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农村政策,坚持改革方向
从重庆农业发展的几个阶段看,凡是“左”的思潮发展,政治运动接连不断,农村政策严重脱离客观实际和生产力水平时,就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民不但富裕不起来,连温饱都得不到解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整套符合农村实际、符合生产力水平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并且保持了政策长期稳定和改革不断深化完善,便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勿庸置疑,这是80年代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重庆农村从1979年起,就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经历了“小段包工、定额计酬”,“包产到组、联产到劳”,“水统旱包”,“专业承包”、“包产到户”等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演变,最后广大农民选择了自己满意而又简单易行的“交足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且不断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1991年底全市有6.66万个农业社以“两田制”为主要内容完善了土地承包工作,占总社数的96%,有807个乡镇、8 543个村建立了合同管理机构,使承包合同的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轨道。在1985年以后又着重解决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农产品交换自主权这一重大问题,改革了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放开了农产品价格,从而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改革措施,推动着农村向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迅速发展。
实践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了农民的心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高涨,农业生产就向前发展;相反,什么时候党的方针、政策不符合客观实际,损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低落,农业生产就出现徘徊,甚至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