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一)耕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土地生产率反映了凝聚在土地上的劳动量与因此取得的产品产量的比例关系,一定程度上能够综合反映农业经济效益。在相同的耕地上种植不同的作物,以及种植同一种作物采用不同的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扶持政策和价格政策、投入不同的资金,其效益大不相同。因此农业生产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耕地资源和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农副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经济效益。 表9-3-1 主要年份耕地面积、人口和人均耕地情况
2.主要农作物的产出。 (1)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之后,云南的粮食生产不断稳步上升,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393.00万吨增加到1995年的1 188.91万吨,增长202%,平均每年增加17.3万吨。总产增加最快是1952—1957年,5年间增加了132.5万吨。这一时期粮食的增加主要是依靠种粮面积的迅速扩大。1952年粮食面积272.9万公顷,到1957年增加到336.9万公顷,增加了64万公顷,平均每年增加12.8万公顷,而1957—1995年的38年间粮食面积仅扩大了27.4万公顷,年均仅增加0.72万公顷,增加量还不到1952—1957年的1/10。此期间粮食总量的增加主要是依靠增加投入、科学种田以提高单产来实现的。粮食平均亩产从1952年的110千克提高到1999年的231千克,增长1.1倍。1990年后的增加速度明显加快,1990—1992年年均增加3.27千克,1993—1994年比上年增加3.2千克,1995年增加7千克,1999年增加5千克。 (2)油料生产。全省油料作物产量年际间虽有波动,但仍呈增加的趋势。1949年仅有2.35万吨,到了1999年增加到20.62万吨,增长了7.8倍。油料作物总产量增加大致可分为三个增长高峰:第一个增长高峰年是1957年,总产量为8.01万吨,这一阶段总量增加也和粮食一样靠面积的增加。花生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6 700公顷增加到1957年的2.95万公顷,油菜籽播种面积从4.06万公顷增加到15.89万公顷。之后向下波动,直到1985年,出现第二个总产量高峰年,达到11.81万吨,这个增长高峰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油料作物需求量不断增加,促进了总产量的增长。从第二个增长高峰以后总产量呈现了稳定的上升趋势,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调控因素的直接作用,1999年出现了第三个高峰,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而油料亩产到1999年也达到了87千克,比1952年增长50千克。 (3)糖料作物生产。甘蔗是云南主要的糖料作物,总产从1952年的30.13万吨增加到1999年1526.53万吨,增长了49.7倍。平均每年增加31.84万吨。甘蔗在总产不断增加的同时,单产迅速提高,平均亩产由1952年的2.64吨增加到1999年的3.55吨。 (4)烤烟生产。烤烟是云南发展最快的农产品之一,烟叶总产量1952年为0.57万吨,1997年为109.2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后因政策变动,1999年降为60.95万吨。烤烟单产1999年为127千克,比1952年的76千克增长68%。主要年份粮油烟糖面积、产量及亩产情况见表9-3-2。 表9-3-2 主要年份粮油烟糖面积、产量及亩产情况
3.复种指数。提高耕地的经济效益,除了不断提高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外,就是提高复种指数。全省1965年的复种指数是133.9%,1978年提高到了151.2%,1999年又提高到了181.38%。复种指数提高,直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按1995年耕地面积测算,复种指数提高一个百分点,等于增加播种面积2.87万公顷,可增加产值9042万元。 ☚ 二、农业经济效益分析 (二)劳动利用的经济效益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