按照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要求,进行全面调整,保留了西南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其余农业院校除铭贤学院迁回山西外,一律撤销,教师、学生全部转入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大学农学院,从而解决了旧教育单位布局不合理、科系重复、规模小、力量分散的问题。1956年9月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院,更名四川农学院,完成了四川农科院校的全部调整工作(表5-1-4)。

表5-1-3 1950年接收的农科高等学校(系)

学 校接收单位校(系)负责人农业科系学生数(人)
四川大学农学院
川北大学
四川教育学院
华西大学农艺系
相辉学院农艺系
西康省技艺专科学校
成都军管会
川北行署
西南文教部
成都军管会
西南文教部
西康省文教厅
程复新
贾子群
周西卜
管相桓
许逢熙
李俗文
农学、畜牧等3个系
农艺、农经、农田水利系
农艺、园艺、农产制造系
农艺系
农艺系 农学专科班
农林、畜牧系
640
87
238
58
94
乐山技艺专科学校
乡村建设学院
敦义工农学院
铭贤学院
川南行署
重庆军管会
西南贸易部
成都军管会
唐世堂
姚大非
俞寿康
贾麟炳
蚕业、农产制造系
农艺、农田水利系
农艺、园艺(茶叶)系
畜牧、森林系
33
73
71
14

1958年,提出了“教育也要大跃进”的口号。国务院决定农业高等院校由农业部领导,教育权力下放。当年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制定了《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1958—1962年要为每个县培养30—50名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西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相继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系(科)。西南农学院由9个专业增加到18个专业;四川农学院由5个专业增加到15个专业。各地、市、州、县纷纷办起了一批农科大学,自行招生上课,出现了失控局面。当时全省究竟有多少号称大学的学校,已无确切统计。为此,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5月制定了《全省全日制高等学校统一管理的暂行规定》,加以清理,核定了一批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承认其为全日制专科学校(其中设农科的有11所),其余视为“红专学校”或“业余学校”,使混乱局面初步得到控制(表5-1-5)。“大跃进”中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超过了国家财力,也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办学越来越困难。1961年1月,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应地对发展过热的高等农业教育进行了必要的调整。1961年7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西南农学院由18个专业压缩为10个专业,四川农学院由15个专业压缩为5个专业,基本恢复到了1957年的规模。并对1958年后新建的11个专科学校,全部撤销。经过调整,农业高等院校到1962年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教学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1963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纠正了权力过于分散的弊端,为高等农业教育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表5-1-4 1952年四川农科院、系调整表

单位:人

学 校调 入调 出






调出学校科 系学生人数接受学校科 系学生人数
合 计 122  340
西南农学院
西南农学院
森林系
畜牧系
25
34
西南农学院园艺系
植物病虫害系
40
36
云南大学农学院
西昌技术专科学校
西昌技术专科学校
乡村建设学院
(川东教育学院)
牧医系
农艺系
畜牧科
农学系
29
15
14
5
西南农学院
西南农学院
西南农学院
西南农学院
西南化工学院
蚕业系
土壤专业
生化专业
农业经济
农产制造
23
52
14
41
23
铭贤学院
铭贤学院
牧医系
森林系
 沈阳农学院
灌县林校
农业经济
林业(中技)
20
91
西



合 计 569  140
四川大学农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
贵州大学
园艺系
植物病虫害系
蚕业系
土壤专业
生化专业
农业经济系
植物病虫害系
农化系
农经系
40
36
23
52
14
41
31
31
31
西南化工学院
四川大学农学院
农产制造
森林系
畜牧系
81
25
34
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
蚕丝科
22
11
(1950年调入)  
西昌技术专科学校
川北大学
云南大学
园艺科
农经系
蚕业系
园艺系
7
77
56
56
   
