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近郊副食品区
1.区域特征。本区包括东丽、津南、西青、北辰4个近郊区,位于天津城区外围,共有26个乡、13个镇、569个村和9个国有农场,全区土地面积1910.9平方千米,总人口126.63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63人,居其他农业区之首,比12个区县平均人口密度高50%。
本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年平均气温11.7℃,≥0℃积温4 595.1℃,≥10℃积温4 179.3℃,无霜期185~216天,年降水量58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2 774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2.5%。年蒸发量1 859毫米。
本区地势低平,西高东低,海拔高度多在1~3米。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在本区汇流成海河。本区土壤分潮土、沼泽土两大类,普通潮土、盐化潮土、盐化湿潮土、草甸沼泽土5个亚类,土壤分布由西向东随地势变化由普通潮土为主递变为盐化潮土为主。
本区是天津市的副食品主要产区。面积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6%,却集中了全市菜地面积的33.2%,淡水养殖面积的42.9%,奶牛饲养量的75%,还有大型鸡场等生产基地。是直接为城市服务的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禽蛋、乳品的主要生产和供应基地。同时,市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科学技术不断给城郊农业的发展以极大支持,促进了本区农业集约化、商品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规模的扩展也不可避免地挤占农田,污染环境,影响着农业生产的稳定性。1993年,本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达14.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0亿元,占62.8%,其他各业所占比重为37.2%。
2.农业发展方向和途径。本区处于市区周围,受城市影响较大,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内外贸易,农民素质较高,市场意识较强,消费水平也高。本区农村的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在农业内部,要坚持农林牧渔全面发展,重点建设现代化的副食品生产基地; 要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开发低耗、优质产品,提高产品的国内和国际竞争能力,建立城郊型、外向型并举的工业化模式; 要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
按照城郊型农业的特点,本区农村应以发展副食品生产、服务城市为主要任务。根据本区的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水产品生产基地、牛奶生产基地、禽蛋肉食品生产基地、水稻种植基地、创汇农业生产基地等。对基地建设要给予必要的物质、资金上的扶持和政策上的支持,建立集体农场、专业大户和联合体为骨干的副食品生产基地,提高专业化程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同时要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推广新技术,选用优良品种,加强科学技术管理,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要从生产资料的供给、机械化作业、排水灌溉、防疫除病、产品销售储运、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方面,提供更加广泛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