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有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有性

明末医学家。字又可,姑苏洞庭(今属江苏苏州)人。崇祯十四年(1641年)河北、河南、山东、浙江等省瘟疫大流行,诸医以伤寒病治之,皆无效验。他经过临床实践,认为瘟疫虽与伤寒相似,其实完全不同,伤寒自毫窍而入,中经脉络,由表及里,以次深入;而瘟疫自口鼻而入,是四时不正之气所造成。他名之为“疠(戾)气”。认为疠气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确实存在,且不止一种,因名为“杂气”,某种杂气可使人患某种疾病,不同杂气有不同的“特适性”。因著《瘟疫论》一书。

吴有性

明末清初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字又可,号淡斋。精于医,以治瘟疫著名。明崇祯十四年(1641 年)深入疫区,推究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病疫流行病源,摒去时医所用伤寒治法,别创辨证论治方法,突破六气致病旧说,归纳疠气致疫有九种传变方式,治疗主表里分消,以“逐邪”“达原”为要义,创立达原饮、三消饮诸名方,被誉为温病学派先驱。清顺治中卒,年七十余。著有首部瘟疫专书《温疫论》。

吴有性1582~1652

明末著名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温病学家。著有《温疫论》一书。明末,不少地方瘟疫(传染病)流行,当时医生多治以伤寒法,无效。他通过亲身观察和深入实践,提出“疠(戾)气”说,认为瘟疫病因与过去所说的“时气”和“伏邪”不同,也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瘟疫是一种不能察见,也不能嗅闻和触知的“疠(戾)气”,由口鼻传入人体。更提出“疠气”有多种,称为“杂气”,一种“疠气”只和一种疫病有关,而且各有其“特适”性(一定“疠气”常易侵犯一定脏器) 和“偏中”性(人或动物对“疠气”具有不同的感受性),还指出某些“疠气”和某些外科感染疾患有关。对于瘟疫的传染途径,指出有空气和接触传染。对传染病的治疗有新的见解,提出“守古法不合今病”,倡用“达原”、“三消”等疗法。他的创新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很大推进作用。其“疠气”说,在世界传染病学史上,也是先进的。

吴有性

即吴又可。

吴有性

中医温病学家。约生活于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60年代。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人。创立中医温病学说。1642年著成《温疫论》一书,创立“戾气”学说,对温病病因提出创见。在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人类发现之前的200年,吴有性对传染病的特点的论述,十分可贵。

吴有性

068 吴有性1592—1672

明末医学家。字又可,江苏吴县人。崇祯14年 (1641年),温疫流行,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地,当时医生用医伤寒法治疗无效,死者甚多。吴氏深入疫区观察疫情,研究病源,认真探讨,总结诊疗经验,于1642年著成《温疫论》2卷,是我国第一部传染病专著,记载了天花、白喉、鼠疫等传染病,并创立“戾气”学说。他提出温疫起因于“戾气”,人类和禽兽的温疫,均由不同的 “戾气”所引起。“戾气”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经口鼻侵入体内,使人感染。不同种类的 “戾气”,均可用药物制服。吴氏创立的 “戾气”学说,科学地论述传染病的病因、传播特点,先于人类发现病原微生物200多年,实为伟大的创见。吴氏并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治疗温疫。他的贡献在传染病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张介宾   吴又可 ☛

吴有性(17 世纪)wúyǒuxìng

明代著名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吴县) 人。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温病学家。著有《温疫论》, 提出戾气说, 认为温疫的病因不同于过去所说的时气和伏邪, 也不同于一般外感和伤寒, 而是一种不能察见、嗅闻和触知的戾气, 由口鼻传入人体。对温疫的传染途径、治疗等方面有新的见解。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 提出“达原” “三消” 等疗法。参见温疫论条。

吴有性

明末杰出医学家。字又可。姑苏(今江苏苏州)人。精通温病学。著《瘟疫论》。提出“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戾气”由口鼻而入以致病理论, 有别于伤寒之邪由肌表传里的说法。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提出“达原”、“三消”等疗法对瘟疫的治疗,颇多贡献。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