西南贸易专科学校茶叶41   

表5-1-5 1958—1961年成立的设有农科的专科学校

校 名地 址隶属关系农业专业名称学 制在校生(人)
合 计    1 152
江津专科学校
泸州专科学校
都江专科学校
绵阳专科学校
万县专科学校
乐山专科学校
西昌专科学校
涪陵专科学校
内江专科学校
南充专科学校
达县专科学校
江 津
泸州市
灌 县
遂 宁
万 县
乐山县
西昌县
涪陵县
内江县
南充市
达 县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专区属
果蔬、农学
农 学
农机、农学
植保、农学
植保、兽医
畜牧、农学
畜牧、农学
农 学
农 学
农 学
农 学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3年
80
98
141
60
92
93
110
50
108
55
26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院校被迫停课和招生。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撤销四川农学院、四川林学院、西南农学院与北京农机学院合并的决定。由于不久林彪叛逃事件发生,两个农学院才得以保存下来,免受撤迁之苦。但校舍被占,教职工下放,学校设备、图书仪器损失半数以上。1974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四川农学院、西南农学院,于同年恢复了停顿8年的招生办学工作。1975年,两院与绵阳、西昌、万县、南充等中等农校合作,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开办一年制“社来社去”试点班。1976年,在试点班的基础上,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绵阳、南充、万县地区农学院和西昌五七大学,推行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教育制度,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农学院的教师撤回原校办学。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恢复本科4年制,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恢复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8年,国务院批准新建四川省畜牧兽医学院(由荣昌畜牧兽医学校改建)、西昌农业专科学校(由西昌五七大学改建)、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由绵阳地区农学院改建)、万县农学院、南充农学院恢复原中专建制。
1979年,中央重申高等院校由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制度。同年11月西南农学院改为农业部直属学院,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院校;四川农学院批准为四川省重点院校。西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现均已发展成为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并于1985年分别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其它3所高等农科院校,也有较大的发展提高。这样,四川高等农业教育的布局及办学层次逐渐趋于合理。
2.教学及招生。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新民主主义教育要以各解放区的教育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的方针,在教学上要清除封建、买办的内容。1950年,四川农业院校取消了党义课,废除教导制,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时开展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和教育制度,引进苏联教材。并发动教师自编教材。到1954年基本上改变了旧大学无统一教材的局面,使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但由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脱离实际的问题甚为突出,特别是在引进苏联生物科学理论方面,采取“一边倒”的做法,对其他学派的学术观点乱扣“反动”、“唯心”的帽子,横加限制和批判,使一部分老教师受到伤害,窒息了学术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生物科学的发展。1956年,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注意解决脱离实际和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恢复了生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50—1957年,农学院共招生4 614人,毕业学生2 132人。基本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建设的需要,并支援了西南、西北地区。这些学生,后来多数都成为科研、教学、管理单位的骨干。
1958年,根据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开展教育革命。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改革农、林大专学校教育的指示》。农业教育被推上了改革的第一线。当年,四川两个农学院的师生除老弱病残外,有406人下放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改造思想为主要任务。教学工作在田间进行,干啥学啥,教学以土专家为主,学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老教师被排斥。这次下放于1959年6月结束。返校补课后,只完成应上课程的31%。1959年在“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的口号下,教学改革进入高潮。按照“适当缩短学制,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要求,原有教学计划停止执行,把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融为一体,把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在一起,组成“一切为了高产”的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加编写教材,突出歌颂“三面红旗”,突出反映“大跃进”的“高产经验”,并引用农谚宣传党的政策,这些严重地降低了大学教材的科学水平。1961年,认真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贯彻“高教60条”,重新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科研工作有了起色。
