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作制度的发展变化
云南省耕作制度改革的发展变化,大体分为4个阶段。
1.1952—1965年。50年代前、中期,云南基本沿袭传统的种植制度,中部地区多实行大、小春作物1年2熟或2年3熟,其他地区则大春收后即休闲的1年1熟制;少数海拔800米以下的稻区也有1年2熟。1956年提出“多种多收与高产多收”相结合的要求,既抓扩大种植面积,又抓提高单位面积产量。1958年进一步提出“小春大革命”的口号,提倡积极扩大复种,增加耕地产出率。这一时期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大比较快,复种指数从1952年的118%提高到1965年的134%。1952—1965年,种植制度的比例变化是,1年1熟面积从69.3%降为49.3%,2年3熟面积从1%升为1.7%,1年2熟面积从29.0%升为47.4%,2年5熟面积从0.7%升为1.5%。1965年开始正式统计双季稻面积,出现了1年3熟制,主要是元江、元谋等热区的稻—稻—菜(小春)。
2.1965—1978年。这一时期的前几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发展停滞。1972年以后提出了搞好间套复种,改革耕作制度,并抓住旱地改制这个重大项目,在宣威进行试点,通过间套复种等方式,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种植面积,取得增产增收的良好成效。70年代初在滇南海拔1 300米左右地区试验种植双季稻成功后,全省在北纬24°以及金沙江河谷年平均气温18℃以上地区,因地制宜积极试验、示范、推广双季稻,变1熟为2熟或3熟。这段工作积累和总结出了改制的配套技术和成功经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借鉴,推进了全省改制工作的发展。复种指数由1965年的134%提高到1978年的151%。种植制度变化是,1年1熟面积由49.3%降至32.3%,2年3熟面积由1.7%升至2.4%,1年2熟面积由47.4%升到62.9%,2年5熟面积由1.5%升到1.9%,1年3熟面积由0.1%升至0.5%。
3.1978—1985年。这 一时期的改制工作不只强调发展面积,而是更突出地抓好质量,把随意间套作甚至混种的做法引向规范间套,走规范种植的路子,改变粗放的习惯。80年代初抓了以玉米为主的旱地规格化间套种,并开展多试点、大范围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使耕作制度改革的水平有较大提高。1985年全省复种指数144%,比1978年少7个百分点。种植制度的结构比例变化是,1年1熟面积由32.3%升到38.7%,2年3熟面积由2.4%降至2.2%,1年2熟面积由62.9%降至55.8%, 2年5熟面积从1.9%升至2.5%,1年3熟面积从0.5%升至0.8%。由于主动的减粮增经调结构,故1985年经作面积增长78.2%,粮作面积减少9.8%,而粮食总产仍增8.7%,增收显著。
4.1985—1997年。这一阶段种植业生产发展加快,耕作制度改革成效亦十分显著。除继续提高间作套种质量,提高复种指数外,还积极开拓新的生产领域,发展新的种植制度。一是在两季作物矛盾突出的地区推广预留行条带式种植,薯麦混种,改造—垡田等技术,增加熟制,扩大复种,提高科技含量和种田水平,逐步走向规范化种植。二是在海拔1 500米以下、种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方,开展蓄留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后大力推广,使再生稻从零星种植发展为大面积开发,1997年面积达到12.3万公顷,部分地方又在再生稻收获后种植小春,形成新的1年3熟种植制度。三是在海拔1 400~1 800米、气候温暖的麦区,改正季地麦为早地麦,充分利用9、10、11月的雨热,避过12月中旬以后的霜冻害,提高产量,此项措施1987年试验,1997年推广4.3万公顷,又形成一种新的种植制度。四是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实行旱改水或水改旱,发挥各自优势,达到用地养地,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在水利条件具备,气候适宜,稻田较少的地区,改旱地为水田,种植水稻,增加稻谷产量,有利于解决主食大米紧缺问题,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在水利条件差(如祥云县)、稻田土壤性能不良(如大理市苍山脚一带)的地区走节水农业路子,改水田为旱地种植玉米、马铃薯,大大发挥优势,成倍提高单产。在雷响田多,雨水来得较晚的地区,发展旱种水管技术,以适应自然条件,争取节令,满足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五是在南部低热地区提倡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冬季农业。大春作物收获后,除抓好正季小春作物的复种外,也可因地制宜种植蔬菜、玉米、大豆、薯类、西瓜、花生、冬烟等作物,减少闲田闲地,提高复种,促进增收。六是抓好秧田利用。全省有秧田面积9万多公顷,1985年以前,育秧后栽水稻或种菜等复合利用的仅占1/3,提倡秧田利用后,加上育秧技术的改革,使利用率大为提高,1997年已达75%~85%。七是推广旱作多熟立体种植和南部稻田多熟制。90年代初,各地积极试验示范,使这一改制工作很快在全省铺开。1994年列为省农业技术推广十大措施项目之一,此后,稻田多熟制有了较快发展,1997年达到10多万公顷,比1985年增加1倍。旱作多熟立体种植技术发展更为迅速,1994年在全省10个地州市15个县(市)示范1.3万公顷,实际完成1.99万公顷,共计增产粮食36 246吨,增加产值6 922万元,每亩产粮高的达1 373千克,年产值高的达3 943元。1997年又在省内16个地州市示范推广6.67万公顷,实际完成8.63万公顷,共增产粮食17.1万吨,增加产值50 268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5.1。旱作多熟立体种植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多熟开发。除了多数为1年3熟外,还有少数1年4熟甚至5熟的地块;其次可形成多种立体种植方式。有粮粮、粮经、粮菜、粮饲、粮肥,也有经经、经粮、经菜等形式;第三是间套作物种类较多。秋收作物有水稻、玉米、豆类、薯类、菜类、烤烟、糖料、花生、杂粮等,夏收作物有麦类、豆类、油菜、薯类、冬早菜、西瓜、杂粮等共约16种之多。
1997年全省复种指数为179%,比1985年多35个百分点。种植制度结构比例变化是,1年1熟面积由38.7%降到13.3%,2年3熟面积由2.2%降到1.2%,1年2熟面积由55.8%升到79.3%,2年5熟面积由2.5%升到3.8%,1年3熟面积由0.8%增到2.4%。云南省主要年份种植制度发展变化情况见表5-2-18。
表5-2-18 主要年份种植制度发展变化情况及结构比例
单位:万公顷
分项 年份 | 农作物总 播种面积 | 1年1熟 | 2年3熟 | 1年2熟 | 2年5熟 | 1年3熟 |
面积 | 占% | 面积 | 占% | 面积 | 占% | 面积 | 占% | 面积 | 占% |
1949 1952 1957 | 268.73 286.87 371.80 | 183.40 198.71 195.40 | 68.2 69.3 52.6 | 4.00 3.00 5.73 | 1.5 1.0 1.5 | 80.00 83.13 167.07 | 29.8 29.0 44.9 | 1.33 2.00 3.60 | 0.5 0.7 1.0 | | |
1965 1978 1985 1995 1997 | 372.80 413.00 400.40 495.93 522.53 | 183.87 133.20 154.93 78.20 69.40 | 49.3 32.3 38.7 15.8 13.3 | 6.33 10.00 8.67 5.33 6.46 | 1.7 2.4 2.2 1.1 1.2 | 170.73 259.73 223.47 391.07 414.20 | 47.4 62.9 55.8 78.8 79.3 | 5.67 8.00 10.00 13.33 19.94 | 1.5 1.9 2.5 2.7 3.8 | 0.40 2.00 3.33 8.00 12.00 | 0.1 0.5 0.8 1.6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