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粮食。1990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完成“提高沿淮中低产地区粮食产量的途径及其配套技术体系开发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发展战略;研究制订《沿淮麦茬中稻低耗稳产7 500千克栽培模式》、《淮北地区小麦公顷产4 500千克栽培模式》和《夏玉米丰产栽培规程》,并将以上研究成果通过品种配套组装成《沿淮中低产田稻麦两熟年公顷产12 000千克配套技术》和《沿淮中低产田地区麦玉米两熟年公顷产10 500千克配套技术》进行双万公顷大面积示范。 1993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吴家道等完成了“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83-D鉴定繁育及推广”,中粳83-D经过引种后,建立了原种繁殖体系及配套的综合高产栽培体系研究,在保持原品种种性的基础上,不断提纯复壮,在合肥郊区、阜南、凤台、颍上、利辛等县种子公司和良种场进行原种繁殖,向省内外大量示范推广,成为安徽省中粳当家品种,向省内外推广1 000千公顷。该项研究获安徽省星火二等奖。 1994年,肥东县水稻良种场等单位许诗群等完成了“早稻新品种‘皖稻39’的诱变选育提纯复壮和推广”。该成果应用钴60诱变,选育出适宜安徽省种植的早中熟早籼新品种“皖稻39”。该品种的育成改变了安徽省早稻当家品种依靠外省的局面,经提纯复壮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 866.7千公顷,取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该项目研究获安徽省星火二等奖。 1993年开始,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李成荃等主持的“安徽省两系杂交水稻开发及应用研究”,至1995年,已推广应用40千公顷,在全省22个县(市)推开,这是安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开发的成功典型。 (2)棉花。1993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姚大瑞等完成了“棉花高产优质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3)烟叶。1993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皖南烟叶生产技术推广站、宣城行署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汪廷录等完成了“皖南优质烟综合技术研究”。1994年,安徽省烟叶生产购销公司等单位张宗尧等完成了“优质香料烟配套技术研究”,在歙县香料烟生产基地,对烟叶的品种、栽培、土壤肥料、调剂、植保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香料烟质量达到国内优质香料类水平,缩小了与国际典型香料烟的差距。 (4)蔬菜。1994年,安徽农学院植保系黄业东等完成“填补伏缺的无公害保健蔬菜——木耳菜开发推广”研究,该项研究已在全国13个省市推广,经济效益明显。该项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5)茶叶。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安徽省农垦厅所属敬亭山茶场完成了发掘和恢复历史名茶“敬亭绿雪”的研究,并不断提纯复壮,寻找适应区域,努力扩大面积,提高产量、质量,使“敬亭绿雪”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安徽名茶。199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牧渔业厅农业局黄秋转等完成了“茶树无性系良种及其优质高产配套技术研究及应用”。在本省主要茶区多点试验示范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378.6公顷,取得较大社会经济效益,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同年,安徽省农业厅农业局王汉权等完成了“机械化采茶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研究。该成果是茶叶采摘技术由传统手工到机械化的一场变革。它将茶树修剪及树冠培养技术、增加施肥量技术、修剪枝留园技术、机采鲜叶加工技术等科学配套使用,并在国内首先实施了配合机采的茶园全程管理机械化技术与手采的配套技术。 (6) 蚕桑。1992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合肥市农业委员会等单位浦玉华等完成了“提高江淮低山丘陵区蚕桑生产总体经济效益综合技术研究。” (7) ABT生根粉应用。1992年,安徽省ABT生根粉推广协作网、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开发处汪茂才等完成了“ABT生根粉应用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完成了13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应用试验,筛选出了主要农作物应用ABT生根粉的最佳浓度、最佳使用时间。该项研究获安徽省星火二等奖。 ☚ 四、开发(试验发展)研究 (二)中低产田土壤改良研究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发展历程。 (1) 新中国成立前。据记载,1931年成立了开封园艺试验场、商丘麦作试验场、信阳稻作试验场及开封、信阳、南阳、洛阳、辉县五个区域性农林局,分区管理全省农林事业。五个局共有农林场3.6万公顷,平均每局有技术人员15人。全省11个区各设农场一处,附设农林实验学校,各区共有林场153.73公顷,学生624人。民国初年各县设立的农事试验场及苗圃到1927年改为建设局,1932年又撤局设科。1934年按照国民政府行政院的文件通知,成立县农业推广所,到1937年全省110个县中,设立推广所的有90个,建立繁殖场11个,全省共有县级农业推广指导员97人,农场土地面积282.46公顷,苗圃452.13公顷,桑园36.13公顷。1940年各区农林局合并成立河南省农业改进所,总揽全省农业改进事业,内分农艺、园艺、森林、蚕桑、畜牧等系,共有46人,当年受农产促进委员会之辅助成立了推广处共有14人。1940年9月农业促进委员会及省农业改进所设立洛阳农业推广实验县,组织乡农会为基层推广组织,培养农民自给之能力,从事本县农业推广的实验。当时,虽建立了一批推广机构,但由于人力、财力和技术材料的限制,技术推广无显著成效。 (2)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过建立、充实提高和发展改革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技推广机构的建立抓得很紧。1949年河南省农业厅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队,配备干部50名。1950年厅内又设立种子管理处、病虫防治站、棉产改进所和省农业试验场等技术推广单位,负责指导全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由于科技人员少,基层尚没有建立起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当时农技推广工作主要是以农场为中心、互助组为基础、劳模技术员为骨干组成的技术推广网络。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1951年开始在部分地县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到1952年省、地、县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发展到64个。1953年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地、县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全部建立起来,全省发展到135个,有职工2 617名。1955年开始试建县辖的区农技站,当年全省已建381个。当时区级的农技推广组织为一站三网,即农业技术推广站和技术传授网、劳模网、会计辅导网。到1956年全省区站已发展到1 159个,有职工4 972人,除边远山区外,基本实现了一区一站的要求。 第二阶段(1958—1977年)。1958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从而把大批的农技推广人员调整到其他部门。尤其是在1959—1961年间,国民经济处于非常困难时期,国家行政机构实行精减,在精减中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砍掉2/3,推广工作陷于停顿状态。1962年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充实农业技术推广站、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指示》精神和农业部再次提出按区设立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要求,在河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下,农技推广机构的充实、加强、重建工作进展很快。到1966年河南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已基本上恢复起来,全省共有区站1 473个,干部6 620人。与此同时,县以上农技推广机构也得到了加强。这期间,全省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大力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层层办科技推广基点和高产样板田,举办“三田” (种子田、丰产田、试验田),繁育引进良种,总结高产经验,推广先进技术。同时,也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科学种田活动,为发展河南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技推广工作又受到极大的冲击,推广机构被撤销,大批技术人员改行转业和下放农村插队劳动,多年积累的技术资料、购置的仪器设备损失殆尽,农技推广工作处于瘫痪状态。在“文化大革命”中,广大农民群众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仍然迫切要求技术指导,河南省积极学习推广湖南省华容县创办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的经验,即县办农科所,公社办农科站,生产大队办农科队,生产队办农科小组,到1975年全省大部地区四级农科网都建立起来,各级财政还下拨了经费,离队的农技人员又纷纷归队,农技推广工作又逐步开展起来,到1978年河南省127个县,建农科所112个,占总县数的88.1%;1 969个人民公社,建农科站1 477个,占75%;40 467个生产大队,建农科队26 304个,占65%;352 853个生产队,建农科小组183 005个,占51.8%;农民技术员达29万人,试验基地7.73万公顷,参加人员达百万以上,种植的试验田、丰产田、良种田达18.4万公顷。 第三阶段(1978—199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明确,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十分重视,从省到地、县、乡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技推广机构,省农业厅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种子管理总站、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站等技术推广机构,地区一级也相继建立了相应的专业站。为贯彻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高县一级、强化乡一级,发展村一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县一级普遍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一级建立了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村一级建立了农技推广服务组和科技示范户,从上到下形成一个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为骨干,以群众性的农技组织和人员为基础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据统计全省112个农业县市(区)都建立了农技推广中心,全省2 128个乡(镇)建立农技站的乡占96.67%,其中有1 456个乡站是通过国家各类基地和地方财政配套联合投资建设的。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已发展到16 759名,其中技术干部9 534名,在技术干部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4 044名,中专4 943名,共有高级农艺师253名,农艺师2 493名,助理农艺师3 100名,技术员2 319名。县、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建立,带动了村、组农技服务组织的迅速发展,全省48 274个行政村,有34 734个村建立了科技服务组织并配有农民技术员,现有村级农民技术员49 755人,科技示范户31.1万户。据1991年统计,全省实施重点推广项目1 478个,推广面积1 146.67万公顷次,平均增产12.7%,总计增产粮食41.5亿公斤,增加经济效益25.3亿元。 2.种子体系建设。河南省的种子机构经过历史变革,逐步建立健全、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省市(地)县较完善的种子管理经营体系。1950年6月13日,河南省向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请示成立农业种子公司,同年6月16日复电同意在农林厅成立河南省种子公司。各行署、县成立种子工作站。负责种子繁育、推广、技术指导工作。 1951年,为了加强种子工作,将河南省种子公司改为河南省农林厅种子管理处,各行署种子工作站改为种子管理站。负责制订良种收购、调运、供应、推广计划,组织农民选种、留种工作。种子经营工作由粮食、供销部门负责。 1953年,农业部门精简机构,压缩编制,撤销种子管理处,合并在农林厅农业局,下设种子科。负责全省良种繁育、推广、技术指导、种子检验及备荒种子检验、检疫工作。 1958年,根据国务院(五办、七办)批转粮食部、农业部“关于成立种子机构的意见的报告”,成立河南省种子公司,将粮食、供销等部门种子经营业务移交给农业部门,负责统一经营农作物种子,并办理从国外引进良种的经营工作。同年,开始建立了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省要求地、县、乡建立良种基地,队建种子田,国营农场担负良种繁育任务,对当地推广的主要品种,建立“株行、株系、原种圃”,组织品种提纯复壮。 1962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决定”,经省编委批准成立河南省种子管理局,成为行政、技术、经营三者统一的管理机构,负责全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推广、检验等管理和经营工作。 1965年经省编委批准实行政企分设,根据河南省农业厅(65)农种字第46号文“关于建立良种公司并启用印鉴的通知”,5月成立河南省良种公司,实行企业管理,全省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负责经营推广小麦、水稻、玉米、高粱、棉花、花生、绿肥等优良新品种,一般种子和备荒种子的贮备,调剂由粮食部门负责。种子管理局负责种子繁育、审定、检验、原种场管理等工作。 1966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种子机构遭受很大破坏,种子技术推广业务不能正常开展。1978年,河南根据中共中央(1977) 49号和国务院(1977) 97号文件精神,以豫革(1978) 141号“关于建立健全种子机构的通知”,要求迅速把各级种子机构建立健全起来。通知并指出各级种子机构为行政、技术、经营三位一体的事业单位。省、地(市)、县按要求先后成立了种子公司。各级种子公司负责研究并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以县为单位组织统一供种”工作,并分级负责种子管理、技术指导。 1986年3月14日,根据省政府豫政(1985) 152号批转《河南省农牧厅经济体制改革意见》通知中同意,将原河南省种子公司改建为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仍属事业单位,编制45人。 1987年7月17日,河南省农牧厅发出豫办字(1987)第31号文《关于授权河南省种子管理总站行使种子管理行政职权的通知》,指出省种子管理总站(事业单位)的具体任务是: ❶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制订颁布的种子方针、政策、法规、办法及各项规定; ❷制订良种繁育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❸加强品种、种子生产、质量、市场、价格管理; ❹颁发种子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检验合格证; ❺依照有关规定仲裁种子经营和质量纠纷; ❻表彰和奖励良种选育、生产、推广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❼查处违章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 3.植保植检体系建设。 (1) 省级机构设置。植物保护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河南省农林厅于1950年秋成立了“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总站”编制28人,总站下设蝗虫防治站、小麦吸浆虫研究站、病虫测报组、防治组、农药械组。蝗虫站兼受农业部管辖,经费由部支出,每年投入治蝗经费200万~300万元,最多年份达450万元(均按新币值折算)。 1953年,省农林厅内设农业处植保科。曾先后更名为粮食增产处植保科、农业技术处植保科、生产处植保科。1977年成立“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下设植保站等,1983年总站解体,成立了“河南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隶属省农牧厅领导,编制40人,内设病虫测报科、病虫防治科、植物检疫科、农药械科、技术开发科、农药检定所、办公室共8个科室。 植物检疫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河南省植物检疫机构初建于1955年,定名为“河南省植物检疫站”,配备技术干部11名。1963年后,植检机构得到了恢复与发展。1964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郑州植物检疫站”编制8人,与“河南省植检站”合署办公,承担河南省对外植物检疫业务。