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高等农业教育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省公立高等农业学堂正式成立,是四川第1所也是我国第5所高等农业学堂。设农、林、蚕、殖边等科,学制2年。蚕桑科和附设的甲种农科,培养基层蚕业人员和甲种农业学堂(相当中级农校)教员。高等农业学堂每年每科招生1个班,40—50人。 表5-1-1 1916—1918年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情况 单位:人、万银元
1927年8月,四川省长公署决定组建公立四川大学农业专门学校,成立四川大学农学院,设农艺、森林两系。在校学生200人左右。1931年,农学院独立建为四川省农学院。在此期间,由于军阀混战,财政枯竭,政局动荡不安,农业教育呈衰落之势。四川省农学院于1935年7月并入国立四川大学时,仅有农林1个系,全院师生不足100人。在此期间,重庆大学于1933年成立了农学院,同年8月成立了四川乡村建设育才学院(1936年改名为四川省教育学院),设置了农业科系,但规模很小,师资经费困难,办学成绩不显著。 川政统一和抗日战争爆发,为四川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重视学校建设,四川大学农学院于1935年底恢复农学、森林两系,1936年增设园艺、植物病虫害系,1939年增设蚕业系,1943年9月增设农业经济系,1944年增设农业化学系,1948年增设畜牧兽医系。学生增加到千人左右,成为当时国内科系最完整的农学院之一。四川省立教育学院自颜歆任院长后,着力建设农业科系,培养农村农业教师,成立了农艺、农产制造、园艺3系,规模发展到近300人。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沿海沦陷,私立金陵大学农学院、私立复旦大学农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私立铭贤学院、国立边疆学校畜牧专修科迁川办学。国民政府在四川也新建了一批农科高等院校,如华西大学农学系(1941年成立),国立西康省技艺专科学校(1939年成立),国立乐山技艺专科学校(1939年成立),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1940年成立),私立储才农业专科学校(1944年成立),私立川康农工学院(1940年成立)。当时四川省内先后拥有14所农业高等院校,国内农业界知名教授、专家云集四川,在教学、科研、推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抗战8年中,四川农业高等院校共毕业2 500人左右。这些毕业生在战时为发展四川农业做出了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科研、教学中的骨干。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方面,农业院校也较活跃。四川大学农学院与四川农政所、农林部合作,从事水稻、柑橘等作物的多点研究和推广,1938年首先引进夏橙、脐橙、血橙经驯化后在四川推广,农学院杨允奎、杨开渠教授对四川玉米、水稻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奠基工作。四川教育学院首先引进甘蓝(莲花白)在四川推广。金陵大学农学院在仁寿、新都开办农民学校和实验点,推广小麦良种“金大2905”,最早引进番茄在四川推广。铭贤学院在金堂建立粮、棉栽培实验基地,开展果树、烟草、蔬菜研究,引进玉米良种“金皇后”在四川种植。华西协合大学引进荷兰种牛,培育本地奶牛,引进“来航”、“澳黑”、“芦花”等种鸡在四川繁育推广。 抗日战争结束后,内迁学校回原地办学。国民党大规模发动内战,经济崩溃,物价高涨,社会动荡不安,当时仍有10个农科学院(包括1946年后新成立的3个私立学院)在川办学,但除川大农学院勉强维持正常办学外,其余学校由于经费、师资、生源、学生出路等困难,纷纷缩小规模,时办时停。农业高等教育呈衰落之势(表5-1-2)。 表5-1-2 1949年前四川农业高等院校
☚ 第一节 农业教育_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业教育 (二)中、初等农业教育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1.发展规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10所农科高等院校(表5-1-3)。接管后派出军代表组成临时校务委员会,任命学校负责人,进行初步整顿,并于当年复课招生。按照中央对旧教育坚决全面进行改造的方针,1950年11月合并省教育学院、相辉学院、华西协合大学的农业科系,建立西南农学院,设农艺、园艺、农产制造、森林、畜牧兽医5个系,学生536人。1952年7月按照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要求,进行全面调整,保留了西南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其余农业院校除铭贤学院迁回山西外,一律撤销,教师、学生全部转入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大学农学院,从而解决了旧教育单位布局不合理、科系重复、规模小、力量分散的问题。1956年9月四川大学农学院迁雅安,独立建院,更名四川农学院,完成了四川农科院校的全部调整工作(表5-1-4)。 表5-1-3 1950年接收的农科高等学校(系)
1958年,提出了“教育也要大跃进”的口号。国务院决定农业高等院校由农业部领导,教育权力下放。当年全国农学院院长会议制定了《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纲要》,提出了1958—1962年要为每个县培养30—50名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西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相继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系(科)。西南农学院由9个专业增加到18个专业;四川农学院由5个专业增加到15个专业。各地、市、州、县纷纷办起了一批农科大学,自行招生上课,出现了失控局面。当时全省究竟有多少号称大学的学校,已无确切统计。为此,四川省人民委员会于1959年5月制定了《全省全日制高等学校统一管理的暂行规定》,加以清理,核定了一批条件较好的高等学校,承认其为全日制专科学校(其中设农科的有11所),其余视为“红专学校”或“业余学校”,使混乱局面初步得到控制(表5-1-5)。“大跃进”中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超过了国家财力,也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办学越来越困难。1961年1月,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应地对发展过热的高等农业教育进行了必要的调整。1961年7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西南农学院由18个专业压缩为10个专业,四川农学院由15个专业压缩为5个专业,基本恢复到了1957年的规模。并对1958年后新建的11个专科学校,全部撤销。经过调整,农业高等院校到1962年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教学科研工作有了新的起色。1963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决定》,纠正了权力过于分散的弊端,为高等农业教育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表5-1-4 1952年四川农科院、系调整表 单位:人