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春节座谈会讲话,再次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农业教育率先全面推行“半农半读”。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西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从1965年新生开始,3年完成全校的改革。当年一年级“半农半读”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削减了1/3,按照“农忙少学、农闲多学、晴天少学、雨天多学”的原则,建立了以劳动为主结合教学的新体制。同年,四川省农业厅将合川县农场耕地126.67公顷,全部划交西南农学院作为学生劳动实习基地。
1958—1965年,全省共招收高等农科学生9 620人,毕业学生7 244人,其中招生最多的为1961年达1 509人,最少的1958年为273人。这段时间,由于国家出现困难进行经济调整,企事业机构压缩精简,毕业学生难以分配出去,国家则采取“学用一致,加强基层,保留人才”的政策,不准精简回家,对一时难以安排的高校毕业生暂列编外处理,陆续分配工作。因此,四川农科高等学校毕业生流失到文教、财贸、商业单位的比较多。后来虽然也进行过几次清理归队,仍有很大一部分未回到农业部门。
“文革”10年,高等农科院校人员散失,机构分散,设备被毁,被迫停止招生达8年之久。1974年恢复招生后,主要是开展短期培训和“社来社去”为农村培训干部,教学以政治学习为主、生产技术为主、劳动为主,理论教学大大削弱。
1967—1976年,全省农业高校共招生4 032人,毕业学生5 131人。毕业学生中,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2 983人,全部由国家分配到基层多部门工作。“文革”后入学的4 032人,除城镇下乡的知识青年分配当地安排外(约占毕业生数的25%),其余全部回农村公社。
1977—1990年,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77年秋,全国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制度,经过整党、整风、整顿领导班子,重新确立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按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医治创伤,安排未来,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思想上组织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按照“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组织处理,纠正错误。两个农业大学对“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批斗的337人(西农214人,川农28人)宣布平反,恢复名誉;对1959年反右倾中被批判处分的23人(西农4人,川农19人),恢复名誉,清除影响;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错划为右派的232人(西农174人,川农58人,包括学生)纠正错误,作好安置工作。农业高等院校按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建立规章制度,安排教学工作。
(2)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实事求是地确定办学规模并相对稳定下来。重新调整科系和专业,西南农业大学为10个系13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为8个系11个专业。加强基础课和实验课,扩大课程内容,增设选修课。重视外语训练,聘请外国教师授课。狠抓教材建设,从1978年起,西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投入编写教材的教师共246人,彻底解决了教材问题。恢复了教研组活动,提高授课质量,培养青年教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到1990年止,西南农业大学的土壤学等5个学科有博士授予权,有11个学科、专业有硕士授予权;四川农业大学的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作物遗传育种3个专业有博士授予权,有14个专业有硕士授予权。按照多层次培养人才的要求,两个农业大学除招收研究生、本科生外,还开设了函授、专科、短训等成人教育。
(3) 改善教育条件,扩大国际交流。1978年以来,学校利用国家投资、国外投资和自筹资金,兴建 一批宿舍、试验室、研究所,加强了图书馆和农场建设,补充和更新了图书、仪器设备。使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西南农业大学陆续派出了85名教师到英、美等11个国家讲学或进修,四川农业大学派出84名教师到国外讲课或进修;两校邀请外国专家到校50多人次。西南农业大学与美、英、日、法等4个国家的6个农科大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与美国3个学院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际关系。
(4)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和校外基地建设。学校建立学术委员会和科研处,加强了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围绕农业生产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到1990年止,四川农业大学成立了动物营养、水稻、小麦研究所和家禽、数量遗传等9个研究所(室),配备专职研究人员40名,教师约60%的人员参加。1990年投入科研经费232万元。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38项,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201项。如小麦高产抗锈良种繁六及其姊妹系,籼亚种类品种间杂交核育杂交不育系及冈D性杂交稻,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些成果的应用,对四川省小麦、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有重大作用。西南农业大学成立了生态农业、经济作物、蚕业3个研究所和棉花、甘蔗等24个研究室,除教师参加研究工作外,配备了专职科研人员150人。1990年投入科研经费227万元。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中,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共119项。在参加省内丰收计划、温饱工程、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等群众性的科技推广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两个农业大学和专科学校,按照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了一批校外基地,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在忠县、大邑两县建立了长期综合实验基地,利用学校科技、人才的优势,长期帮助基地进行综合农业建设,效果很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四川省高等农业院校历年招生、毕业生等情况见表5-1-6、表5-1-7。