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使植物检疫受到严重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植物检疫机构得以逐渐恢复,植检工作得到加强。1983年国务院颁布《植物检疫条例》,1984年7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河南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以来,植物检疫机构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省、地(市)、县各级农业行政部门陆续成立了植保植检站,实施专职植物检疫员制度,经考核合格的干部,统一穿着制服,佩带检疫标志,由农业部颁发专职植物检疫员证,具体负责植物检疫工作。 1995年统计,全省省、地(市)、县三级共设立植保植检站156个,配备专职植检员544人,兼职检疫员1 139人,达到县有检疫员2~4人,乡有兼职检疫员。1993年1月,农业部郑州植物检疫站与郑州动物检疫站合并,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郑州动植物检疫局”和“洛阳动植物检疫局”,人员、业务等均属农业部直接领导,具体承担河南省进出境农产品检疫业务。 (2) 地(市)县植保植检机构设置与人员编制。1955年以后,河南省各专区成立了植保站,或在农业技术指导站内设植保站,人财物统由地方各级政府管理。县级植保机构在1955年以后陆续建立。1984年以后,多数站升格为县植保植检站,隶属农业局直接领导。 1995年统计,全省17个地(市) 138个县,均成立了植保植检站。地(市)县成立了植保服务公司534个,植物医院886个,机防专业队1 970个,村级植保专业户15 430户。县以上植保人员2 052人,其中技术干部1 025人,病虫测报员456人,防治员273人,药械员372人,全省自上而下,形成了植保植检体系。 4.农业技术培训。 (1) 制订培训计划,层层开展培训工作。河南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一切设施和手段,实行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和综合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部门培训和地方培训相结合、派出培训和请进来传授相结合、室内讲授和现场参观相结合以及面授和函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方法进行培训。1991年据全省农技推广系统的统计,共培训2.25万期,参加培训的总人数1 564.8万人次,其中省级培训6 485人,地市级培训14 753人,县级培训292.6万人,送往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584人。除此之外,还开展了声像宣传活动,共出动宣传工具599台件,其中放录像设备193台件,电影机335部,幻灯机71部,播放场次37 915场,收看人数达561.5万人次。 (2)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技培训活动。全省普遍开展了科技宣传月活动,有的地方还开展了技术宣传一条街活动,设立农业技术咨询门市部,组织专家报告团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技术,都收到好的效果。在科技培训中,依靠农技干部,聘请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专家、教授和各种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依靠这三支队伍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了农业不断增产。邓州市1995年以来各乡镇共举办间作套种等适用技术培训班480多期,培训人员35万人次。通过培训全县建立1 132个科技示范村,4 000多个科技示范户,形成了技术培训推广网络。桐柏县固县镇在培训中有了很好的经验和效果,主要做法是: ❶认真组织、明确政策。镇建立培训领导组,制定了培训计划,镇村先后投资20万元,镇建培训中心,村村办起“农民技术夜校”,在“八五”期间对所有的村组干部和55岁以下的农民都进行了培训。 ❷区别情况、分类施教。对农民主要进行商品知识、市场经济知识、适用技术的培训;对村干部在进行科学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中,重点放在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及种植、加工、销售等一体经营上。 ❸广开渠道、多形式培训。一是到外地参观学习,几年来已有320人次到外地学习;二是委托培训,镇里委托南阳农校和一些单位培训村组干部和科技骨干,三年来镇、村共出资9.6万元用于培训,已办两期有40名学员学成归来;三是请专家和科技人员办讲座,几年来共进行了265场专题培训;四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培训。从镇内选聘一批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实践经验的科技人员为专兼职老师,利用镇、村培训网点进行培训,目前全镇已有90%以上培训对象得到培训。 ❹学用结合,注重效果。在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了科技竞赛达标活动,要求达到“三个一”的指标,即学会一套适用技术,走出一条致富路子,实现生产创收一万元,全镇有85%以上农户参加了这一活动,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热潮。通过1991年以来的培训已初见成效,仅在南阳农校学习的40名学员中,已有18名进入村级班子。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该镇有90%以上农民掌握了生产管理技术,有35%的农户成为科技示范户,有125人获得了农民初级、中级技术职称,新技术、新品种、新农药、新肥料、新机具也得到普遍运用,推动了全镇农林牧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3)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战略”的精神,为尽快把农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从1991年开始,河南在商丘地区夏邑县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试点,1992年增加到5个县,其中夏邑、虞城、正阳为全国试点县。试点工作得到不断扩展和深入,到1995年底,全省共设试点县30个,其中全国试点县3个,省级试点县22个,市、地级试点县5个。全省共设农学、果树、蔬菜、养殖、桑蚕、烟草等八个专业,参加培训的农民达15万人,1万名农民获“绿色证书”。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最早的夏邑县,经过几年的努力共开设了六个专业岗位(即农学、果树、蔬菜、养殖、棉花、桑蚕),在册学员10 668人,其中3 100人经考试考核合格获得了“绿色证书”。 5.种植业技术的推广改革。 (1) 转变职能,拓宽服务领域。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束缚,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任务只是围绕着生产计划和农时季节为产中技术服务。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推广部门转变职能,拓宽服务领域,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即产前向农民提供生产技术信息和与技术配套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农膜等;产中进行技术指导、技术咨询、培训;产后帮助农民进行农产品储藏、保鲜、销售以及加工、转化增值。 (2) 建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分割,不能充分发挥技术综合和整体功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县级农技推广机构进行了改革,根据农业部的要求,1979年首先在郑州郊区建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试点,1981年省农委、科委、农业厅、农科院、财政厅联合发出“关于调整县农科所”的通知,将83个县农科所和县农技站合并,筹建县农技推广中心。以后农业部、省和地方共同投资在省内有计划的建设县农技推广中心,从十多年农业发展的实践看,建设县农技推广中心确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3) 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河南省的乡镇农技站是国家基层农业事业单位,是农技推广的前哨阵地,担负着几万人口,几万亩耕地的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河南省在建设县农技推广中心的同时,对乡农技站也进行了改革,各级财政共同投资有计划地建设乡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经过十年的建设,使一批乡站有了一定的设施,有办公室、宿舍、仓库、经营门市,有的还有培训教室和试验地。 (4) 兴办经济实体为农民进行综合服务。河南省政府以豫政[1991] 103号文件发出了《关于支持农口事业单位开展综合服务兴办经营实体有关问题的通知》,为农口事业单位兴办经营实体制定了宽松的政策。省农牧厅、财政厅、工商局、税务局、农业银行发出豫农计(1987) 6号文件《关于支持农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经营服务的通知》,明确了具体政策规定。农技推广部门本着“立足服务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的精神,坚持为农业服务,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宗旨,以农技推广为龙头,以基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为依托,发挥技术优势,广泛组织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实体,有了好的起步。据1991年统计,农技推广部门办实体大体有三种形式: ❶县乡两级推广单位既开方又卖药的初级服务占90%; ❷在此基础上发展到贮藏、保鲜、运销、加工等中级服务组织占30%; ❸发展到兴办企业型经济实体的组织占23.8%,省、市(地)县、乡四级参加经营实体人员10 169人,兴办实体2 376个,已有经营服务资产13 183万元,经营化肥24.5万吨,农膜2 506吨,农药3.2万吨,农副产品加工1 283吨,果品蔬菜贮藏960吨,低偿技术服务面积249.27万公顷,增强了技术推广的活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5) 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河南省技术承包的主要形式有四种: ❶联产提成技术承包责任制; ❷定产定酬技术承包责任制; ❸联质技术承包责任制; ❹双向集团承包责任制。1991年全省参加技术承包的人数21 304人,其中技术干部6 059人,行政干部4 035人,农民技术员11 210人,承包面积325.7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75.19万公顷,经济作物50.59万公顷,粮食增产6.85亿公斤,经济作物增产1.05亿公斤,增加效益10.6亿元。 ☚ 一、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及配套技术。河南省小麦良种经过五次大的更换,每更换一次使小麦获得大幅度增产。第一次是1949—1953年,主要推广较好的农家品种,如平原50、辉县红、葫芦头、大口麦、红芒白等;第二次是1954—1961年,推广的新品种有碧蚂1号、碧蚂4号、白玉皮、西农6028、南大2419等;第三次是1962—1972年,推广了阿夫、阿勃、内乡36、丰产3号等;第四次是1973—1980年,推广7023、郑州761、郑州741、郑州742、百泉41等,使小麦单产迅速提高,由1973年的112公斤上升到1979年的166公斤;第五次是1980年以后,推广了百农3217、宛7107、偃师4号、豫麦7号、濮阳5号、豫麦2号、南阳756等新品种,全省小麦良种面积已达95%。近年来又选育推广豫麦18、豫麦21、周麦10号、豫麦25等高产、优质新品种,使小麦亩产达七、八百斤,有的突破千斤。 玉米良种的推广,从1958年以来经过四次大的更换,使玉米单产有了大的突破,近年来又先后调入烟单14、烟单15、丹玉11、掖单2号、丹玉13等新品种,又使玉米单产上了一个新台阶。 河南历史上多种植胜利百号红薯,产量低、病害重,80年代后引进徐薯18新品种,既高产又抗根腐病,经过全省种植较胜利百号增产34.9%,适合全省各类地区种植,对河南红薯增产起到巨大作用。 大豆种子在历史上长期处于自选、自留、自用或短距离串换引种,致使产量低、商品率不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四次大的品种更换,起到明显的增产作用。80年代中期全省积极推广省农科院培育的豫豆2号、豫豆3号、豫豆7号、豫豆8号,郑州市农科所培育的豫豆5号,周口地区农科所选育的豫豆6号和滑县农业局引进的诱变30等良种,全省大豆良种面积已占大豆种植面积的87%,对提高大豆单产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2.推广改革耕作制度及间作套种技术。近年来,河南省在耕作制度改革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实行了多层次、多类型的间套复种,增加复种指数,目前全省复种指数已达170%以上,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提高80%,间作套种面积已达293.33万公顷。河南省推广的麦垄套种玉米,使玉米播期提前十天左右,一般增产20%左右,可提前成熟一周,又为下茬麦播整地创造了有利条件。麦垄套种棉花、花生、豆类、红薯、蔬菜等作物均获得明显的增产。黄河两岸的原阳、延津、封丘、武陟、中牟、郑州郊区等地,历史上多为低洼易涝、盐碱、沙荒、杂草丛生的不毛之地,经过多年改种水稻的试验、示范,已成功的发展成为河南省优质粳稻基地,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广大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原阳县的优质水稻已发展到2万多公顷,单产400公斤,优质大米畅销国内许多地方。河南省历史上甘蓝型油菜种植不过黄河,延津县小店乡农技站科技人员,经过多年的引进试种,成功的将高产、优质的甘蓝型油菜引种到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种植,目前甘蓝型油菜种植面积已占油菜总面积的90%以上,为我国油菜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扶沟县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立体农业”、“白色工程”,三熟以上套种面积达3万公顷,复种指数达268%,成为河南重要的粮棉基地和农业开发示范区。偃师市大力推广间作套种技术,发展棉葱套、麦瓜套、果药套等多种形式的间作套种。在栽培方式上,由露天种植发展为保护地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由川区水浇地发展到坡岭旱地。全市初步形成八大经济作物基地,产值已占种植业产值的30%以上。 3.推广农作物模式化栽培技术。从1980年以来,在以往研究和推广的基础上,根据河南各个自然区域的生态条件、品种的生态类型以及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划分为十个生态类型区,并研究分析了各生态类型区的限制因素、增产关键,制定出相应的成套栽培技术规程。十多年来大力推广这一栽培技术,使河南省小麦生产有了新的发展。近年来推广的小麦适用技术: ❶因地制宜种植优良品种; ❷掌握适宜的播期; ❸足墒下种,为小麦苗期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❹精量半精量播种,改变大播量的旧习惯,促使小麦有效分蘖; ❺科学施肥,以有机肥为基础,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适宜用量合理比例,提倡化肥深施,充分发挥肥效; ❻看叶龄进行管理,促控结合,适时灌溉; ❼加强中后期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防御干热风。 在玉米的栽培技术推广上,重点抓了六项改进技术: ❶种植竖叶型玉米杂交种; ❷抢时早播,播期不应迟于6月15日,在方法上大力推广麦垄套种、麦后抢种和育苗移栽; ❸增加密度,提出了在不同地力条件下几个当家品种的适宜密度范围,使玉米的种植密度每亩普遍提高500~1 000株; ❹科学施肥,确定中高产不同水平对氮肥的不同用量和施肥时期、次数、比重等; ❺间作套种,根据高中低三个产量水平,总结出以玉米或大豆为主的合理间作方式; ❻去雄剪雄,研究证明,隔行去雄的可增产7.6%,去雄加剪雄可增产12.2%。在栽培技术的推广上,围绕着“丰收计划”、“星火计划”、“黄淮海开发”、“温饱工程”、“菜篮子工程”等重大推广项目,1991年完成小麦“丰收计划”226.67万公顷,玉米“丰收计划”140万公顷,还开展了“三田” (试验田、示范田、高产攻关田)活动,仅小麦“三田”面积即达26.67万公顷。全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面积达361.67万公顷,其中高产开发面积266.67万公顷。 在“吨粮田”的技术开发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配套栽培技术,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出现了不少亩产1 000公斤以上的高产样板田。温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单产只有74公斤,到1979年粮食单产已达374公斤,居全国县级第二位,1990年开始实施吨粮田开发,推广适用技术30多项,使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1年全县粮食单产达到吨粮,成为我国长江以北继桓台之后的第二个“吨粮县”。 4.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逐级开展技术培训,运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河南省历史上危害严重的蝗虫、地下害虫、麦类黑穗病、小麦条锈病、小麦粒线虫病、棉花红铃虫等;小麦吸浆虫、杂粮螟虫、棉花蚜虫、红蜘蛛、水稻螟虫等也大大减轻了危害。80年代以来,重点抓了农药的更新换代,大力推广了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菊酯类和低剂量的有机磷农药,年用药量4.5万~5万吨,取代了有机氯农药,有效地提高了农副产品的品质,人畜中毒事故较70年代减少了80%以上。化学除草面积90年代中期以来,年达到了153.33万公顷,较80年代中期增加了7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河南省病虫害发生情况,测报工作的重点是发生面积大,危害重、对农业生产威胁大的病虫。