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芙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芙蕖》

清·李渔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11)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12),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3)。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14);避暑而暑为之退(15),纳凉而凉逐(16)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17)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18),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注释】①选自《笠翁一家言》。李渔(1611年—1679年),清初剧作家,戏剧理论家。字笠翁,浙江兰溪人。芙蕖(qú),荷花。又名莲花,芙蓉。

②〔可人〕适合人的心意。可,动词。下文“可目”、“可鼻”里的“可”,用法相同。

③〔群葩(pā)当令时〕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适合时令。

④〔秋〕时候。

⑤〔荷钱〕初生的小荷叶,状如铜钱。

⑥〔日高日上〕一天一天地高起来,向上长。

⑦〔妍(yán)〕容色美好。

⑧〔迨(dài)〕及,到。

⑨〔菡萏(hàndàn)〕荷花的别称。

⑩〔徂(cú)〕往,到。

(11)〔应得之资〕应该得到的享受。资,供给,享受。

(12)〔擎(qíng)〕向上举,这里指耸立。

(1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不到白露成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质不会呈献完毕。能事,擅长的本领。不已,不止。

(14)〔馥(fù)〕香气。

(15)〔暑为之退〕暑气因为它而减退。之,指叶的清香。

(16)〔逐〕跟随。

(17)〔颊〕面颊,这里指嘴边。

(18)〔是芙蕖也者〕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

【译文】芙蕖适合人们心意之处,不止一种,而是很多。请容我全把它说出来:

各种花卉合乎时令之时,只在开花的那几天,在此之前之后,都无人过问。芙蕖可不是这样:从荷钱出水的那一天起,便可当作碧波荡漾中的小小点缀;等到生枝长叶,那又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漂亮。有风,它作出飘飘然的姿态;没有风,也呈现出苗条的柔软的体态。这样,人们在荷花未开以前,就先享受到它那无穷的闲雅意态了。等到由花蕾开放成花,娇媚的姿容美丽极了。花一批接一批地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在花儿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则是应得的享受。等到花儿谢了,已可以说对花的主人“忠于职守”了,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了莲子,高高地耸立着,还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起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做的事情就不停止。这些都是讲它宜于观赏的地方。

嗅味好,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那暑气就因它而退却;乘凉,凉气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那么,莲子和藕都是摆在盘子里供人吃的,吃了那个吃这个,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败叶,凋落的样子让人心里难受,似乎变成废物了。可是摘下来收藏,还可供这一年内包裹东西用呢。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是适于人们耳目观赏的,它身上没有一丝一毫不是适于人们家常使用的。它有五谷的实效,却没有粮食的名义;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又把它们的短处都除掉了。种植的利益有比它还大的吗?

字数:1619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14-416页.

《芙蕖》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芙蕖》

李渔

芙蕖(1)之可人(2),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3)

群葩当令时(4) ,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5)。芙蕖则不然(6):自荷钱出水之日(7),便为点缀绿波(8); 及其茎叶既生(9),则又日高日上(10),日上日妍(11)。有风既作飘摇之态(12),无风亦呈袅娜之姿(13),是我于花之未开(14),先享无穷逸致矣(15)。迨至菡萏成花(16),娇姿欲滴(17),后先相继,自夏徂秋(18),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19),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20)。及花之既谢(21),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乃复蒂下生蓬(22),蓬中结实(23),亭亭独立(24),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25),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26)。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7)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28),避暑而暑为之退(29),纳凉而凉逐之生(30)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31)

只有霜中败叶(32),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33);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34)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35),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36)?