表5-1-5 1958—1961年成立的设有农科的专科学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业院校被迫停课和招生。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撤销四川农学院、四川林学院、西南农学院与北京农机学院合并的决定。由于不久林彪叛逃事件发生,两个农学院才得以保存下来,免受撤迁之苦。但校舍被占,教职工下放,学校设备、图书仪器损失半数以上。1974年,国务院批准恢复四川农学院、西南农学院,于同年恢复了停顿8年的招生办学工作。1975年,两院与绵阳、西昌、万县、南充等中等农校合作,学习“朝阳农学院教育革命经验”,开办一年制“社来社去”试点班。1976年,在试点班的基础上,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绵阳、南充、万县地区农学院和西昌五七大学,推行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的教育制度,西南农学院和四川农学院的教师撤回原校办学。 1977年,恢复全国统一招生制度,恢复本科4年制,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恢复党委领导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各种规章制度,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8年,国务院批准新建四川省畜牧兽医学院(由荣昌畜牧兽医学校改建)、西昌农业专科学校(由西昌五七大学改建)、绵阳农业专科学校(由绵阳地区农学院改建)、万县农学院、南充农学院恢复原中专建制。 1979年,中央重申高等院校由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两级管理的制度。同年11月西南农学院改为农业部直属学院,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院校;四川农学院批准为四川省重点院校。西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现均已发展成为多科性的高等学校,并于1985年分别更名为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其它3所高等农科院校,也有较大的发展提高。这样,四川高等农业教育的布局及办学层次逐渐趋于合理。 2.教学及招生。1949年12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新民主主义教育要以各解放区的教育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的先进经验的方针,在教学上要清除封建、买办的内容。1950年,四川农业院校取消了党义课,废除教导制,开设了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和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同时开展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教学管理和教育制度,引进苏联教材。并发动教师自编教材。到1954年基本上改变了旧大学无统一教材的局面,使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但由于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脱离实际的问题甚为突出,特别是在引进苏联生物科学理论方面,采取“一边倒”的做法,对其他学派的学术观点乱扣“反动”、“唯心”的帽子,横加限制和批判,使一部分老教师受到伤害,窒息了学术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生物科学的发展。1956年,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注意解决脱离实际和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而恢复了生机,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50—1957年,农学院共招生4 614人,毕业学生2 132人。基本满足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建设的需要,并支援了西南、西北地区。这些学生,后来多数都成为科研、教学、管理单位的骨干。 1958年,根据中共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开展教育革命。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关于改革农、林大专学校教育的指示》。农业教育被推上了改革的第一线。当年,四川两个农学院的师生除老弱病残外,有406人下放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以改造思想为主要任务。教学工作在田间进行,干啥学啥,教学以土专家为主,学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参加,老教师被排斥。这次下放于1959年6月结束。返校补课后,只完成应上课程的31%。1959年在“反右倾、鼓干劲、继续大跃进”的口号下,教学改革进入高潮。按照“适当缩短学制,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要求,原有教学计划停止执行,把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融为一体,把教学、科研、生产结合在一起,组成“一切为了高产”的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加编写教材,突出歌颂“三面红旗”,突出反映“大跃进”的“高产经验”,并引用农谚宣传党的政策,这些严重地降低了大学教材的科学水平。1961年,认真吸取了这一经验教训,贯彻“高教60条”,重新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使教学、科研工作有了起色。 1964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春节座谈会讲话,再次提出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农业教育率先全面推行“半农半读”。根据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西南农学院、四川农学院从1965年新生开始,3年完成全校的改革。当年一年级“半农半读”的课程门类和教学时数削减了1/3,按照“农忙少学、农闲多学、晴天少学、雨天多学”的原则,建立了以劳动为主结合教学的新体制。同年,四川省农业厅将合川县农场耕地126.67公顷,全部划交西南农学院作为学生劳动实习基地。 1958—1965年,全省共招收高等农科学生9 620人,毕业学生7 244人,其中招生最多的为1961年达1 509人,最少的1958年为273人。这段时间,由于国家出现困难进行经济调整,企事业机构压缩精简,毕业学生难以分配出去,国家则采取“学用一致,加强基层,保留人才”的政策,不准精简回家,对一时难以安排的高校毕业生暂列编外处理,陆续分配工作。