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有蝗虫、小麦吸浆虫、棉花红铃虫、棉红蜘蛛、地下虫、红薯黑斑病、麦类黑穗病等10多种。80年代以来监测的对象已由粮、棉病虫扩大到粮、棉、油、瓜、果、菜等作物的病虫草鼠害及天敌生物等共113种,主要有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棉花黄、枯萎病、稻瘟病、苹果烂果病,小麦吸浆虫、蝗虫、棉铃虫、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桃小食心虫、玉米螟、地下虫、瓢虫等。 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手推目测,目前发展到数理统计,全省已有18个县以上测报站配备了电子计算机,62个站配备了电话,17个站配备了植保测报专用车,52个站有病虫观测圃。所有测报站诱虫、观察设备基本齐全。县以上各级病虫测报站做到了“一病一虫一档”,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和预测预报的数据,县以上对主要病虫害的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64年)。这一阶段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主要用矿物性、植物性农药和人工防治。如砒霜、植树皮、除虫菊、鱼藤、烟草等制剂,同时发动群众除草灭虫,大搞万家灯火,杀蝼蛄、金龟子、螟蛾等;在蝗虫防治上贯彻执行了“改治并举”的方针,结合治水排涝,改造低洼旱涝区和沙荒、盐碱区,破坏蝗虫生态环境,加上人工扑打、挖沟深埋等措施,控制了蝗害,到50年代末期,蝗虫发生面积由65个县96.67万公顷,压缩到21个县、区15.33万公顷,已有45个县81.73万公顷内涝、沙碱蝗区得到了彻底治理变为良田,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从未造成蝗虫起飞和严重危害。小麦吸浆虫重发区的88个县180多万公顷,由于采取轮作倒茬,耕翻暴晒,种植抗虫品种和小麦抽穗期人工拉网、拉绳等办法,减轻了危害。1956年以后大力推广六六六、滴滴涕、五氯硝基苯等有机氯农药防治病虫害,年用各种粉剂总量达10万~13万吨,使多种害虫减轻了危害,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到50年代末期下降到20多万公顷。此阶段年均防治病虫害面积340万公顷次,换回粮食3.5亿~4.0亿公斤。 第二阶段(1965—1974年)。1965年以后大量使用1605、1059、乐果等有机磷农药,加之有机氯农药更加广泛的应用,对控制病虫危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造成了环境污染、农副产品残毒增加,人畜中毒事故发生等一系列副作用,于是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调整作物布局、扩大间作套种面积,实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新技术,已成为生产实践,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农业防治的内容进一步丰富。生物防治进展迅速,用瓢虫防治蚜虫,用赤眼蜂防治螟虫,用蜘蛛防治稻虫,用苏芸金杆菌、白僵菌防治害虫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和用杨树枝把诱蛾、黑光灯诱虫等生物、物理防治,在河南省形成高潮,全省年生防面积达到166.6万公顷次。这些方法已成为棉区、稻区、间作物套种区控制害虫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强调科学使用化学农药,防止环境污染,降低农副产品残毒等,有效地降低了农药的副作用。全省粮食总产由50年代的70亿~80亿公斤,上升到150亿公斤左右。此阶段年防治病虫害面积533万~666万公顷次,挽回粮食10亿~12亿公斤。 第三阶段(1975—1995年)。1975年国家农林部在新乡市召开了“全国植保工作会议”,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新的植保工作方针,河南省认真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强调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出发,以预防为主,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发生危害,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繁衍的生态条件。80年代以来由于复种指数提高,作物品种更换,加之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病虫发生危害出现一系列重大变化,集中表现在病害加重,次要的病虫上升,已被控制危害的病虫严重回升;由于农药用量的增加,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针对此新情况,在防治上提出了“生态调控”技术,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强调改进施药技术,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大力推广了菊酯类农药,取代了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由于农药的更新换代,生态调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省年均综防面积达到313万公顷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93年全省90.67万公顷棉花,应用了综防技术,战胜了棉铃虫特大发生危害,亩防治成本由1992年的平均68元,减少到31.5元,下降53.7%,投入与收益比为1:4~10,皮棉平均亩产49.3公斤,比1992年增产34%,创直接经济效益20亿元。此阶段年均防治病虫害面积2 000万公顷次,挽回粮食25亿公斤,皮棉1.5亿~2亿公斤。 (3) 植物检疫。河南省主要检疫对象分布范围,经1991年在全省范围内普查,共有国家及省规定的植物检疫对象10种,其种类及分布见表5-2-1。
表5-2-1 全省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及其分布 植物检疫对象名称 | 规定单位 | 分 布 地 点 | 棉花枯、黄萎病 | 国家 | 信阳、南阳、 洛阳、新乡、 周口、驻马店、 平顶山、许昌、 郑 州、开封、三门峡、焦作、鹤壁、安阳、濮阳、商丘16个地 (市) 88县 (区) | 毒麦 | 国家 | 信阳、南阳、驻马店、平顶山4地 (市) 27县 (区) | 柑桔大实蝇 | 国家 | 西峡县、淅川县 | 水稻白叶枯病 | 省 | 信阳、南阳、驻马店、 平顶山、 开封、 郑州、 新乡、焦作、 濮 阳、 洛阳10地 (市) 36县 (区) | 小麦矮腥黑穗病 | 省 | 南阳、周口、驻马店、商丘、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开封、许 昌、新乡、焦作、郑州12地 (市) 34个县 (区) | 小麦粒线虫病 | 省 | 信阳、 洛阳、驻马店3个地 (市) 6县 (区) | 红薯茎线虫病 | 省 | 商丘、许昌、 洛阳、 平顶山、 三门峡、 郑州、 开封、 焦作、鹤 壁、濮阳、安阳11地 (市) 31县 (区) |
(续) 植物检疫对象名称 | 规定单位 | 分 布 地 点 | 马铃薯环腐病 | 省 | 西峡、南召、南阳、栾川4县 | 花生根结线虫病 | 省 | 信阳、 开封2地 (市) 3县 (区) | 苹果锈果病 | 省 | 周口、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开封、许昌、新乡、濮阳、鹤壁 9地 (市) 17县 (区) |
红薯小象鼻虫。1963年冬至1964年5月,从广东、福建调入带有小象鼻虫的鲜菜种4 280万公斤,运至商丘、开封铁路沿线,到周口一带做种用或食用,经检查薯块有虫率一般2%~3%,高达10%以上,致使该虫在豫东21个县153个乡、镇蔓延,经过连续防治,到1965年彻底消灭。 烟草潜叶蛾。1962年在西峡县发现,1963年蔓延到南阳、洛阳两专区7个县,1966年扩展到许昌、驻马店2地区,共计20余县。经过连续防治,到60年代末期,已基本控制了该虫对烟草的严重危害。 棉花枯、黄萎病。50年代初期由陕西省引入波斯棉种时传入河南省陕县、灵宝2县;随后又从江苏调入带病棉种,60年代中期,该病在河南主要产棉区迅速蔓延到88个县,构成了对棉花生产的严重威胁,经过1965年以后的连续大力防治,大大减轻了该病的发展蔓延和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1959年春从广东省调入珍珠矮稻种10万公斤,白叶枯病随着种子传入,蔓延至信阳、南阳及黄河流域稻区,成为水稻的主要病害。 毒麦。60年代初期从湖北省传入南阳、信阳等豫南部5个专区25个县,经大力防除,到70年代末期已缩小到信阳1个地区9个县。1986年又从陕西省调入带有毒麦和陕农7 859小麦种籽750万公斤,致使毒麦在河南省11个地(市)43个县扩散蔓延,经连续三年大力防除,已基本消灭。 5.推广土壤改良技术和农作物优化配方施肥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重视领导下,全省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土壤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全省土壤类型、土壤中的养分状况,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状况。在此基本上提出了因土种植,合理调整作物布局的建议。在土壤改良上,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提出了改良的方案和技术措施。在肥料技术的推广上,贯彻了“以粗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方针,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积大造农家肥的活动。在重视农家肥的同时,积极发展绿肥、科学增施化肥、积极推广微肥。近年来大力推广科学配方施肥技术,采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科学配比,长效肥和短效肥合理搭配,氮磷钾元素和微量元素结合,大力提倡化肥的深施技术,提高了肥效。据统计,1991年全省推广优化配方施肥426.67万公顷,应用微肥313.33万公顷,对提高农作物产量起到了明显作用。 6.推广园艺作物栽培技术和蔬菜、水果贮藏、保鲜、加工技术。河南省园艺作物栽培历史悠久,有果树、蔬菜、果用瓜和花卉等。新中国成立前园艺作物的生产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人民生活的需要,重视品种改良和科学种植,园艺作物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以后,随着农作物布局的调整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园艺作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种植面积有了较大发展,有的已成了重要的生产基地,产量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成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近年来园艺作物发展形势好,除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外,重要的经验是,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园艺作物的发展,从上而下建立了技术推广专业机构,配备了大批科技人员,对主要的园艺作物都总结摸索出一套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有的已出版了专业书籍和编印了技术小册子。通过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素质,促进了园艺作物发展。在水果生产上,国营园艺场已发展到90处,引进、选育、繁育了一批新品种,提高了贮藏、保鲜、加工能力,果干、果酱、罐头、酿酒等加工业广泛兴起。蔬菜的技术推广,80年代以来有了新的改革: ❶改大白菜平畦栽培为高畦栽培; ❷改大白菜稀植为合理密植; ❸改蔬菜单作为间作套种; ❹改由人体暖籽、营养钵育苗为温室育苗; ❺改保护地由简易朝阳洞、风障、玻璃温室为地膜覆盖、小拱棚、塑料大棚、日光温室; ❻改大棚蔬菜由平面栽培到立体栽培,利用空间提高产量。名优花卉生产技术又有新的提高,尤其是洛阳牡丹品种繁多、色泽鲜艳,每年的4月中下旬吸引了数十万中外游人参观,大批国外企业家来洛洽谈项目。 7.推广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1995年全省地膜覆盖面积33.3万公顷,塑料大棚、日光温室5.33万公顷。省农技推广总站从1989年起在豫西山区示范推广春玉米覆盖0.67万公顷,每公顷增产3 000公斤左右,目前已有70多万个贫困户解决了温饱,很受广大农民欢迎,被誉为“温饱工程”。晚播小麦地膜覆盖1983—1985年省重点示范66.67公顷,每公顷增产1 815公斤,为大面积晚播小麦增产找到一条有效途径。 8.推广旱作农业技术。1984年省农业厅和洛阳行署联合在豫西建立豫西百万亩旱地农业开展试验区,经过三年实施有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上,广大农技推广人员通过调查,总结了农民传统的耕作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遵循自然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挥优势的原则,经过长期的试验、示范,提出了扩大耐旱作物,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选用耐旱品种,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加深耕层由“三跑”田(跑水、跑肥、跑土)变“三保”田;大力增施有机肥,以肥调水、蓄水保墒等一整套旱作农业技术,经过几年的推广有了显著的增产作用。 9.农业科技推广成果。河南省从1978—1995年共获得奖励的农业科技推广成果772项,其中省部级84项、厅级688项。其获得省、部级奖励的科技推广成果项目见表5-2-2。 表5-2-2 全省获省、部级奖科技推广成果项目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1 | 河南省引黄种稻 增产技术试验示范 与推广 | 河南省农 业厅 | 1980 | 省科委 | 2 | 14 | 麦田食蚜蝇的研 究和利用 | 省植保站 | 1982 | 省科委 | 3 | 2 | 河南省农作物害 虫天敌资源调查和 利用 | 河南省农 业厅植保站 | 1980 | 省科委 | 3 | 15 | 豆天蛾生物学特 性、分布型及防治 研究 | 省农技站 | 1982 | 省科委 | 3 | 3 | 小麦新品种 “百 农3217”的繁育和 推广 | 河南省种 子公司 | 1981 | 省科委 | 2 | 16 | 郑引一号小麦品 种的繁育和推广 | 省种子公 司 | 1983 | 省科委 | 3 | 17 | 麦田野燕麦生物 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研究 | 省农牧厅 农场局 | 1983 | 省科委 | 3 | 4 | 磷肥肥效的试 验、示范和大面积 推广 | 省农技站 | 1981 | 省科委 | 2 | 18 | 改进推广茶树矮 化密植速成高产栽 培新技术阶段总结 | 省农牧厅 经作处 | 1983 | 省科委 | 3 | 5 | 玉米自交系保纯 方法的研究应用 | 省种子公 司 | 1981 | 省科委 | 3 | 6 | 夏玉米生长发育 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 省玉米高 稳低协作组 | 1981 | 省科委 | 3 | 19 | 棉花病虫综合防 治技术措施研究及 推广应用 | 省植保站 | 1983 | 省科委 | 3 | 7 | 玉米优良杂交种 的示范和推广 | 省玉米高 稳低协作组 | 1981 | 省科委 | 3 | 20 | 河南省属五场土 壤普查及成果应用 | 省农牧厅 农场局 | 1987 | 省科委 | 3 | 8 | 提高玉米制种产 量的研究 | 省玉米高 稳低协作组 | 1981 | 省科委 | 3 | 21 | 油菜高效益优化 栽培技术模式的研 究与推广 | 省经作站 | 1987 | 省科委 | 3 | 9 | 玉米大豆间作方 式研究与推广 | 省玉米高 稳低协作组 | 1981 | 省科委 | 3 | 10 | 夏玉米早播增产 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 省玉米高 稳低协作组 | 1981 | 省科委 | 3 | 22 | 河南省夏芝麻亩 产超百斤综合栽培 技术推广 | 省经作站 | 1987 | 省科委 | 3 | 11 | 河南省蜘蛛种类 调查及农田蜘蛛的 应用研究 | 省农技站 | 1981 | 省科委 | 3 | 23 | 河南省山区苹果 优质丰产综合技术 开发研究 | 省经作站 | 1988 | 省科委 | 3 | 12 | 河南省棉花枯、 黄萎病发生、分布 与危害情况的调查 | 省植保站 | 1981 | 省科委 | 3 | 24 | 河南省农业劳动 力需要剩余和转移 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 省农经处 | 1988 | 省科委 | 3 | 13 | 麦田一代粘虫防 治指标的研究及利 用 | 省农技站 | 1982 | 省科委 | 3 |
(续)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25 | C3作物光呼吸 抑制剂的筛选与开 发应用研究 | 省农牧厅 | 1989 | 省科委 | 3 | 38 | 玉米夏播制种高 产优质技术开发研 究与应用 | 省种子站 | 1991 | 省科委 | 2 | 26 | 河南省商丘项目 区盐碱洼地综合治 理技术的应用与推 广 | 省农牧厅 项目办 | 1989 | 省科委 | 3 | 39 | 河南省苹果矮化 密植综合栽培技术 推广 | 省农牧厅 经作处 | 1991 | 省科委 | 2 | 40 | 高寒山区春玉米 地膜覆盖试验示范 与推广 | 农技站 | 1991 | 省科委 | 3 | 27 | 不同生态环境对 人培牛黄的形成及 质量影响的研究 | 省洛阳农 经校 | 1989 | 省科委 | 3 | 41 | 多效唑在花生上 研究应用 | 省农牧厅 科教处 | 1991 | 省科委 | 3 | 28 | 河南省苹果低产 园改造技术大面积 推广 | 省经作站 | 1989 | 省科委 | 3 | 42 | 河南省优质芝麻 规范技术研究与推 广 | 省经作站 | 1991 | 省科委 | 3 | 29 | 河南省名优石榴 综合技术研究与推 广 | 省经作站 | 1989 | 省科委 | 3 | 43 | 河南省棉花高产 综合配套技术开发 | 省棉办 | 1991 | 省科委 | 3 | 30 | 棉花抗病新品种 中棉12号大面积 推广 | 省棉办 | 1990 | 省科委 | 3 | 44 | 河南省桃树良种 综合技术推广 | 省经作站 | 1991 | 省科委 | 3 | 31 | 河南省花生高产 优质优化配套技术 开发研究 | 省经作站 | 1990 | 省科委 | 3 | 45 | 河南省梨树主要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 术研究与应用 | 省植保站 | 1991 | 省科委 | 3 | 32 | 夏大豆病虫草鼠 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及开发应用 | 省植保站 | 1990 | 省科委 | 3 | 46 | 河南省农村双层 经营规模效益研究 与应用 | 省农牧厅 农经处 | 1991 | 省科委 | 3 | 33 | 杂交水稻 “汕优 63”百万亩集团承 包丰收技术研究及 推广 | 省农牧厅 | 1990 | 省科委 | 3 | 47 | 桑蚕春用多丝量 品种豫华、渭春的 选育 | 省云阳蚕 场 | 1992 | 省科委 | 2 | 34 | 洛阳牡丹在南方 春节促成栽培研究 与示范 | 省经作站 | 1990 | 省科委 | 3 | 48 | 红薯茎线虫病综 合防治技术研究及 应用 | 省农技站 | 1992 | 省科委 | 3 | 49 | 增产菌在农业生 产中的开发应用 | 省植保站 | 1992 | 省科委 | 3 | 35 | 河南省杏、李品 种资源调查研究与 开发利用 | 省经作站 | 1990 | 省科委 | 3 | 50 | 河南省沙区西瓜 病虫草综合防治技 术研究 | 省农校 | 1992 | 省科委 | 3 | 36 | 河南省农业规模 经营研究 | 省农经处 | 1990 | 省科委 | 3 | 51 | 大白菜良种 “丰 抗70” 的引进推 广与杂交制种、模 式化栽培配套技术 的研究及应用 | 省种子站 | 1992 | 省科委 | 3 | 37 | 河南省黄淮海平 原农业开发总体规 划及实施 | 省黄淮海 开发办 | 1990 | 省科委 | 3 |