〔注释〕(1)芙蕖: 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2)可: 合,宜。可人:合人心意。(3)请: 敬词,表示谦虚。备: 全、尽。(4)葩: 花。群葩:百花。令: 时令,时节。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花,这段时节称为当令。(5)过: 过时,不当令。不问: 无人问及。秋: 时候。(6)然:如此。(7)荷钱: 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8)点缀: 装饰,点涂。(9)茎: 指荷梗。(10)日高日上:一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往上长。(11)妍:美。日: 一天比一天。(12)飘摇: 飘拂摇曳。(13)袅娜: 细长柔美的样子。(14)是: 则。(15)致: 情趣。逸致: 悠闲的情趣。(16)迨: 及。迨至: 等到。菡萏(dan):荷花的别称。未开曰菡萏,已开曰芙蕖。(17)欲滴: 形容荷花的娇嫩。(18)徂(cu):到。(19)分(fen):名分,本分。(20)资: 资财。应得之资: 这里指应得的收获与报偿。(21)谢: 花叶凋落。(22)蒂: 花托。蓬: 即莲房,莲蓬。(23)实: 指莲子。(24)亭亭: 耸立的样子。(25)擎: 高举,这里指耸立。(26)白露为霜: 指到了秋天霜降时候。“白露为霜” 是《诗·秦风·蒹葭》中的诗句,意思是清早的露水冻成了霜。能事: 擅长的本领。已: 止。(27)可目: 适宜于观赏。(28)馥:香气。异: 特殊。(29)退: 减退。暑为之退:暑气因之而减退。(30)纳凉: 乘凉。逐: 随。凉逐之生: 凉气随之而产生。(31)芬: 香。这里用作动词。颊: 面颊,此指嘴边。齿颊:指口中和嘴边。(32)败叶:衰老破败的荷叶。(33)弃物:废物。(34)裹: 包扎。(35)五谷:指稻、黍、稷、麦、菽五种谷物。五谷之实:指可以为人食用。(36)种植之利:指种花植树的收益。

〔鉴赏〕文忌效颦,文贵创新。宋周敦颐有《爱莲说》,词丽情浓,言简意远,为咏莲千古绝唱。也许是曲高和寡吧,周氏之后,历元、明两朝,鲜有人写莲。至清,通俗文学大家李渔,细述百花,言及莲荷,始有《芙蕖》篇问世。

《爱莲说》前呼,《芙蕖》篇后应,六百载的思想酝酿,才在中国文学史上结出这袅娜馥郁的并蒂双莲来,这又不能不说是发人深思的文学趣事。尽管李渔作《芙蕖》有着独特的发现和独特的情思,他说 “非故效颦于茂叔(周敦颐)” ,但要读透《芙蕖》,却非要与《爱莲说》相较不可。有比较,方有鉴别; 有鉴别,方分高下; 那就让我们在作一番比较之后,看看《芙蕖》到底比前代名作高在何处吧!

文体同。两篇都是咏物散文,只不过《爱莲说》近乎抒情小品,《芙蕖》则近于说明文。

题材同。两篇都写莲荷,《爱莲说》好似水墨写意画,《芙蕖》则仿佛工笔素描图。

手法同。两篇文章都始于咏物,终于抒情,托物言志,借景写情。套用一句旧话,它们都是重比兴,善寄托的。

立意同。两文都是借赞莲而赞人的。《爱莲说》的礼赞意味,带有更强的主观色彩和自励性质; 而《芙蕖》则倾向于赞颂他人,表示感佩。

这样罗列了数条相同、相近之处,那相异之点呢,大概无关宏旨了吧! 细剖两文之精髓,正是在看来微不足论之处,显示着两个作家不同的美学追求,以及两篇文章那相对应的美学特征。

都写莲,但对莲的 “发现” 不同。周敦颐从“莲” 与 “淤泥” 、“清涟” 的对照中,发现了莲的 “不染” 、“不妖” ; 从莲的外观上发现了它的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 。可以说,这种发现,是借重了作家的个人生活体验和艺术联想,由 “形” 及 “神” 的。因为这种发现带有更强烈的主观渲染,所以 “莲,花之君子者也” 的判断,亦有着更浓重的‘夫子自道” 的意味。由形及神,由物及我,《爱莲说》以对莲的赞美,对牡丹的否定,表现了不慕富贵,明志修德的处世哲学。李渔写《芙蕖》,历经了更为周密的观察,在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一句的笼罩下,作者备述了对芙蕖的美的发现。

芙蕖可目。其花 “娇姿欲滴,后先相继” ,这是有目共睹的。《芙蕖》作者的高超,即在他于花之外,看到了美似花,美逾花的东西: 茎叶、莲蓬。文中茎叶美的描写细致有层次,鲜明有动态,可以说是李渔的独特发现。“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此处,不特写花之妖娆,且极写叶之风流,与后面莲之俏丽相映,便构成了一幅变幻的、综合的芙蕖画卷。春生,美于叶; 夏发,美于花; 秋成,美于莲。三美合一,可谓极尽芙蕖之“无穷逸致” 了!