因此,四川农科高等学校毕业生流失到文教、财贸、商业单位的比较多。后来虽然也进行过几次清理归队,仍有很大一部分未回到农业部门。 “文革”10年,高等农科院校人员散失,机构分散,设备被毁,被迫停止招生达8年之久。1974年恢复招生后,主要是开展短期培训和“社来社去”为农村培训干部,教学以政治学习为主、生产技术为主、劳动为主,理论教学大大削弱。 1967—1976年,全省农业高校共招生4 032人,毕业学生5 131人。毕业学生中,文化大革命前入学的2 983人,全部由国家分配到基层多部门工作。“文革”后入学的4 032人,除城镇下乡的知识青年分配当地安排外(约占毕业生数的25%),其余全部回农村公社。 1977—1990年,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77年秋,全国恢复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制度,经过整党、整风、整顿领导班子,重新确立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地位,按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医治创伤,安排未来,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从思想上组织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按照“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组织处理,纠正错误。两个农业大学对“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批斗的337人(西农214人,川农28人)宣布平反,恢复名誉;对1959年反右倾中被批判处分的23人(西农4人,川农19人),恢复名誉,清除影响;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错划为右派的232人(西农174人,川农58人,包括学生)纠正错误,作好安置工作。农业高等院校按照“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高等农业科技人才”的要求,重新修订了教学计划,建立规章制度,安排教学工作。 (2)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实事求是地确定办学规模并相对稳定下来。重新调整科系和专业,西南农业大学为10个系13个专业,四川农业大学为8个系11个专业。加强基础课和实验课,扩大课程内容,增设选修课。重视外语训练,聘请外国教师授课。狠抓教材建设,从1978年起,西南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投入编写教材的教师共246人,彻底解决了教材问题。恢复了教研组活动,提高授课质量,培养青年教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到1990年止,西南农业大学的土壤学等5个学科有博士授予权,有11个学科、专业有硕士授予权;四川农业大学的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作物遗传育种3个专业有博士授予权,有14个专业有硕士授予权。按照多层次培养人才的要求,两个农业大学除招收研究生、本科生外,还开设了函授、专科、短训等成人教育。 (3) 改善教育条件,扩大国际交流。1978年以来,学校利用国家投资、国外投资和自筹资金,兴建 一批宿舍、试验室、研究所,加强了图书馆和农场建设,补充和更新了图书、仪器设备。使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基本上能满足教学需要。并根据改革开放的要求,西南农业大学陆续派出了85名教师到英、美等11个国家讲学或进修,四川农业大学派出84名教师到国外讲课或进修;两校邀请外国专家到校50多人次。西南农业大学与美、英、日、法等4个国家的6个农科大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与美国3个学院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际关系。 (4)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和校外基地建设。学校建立学术委员会和科研处,加强了科研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围绕农业生产和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到1990年止,四川农业大学成立了动物营养、水稻、小麦研究所和家禽、数量遗传等9个研究所(室),配备专职研究人员40名,教师约60%的人员参加。1990年投入科研经费232万元。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38项,获得国家、部、省级奖励201项。如小麦高产抗锈良种繁六及其姊妹系,籼亚种类品种间杂交核育杂交不育系及冈D性杂交稻,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这些成果的应用,对四川省小麦、水稻的育种和生产有重大作用。西南农业大学成立了生态农业、经济作物、蚕业3个研究所和棉花、甘蔗等24个研究室,除教师参加研究工作外,配备了专职科研人员150人。1990年投入科研经费227万元。已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中,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共119项。在参加省内丰收计划、温饱工程、星火计划、菜篮子工程等群众性的科技推广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两个农业大学和专科学校,按照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要求,建立了一批校外基地,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在忠县、大邑两县建立了长期综合实验基地,利用学校科技、人才的优势,长期帮助基地进行综合农业建设,效果很好,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欢迎。 四川省高等农业院校历年招生、毕业生等情况见表5-1-6、表5-1-7。 表5-1-6 四川省高等农业院校历年招生、毕业生统计(本、专科) 单位:人
表5-1-7 四川省高等农业院校1990年基本情况 单位:人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的高等农业教育几经波折,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教育 (二)中等农业教育 ☛ (一)高等农业教育 (一)高等农业教育新中国成立前,青海高等教育处于空白状态。1949年青海解放后,青海省高等教育从无到有,步入了创建、发展阶段,高等农业教育也得以建立。1957年,青海民族学院、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成立,1958年第一所高等农业学校成立,创建了青海历史上第一批高等学校。青海高等农业教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 第一节 农业教育_一、农业教育 1.初创、调整时期(1958—1966年)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