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丘俭纪功残碑曹魏时代碑碣。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县西北五十里板石岭。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碑石有残,现存长38. 9,宽29. 9,厚8. 4厘米。碑文残存录书:“正始三年高句丽反……督七牙门讨句丽……(下残)复遗寇六年五月旋(下残)……”等文字。余不可卒读。毋丘俭纪功碑,是蜚声海内外的关东早期刻石之一。早年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有精辟考跋。❶继著录于《满洲金石志》等书。毋丘俭,字仲恭,汉河东闻喜人。魏明帝时为尚书郎、羽林监,后累官至荆州刺史。青龙年间提为幽州刺史,加渡辽将军。魏齐王正始中,以辽东高句丽数侵叛,诏令毋丘俭将步骑万人,以正始五年和正始六年,入自辽东、玄菟,率雄兵以征高句丽。遂大败高句丽于 “沸流水”(今富尔江)上,“束马悬车,以登丸都 (山)”,史称“至肃慎南界,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今以碑证史,历历可印。“此刻石出土之板石岭,高六百余丈”,应即右丸都山也。魏毋丘俭纪功残碑的发现,纠正了史书记载两次出征之谈,实是正始五年出征,六年凯还。同时印证了《三国志》中的“丸都山”即今吉林省集安县板石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