表5-1-6 四川省高等农业院校历年招生、毕业生统计(本、专科)

单位:人

年份院校专业数在校学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备注年份院校专业数在校学生数招生数毕业生数备注
合计   15 10613 289 合计   32 82526 243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
1
1
1
1
1
2
2
13
13
13
2
2
2
2
2
2
2
2
2
2
13
13
9
9
9
9
10
11
34
38
33
18
14
13
12
12
12
1 188
1 023
1 203
1 211
1 005
1 453
2 194
2 398
4 483
5 720
4 704
5 470
4 065
3 903
3 235
2 964
2 708
2 086
1 317
409
940
257
400
236
287
803
1 271
447
2 333
2 750
1 715
706
467
836
813
845
171
213
368
398
382
362
410
210
273
689
1 104
1 509
749
1 205
1 403
860
548
732
808
895
 1971
1972
1973
2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
6
6
6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5
13
28
30
43
47
41
40
31
30
32
33
35
38
40
51
60
65
870
1 361
3 413
4 180
6 287
5 289
6 523
6 881
5 303
5 271
5 785
6 750
8 576
8 478
7 982
8 143
8 196
867
1 376
1 789
2 325
2 664
1 575
1 355
1 402
1 300
1 528
2056
2 382
2 760
2 489
2 213
2 318
2 426
540
764
844
952
1 392
1 609
603
1 025
2 861
1 549
1 322
1 311
1 962
2 294
2 506
2 428
2 281
 