芙蕖可鼻。其叶“清香” ,其花 “异馥” ,这是人皆知之的。李渔行文之妙,在于他的巧用通感移情的修辞手段,以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的精神效应,来突现芙蕖清香馥郁的不同凡俗。

至于芙蕖的 “可食” 、“可用” ,作者更是言之确凿,恰切实情的。所以当作者在最后写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丝一物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这时,我们认为他是发现并表现了芙蕖的真价值。

两文相较,似乎看出两位古人对芙蕖美的本质有不同的发现。周敦颐笔下的莲,其质的规定性是清高不俗; 李渔笔下的芙蕖,则是百美俱备、完全献身。前者,表现出莲的君子风; 后者,则表现了莲的平民性。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作的能动性多么巨大呀!

咏物散文,还要善于创造美。从美的创造看,《爱莲说》和《芙蕖》是各有千秋的。《爱莲说》是从三种人——陶渊明、世人、予,三种花——菊、牡丹、莲,两组比较中,先勾勒莲的形象,进而再塑造“予” 的形象的。由于对莲的特征抓得很准确,选词造语又极为精当,所以君子之花那“亭亭净植” 的形象,因这短文而为世人熟悉。沿袭千载,莲的这种正面形象在骚人画师笔下几乎未曾更易过。

《芙蕖》写莲,难度较大。李渔省略了一切背景,纯然写莲。为了忌散乱,他按芙蕖的生长时序,从“荷钱出水” ,至 “霜中败叶” ,渐次渲染;为了忌浅陋,他以芙蕖的 “可人” 为线索,由芙蕖的可供观赏,到芙蕖的可备实用,由美学价值,到经济学价值,逐层挖掘。这样,芙蕖的形象便由淡而浓,由远而近,由表而里,由形而神地全部显现在我们眼前。虽然两篇散文中的莲都是美的,但后者的美似乎更亲近、更切实、更完全,因而也更有个性。美,是不能重复的1人已言,我讳言之; 有成说,我出新说; 《芙蕖》也因借了全新的芙蕖形象而不朽了!

分析至此,我想起了李渔草木篇前的小序。小序煞尾,这样写道:“予谈草木,辄以人喻,岂好为是哓晓者哉! 世间万物,皆为人设; 观感一理,备人观者,即备人感。天之生此,岂仅供耳目之玩,情性之适而已哉! ” 显然,李渔的写作观,是与周敦颐相通的。他们都是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兴之托谕,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由于文章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借 “此” 寻“彼” ,便成了阅读时审美思索的目标。目标不同,则文章的深度不同,美感价值亦不同。读《爱莲说》,先是喜好那出淤泥不染的莲,既而崇敬那处浊世而洁身自好的人,最终则自勉自励,做一个尘世的 “君子” 。灵魂净化的极点,是脱俗气,远庸众。《芙蕖》引发的审美感受,似更深浑博大。周氏借花言己,李氏借花言人,胸怀的广狭,命意的遐迩既有差异,读者审美情趣被导向的终点,当然就不是一处了。读《芙蕖》,你不能不爱莲;清高的形象一变为献身的形象,你又不能不爱它的忘我无私; 莲无私,本无意; 人无私,诚可贵,至此,你又会进一步钦佩那献身的人……艺术欣赏推动着审美追求,而审美追求又陶冶着人的情操。如果说《爱莲说》促你 “洁身” ,《芙蕖》则促你 “忘身” ; 《爱莲说》促你 “爱己”,《芙蕖》更倾于让你 “爱人” ; 《爱莲说》让你对人世抱着怀疑,《芙蕖》则让你于生活产生希望。这样比较,也许有些牵强,但是两篇散文一个倾向于 “冷” ,一个基调 “热” ,这也许一望即知的。

字数:3833
田秉锷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07-1411页.

《芙蕖》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芙蕖》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11),日上日妍(12),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13)。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14)。迨至菡萏成花(15),娇姿欲滴(16),后先相继,自夏徂秋(17)。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18)。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19),蓬中结实,亭亭独立(20),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21),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22)。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3)。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24),避暑而暑为之退(25),纳凉而凉逐之生(26)。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27)。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28),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29),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30),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31)?予“四命”之中(32),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3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34)。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35);又时病其漏(36),望天乞水以救之(37)。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38)

(《闲情偶寄》)