(续)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52 | 大别、桐柏山区 茶叶系列开发模式 研究与实践 | 省农牧厅 经作处 | 1992 | 省科委 | 3 | 66 | 国产氯化钾的研 究应用与推广 | 省土肥站 | 1994 | 省科委 | 3 | 67 | 河南省无病毒苹 果栽培与节水技术 研究应用 | 省经作站 | 1994 | 省科委 | 3 | 53 | 河南省农村土地 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研究与应用 | 省农牧厅 | 1992 | 省科委 | 3 | 68 | 河南立体生态茶 园研究与推广 | 省厅经作 处 | 1994 | 省科委 | 3 | 54 | 河南省兰考县农 村经济发展模型 | 省能源站 | 1992 | 省科委 | 3 | 55 | 河南省农业科技 管理规范化研究与 应用 | 省农牧厅 科教处 | 1992 | 省科委 | 3 | 69 | 河南有机肥综合 研究与沃土工程 | 省土肥站 | 1995 | 省科委 | 2 | 70 | 河南农区主要害 鼠发生规律及防治 技术研究 | 省植保植 检站 | 1995 | 省科委 | 3 | 56 | 农业科技档案智 能化管理系统的建 立与应用 | 省农牧厅 办公室 | 1993 | 省科委 | 3 | 71 | 农作物秸秆综合 利用技术开发示范 | 省农机局 | 1995 | 省科委 | 3 | 57 | 河南省农药、化 肥、农膜污染与防 治 | 省能源站 | 1993 | 省科委 | 3 | 72 | 平原农区立体种 植技术推广及玉米 制种高效模式研究 | 省厅生产 处 | 1995 | 省科委 | 3 | 58 | 小麦玉米吨粮田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体系研究与应用 | 省农牧厅 粮作处 | 1993 | 省科委 | 3 | 73 | 郑引一号小麦品 种的繁育和推广 | 河南省种 子公司 | 1984 | 农业部 | 2 | 59 | 河南省苹果幼树 早期丰产技术大面 积推广 | 省经作站 | 1993 | 省科委 | 3 | 74 | 河南省80万亩 夏玉米 “丰收计 划” | 河南省农 技站 | 1984 | 农业部 | 2 | 60 | 《河南省乡级农 业技术服务站会计 制度》 的研究制 订与应用 | 省农牧厅 计财处 | 1993 | 省科委 | 3 | 75 | 河南棉花高产优 质综合技术推广 | 河南省农 牧厅经作处 | 1988 | 农业部 | 2 | 61 | 河南省黄淮海平 原农业不同生态类 型示范区综合治理 开发技术模式的研 究 | 省黄淮海 开发办 | 1993 | 省科委 | 3 | 76 | 濮阳等三县50 万亩大豆综合丰产 技术推广 | 河南省农 技站 | 1988 | 农业部 | 2 | 77 | 河南省苹果低产 变高产综合丰产技 术推广 | 河南省农 牧厅经作站 | 1988 | 农业部 | 3 | 62 | 河南省百村万户 效益工程研究 | 省农牧厅 农经处 | 1993 | 省科委 | 3 | 78 | 河南省40万亩 花生综合丰产技术 推广 | 河南省农 牧厅经作站 | 1989 | 农业部 | 2 | 63 | 种子包衣综合应 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 省种子管 理总站 | 1994 | 省科委 | 3 | 64 | 河南省特用玉米 综合开发研究与应 用 | 省农业厅 | 1994 | 省科委 | 3 | 79 | 河南150万亩夏 大豆综合丰产技术 推广 | 省农技站 | 1989 | 农业部 | 3 | 65 | 河南省沿黄稻区 中华稻蝗发生规律 及防治技术研究 | 省植保植 检站 | 1994 | 省科委 | 3 | 80 | 河南省2 700万 亩夏玉米丰收计划 | 省农牧厅 粮作处 | 1990 | 农业部 | 2 |
(续)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序 号 | 项目名称 | 主持单位 | 获奖 时间 | 颁奖 部门 | 奖励 等级 | 81 | 小麦增产综合机 械化技术推广 | 省农机局 | 1990 | 农业部 | 1 | 83 | 河南省292万亩 小麦丰产综合技术 | 省农技站 | 1990 | 农业部 | 2 | 82 | 单双低油菜栽培 技术推广 | 省农牧厅 经作处 | 1990 | 农业部 | 2 | 84 | 河南省万亩红富 士苹果综合丰产技 术示范推广 | 省经作站 | 1990 | 农业部 | 3 |
☚ 二、农业科技推广的内容与成果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万县地区种植业历经了两次徘徊、一次低谷、三上台阶的曲折过程。1950—1958年是第一个稳定发展时期,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1亿公斤上升到17.19亿公斤,农业总产值由5.02亿元上升到8.93亿元,上了第一个台阶。1959—1961年为低谷时期,全区粮食总产量下跌到9.12亿公斤,比1958年净减8亿多公斤,比1949年还少2亿公斤;农业总产值跌到5.33亿元,比1958年少3.59亿元。1962—1966年为恢复时期,1966年粮食产量达17.25亿公斤,回升到1958年水平,农业总产值达9.55亿元,比1958年增加0.62亿元。1967—1976年为第一个徘徊期,粮食总产量始终在15亿—17亿公斤之间摆动,灾害较重的1970、1971、1975年下降到13亿—14亿公斤;农业总产值在8亿—9亿元之间波动,一直低于1966年水平。1977—1984年,粮食总产量由1976年的16.11亿公斤增加到1978年的22.46亿公斤、1984年的25.85亿公斤,连续上了两个新台阶。1985—1990年是第二个徘徊期,全区粮食产量在23.58亿—25.32亿公斤间徘徊,大灾的1988年回跌到19.27亿公斤。 粮食生产以大春为主。1990年大春粮食占72.95%,小春占27.05%。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洋芋5大作物,1990年共占粮食总产的94.22%。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苎麻、烟叶、蚕桑、茶叶、柑桔等。1990年与1949年相比,油菜籽增长10.27倍,花生增长5.48倍,麻类增长4.76倍,烟叶增长5.85倍,蚕茧增长1 176.36倍,茶叶增长3.84倍,柑桔增长17.90倍。 ☚ 三、农业生产现状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新中国成立前的雅安种植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194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只有11 852万公斤,单产83公斤;油菜籽总产185万公斤,单产29公斤;种植业产值仅2 063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粮食总产18 885万公斤,单产97公斤;油菜籽产量251万公斤,单产29公斤;种植业产值3 260万元。到1991年,全年粮食总产达67 034万公斤,单产285公斤;油菜籽总产量2 013万公斤,单产76公斤;种植业产值61 565万元。分别比1952年增长2.55倍、1.94倍、7.02倍、1.56倍、5.59倍。其中水稻产量27 306万公斤、单产489公斤,玉米产量22 399万公斤、单产343公斤,小麦产量9 733万公斤、单产226公斤,分别增长1.65倍、1.52倍、36.76倍、46.01倍、17.68倍、4.40倍。 ☚ 三、农业生产水平与发展前景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甘孜州因海拔、气候、地形地貌的影响,种植业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❶作物布局“三为主”,经济作物很不发达。即以粮食作物为主,占作物总播面的94.1%;以麦类作物为主,占粮食总播面的55.5%;以青稞种植为主,占麦类作物的63%; ❷耕作制度上有“两多”,土地利用率很低。即一熟作物多,占种植业播面的90%,复种指数仅为110%;旱地面积多,占种植业播面的76.74%,有效灌面不足25%,水田面积更少; ❸土地资源上有“两少”,单产水平不高,粮食总产徘徊不前。即高产田土少,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中低产田土改造任务重,改造难度大;非耕地中可垦土地资源少,全州仅有0.73万公顷,不宜农垦的占了绝大多数。 农业生产有发展,但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业产值波动大,农业经济效益低,是甘孜州农业发展的主要状况,也是甘孜州农业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粮食单产只有100公斤左右,1990年才达到160公斤。80年代,粮食产量就发生过两次大的波动,1983年减产7.92%,1986年又减产21.67%。到1990年才突破20万吨产量大关。甘孜州农业由于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粮食产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业产值的波动。1983年农业产值较上年下降6.8%,工农业总产值只增长1.9%;1986年农业产值又下降21.7%,工农业总产值减1.8%。农业生产成本逐步增加,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再加上农牧民文化素质差,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 三、农业生产水平 (二)草原畜牧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耕作栽培技术。 (1)推广新式畜力农具耕作栽培技术。1950年原黑龙江省在19个劳模小组及农业试验场、示范农场重点推广1 244台 (件)新式畜力农具。原松江省在18个县营农场和部分村使用461台 (件)。到1956年全省用新式畜力农具播种面积已达100万公顷。据省农业厅统计, 平播小麦的51个县普遍增产20%一30%;平播亚麻也普遍增产; 平播大豆的51个县有45个县增产, 增产20%左右; 平播高粱、谷子的42个县, 有41个县增产15%~20%; 平播玉米的40个县, 有7个县增产。新式畜力农具的应用, 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耲、扣结合的垅作方法, 形成了新旧农具并用, 耲、扣、翻交替耕种, 垅作与平作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肇源丰产经验。1951年中共肇源县委书记任国栋深入农村与农民一起总结出 “等距宽播, 合理密植, 间苗保苗, 分期追肥”的增产经验。1952年在全县推广, 粮食产量比上年增产46.6%。1953年全省推广, 小麦密植面积达42.5%; 谷子、高粱宽播面积达35.7%, 有30万公顷谷子做到间苗或疏苗, 并有8万公顷追肥, 实现了增产。 (3) 五改。1955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行五项改革: ❶改粗放耕作为精耕细作。 ❷改善作物结构, 扩大玉米和水稻等高产作物面积。 ❸改单种为混种。1955年全省推广大豆地混种玉米、麻籽, 玉米地混种大豆、小豆、绿豆, 土豆地混种角瓜、南瓜等混种方法。据30个县统计, 混种面积24.8万公顷, 混种比单种每公顷平均增产粮食400.5公斤。 ❹改大垅为小垅。 ❺改玉米扣、耲种为埯种。 (4)旱田灌溉技术。1956年春, 省人民委员会组织干部去河北、甘肃省学习水浇地经验后, 在省内西部干旱地区开展打井 (解放式水车提水)浇地, 共打土水井1万多眼, 发挥了抗旱作用。同时, 省计划委员会安排, 在龙江县后五里堡打第一眼电机井, 提水灌溉旱田。尔后, 逐年发展。1972年全省有能使用的电、机井14 803眼, 1978年增加到39 897眼, 1985年达到52 089眼。全省旱田灌溉面积1961—1965年为0.77万~1.2万公顷, 1970年发展到21.26万公顷, 1981年增加到46.92万公顷。以后, 由于机泵管带维修不及时, 机电井利用率低, 1985年灌溉面积下降到28.38万公顷, 1988年仅有16.07万公顷。 (5) 间种、复种、套种。 ❶间种。1969—1970年学习吉林省榆树等县间种增产技术。1971年全省推广间种面积140万公顷。1973年松花江地区间种面积占粮豆作物总面积的60%~70%, 其他地区占粮豆面积的20%~30%。1975年全省间种面积88.66万公顷,其中玉米大豆间种53.3万公顷, 占间种面积的60%。 ❷套种。1974年全省套种面积2 666.6公顷。1975年据40个县统计套种面积6 666公顷。 ❸复种。主要是利用早熟小麦茬和亚麻茬进行复种。50年代在南部、中部地区进行小面积试验, 60年代示范推广, 到1974年全省复种面积达2万公顷, 1975年据40个县统计复种6.67万公顷。1976年复种面积达10.66万公顷。实行间种, 套种和复种, 对增加总产量起到一定作用, 但不利换茬, 也不便大型机械作业。1978年以后, 除个别地方有小面积间、套、复种外, 已不再大面积应用。 (6) 深松耕法。深松耕法是利用深松铲在整地、播种和苗期中耕的垅作或平作地上, 间隔一定距离,逐年交替进行条状深松土壤, 深度30厘米左右。用于整地的有垄翻深松、垄底深松、搅垄松沟、深松耙茬; 用于苗期中耕的有苗期深松垅沟, 也有播种深松垅台的。这项技术1973年进行试验、示范,3个点试验深松法面积1 133.3公顷, 到1975年示范点增加到204个, 全省深松面积271.3万公顷。据130个点统计, 大豆平均增产15.9%, 玉米平均增产16.3%, 谷子平均增产11.6%, 小麦平均增产12.4%, 甜菜平均增产33.7%, 高粱平均增产7.8%。经过深松的不同土质增产效果为: 黑黄土增产9.1%, 黑粘土增产11%, 河淤土增产18%, 破皮黄土增产9%, 盐碱土增产33.9%, 白浆土增产16.6%。1978年全省深松面积333.3万公顷。此后, 深松耕法在全省普遍推广, 成为常规增产措施。 (7) 甜菜纸筒育苗技术。1975年由日本引进。纸筒育苗移栽, 能延长生育日数30~35天, 增加积温350~500℃, 可躲过春季虫、风、干旱等危害, 增产效果显著。1990年纸筒育苗移栽面积1.69万公顷,实收1.64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34吨, 总产56万吨, 占全省甜菜总产的1/10。到1995年全省纸筒育苗移栽面积增加到415万公顷。占全省甜菜面积的13.7%。 (8) 塑料薄膜 (地膜)覆盖技术。1978年由日本引进, 当年在伊春市试验, 增产效果显著。到1980年推广面积达433.3公顷, 其中蔬菜370公顷, 果树2公顷, 西瓜14公顷, 烤烟25公顷。同年6月, 农业部在哈尔滨和伊春市召开全国塑料薄膜地面覆盖现场会, 促进了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的推广, 1981年地膜覆盖面积733公顷, 1983年1.21万公顷, 1985年达2.67万公顷。据50多种作物试验, 其中40多种作物增产40%~50%, 西瓜有的增产2~3倍。农作物一般早成熟7~10天。80年代后才应用到大田作物, 到1995年全省地膜应用面积28.69万公顷。 (9) 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水稻旱育苗是固有的育苗方法, 随着塑料薄膜的应用, 发展为薄膜覆盖育苗, 1979年育苗床土配制技术出现, 完善了水稻旱育苗配套技术。1981年日本农民水稻专家滕原长作在方正县德善公社进行2.1公顷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试验成功, 平均公顷产量5212.5公斤, 比当地薄膜湿润育苗插秧水稻增产 12.8%, 比直播田增产92.6%。1983年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组织6个县多点示范1.33万公顷, 一般公顷产量在5 250~6000公斤。1984年列为省人民政府推广项目, 5个地区35个县(市), 推广面积达6.67万公顷, 公顷产量在6 000公斤, 每公顷增产1 125~1 500公斤。1985年发展到6个地区58个县 (市), 面积达20.13万公顷, 平均公顷增产1 500公斤以上。到1990年水稻旱育稀植推广面积达47.73万公顷, 占全省水稻面积70.9%。1994年增加到60万公顷。由于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增产增收效益好, 水稻种植面积由 “六五”期间的33.33万公顷, 发展到 “七五” 期间66.66万公顷,到1995年达到83.5万公顷, 成为黑龙江省四大支柱作物之一。 (10)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基础上, 结合现代光合理论发展起来的一项高产再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稀植育壮秧、大苗稀植栽培, 充分利用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 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新体系。该项目于1992年定为省重点示范推广项目, 到1994年已累计推广20.07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8 088公斤。1995年推广15.33万公顷, 平均公顷产量7 755公斤,平均公顷增产100公斤, 总增产2.3亿公斤, 增加效益3.2亿元; 同时, 由于每公顷节支450元, 共节支近6900万元, 总增收节支3.9亿元。 (11)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80年代末, 在高纬度、无霜期短, 热量不足的依安、拜泉、青冈等县开始试验示范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1991年后逐渐扩大面积, 1993年列入省推广计划, 1994年推广20万公顷, 1995年达33.33万公顷, 共增产玉米10亿公斤为农民增收7.5亿元。玉米保护地栽培主要是玉米地实行地膜覆盖、育苗移栽。近年来迅速发展玉米大垅双行覆膜技术, 简称 “大双覆”, 主要采取南种北移, 大垅覆膜, 伏秋整地, 密植间作, 坐水增肥, 精细管理等配套措施。玉米地膜覆盖特点是增温保墒,可争夺有效积温250~300℃, 含水量增加0.5%。