表5-1-7 四川省高等农业院校1990年基本情况

单位:人

 系 科在 校 学 生现 有 教 师
专业专科博士研
究生
硕士研
究生
本科专科小计教授副教授讲师教员助教小计
合 计316627372654 5343 4358 271703885351134991 560
西南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四川省绵阳农业专科学校
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
122814211792 2154342 84947234285 157723
8
3
4
4
13
9
8
8
9
4
16861 685
634
346
468
1 042
1 145
2 133
1 102
1 042
1 145
22
1
106
27
2
19
104
42
46
58
7
11
53
42
109
67
83
83
348
148
184
157
 1950—1990年毕业学生备 注
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专科小计
合 计106122824 18810 01934 857
西南农业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畜牧兽医学院
四川省绵阳农业专科学校
四川省西昌农业专科学校
5
5
369
243
27
1
14 664
9 321
203
1 661
2 217
1 452
2 466
2 223
16 726
11 787
1 655
2 466
2 223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的高等农业教育几经波折,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发展历程。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农学院,并将原学院和原济南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及在解放区益都创办的山东农林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新的山东省立农学院,设农艺、园艺、森林、农业化学、农田水利5个系及合作、会计、气象、水文、测绘、林业6个专修科。后又将黄河水利专科学校并入,1950年10月改称山东农学院,面向华东地区招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山东农学院、山东大学农学院(水利系除外)及齐鲁大学农专、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园艺系、浙江大学的一部分合并为山东农学院。院系调整后设农学、园艺、林学、畜牧兽医、农业化学、植物保护、农田水利等7个系和5个专修科。到1952年底在校学生达732人。
1958年,山东省高等农业教育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全省在原中等专业学校的基础上,新建了山东畜牧兽医学院、山东林学院、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莱阳农学院、昌潍农学院和北镇农业专科学校、聊城农业专科学校、济宁农业专科学校、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泰安农业专科学校、临沂大学农科、山东农科院附设红专农业大学等12处高等农业院校,连同原有的山东农学院,全省共有高等农业院校13处。1958年10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决定,山东农学院迁往泰安,并将泰安地区的4处农林院校(山东林学院、山东畜牧兽医学院、泰安农业专科学校、泰安水利学校)并入山东农学院改为山东农业大学,下设农学、林学、畜牧兽医、农田水利4个学院。到1958年底,全省实有高等农业院校10处。1958年,共招收高中毕业的本科生1 206人,初中毕业的预科生2 832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5 524人(其中本科生2 558人)。
此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山东省高等农业院校曾进行过几次大的调整:
1959年,撤销了北镇、聊城、济宁三处农业专科学校和临沂大学农学科、山东省农科院附设红专大学等5处高校(均恢复为中等专业学校),保留了山东农学院、莱阳农学院、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昌潍农业专科学校、菏泽农业专科学校等5处高等院校。保留的院校共设农作物、桑蚕、果树、蔬菜、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畜牧、兽医、土壤农化、森林经营、林业、农田水利等12个专业。1959年,共有在校生4 492人(本科生2403人,专科生365人,预科生1 724人);共毕业235人(农学专业109人,果蔬专业28人,植保专业46人,畜牧专业26人,森林经营专业26人)。
1960年,又将聊城、济宁、济南、临沂等4处中等农业学校升格为农业专科学校,加上原有的5处,1960年底全省共有高等农业院校9处,设农学、果树、蔬菜、植保、烟草、畜牧、兽医、土壤农化、农经、农业机械、森林保护、果蔬、生物、化学、林业和蚕桑等16个专业。1960年,共有在校生5 385人(本科生2 534人,专科生566人,预科生2 285人);共毕业学生658人(本科生630人,专科生28人);共有教职员工1 197人(教授14人,副教授22人,讲师88人)。
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1960年新上的临沂、济宁、聊城、济南等4处农业专科学校改为中等农业学校。调整后,全省仍保留5处高等农业院校,即:山东农业学院、莱阳农业学院、昌潍农专、菏泽农专、山东农机专科学校。1961年,共有在校学生4 247人(本科生2 834人,专科生444人,预科生969人);毕业生为570人(本科生264人,专科生306人);共有教职员工1 672人(教授17人,副教授24人,讲师94人)。1950—1961年全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共招生5 404人,毕业2 404人;1958—1961年专科共招生2 800人,毕业334人。
1962年,菏泽农业专科学校改为菏泽农业学校。1963年8月,临沂畜牧兽医学校改为山东省社会主义劳动大学郯南分校,后改名为郯南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1年又改为郯南农业学校。1963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莱阳农学院改为莱阳农业学校,1976年4月又改为莱阳农业大学,隶属烟台地区领导;197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莱阳农业大学改名为莱阳农学院。
1979年4月,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校改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10月又改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设干部专修科、农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学制二年。
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山东农学院改名为山东农业大学。
2.现有高等农业院校。经过上述一系列调整,到1990年,山东省高等农业院校的具体情况分别是:
山东农业大学 系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农业大学。设有8个系、23个专业、5个师范班、1个博士授予点、16个硕士授予学科,在校生3 639人,专任教师727名(教授32名,副教授167名,讲师161名,助教367名)。全校固定资产总额6 201.51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1 6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60万册。校本部占地面积578.81亩;另有两个教学实习农场,拥有耕地3 120亩。从1949—1990年,该校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14 209名,研究生240名。该校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响应“科技兴鲁”的号召,面向山东农业经济办学,为振兴山东农业服务,坚持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1978—1990年,共为社会输送本、专科毕业生11 000多人,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5 000多人。历届毕业生大部分分配到县、乡生产第一线,许多同志做出了突出成绩,有的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不少人被提拔为县、乡级领导干部。
(2)科研取得了一批新成果。1978—1990年,共取得科研成果25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4项,省部级奖70多项。该校研究成功的“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研究”,属国内首创的小麦高产栽培新技术,比传统栽培技术增产20%以上;“旱地苹果园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实验”,较常规节水70%以上、节肥50%以上。该校农学系小麦常规育种组和太谷河不育课题组承担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课题超额完成了任务,在全国各攻关协作单位中,成绩名列榜首。
(3)对发展山东农业经济做出了新贡献。该校在承担的“黄淮海平原粮棉高产开发”、“沂蒙山区脱贫致富综合开发”、“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中,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冬小麦新品种的繁育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果园地膜覆盖穴贮栽培技术”、“棉花大面积增产技术”等重点项目的推广,累计创造经济效益即达46.6亿元。