注释①芙蕖(qu)——即荷花、莲花,亦称芙蓉。②谱——此指记载植物的书。具体指何书未详。③“则谓”句——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植物了。④倚此为命——谓靠着芙渠活命。⑤效颦——胡乱模仿。用《庄子》“东施效颦”故事。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字茂叔。他写过一篇著名的《爱莲说》。袭成说,因袭已有的说法。⑥以——因为,由于。可人,合人心意。⑦请备述之——请容许我把它全都说出来。备,尽、完全。⑧葩(pa)——花。当令,正当(开花的)时令。⑨过而不问——指花事已过,无人问及。秋,代指时间。⑩荷钱——荷叶初生,小如铜钱,故称。⑾日高日上——天天高起来,一天天向上长。⑿妍——艳丽。⒀袅娜(niaonuo)——草木柔软细长。⒁逸致——闲适的情致。⒂迨(dai)——及。迨至,等到。菡萏(handan),荷花别称。⒃欲滴——像要滴落下来(形容姿态极为娇媚)。⒄徂(cu)——到。⒅资——资财。这里指享受。⒆蒂——花托。蓬,莲蓬。⒇亭亭——耸立的样子。(21)擎——向上举起。(22)白露为霜——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指秋天霜降之时。能事,指芙蕖的本领、作为。不已,不停止。(23)可目——适宜于观赏。下句“可鼻”是适宜于嗅觉。(24)馥——香气。(25)暑为之退——暑热因它而减退。(26)纳凉——乘凉。逐,随。(27)芬——芳香。这里用作动词,即“使……感到芳香”。齿颊,代指满口。颊,面颊,此指嘴边。(28)霜中败叶——指经霜衰败的荷叶。(29)是——这,这样。(30)有五谷之实——具备谷类的实用价值(指可供食用)。(31)“种植”句——种花植树的收益,还有比种荷更大的吗?(32)四命——李渔在《闲情偶寄》“种植部”“水仙”条中曾说:“予有四命,各司(主)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33)无如——无奈。(34)半亩方塘——语出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35)塞责——敷衍一下。(36)时——时时,经常。病其漏,耽忧池子向下渗水。(37)望天乞水——盼天下雨。(38)殆——大概。草菅(jian)其命,把它看得跟野草一样地随便处置。菅,草名。成语有“草菅人命”,这里是说芙蕖,故改“人”为“其”。

赏析宋人周敦颐所著《爱莲说》,公认为传世名文。李渔却敢犯“眼前有景道不得”之难,另写此篇《芙蕖》与之相颉颃,而且带着十足的自信声称:“非故效颦于茂叔(敦颐字),而袭成说于前人也。”其文也确实能自出机杼,别具手眼和风采。细赏全文,当信其言之不诬。

周氏以超尘脱俗的审美眼光观照莲花,赞赏其出淤泥而不染,借以寄寓守志修德、洁身自好的情怀。李渔此文,亦是“托之空言,稍舒蓄积”(渔书信中谈《闲情偶寄》语)的寄情之作。与周氏所不同者,他是以一个自负其才、企望为世所用而又不得其遇的布衣之士的眼光去观照蕖荷,因此文中用前面大半篇幅,“以芙蕖之可人”为纲,极赞它的“可目”、“可鼻”和可食、可用,充分显现其有益于人的种种实用价值。“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这是对芙蕖的热情礼赞。他还进而得出结论:“种植之利”,唯此为大。李渔在其《闲情偶寄》草木篇前的小序中曾明确说过:“予谈草木,辄以喻人。”此文所喻,正是他这样的有才且有志用世的人,然而其希冀和追求竟都落空,徒负才情,而有生不逢辰之憾。这种怀才不遇之感,李渔在其书牍中有过直白:“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惜乎不得自展,而人又不能用之。”正因此,他在本文后部发出愤激的慨叹。表面上还是就芙蕖而言,说自己虽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只能在又小又渗水的池中“植数茎以塞责”,岂非“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似乎是在责备自己有亏于蕖荷,实际则是影射那些执政要者不善养才用人,不知“草菅”了多少有用之才。至此,我们不难领略其全文主旨,即:以芙蕖为喻,盛赞于世大有用之人,悲愤其不得安身立命之地。

可见李渔的《芙蕖》篇,立意尖新,与周敦颐《爱莲说》的思想情趣迥然有别。从行文上看,两文也是各具特色。周文以水墨写意笔法取胜,李文则以工笔细描笔法见长。周文写来秀雅精致,凝炼隽永;而李渔作为通俗文学大家,文章写得平实而通畅,流转自如。总之两文皆情文并茂的佳作,各有所长,各极其妙,难分轩轾。最好将两文对读并用,赏周文而注重修德(新德和传统美德),味李文则取其用世精神。如此,则双美并具兼收,不亦乐乎!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