玉米保护地栽培, 是全省继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之后, 粮食增产又一重大突破性措施。 (12) 千万亩春玉米亩产超千斤 (66.67万公顷,公顷产量7500公斤) 技术。由农业部下达东北四省区 (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 300万公顷春玉米公顷产量7500公斤开发项目。从1991年开始实施, 到1995年实现玉米公顷产量7 500公斤(亩产千斤)开发目标。黑龙江省承担66.67万公顷,占全省玉米面积1/3左右, 有双城、五常、巴彦、阿城、呼兰、宾县、肇东、肇州、肇源、安达、绥化、依安、大同区等13个县、市、区参加春玉米高产开发活动。主要技术措施: ❶以选用高产品种为核心,推广玉米综合配套耕作栽培技术, 推出双城市、肇东市、肇州县 “良种密植、耕暄高肥、催芽坐水、早种晚收” 的玉米高产栽培模式。 ❷针对热量资源不足,大力推广适时早播, 缩短播期, 催芽坐水, 增施磷肥, 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巧夺积温促早熟增产技术。 ❸针对十春九旱的特点, 大力推广抗春旱、保全苗、促增产技术措施, 大搞伏秋翻整地, 土壤深松, 蓄水保墒, 抢墒保墒播种技术, 扩大坐水种、滤水种面积, 努力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1993年全省13个县市区春玉米开发面积68.57万公顷, 公顷产量7627.5公斤, 比开发前三年同范围平均公顷产量增加2629.5公斤, 增长52.6%。1994年开发面积76.33万公顷,公顷产量8 161.5公斤, 比开发前增加3 163.5公斤,增长63.3%。开发4年间新增粮食总产68.62亿公斤, 新增产值49.29亿元, 新增纯收入31.4亿元, 提前一年达到开发目标。 (13) 大豆 “垄三”栽培技术。大豆 “垄三”栽培技术是在全省推广大豆精量播种 (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基础上, 借鉴八一农垦大学研制的 “三垄”耕播机的应用, 结合70年代全省推广的深松耕法经验逐步形成的以垄作为前提, 以深松、深施肥、等距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垄三”栽培起步于1990年, 当时富锦、虎林等7个县(市) 开始推广, 到1995年达62个县 (市)、810个乡 (镇)、8 235个村、108.7万农户应用 “垄三” 栽培技术,6年累计推广大豆 “垄三”栽培面积211.38万公顷, 占承担任务县 (市) 6年累计大豆播种面积637.15万公顷的33.2%, 6年平均公顷产量2 487.75公斤, 比承担任务县 (市) 一般生产田增产475.5公斤, 增产幅度为23.7%, 增产大豆100 763.2万公斤,共增收167 952.1万元, 纯增收138 150万元。 (14) 种子包衣。1995年全省应用种衣剂410吨,推广面积67.03万公顷, 比上年翻了一番。其中玉米33.9万公顷, 大豆25.4万公顷, 其他作物7.71万公顷, 平均每公顷增产510公斤, 共增产粮豆34.2万吨, 增加收入2.4亿元, 投入产出比为1:19, 大豆为1:16。 2.优良品种。黑龙江省在推广优良品种进程中有几次较大突破: ❶50年代中期推广耐锈的合作3号、4号、6号和抗锈的克强、克壮等小麦新品种,解除了小麦秆锈病的威胁。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由1954年的93.33万公顷增至1967年的126.66万公顷, 公顷产量由新中国建立初期的750公斤左右, 提高到1967年的1 650公斤。 ❷60年代中期推广黑玉46、黑玉71等玉米双交种和玉米增产措施, 全省玉米公顷产量由1964年的1 500公斤左右, 提高到1978年的3 150公斤。进入80年代, 各地玉米品种普遍更新为单交种, 配合其他增产措施, 全省玉米播种面积由1980年的188.4万公顷增加到1990年的216.85万公顷。 ❸70年代以来引入推广了同杂2号高粱杂交种。全省高粱公顷产量由推广杂交种以前的1 500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2 250公斤。 40多年来, 通过不断推广优良品种, 各种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有很大提高。1990年优良品种面积505.4万公顷良种覆盖率达91.5%, 比 “六五”期间年均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杂交种面积133.9万公顷, 占玉米面积的94.8%; 高粱杂交种面积15.66万公顷, 占高粱播种面积的98.5%; 水稻良种面积63.3万公顷, 占水稻播种面积的93.7%; 大豆良种面积130.5万公顷, 占大豆面积的91.3%; 小麦良种面积87.46万公顷, 占小麦面积的90.8%; 谷子良种面积14.48万公顷, 占谷子播种面积的82.7%。 “八五”期间优良品种, 除数量上保证需求之外,主要是进一步提高了种子质量。1994年全省农村主要作物良种种植面积达572.7万公顷, 良种覆盖率达到97%。国营种子公司供应的良种种子质量均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 其中一级良种比重达65%, 比1993年提高5个百分点。 3.植物保护。植物保护工作一直是黑龙江省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科学研究新成果涌现, 农药工业的发展, 新农药的增多,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逐渐成为防治病、虫、草害的重要措施。1950年全省使用农药50吨, 1960年使用8 202吨, 1970年使用1.46万吨, 1980年使用2.31万吨。1985年使用高效低毒农药2 529吨, 1990年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已达2 481.2吨。施药器械也不断更新。50年代推广552丙型压缩喷雾器, 手摇喷粉器和小型手动拌种器。60年代推广工农16型喷雾器。70年代以来, 推广泰山18型机动喷雾喷粉器, 手持超低容量喷雾器、拖拉机悬挂喷雾器和大型机动拌种器, 国营农场还使用飞机撒药防治虫、草害,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防治效果。 (1)病害防治。新中国成立后, 对农作物病害的防治, 除繁育推广抗病品种外, 主要采用杀菌剂防治。杀菌剂由王铜、赛力散、硫酸铜等保护剂, 发展为多菌灵、拌种双、托布津、稻瘟净、富士1号、比艳、百菌清、乙磷铝、粉锈宁、瑞毒霉等高效内吸杀菌剂。这些杀菌剂既可以拌种、浸种, 也可以喷雾,有的还可灌根使用, 使过去一些难以防治的病害, 逐步得到控制或消灭。 ❶稻瘟病。新中国成立前对稻瘟病没有切实有效的防治方法。新中国成立后, 采取的防治措施: 一是积极推广抗病品种。先后推广了合江10~22号, 牡交20、牡交29等抗病品种, 对减轻水稻稻瘟病危害起了重要作用。二是化学防治。1957年试验示范赛力散, 消石灰防治稻温病, 防治效果50%左右。70年代初开始推广稻瘟净、多菌灵、春雷霉素、克瘟散等防治稻瘟病。70年代末80年代初,又从国外引进富士1号、比艳等高效内吸杀菌剂, 防病效果达80%~90%, 增产幅度为27%~36%, 基本控制了稻瘟病的危害。 ❷小麦秆锈病。从1954年开始引进和推广甘肃96、麦粒多、合作3号、合作4号、合作6号等耐锈品种, 减轻了锈病的危害。1958年以后, 又推广克强、克壮、克钢等抗锈品种, 基本解除了锈病对小麦生产的威胁。 ❸小麦腥黑穗病。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使用王铜拌种。从1953年起推广赛力散拌种, 提倡用拌种器拌种。到1957年腥黑穗病发病率已由1950年的15%降到1%以下, 基本消灭了腥黑穗病的危害。 ❹小麦散黑穗病。50—60年代, 推广45℃恒温水浸种3小时防治散黑穗病, 但这项技术要求严格, 不易为农民掌握, 难以通过大面积浸种控制散黑穗病危害。到70年代后期, 使用内吸杀菌剂多菌灵拌种, 防治效果达80%。1981年农村多菌灵拌种面积占农村小麦面积的1/3。1982年以后实行以拌种双为主, 结合多菌灵拌种。1983年农村小麦用拌种双和多菌灵拌种面积达52万公顷, 占农村小麦播种面积的1/2。 ❺谷子白发病。新中国成立初期, 推广王铜拌种。1953年后推广赛力散拌种。这些办法只能收到一部分效果。到70年代末, 从瑞士引进25%瑞毒霉 (甲霜安) 内吸杀菌剂, 解决了谷子生产上的一个大老难问题。 ❻大豆灰斑病。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到1985年已选出抗病、丰产新品系在生产上应用。合江农科所试验, 喷洒多菌灵防病效果达88%。1985年国营农场用飞机喷洒多菌灵防治6.66万公顷, 病粒率由70%降到7%以下。 ❼玉米大斑病。采用抗病、高产、熟期适宜的龙单3号、绥玉2号、四单12、四单8、吉单101等优良品种, 减轻了大斑病的危害。 ❽大棚黄瓜霜霉病。70年代后期推广生态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防病措施, 瓜秧定植后两个月不用打药。化学防治推广百菌清, 每7天喷一次, 防治效果在80%以上。以后又推广克霉灵(乙磷铝)、瑞毒霉, 进一步提高了防治效果。 ❾苹果腐烂病。除加强果园管理, 搞好防寒, 增施肥料, 增强树势外, 60年代前, 主要采用刮治法,把发病树皮全部刮掉, 再用升汞液消毒。70年代起,推广高接抗病和重刮皮防治, 同时推广高效低毒杀菌剂田安和丁二酸铜, 代替了剧毒农药升汞液消毒。 除上述几种病害外, 小麦粒线虫病、谷子黑穗病、高粱散黑穗病、水稻恶苗病等, 也先后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 (2) 虫害防治。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采用人工、器械捕杀和翻地等农业措施防治。随着农药工业的发展, 杀虫剂使用量迅速增加,品种不断更新。50年代主要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杀虫剂。60年代以后, 除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外, 还大量使用敌百虫、敌敌畏、乐果、1059、1605、辛硫磷等有机磷杀虫剂。1983年以后, 从国外引进和推广了敌杀死和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 进一步提高了杀虫效果。使一些重要害虫逐步得到控制。 ❶粘虫。50年代初期, 主要组织群众捕杀和挖防虫沟防治。到50年代中期, 防治粘虫开始进入人工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 并逐步转为以药剂防治为主的新阶段。除使用敌百虫、敌敌畏防治外,还大量使用敌杀死、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杀虫剂, 有效地控制了粘虫的危害。 ❷草地螟。在大发生年份, 主要使用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敌杀死等防治, 防虫效果良好。1982年是特大发生年, 药剂防治面积343.3万公顷, 挽回粮食损失50多万吨。 ❸土蝗。大发生时, 除组织群众捕打和撒药带防止迁入农田外, 还使用飞机喷撒化学药剂, 灭蝗效果达90%以上。 ❹大豆食心虫。50年代主要实行秋翻地和及早翻耕大豆后作麦茬地; 及时早割, 随割随拉; 远距离轮作 (1 000米以上) 等农业措施, 但这些防治措施, 限制因素多, 未能大面积推广。60年代末开始推广敌敌畏薰蒸防治法, 方法简便, 防虫效果70%~97%。80年代有的地方使用敌杀死防治。 ❺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和蝼蛄。新中国成立初期, 主要采用人工捕杀法, 即发现幼苗被害时, 农民扒土捉虫。这种办法达不到保苗目的。1954年示范推广六六六拌种预防金针虫, 保苗效果很好。1958年推广灵丹粉(20%六六六粉) 拌种。经过多年6%六六六和灵丹粉拌种, 到60年代已控制了金针虫危害。1978年示范推广辛硫磷闷种, 预防蛴螬和蝼蛄的危害, 保苗率达90%以上。1985年辛硫磷闷种面积达59.14万公顷。 除防治上述几种重要害虫外, 高粱蚜、水稻潜叶蝇、甜菜象甲、黑绒金龟甲、粟茎跳甲、黄条跳甲、稻摇蚊、稻泥包虫、菜青虫、小菜蛾等通过防治也先后控制了危害。 (3) 草害防除。长期以来, 农田杂草主要依靠人工和机械防除。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末, 首先在水稻田开展化学药剂除草, 以后逐步发展到小麦、大豆等旱田作物, 使农田除草进入人工、机械除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的新阶段。特别是化学除草面积增加显著, 1960年为0.8万公顷, 1980年为151.3万公顷,1990年为120万公顷, 1995年水旱田化学除草面积达274.66万公顷。 ❶稻田除草。农民种稻历来采用多薅、多推、深水淹稗等办法防除杂草, 用工多, 常常侍弄不过来而撂荒。为了控制稻田杂草危害, 1958年首先在尚志、延寿、阿城等县, 用2,4,5-涕钠盐示范防治稻田双子叶杂草826公顷, 除草效果在90%左右; 1959年在延寿县夹信子公社用飞机喷洒2,4,5-涕钠盐1 446公顷, 除草效果90%以上。1962年改用2,4-滴钠盐防治, 效果在90%以上。进入70年代,化学除草已成为水稻生产不可缺少的增产措施。1983年全省稻田化学除草面积达30.6万公顷, 1985年发展到48万公顷次 (水稻播种面积38.97万公顷),1990年超过66.66万公顷。1995年达92.66万公顷,比1994年增加11.33万公顷。使用的除草剂, 主要有禾大壮、丁草胺、苯达松等。据各地调查, 稻田化学除草每公顷可节省人工45~60个, 增产稻谷300~450公斤, 经济效益为1:5左右。 ❷麦田除草。50年代以前, 大垄麦主要是人工除草, 平播小麦一般不进行除草。1963年克山、红五月等国营农场首先在麦田使用2,4-滴钠盐、胺盐灭草1.08万公顷, 对双子叶藜、蓼等杀草率达80%~90%, 增产小麦20%~30%, 迅速扩大到农村生产队。70年代麦田除草改用2,4-滴丁酯, 对双子叶杂草除草效果在90%以上。针对野燕麦迅速蔓延情况, 80年代初引进禾草灵、野燕枯等除草剂, 防除野燕麦效果在95%~100%。1985年全省小麦田化学除草面积达43.27万公顷, 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1.2%。1995年麦田化学除草面积36.18万公顷, 占全省小麦面积的32.4%。 ❸豆田除草。大豆是中耕作物, 农民主要依靠铲趟控制杂草危害。70年代初用于大豆田除草的药剂有豆科威、利谷隆、毒草胺等, 但药源不足。每年只在国营农场施用1万~2万公顷。以后从国外引进氟乐灵, 拉索、杂草焚、拿扑净、稳杀得、虎威等除草剂, 除草效果在95%以上。1985年全省豆田化学除草面积达75.14万公顷, 占大豆播种面积的34.7%。1986年又从国外引盖草能、禾草克, 防除大豆田一年生和多年生的稗草、狗尾草、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据统计1987—1990年推广盖草能、禾草克防除豆田杂草35.64万公顷, 占应防面积的31.9%, 平均防治效果93.8%, 公顷增产大豆36.45公斤。1994年推广面积达100万公顷, 占大豆除草面积的60%。1995年全省豆田化学除草面积98.23万公顷, 占大豆总面积的39%。 ❹其他作物田除草。玉米、谷子、高粱、甜菜等田, 依靠铲趟控制草害。亚麻田一部分采用化学除草, 1985年亚麻田使用拿扑净防除杂草1.86万公顷, 占亚麻播种面积的14.6%。芹菜、韭菜等蔬菜作物, 从70年代末开始采用化学除草。果园和苗圃大部分实行人工除草, 少部分进行化学除草。 (4) 四大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随着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植物保护工作向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应用方向发展。1987—1991年黑龙江省开展四大作物(小麦、大豆、玉米、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工作, 充分利用现有行之有效的措施, 在农业生态中以农作物为主体, 从作物本身挖掘品种抗性控制病害的潜力, 综合分析作物增产、病虫防治和增殖天敌的关系, 达到三增 (增加产量、收入、天敌数量), 三减 (减轻病虫草害、减少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和三个效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的目的。制订了四大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依据《方案》层层抓基点, 建立试验基点、示范基点和大面积示范标准区。1987—1991年共设县 (市) 基点25个, 示范基点56个, 标准示范区216个。1987—1991年全省14个地(市)、57个县(市)推广综合防治面积756.16万公顷, 增收粮豆367 447万公斤, 总收入220 650万元, 纯增收237 079万元。1991年四大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面积为186.07万公顷,增产粮豆98 653.09万公斤; 增产值70 195.81万元,省人工费和节省农药金额20 078.04万元; 总投资效益比为1:8.4。到1995年四大作物综合防治示范面积76.56万公顷 (次)。 4.农肥化肥。黑龙江省农田开发较晚, 开垦初期, 土质肥沃, 农民种地基本不施肥。到民国时期,也很少施肥。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号召农民多上粪多打粮。50年代就提倡“五有三勤” (五有是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户户有厕所、家家有灰仓; 三勤是勤起、勤垫、勤打扫), 积肥建设推广大粪堆、高温造肥经验。 (1)推广化学肥料。黑龙江省使用化学肥料的历史较短。1896年(清光绪22年) 盛京将军赵尔巽成立奉天农事试验场后, 引入硫铵、过磷酸石灰、硫酸钾等在巴彦、齐齐哈尔进行试验。东北沦陷时期,1939—1940年伪满产业部在哈尔滨、佳木斯、珠河(尚志)、讷河、宁安、东安 (密山)、安达、铁力、克山等地设立10处肥料试验圃, 进行以硫铵、过磷酸石灰、硫酸钾为主的三要素试验, 生产上仅在铁路沿线和日本开拓团用硫铵在稻田追肥。 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初期, 省农业厅在绥化、巴彦、五常、集贤、宁安等县进行以硫铵、硝铵为主的不同氮肥品种肥效比较试验示范, 并在石灰性黑钙土、黑土、白浆土等不同土壤类型上进行过磷酸钙的肥效试验示范。明确了硫铵、硝铵在等氮量及适宜施肥方法条件下, 增产效果基本一致。过磷酸钙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增产效果, 以石灰性黑钙土和白浆土为最高。其次是黑黄土和黑土。1962年省农业厅土地局在绥化、呼兰、双城、五常、巴彦、肇东、宁安、集贤等20个县进行玉米、谷子、高粱、水稻等作物追施硝铵示范。1963年省农业厅组织“千点”化肥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 调动了农民使用化肥的积极性。全省化学肥料施用量, 平均每亩由1952年的0.02公斤, 上升到1965年的1.45公斤, 为全省大面积应用化学肥料奠定了基础。以后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和化肥使用技术的普及, 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 平均每公顷使用量, 1965年为21.1公斤 (标准肥, 下同), 1970年为81.99公斤, 1975年为85.27公斤,1980年为189.09公斤, 1985年为223.62公斤, 1990年为321.8公斤。