莱阳农学院 系省属高等农业院校,现有6个系、9个专业、1个干训部。1990年,有在校生1 677人,专任教师334人(教授4人,副教授65人,讲师78人,助教187人)。全校固定资产总额2 140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144万元。图书馆藏书30万册。校本部占地面积317亩,另有教学实习农场占地1 020亩。该学院1951年建校时为中等专业学校,1978年改为高等院校,到1990年,共为国家培养本、专科毕业生5 531人,培训农业科技人员1 729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加强了基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路子,提高了办学质量。学院先后成立了科研处、科技开发中心,建立了院中心实验室,加强了科研工作,先后育成了玉米自交“1029”、“1032”,玉米杂交“鲁玉4号”、“鲁玉8号”和“中香梨”、“莱农10号”花生等优良品种,在省内外广泛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该院创出的“小麦丰产栽培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新技术的综合应用实验”、“有毒中草药安全剂量的测定”、“花生Anm栽培法”等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都在生产上收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 系从事农业干部教育的省属成人高等院校,主要任务是培训本省农业系统的领导干部和专业管理干部。学院设农业生产管理系、农业经济系和农业系统工程系。1990年在校生1 461人,教职工总数375人,其中专任教师101人(教授1人,副教授20人,讲师36人,助教44人)。全校固定资产总额1 090万元,其中校舍资产941.5万元,教学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159万元。图书馆藏书8万册。校本部占地面积120亩。另有实习农场1处。从1979—1990年,该校为国家培养大专学历毕业生2185人,中专毕业生890人,大专专业证书班1 066人,中专专业证书班1 166人,岗位培训2 222人,技术培训6 065人。为全省133个县(市、区),平均每县(市、区)培训县级干部3名,科局级干部20名,各类技术干部20多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院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路子。1979—1990年,共为社会培养专科和中专毕业生3 075人,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0 519人。学院先后成立了科研处、科技开发中心,建立了电教中心,农业系统工程、农业经济两个研究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农业系统工程委员会、山东县级经济研究会(挂靠在该院)。在科研工作方面,先后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省重点课题“农业系统工程综合运用研究”、省科委重点课题“半硬质胚乳高赖氨酸玉米品质育种研究”,已通过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 “打破山东种植业徘徊的研究”、“吨粮田开发研究”、“高产高效农业研究”等获奖。承担省农业厅课题“棉花地膜覆盖技术”,获农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棉花优质高产结铃模式研究”,其成果已推广至20多个县(市、区),增产效益显著; 承担农业厅下达“济南菜篮子工程研究”课题得到好评。建院以来,有54名教师承担了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有省级重点课题,也有部门的重点课题,正式出版专著、编著、合著56种,其中有30种作为该院的固定教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多篇,获地区以上奖励的42项。
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努力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先后兴办养鸡厂、砖瓦厂、地毯厂、精细玻璃厂、种子公司、科技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8个,年产值200多万元; 农业系统工程学会和农业系统工程教研室先后为山东的平度、新泰、博兴、聊城等20多个县(市、区)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去年该学会和教研室,受中央老区开发促进委员会的委托,为福建龙岩地区的5县2市搞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了革命老区的开发,受到了龙岩地区党政领导的好评。学院参与省黄淮海开发办公室在利津、东阿、曹县、郯成、垦利、广饶、阳信、博兴等县市的黄淮海开发工作,并签订合同29项,此项工作正在实施中。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 是1958年8月在德州农业机械化学校基础上建立的,当年招收中专学生160名,专科学生84名; 暑假之后,又从山东农学院转入3个农机中专班学生120名。1959年,农业机械化学院改为山东农业机械化专科学校,1962年9月1日,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名称。同年11月,学院由德州市迁往淄博市张店,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院停课,并停止招生达6年。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为省属大学,1976年招收专科工农兵学员一届。1977年招收77届新生338名。
“文化大革命”前,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仅设农业机械化一个专业。1976年恢复后设立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两个系,有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拖拉机设计与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拖拉机汽车修理6个专业。到1985年底,发展到3个系、7个专业: 农用动力系设有汽车与拖拉机、汽车运用工程、农用机电师资3个专业; 农用机械制造系设有农机设计与制造、机制工艺及设备两个专业; 农业机械化系设有农业机械化、电力系统及自动化2个专业; 干部专修科设有农业机械化系的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农用动力系的汽车运用修理专业; 委托代培的有农用动力系的农用机电专业。
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底,建筑面积发展到近7万米2; 教职工达到591名,其中教师和科研人员279名。219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名,讲师70名,助教135名。图书馆藏书22万册,教研室26个,实验室21个,实验室面积已达4000多米2,实验设备近3 000台(件),价值200多万元。其中语言听力训练室和电子计算机站的设备在同类高校中均较先进。到1985年底,累计招收学生6 695名,其中中专学生1 856名,专科学生1 255名,本科学生3 584名。共培养毕业生4 260名,其中中专1 303名,专科844名,本科2 113名。1982年,国务院高教部授权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对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到1985年底,已获学士学位的毕业生达1 355名。
1978年以来,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共完成省级科研课题15项,其中在“六五”期间完成12项,有7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学院有3项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鉴定科技成果转让和科技咨询服务项目11项,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学院教师及科研人员共有92人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57篇,其中3篇获省农机学会三等奖,3篇获省农机学会三等奖,一篇获优秀论文奖。
1990年12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改名为“山东工程学院”,原有农机类专业继续保留并加强,隶属关系由农机局改为省教委。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

新中国成立前,青海高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1949年青海解放后,青海省高等教育从无到有,步入了创建、发展阶段,高等农业教育也得以建立。1957年,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58年第一所高等农业学校成立,创建了青海历史上第一批高等学校。青海高等农业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节 农业教育_一、农业教育   1.初创、调整时期(1958—1966年) ☛
000263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