1995年增加到420公斤, 比1990年增长30.5%。复合肥应用量由1978年的70.55标准吨, 到1990年增加到1 727标准吨, 增加23倍多。 ❶推广化肥深施和氮磷肥配合施用。1972—1978年,省农业局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化学肥料深施和氮磷肥配合施用技术的试验示范。结果表明, 化肥深施10厘米的比地表浅施的提高化肥利用率10%以上, 每公斤化肥多增产粮食0.5~1公斤, 在不同土壤、作物上按不同氮磷比例施肥, 均比单施氮或磷肥增产, 一般增产10%左右。据全省试验示范结果,不同土壤、作物的适宜氮磷比例是: 黑土1~2:1,石灰性黑钙土1:1.0~1.5, 白浆土1:1.5~2; 玉米2:1, 小麦1:0.8~1, 大豆1:2~3。到1985年全省深施化肥面积达233.3万公顷, 氮磷肥配合施用面积达200万公顷。到1995年全省深施化肥面积达200万公顷。 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80年代,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一般比习惯施肥增产10%~15%, 高的达20%以上。1985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3.33万公顷, 1990年达240万公顷。1995年全省配方施肥面积306.6万公顷, 其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84万公顷。 (2)种植绿肥。东北沦陷时期, 克山农事试验场曾进行绿肥试验, 未大面积种植。新中国成立后,1954—1956年克山农业试验场进行大豆、小麦、紫花苜蓿三圃轮作试验, 翻压紫花苜蓿后第二年增产30%~50%。1962—1963年八五○农场开展小麦复种油菜、苠豌豆肥田改土试验。平均每亩翻压绿肥1000~1 500公斤, 第二年增产粮食10%~25%。1966年从山东、甘肃等省购入田菁、草木樨、紫穗槐等绿肥种子试种。“文化大革命”初期, 停止试种。1974年省农牧局又组织科研、生产等部门到省外考察学习, 在省内开展以小麦、玉米为重点的间、混、套、复种绿肥试验示范。1982年牡丹江地区农科所和庆安县农科所进行两垅玉米间种一垅草木樨试验成功。1983年和1984年省土肥站与绥化行署土肥站、东北农学院试验站等单位配合, 组织双城、庆安、海伦、肇州等县继续进行示范。1985年全省已有41个县 (市), 32个国营农场种植绿肥, 面积达5.76万公顷。到1990年全省豆科绿肥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间作、套种、混作、轮作面积达6.57万公顷。1992年达6.6万公顷。 (3)秸稞还田。50年代, 国营农场和山区半山区县有的在田间烧秸稞和用秸稞堆沤方法还田。70年代初, 部分国营农场 (八五一、八五三等) 用机械粉碎麦秸还田, 面积在1万公顷。1978年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从美国考察归来后, 在五常和尚志县部署秸稞还田试点。随后省农业局与国营农场总局一起组织农业科研、推广、生产等单位, 开展秸稞还田试验示范。到1983年秸稞还田已扩大到松花江、嫩江、合江、牡丹江、黑河等5个地区28个县、市以及国营农场总局的牡丹江、红兴隆、宝泉岭、九三农场管理局所属的37个农场。据统计, 1978—1984年全省秸稞还田面积228.5万公顷, 其中国营农场187.4万公顷, 县 (市) 41万公顷。在还田的秸稞中, 麦秸占总还田的85%~90%, 其次是玉米秸及少量稻草还田。还田方式有麦秸粉碎还田或高茬收割翻耙根茬还田, 玉米秸、稻草粉碎还田或造肥还田。到90年代秸秆还田规模明显扩大, 1995年秸秆还田面积增加到256.8万公顷, 其中直接还田73.3万公顷,麦、稻高茬还田71.5万公顷, 玉米根茬还田112.4万公顷。 5.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从60年代种子标准化开始, 到80年代才迅速发展。除了1980年发布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谷子、糜子、马铃薯、亚麻、小豆等作物95个品种标准外, 先后发布实施的地方标准有 《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省大豆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省玉米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省小麦生产技术规程》、《黑龙江省水稻旱育稀植生产技术规程》、《水稻苗床除草剂标准》、《大棚蔬菜多茬栽培技术规程》、《青椒栽培技术规程》、《大白菜栽培技术规程》、《蕃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茄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青椒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黄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以及大豆、小麦、稻谷、优质品种, 粮食、蔬菜种子检验规程, 农作物良种分级和收购价格加成标准,《果树苗木和砧木种子标准》、《亚麻原茎等级标准》、《米饭食味评价法》、《农业科技档案类目细分标准》、《无污染农产品标准》、《柞蚕种蚕标准》、《柞蚕生产技术规程》、《绿豆生产技术规程》、《大棚蔬菜生产技术规程》等29个标准。这些标准化的实施, 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起了积极作用。 ☚ 二、主要推广项目及实施情况 (二)农机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农作物品种资源征集。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初步查明或征集保存的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有: (1)水稻。5417份。其中,福建省地方品种1780份, 育成品种634份, 省外引进1657份, 国外引进1296份,野生稻(包括1980年查明的漳浦、西湖普通野生稻)材料15份。对2950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进行69个项目的形状观察和鉴定,建立了福建稻种资源数据库。 (2)甘薯。据初步统计,目前龙岩、泉州、莆田等地市农科所和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征集保存的甘薯资源约1000份。 (3)大小麦。小麦种质资源有2050份,大麦200多份。 (4)大豆。1001份。其中,泉州市农科所保存的春大豆167份,秋大豆153份;三明市农科所保存秋大豆95份、田埂豆195份;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保存的野生大豆资源391份(一年生388份、多年生2份、半野生大豆1份)。 (5)花生。保留福建省地方品种59个。 (6)油菜。600多份,其中福建省白菜型油菜地方品种45份。 (7)甘蔗。561份,提供国家农作物种质库永久保存材料311份。 (8)黄红麻。400多份,提供国家农作物种质库永久保存材料122份。 (9)茶树。建立种质资源圃近3公顷,保存国内外茶树品种450个, 种质材料2950份。 (10)果树。初步查明福建省果树隶属49科、79属、170种或变种,共2000多个品种。选留一批名特优果树品种的良种母树,建立了全国性龙眼、枇杷种质资源圃。 2. 良种选育。 (1)水稻。30—60年代初,福建水稻良种主要是靠评选地方品种和引进。30—40年代评选出南特号、分龙早、吉安早、永安乌壳早、小南粘、乌谷白、快黄粘、一穗尾、乌梨等水稻品种。1959年从征得的3000多份地方品种中,评选出单双季早稻品种6个、双季晚籼品种9个。其中,南特号在全省推广达近30万公顷。水稻育种以系统选育为主,育成了53个水稻品种。其中,仙游县农民育种家陆财从南特号中选择变异植株,育成水稻良种“陆财号”,1965年获国家科委发明奖。60年代中期,开展以矮化育种为重点、有性杂交育种为主的水稻育种工作。至70年代初,同安县良种场许永谦育成早籼良种——红410。70年代以来,水稻育种逐渐进入以杂交水稻为重点与常规育种技术育种相结合的新局面。 1971年,由福建省农业科学实验站牵头,抽调农业院校、省地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人员参加组成“福建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并加入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网,开展籼型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73年育成了“V41A”不育系,1974年完成“三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配制了“四优2号”、“四优3号”、“闽优3号”、“四优30”等组合,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10%以上。1981年“籼型杂交水稻研究”(湖南、广西、福建、江西等参加)获国家发明特等奖。1982年9月,在全省第四次杂交水稻协作会议上,针对当时社会上对杂交水稻的一些看法,调整了研究方向和任务,推荐新组合,使杂交水稻生产和科研走出低谷。 1976—1990年,由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牵头,各地(市)农科所、厦门大学生物系等15个单位1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的以抗稻瘟病为中心的育种攻关研究。至1990年,育成37个水稻新品种(组合),有17个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成果奖。其中,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谢华安育成的“汕优63”,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7年,福建省承担国家“863计划”的两系法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以及广亲和基因研究任务,福建农业大学已育成了育性稳定的籼型光温两用不育系HS-1、HS-2等。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福建省杂交水稻制种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1977—1978年,厦门市杏林公社农科站研究“移父制种技术”,0.67公顷制种田,平均亩产分别为149.3公斤和105.8公斤,最高达203公斤;1977年尤溪县管前公社管前大队的县、社、队三级百亩制种丰产片,平均亩产105.6公斤,达到全国百亩制种高产科研验收指标。1989年尤溪县科技开发中心、管前乡农技站研究出“两双、三大、五改”栽培技术,配合使用化学药剂,即:父母本双本插、双行比;大行比(2:14—16),大群体(每亩插30万基本苗),大库源(父本有效穗10万穗以上,母本有效穗在26万穗以上);父本单本插改双本插,母本超秧龄小苗改适龄秧、中大苗,改本田攻苗为秧田促蘖,改多次追肥为一次“入库”,改喷“九二○”为速效调花灵,摒弃了以往杂交水稻制种需要割叶剥苞的技术措施,实现了制种不割叶,超高产制种。 (2)甘薯。50年代,开展了甘薯天然开花习性和促进开花的观察研究。1955年安溪县湖头乡后溪村农民陈罗庚采用天然杂交的甘薯种子,育成甘薯新品种——新种花,被列为福建省主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1984年收入《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60年代以来,福建省进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品种资源调查,汇编了晋江地区《甘薯品种志》、《闽西农作物品种志》和《福建省主要甘薯品种志》。龙岩农校朱天亮等选育出龙岩8—6、龙岩7—3等甘薯良种,其中龙岩7—3成为加工连城地瓜干的原料品种;漳浦县育成早熟品种——漳浦1号。至70年代,全省通过品种间杂交,陆续育出13个新品种。1978年,晋专6号、农科45号、岩齿红、岩高丰等,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80年代,开展以抗甘薯瘟、多用途为中心的甘薯新品种选育研究。1983年,省科委委托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牵头,组织全省甘薯育种协作攻关,由省种子公司主持甘薯品种联合区域试验,选育成功一批甘薯良种。其中,省农科院育成的闽抗329、福薯87、福薯26等3个品种,被农业部列为全国甘薯良种。莆薯53、27—16(莆田县农科所)、晋薯70—13、泉薯3101 (泉州市农科所)、金山488、金山57(福建农业大学)、龙薯8号(漳州市农科所)、惠薯3号(惠安县农科所)、宁丰1号(宁德地区农科所)等一批新品种也在本地区推广,逐步取代更换了种性业已退化的老品种,控制了薯瘟病、蔓割病的蔓延。 (3)麦类。50—60年代主要是进行系统选育和引种试验。评选出福清和尚麦、六棱乌肚等一批小麦和大麦地方良种,成为当时的主栽品种。应用系统选育法育成7个小麦新品种。其中,闽晋2号、闽晋6号(60年代中期在闽东南沿海推广)、龙溪64—1、红麦1号、红麦5号(即6803),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了抗锈1号、抗锈10号,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引进华东5号、华东7号、抗锈5204和从中国农科院转引入欧柔(Orofen)、如意(Rucofen),控制杆锈蔓延的势头。福建省农科院沙征贵、泉州市农科所何曼试等育成福麦7号、红芒、晋麦2148,1984年(这3个品种作一项成果)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晋麦2148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何曼试等人还育成:文革1号、晋麦4058、晋麦33、晋麦54等。80年代,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牵头组织小麦育种协作攻关,育成福繁16、福繁17、龙溪35、矮和尚、福繁904、泉麦1号等小麦品种,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委员会审定。80年代后期,着重开展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种选育和啤酒用、饲用抗白粉病大麦新品种选育。 (4)花生。福建花生良种源于引进。明清时期,两度由海外引进。40—50年代,从征集到的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中,先后评选出永定花生、玉林花生、中硫球、大屁股、勾鼻生、大碰头等一批良种。引进早熟、高产、抗病、含油分高的“狮头企”,成为福建省50年代主要推广品种。 1976—1979年,泉州市农科所采用自然病圃鉴定筛选抗青枯病品种资源,从81份材料中筛选出抗青枯病品种7份。1981年省农科院中心实验室、省农科院耕作轮作研究所分析了160个品种的脂肪酸的成分含量,为花生品质育种打下基础。1986—1990年,泉州市农科所承担“全国花生品种资源繁育及主要性状鉴定”课题,完成84份地方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生育期等主要性状鉴定。 (5)茶树。明代,福建曾有“名丛”800余种。至今,大红袍、铁罗汉、白冠鸡、水金龟仍为武夷岩茶之上品。民间拥有一批茶树良种和短穗育苗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重点进行地方品种资源征集、整理和引种利用研究。1956—1958年,省茶叶研究所在安溪、闽东茶区调查,获得适于加工乌龙茶的地方良种有铁观音、黄棪、毛蟹、梅占、本山、大叶乌龙等;适于加工红茶、绿茶的茶树良种有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等。至1982年,征得和保存地方品种、引进和新选育的品种有450个类型、2950个种质资源材料,建立了较完善的品种资源档案。1980年1月出版了《茶树品种志》。资源调查发现,在宁德、福鼎、尤溪、安溪、漳平、连城等县均有野生茶树。其中,海拔600—1200米高山上的茶树均有苦味,可为药用,是保健饮料的重要资源。60—70年代,通过有性杂交和无性系培育,共选育出13个新品种。其中,福云7号、福云8号、福云23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70年代育成迎春、福云6号,分别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和1982年省科技成果三等奖。80年代又育成白云1号、福云595,已通过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内建立了品种资源观察圃和选种材料库,面积2.67公顷。从茶树品种中评选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梅占、毛蟹、水仙、黄棪、大叶乌龙、红芽佛手、政和大白茶、铁观音等10多个无性系地方品种,引进云南大叶等,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6) 甘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前,福建栽培的甘蔗主要品种是竹蔗、芦蔗、茅蔗、荻蔗和供鲜食的白眉蔗、同安果蔗、腊蔗。 地方品种引进与筛选。1944年,王启桂从台湾省引进台糖134等系列品种。此外, 福建还引进P、O、J等系列品种,相继评选出东爪哇2878、台糖134、印度419、纳印310、粤糖57/423、桂糖11号等。其中,台糖134成为福建省1958—1980年主要当家品种,占全省甘蔗种植面积80%以上。评选出同安果蔗、马鞍果蔗及含糖分高、抗旱性表现好的10个野生种,发现了连续宿根栽培260多年的“松溪百年蔗”。 甘蔗育种。50年代进行无性系选育并开始进行有性杂交育种。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从引进品种中选出闽选703,该品种耐旱、高产、高糖,蔗汁纯度高,迅速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闽选703与闽选57/418一起获1978年省科学大会成果奖。70年代末,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施纯火、曾东伙主持用美国CP49/50与台糖134杂交,选育出闽糖70/611,具有早熟、高产、高糖、适应性强等优点,很快成为福建省甘蔗当家品种,1979年获农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80年代, 由农科院甘蔗研究所、福建农学院共同主持, 育成闽糖77—8、福引79—8和福引79—9, 1988年通过福建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确定为福建第三代甘蔗更新品种。 70年代以来,福建农学院、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都开展了蔗麻离体组织培养试验,育成了再生植株。福建农学院着重从组织机理与亚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生理生化鉴定方面进行研究, 以其作为改良甘蔗品种的一种途径。1987年以后,进行外源DNA导入和体细胞变异筛选,已获得茎径、基色、高糖的突变系,并用同工酶技术对突变系进行生化鉴定, 在基因育种上探新路。福建农学院陈如凯主持的“甘蔗品种资源鉴定利用和新品种选育”, 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开展促进甘蔗开花研究, 通过人工调控光周期, 诱导甘蔗亲本植株开花, 获得成功。 (7)果树。民国时期福建曾对柑桔、龙眼、荔枝品种资源进行调查。对福桔不同品系,南丰桔开花、结果习性进行观察;对福州荔枝品种的果实形态和品质,莆田龙眼的开花习性,以及柑桔选种进行了研究。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除继续对龙眼等果树品种资源分布进行调查整理外, 还对各类果树品种选育及开花结果习性的生理生化等进行了基础性研究。 柑桔。30年代后期,漳州一华侨柑园工人用子柑为接穗,红桔为砧木嫁接,获得一变异植株,在同一株树上同时结出红、红黄和黄色等3种果肉色的果实,且优质丰产、耐贮运,50年代已在省内外推广。1959年开始,从闽侯地区的福桔、雪柑整理出雪柑5个品系、福桔6个品系,从中选出优良单株。继而,对全省各地雪柑、芦柑进行评选,筛选出具有丰产、优质、无核或核少的优良单株。 柚类。已筛选出文旦柚、枰山柚、琯溪蜜柚、下沙蜜柚、四季柚等良种。 荔枝。北宋蔡襄《荔枝谱》记载福建荔枝品种32个。至今尚存有千年老荔枝树如:莆田宋池的“宋家香荔枝”和福州西禅寺的“俨荔枝”。荔枝良种有鲜食佳品的莆田陈紫(焦核率达90%以上),制罐良种乌叶,优质高产种植面广的兰竹,稀优品种绿荷包,晚熟良种及弟、下番枝等。70—80年代,选出鲜食、罐藏兼用的晚熟荔枝良种东刘1号。福建农学院等进行了荔枝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荔枝胚胎发育过程、荔枝内源生长调节物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以及荔枝雌雄器官发育的相互消长等研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1985年,龙海县九湖乡农技站建立荔枝品种园,已收集种植省内外荔枝品种39个、916株。 龙眼。全省已整理出55个栽培品种或优良单株。1985年农牧渔业部在全国建立14个国家级果树种质资源圃,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承担龙眼资源圃任务,1988年基本建成,定名国家果树种质资源福州龙眼圃,共收集全国龙眼资源202份。同时,还开展了龙眼器官解剖、龙眼胚胎发育对结果影响等研究。 枇杷。50年代,莆田县果农郑露选育出晚熟枇杷良种——解放钟。70年代,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黄金松、莆田地区农业局温国良与福清县太城农场合作,筛选出高产、优质、肉厚(12.7毫米)、单核率72.6%、单果重45.4克鲜食与罐藏兼优的枇杷良种——太城4号,1979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目前,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建立全国性的枇杷资源圃,对各地品种资源进行果实园艺性状、品质、丰产性、抗害性、耐贮性以及同工酶、染色体等项测定和鉴评。 3.农作物栽培技术。 (1)育秧育苗。 水稻育秧。1953年,省农科院林权等总结出温汤催芽、日排夜灌防烂秧经验。1958年以后,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农学院先后研究湿润育秧和塑料薄膜保温育秧,解决了生理缺氧、春寒诱发烂秧的问题。60年代末,早秧推广了小苗带土移植的卷秧(场地育秧),为防止立枯病,改为水田育铲秧。80年代初,试验成功盘式育秧,用于机械移栽。1986年,省农科院稻麦所改用聚氯乙烯编织布隔层育秧,为杂交水稻育多蘖壮秧。80年代末,试验矮化催蘖,在一、二期喷射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 甘薯育苗。50—60年代,通过调查总结,确定薯蔓不易越冬的地区采用薯块育苗技术,在冬季气温较高的地区用薯块育苗、培育二龄苗过冬可以节约种薯,早出苗。70—80年代,建立甘薯育苗基地,进行培育无病(甘薯黑斑病)壮苗研究。 茶树育苗。1953年,省农业厅组织省茶叶研究所等单位进行茶树短穗育苗技术调查,总结茶树短穗育苗法。1957年,农业部在安溪县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茶树短穗育苗法。20多年来,全省已用此法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20多亿株。全省用无性系良种建立的茶园占80%以上,它已成为保持福建茶叶优质高产、各类茶叶品质稳定的基础。 (2)栽培技术。 水稻。50年代,开展耕作制度调查与改制试验,提出“单改双”、“间改连”及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当时,根据全省种植的水稻皆为高杆品种,倒伏是水稻高产的重要制约因素,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总结推广了烤田防倒伏技术和尤溪县综合高产经验。60年代初,总结福清县音西水旱轮作、间套作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又因推广种植矮秆品种,分蘖力强,稻田郁闭,病虫害多等问题,省农科院林权等到闽侯县驻点,总结劳动模范黄宝洛种植矮脚南特的高产经验和“攻头、保尾、控中间”的水肥管理技术。福建农学院总结龙海县劳动模范潘无毛的按水稻叶色“黑—黄—青”变化规律施肥的高产栽培经验。 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福建省出现“三熟三高产”试验热潮。莆田地区农科所郑孝钦先后与莆田县涵江公社埭里大队农科队、长乐县鹤上公社云路大队农科队进行“稻、稻、麦”三熟三高产试验;惠安县城关公社霞东大队农科队进行“麦、稻、薯”三熟三高产试验,均取得年亩产超1 500公斤的好成绩,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六五”、“七五”期间,福建省把中低产田改造列为科技重点攻关项目。由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学院共同主持的“福建省山区水稻中低产田配套增产技术研究”,组织全省13个研究所(系、处)、8个地(市)、56个县农业局3 500多人参加的多学科综合协作研究。实行试验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改良与利用相结合,以生物、化学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改造,对中低产田进行综合治理研究。从中低产田的自然条件、土地分类入手,以冷烂田、黄泥型中低产田为重点,进行系统研究和综合治理研究。探明了有机肥料改土培肥、黄泥型低产田的土壤机理和有机—无机互促互补效益的养地体系,制定改良冷烂田的“三沟”工程指标和提高投资效益的建设原则;建立和推广杂交水稻规范化丰收栽培模式;建立高效低耗的氮、磷、钾优化配方施肥模型;冷烂田垄畦栽培技术;对福建省推广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追踪监测,建立稻瘟病流行中长期预报的电脑管理系统,提出褐飞虱防治的经济阈值,形成水稻主要病虫的综合治理体系;研究并总结出福建省山区黄泥型、冷烂型中低产田改良增产规范化技术,等等。同时,开展再生稻稻根型态发育、留桩高度、水稻腋芽萌发、成穗规律、前作播种期、水稻生育的化学调控及高产栽培技术等研究。并把推广再生稻作为中低产田改造与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措施对提高福建省中低产田产量起了明显的作用和效果,这项成果1986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甘薯。1953年,省农业劳模余大干进行甘薯高产栽培,采用施足包心肥、包茎叶平插、点水抗旱、密植、犁边晒白、分边施肥及“白露”前补施裂缝肥等技术,创0.08公顷土地上平均亩产6 250公斤的高产纪录。1956年11月,农业部在福清县召开南方13省丰产甘薯观摩现场会,大面积验收测产,有0.067公顷地上亩产达5 000公斤,0.37公顷地上平均亩产4 900公斤。60年代,晋江专区农科所进行“甘薯高产栽培技术”、“化肥氮、磷、钾对甘薯增产效果”、“闽东南甘薯施肥技术”等试验研究。欧阳杰如的“甘薯扦插技术改革研究”,提出“长蔓平插”增产效果最佳,他在山地红壤上治坡改土,改进栽培技术,创造大面积亩产万斤薯的好成绩。顺昌县总结了甘薯快速栽培技术,栽培30天亩产鲜薯1 500公斤;福清县栽培“红皮红心”甘薯,亩产鲜薯6 500公斤。1983年起,省农业厅粮油处连续3年在全省沿海11个甘薯主产县开展以“改土、培育壮苗、增肥、密植、防治病虫害”等五改为中心的甘薯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取得大面积亩产2 825公斤、最高亩产9 720.5公斤的成绩。 甘蔗。50年代,福建农学院周可涌教授与全国劳动模范、植蔗能手林金涌在仙游共同研究甘蔗插植方式和密度。改甘蔗斜插为水平种植,单行条植为双行三角形密植,克服了当时甘蔗生产上发苗不齐、有效茎数不足等问题,大幅度提高了甘蔗产量,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50年代中期,进行宿根甘蔗栽培试验,福建农学院甘蔗研究室主持“宿根甘蔗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国家10年科技规划项目),提出早开畦松蔸、早施肥、早补蔸,随砍蔸、随松蔸、随除草和随施肥的“三早四随”技术,大幅度提高宿根蔗的产量,取得了一年宿根蔗较新植蔗增产、二年宿根蔗与新植蔗平产的结果。70年代,福建农学院甘蔗综合研究所研究成功甘蔗育苗移栽技术,节省蔗种20%以上,增产蔗茎10%以上。60—70年代,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先后进行丘陵旱地甘蔗秋植栽培试验、半年蔗栽培试验和春植蔗高额丰产栽培试验,取得了山地甘蔗亩产突破1.5万公斤,春植甘蔗亩含糖量超2吨、春植甘蔗亩产突破1.5万公斤等成果,1978年均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70年代末开始地膜覆盖栽培试验,获得增产、增糖、增收的效果,其中,以冬植、早春植和冬育苗春移栽的甘蔗,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更佳。省农科院、福建农学院分别在漳州和仙游根据不同土壤类型进行氮、磷、钾合理配比施肥试验,省糖业公司进行稀土喷施甘蔗试验,均取得一定的增产、增糖效果。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50年代,在水稻螟虫,甘薯小象鼻虫,柑桔介壳虫、锈壁虱,小麦黑穗病、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上作了许多工作。70年代,随着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植保科研的深入和科技队伍的专业化分工,使植保基础性研究向深层次发展,植保检疫研究与防治也有长足进步。 (1)水稻。50年代,开展了水稻螟虫、稻叶蝉、稻飞虱、稻瘿蚊、粘虫、稻苞虫及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同时,还进行了土农药鉴定与制造等。首次发现籼粳稻不同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至70年代,福建农学院、省农科院及部分地、县农科所在全国采集到大量标本,分离出2 000多个菌株,鉴定出在福建省的稻瘟病有49个生理小种。查明并准确地发出因致病生理小种增殖,使当家品种红410等丧失抗稻瘟病能力的警报。查明了水稻三化螟等主要害虫在福建的发生规律,制定了三化螟发生期的预测方法,初步建立了全省性的预报网,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初步控制了水稻螟虫等主要害虫的危害。省农科院还验明了曾一度在福建省局部流行的病毒病、黄矮病、矮缩病是由黑尾叶蝉带毒传播的。在白叶枯、稻田害虫的天敌资源调查和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等研究上也取得了进展。 1978—1979年,福建农学院谢联辉等发现了两种病毒病,其中一病株与各种水稻病毒病不同,是国内外未报道的一种新的病毒病,定名为“水稻簇矮病”(BiceBunchy Stunt Disease),研究并提出了采用抗病品种为主,辅以育秧、返青分蘖阶段抓紧治虫的方法,得到显著的防病效果,1980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78年秋在沙县洋坊杂交水稻“四优2号”品种中发现“锯齿叶矮缩病”,症状颇似簇矮病,1979年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两种病毒病的发现,使我国水稻病毒病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谢联辉及其领导的课题组设计的水稻病毒病测报技术,被农业部测报总站确定为全国测报站点的测报办法。1981年福建农学院植物病理研究室承担全国水稻病毒病诊断、监测和防治研究,对水稻条纹病、叶枯病等病毒病进行全面研究,并与国际水稻研究所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80年代,主要开展水稻品种抗瘟性测定,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害虫生物防治,稻瘟病、褐稻飞虱发生的预测预报研究,建立了“三查三定”的短期预报和中期预报。1985—1988年,省农科院测定了水稻栽培品种对稻瘟病生理小种抗性谱,用以作为水稻品种抗性衰退趋势长期预测的依据。1990年,省农科院建立了稻瘟病流行中长期预报电脑数学模型,改进了预报方法。 (2)甘薯。50—60年代,进行甘薯主要病虫害调查,查明了甘薯小象虫、甘薯茎螟、甘薯黑斑病的发生规律,总结出甘薯诱杀、苗地喷药、改良土壤、畦面盖沙、冬季处理虫薯等有效的防治措施,抑制了病虫危害,使甘薯小象虫危害之臭薯率压低到1%以下;甘薯黑斑病发病率由80%下降到0.33%。同时,在夏秋之间结合甘薯施用夹边肥,在甘薯兜头周围施毒土后盖土的简便施药技术。70年代薯瘟病传入福鼎县,至80年代,全省已有48个县(市)发生。1975年,省农科院植保研究所开始甘薯品种抗薯瘟病性鉴定和育种,80年代鉴定出高抗品种湘薯75—55、豆沙薯和福建省选育的闽抗330、闽抗329等新品种,通过采用抗病品种控制瘟病蔓延;并采用番茄苗接种测定甘薯瘟苗。此外,还进行甘薯丛枝病的病源与防治技术研究。 (3)柑桔。50—60年代,福建农学院高与柽、高日霞进行了柑桔黄龙病病原、传播途径及其防治的研究。1979年,省农科院柯冲等报导了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形态及其细胞壁膜结构,提出了其病原不是病毒,而是属于原核微生物的类立克次体(类细菌); 1987年,华南农学院林孔湘、福建省农科院柯冲明确柑桔黄龙病病原为类细菌;1989年提纯病原成功,并初步研制出抗病血清。此后,对病原的性质、转移在草本寄主内的增殖、提纯和血清学、柑桔木虱传病规律等进行研究。1986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立项、粮农组织实施的亚太地区柑桔黄龙病防治研究协作项目, 中心设在福建省农科院。由此,使福建成为东南亚柑桔黄龙病的研究中心。同年完成柑桔良种无病苗繁育体系的研究,用隔离消毒防疫综合措施培育出的苗木不带黄龙病、裂皮病等危险性病害,具有长势好、结果早、高产、优质、无病等特点,1982—1988年在福建示范推广670多公顷。这项成果于1990年与华南农业大学共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在70年代,福建农学院开始了对植物线虫病的调查研究,报道了福建水稻线虫病近20种。还研究了香蕉、西瓜、茶树、柑桔等多种作物上发生的线虫种类和发生动态, 鉴定了沿海沙滩地发生的东海根结线虫。 (4)茶树。50年代开始对茶树主要害虫及天敌的调查研究, 到了70年代查知福建省茶树害虫有310种,其中未定名的有94种;茶树害虫天敌114种,其中未定名的有71种。这些天敌中,寄生性天敌昆虫54种,捕食性天敌昆虫46种,其他天敌动物14种。这项研究成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建1号”毒株研究也取得了成果。 (5)甘蔗。50年代开始对甘蔗主要虫害进行调查,并总结民间防虫治虫经验。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黄盈、林加水进行甘蔗白蚂蚁防治试验; 省农科院蔗麻研究所黄盈、林景琼和仙游龙华公社试验场林金涌,与龙海县登科、翁建、罗坑等大队合作,进行红蚂蚁人工繁殖与利用研究,取得成效,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此外,还开展甘蔗害虫发生消长规律、害虫防治及新农药筛选试验研究。 ☚ 一、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990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 67万公顷,粮食和大豆总产量54. 6万吨,分别比1949年13. 67万公顷和22万吨增加51. 2%和148.3%,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1978年52. 6万吨增产3. 8%。经济作物1990年播种面积合计4. 48万公顷,分别比1949年的1. 12万公顷和1980年的1.53万公顷增加3倍和1. 9倍。主要作物产量1990年油料1. 37万吨,甘蔗17. 5万吨,烤烟1. 15万吨,分别比1980年2 600吨、8. 5万吨和382吨增加4. 3倍、1. 1倍和29倍;茶叶1990年总产量89. 5万公斤,比1980年的45万公斤增加98.8%;干鲜果品1990年总产量1 917万公斤,比1980年39万公斤增加48倍;芭蕉芋由零星种植发展到0.46万公顷,鲜芋年产量8.5万多吨。 ☚ 三、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二)畜牧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重点抓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名优特瓜果产品的标准实施。1994年在16个示范县分别实施的标准化项目有:冬小麦、春小麦、大麦、玉米、水稻、吨粮田、棉花、甜菜、油料、蔬菜、甜瓜、库尔勒香梨、啤酒花等13种,示范面积为24. 93万公顷,占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根据1992年第一批列入自治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8个)的统计,农业标准覆盖率为:小麦74. 6%、玉米69. 9%、水稻78%、甜菜78.8%。标准化栽培使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提高,效益增加,如米泉县在5 506. 67公顷稻田实施 《水稻综合标准》,平均亩产617公斤;“百万亩吨粮田”实施标准化栽培,平均亩产1 033. 1公斤,化肥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2. 7~1:3.0,亩创纯收益200~300元。1994年自治区实施农业 “丰收计划”面积13. 40万公顷,增产粮食46. 2万吨,增产棉花4.11万吨,增产甜菜24.34万吨,增产油料1. 42万吨,增加产值10. 1亿元。这些成绩的取得同实施各项农业标准是分不开的。 棉花是新疆的支柱产业。发展棉花生产是自治区“科技兴农”计划的重要项目,为了确保计划的实现,自治区标准局于1986年组织各方面的专家,总结国内外的科研成果,结合新疆棉区的特点,制定、发布了亩产80~100公斤的 《新疆陆地棉塑膜覆盖栽培技术规程》,1989年又发布了《长绒棉综合标准》,包括品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病虫防治、农机田间作业、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20项分标准。为使这些标准在全区实施,1991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将实施长绒棉综合标准列为国家重点推广项目,同年6月新疆科委将 《24万公顷棉花高产优质标准化栽培示范推广项目》列为自治区重点推广项目。新疆农业厅和标准局组成课题组,精心安排,同各地、县、乡层层签定合同,进行集团承包,经3年努力,棉花标准化栽培面积达45. 95万公顷,3年累计增产皮棉17. 4万吨,新增产值11.26亿元。其中长绒棉4. 87万公顷,平均亩产80. 3公斤,比1988—1990年的平均亩产增加了18. 3公斤; 陆地棉41.08万公顷,平均亩产93公斤,比项目执行前3年的平均亩产提高26公斤。各地分别制定了棉花亩产100公斤、150公斤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建成了一批亩产皮棉15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阿克苏、喀什地区创造了20多万公顷棉田亩产皮棉超过100公斤的世界植棉先进水平。自治区标准化示范县的麦盖提县,1994年棉花种植面积1. 87万公顷,亩产107公斤,总产5. 4万吨,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县仅增产棉花一项增收5 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00多元。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使新疆的棉花生产在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1993年以来新疆棉花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的领先地位。 新疆有蚕桑生产的自然优势,但长期以来,农户传统的养蚕方式和蚕种自给能力低,外购蚕种成本高,品种不对路,经济效益差,总产一直徘徊在1 000吨左右。自1987年以来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良种繁育、检验蚕饲育、鲜茧质量十几项标准,并于1994年完成 《综合标准》。通过宣传贯彻标准,使蚕种孵化率普遍达到95%以上,蚕种自给率由27%发展到基本自给,春蚕僵病发生率由10%降到3%,健蛹率提高98%,克蚁制种量由8盒提高到15盒,最高达到22盒,平均每盒蚕种的产茧量由7. 74公斤提高到29. 1公斤,最高达到32.43公斤。根据新疆气候特点,在制标过程中研究解决了夏秋蚕的饲育技术,秋蚕发种量比1987年增长14.2倍,秋蚕产茧量增长16.8倍,充分利用了夏秋桑叶资源丰富的优势。1995年春,尽管灾害频繁,但蚕茧总产仍达到5 400吨,首次突破5 000吨大关。 ☚ 二、实施情况与效益 (二)畜牧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50年代末,河北省农业科研工作的调整与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成批涌现。省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石家庄54小麦,成为本省当家品种;选育出的河北省第一个在生产上推广的玉米杂交种冀综1号,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选育出石短5号棉花,在冀中南地区种植多年。研究出水浇地冬小麦亩产300千克的综合栽培技术及理论和亩产100千克皮棉的棉花系统栽培技术,甘薯温床育苗技术以及主要粮棉作物耕作灌溉技术。完成了全省第一次土壤普查和农作物种植区划,提出了施用化学磷肥的有效条件和技术方法,促进了磷肥的推广。探明了小麦条锈病的流行规律,研究推广了综合防治方法,创造了用颗粒药剂防治粟蛀茎螟虫、3 911防治棉蚜、1 605防治蝼蛄的新方法,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改进了苹果芽接技术,一次剪砧和 “一横一点” 芽接法在全国推广。研究鸭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促进了冀中南平原区鸭梨生产的发展。在国内先期提出杂种一代的利用。首次试验蓖麻蚕在北方越冬成功。 从70年代初开始,全省农业科研工作逐步恢复,广大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干扰,与群众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各专业研究所仍然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省农作物研究所选育出冀麦3号小麦,成为冀中南麦区主栽品种之一,1982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研究水浇地冬小麦亩产400~500千克栽培技术,提高了小麦产量。探明了适宜耕作制度和间作套种技术。研究出旱薄盐碱地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粮食产量。研究出碳酸氢铵保存和施用技术,促进了碳酸氢铵的普及。首次探明小麦丛矮病和玉米粗缩病病原及发生规律,研究推广了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出梨树密植速生丰产技术,开辟了梨树高产的新途径。塑料大棚技术的开发,把河北省蔬菜保护地栽培提高到新水平。同时在国内先期开展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和花粉育种生物技术研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农业科研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科研结构、布局合理调整和科研工作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各专业研究所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培养科技人才,科研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解决了一批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 (1)选育出一批农作物新品种,促进了品种更新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由省农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冀麦7号小麦良种,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石家庄市农科院育成的冀麦26号,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粮油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冬小麦新品种冀麦30,代表了黄淮麦区的育种新水平。自1988年以来推广667万公顷,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石家庄地区农科所育成普及了冀棉8号棉花新品种,结束了 “鲁棉当家” 的历史,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邢台农科所选育成的优异棉花种质资源邢台6 871,到1986年,用邢台6 871做亲本,培育棉花品种 (系)达60多个,1987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邯郸地区农科所育成的棉花新品种冀棉12、GS冀棉11,1990年、1991年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粮油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夏播大豆新品种冀豆7号,创造了河北省夏播大豆亩产最高记录 (316.6千克),1996年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唐山市农科所选育的玉米品种冀单17号,当时成为河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自育品种,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找到了中低产区粮棉快速增产、高产区高产高效的途径和措施。黑龙港地区 “六五”科技攻关,开发区累计200万公顷,增产粮棉梨枣106万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农科院完成的海河低平原节水农业研究及综合开发,1991年获国家科技星火三等奖。省粮油作物所完成的 “芝麻双茎高产种植新技术”,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完成的 “枣粮间作双高产高效益技术开发” 研究分别于1993年、1992年获国家星火四等奖。邯郸农科所完成的 “冀中南麦棉一体化栽培技术及推广”,1996年获省长特别奖。 (3)一些病虫害防治取得一批成果。研究推广了综合防治措施,基本上控制了小麦条锈病、丛矮病、玉米大小斑病、粗缩病和棉花黄萎、枯萎病等病害的严重发生。植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的 “小麦品种抗锈性鉴定和利用”研究,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河北农业大学主持完成的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及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石家庄果树所完成的 “桃红劲天牛生物学特性新发现及不同生态防治技术”、省植保所完成的 “控制小麦吸浆虫为害新技术”,分别于1993年获国家星火三等奖。 (4)施肥技术得到进一步研究。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参加完成的 “氮磷钾化肥肥效的演变和提高效益的主要途径”研究,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廊坊地区农科所完成的小麦施磷高效增产技术,1982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5)高产优质果品、蔬菜研究成果,提高了产量,改良了品质。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培育的苹果新品“胜利”、“葵花”,1984年分别获国家发明三、四等奖。省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昌黎果树研究所完成的鸭梨优质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苹果幼树早果早丰技术、提高沙地稀植成龄苹果产量和品质技术、梨树速生丰产栽培技术分别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79年获河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省蔬菜研究所育成的冀椒1号甜椒,发展成为河北省当家品种,198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6)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省农业物理生理生化研究所完成的 “小麦、玉米抗旱、涝、冷的生理反应及提高抗性的调控技术”研究,总结了一套抗逆栽培技术措施,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所完成的 “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量化参数及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鉴定”研究,首次明确了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质量参数,首次发现玉米小斑病菌中存在专门侵细胞质的生理小种,199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所完成的 “小麦愈伤组织状态调控及原生质体植株再生”研究,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成熟的小麦原生质体培养技术体系,1995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谷子研究所首次获得谷子原生质体培养和植株再生的成功,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省蚕桑研究所首次研究用土耳其谷盗防治桑梢小蠹虫成功,1984年获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制的5TF-45脱粒机,成为河北省小型脱粒机的主导机型,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 二、科研成果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在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产业结构中,投资种植业的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较小。截止到1996年底,全省建立从事种植业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为74家,总投资为12 723.02万美元,合同外资额为5 678.48万美元。其中合资企业64家,合作企业7家,独资企业1家,三来一补企业2家,主要投资在种植蔬菜、花卉、中药材、苗木、食用菌系列产品以及葡萄等项目。如河北省鸿志果品开发有限公司,1993—1996年,已投资100万美元种植葡萄,开发土地面积67公顷,年产优质葡萄10万多千克,已经成为张家口市乃至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 ☚ 二、农业直接利用外资 (二)养殖业 ☛
☚ 二、农产品生产成本 1.粮食、油料、经济作物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到1998年全省共取得种植业科技成果498项,其中1978年以来取得成果367项,占73.7%。 ☚ 二、科研成果 1.品种选育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997年全区粮食总产量80.12万吨, 比1949年净增58.06万吨, 增长2.63倍, 比1980年净增24.37万吨, 增长43.7%; 粮食每公顷单产达3 274千克, 比1949年平均单产953千克, 增加2 321千克, 比1980年的2 250千克增加1 024千克。实现油料总产6.83万吨, 比1949年净增6.33万吨,增长12.76倍, 与1980年相比, 净增4.35万吨, 增长1.75倍; 油料每公顷单产达1 757千克, 比1949年的370千克增加1 205千克, 比1980年的930千克增加645千克。 1997年,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0.90万公顷, 比1949年增7.83万公顷, 复种指数由72.2%提高到102.9%, 上升30.7个百分点。 进入80年代以来, “菜篮子”生产作为大农业中新兴的产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 增加农民收入, 平抑市场物价, 确保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1997年, 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 635公顷, 总产达24.22万吨, 分别比1980年增长9.52倍和14.3倍。 其中单种菜面积达3 600公顷, 温棚面积发展到614公顷, 分别比1980年增长2.97倍和5.14倍。 河湟沿岸以乐都、 平安等县为主的蔬菜 “白色长廊” 已扩大到53个乡镇、206个村, 保护地蔬菜栽培面积达1 733.3公顷, 占全区单种菜面积的48%。 ☚ 三、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林果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海西州种植业始于清朝雍正初年,有规模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 1950年境内有耕地面积0.1万公顷, 播种面积0.08万公顷, 粮食产量988吨, 平均亩产83千克。 从1954年起, “边勘测、边生产、边设计、边建场”, 到1960年, 先后建立了20多个国营劳改农场、 青年农场和职工农场,耕地面积达6.24万公顷, 为海西种植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但由于缺少对沙漠戈壁区种植业开发的研究,盲目垦地, 造成草原被毁, 森林被砍伐, 荒漠植被被破坏, 生态环境恶化, 使种植业生产广种薄收。 60年代初, 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 种植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走上合理开发利用的发展轨道, 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林, 兴修水利工程,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发展农业机械, 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到70年代海西州的绿洲农业区逐步形成, 种植业生产稳步发展。 1978年香日德农场在0.26公顷面积上创造了春小麦亩产1013.05千克的高产记录,1997年乌兰县种子站在实施省农业“丰收计划”项目中,在希里沟镇1.05公顷面积上创下春小麦公顷产12769.2千克的高产记录,使柴达木进入全国春小麦高产的先进行列。1997年,海西州种植业面积为2.04万公顷,粮食产量67 569吨,油料产量7 950吨,粮食平均亩产293.9千克,油料平均亩产116.1千克,种植业产值达6304.99万元(为1990年有变价,下同)。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海北州是青海省的油料生产基地。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海北的种植业有了很大发展。 1978—1997年的19年内, 全州农业总产值成倍增长, 1997年 (按 1990年不变价计算) 达到13 459.39万元 (按当年现行价计算达21 051.34万元)。 全地区粮油总产量分别达到50 071吨和39 555吨,其中州、 县属粮油产量分别达到48 535吨和23 070吨; 与1978年相比, 分别增长了近1.3倍和3.02倍, 平均每年递增1.39%和6.0%。 粮油平均亩产分别达到207.7千克和86.2千克, 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60.4%和42.5%, 平均每年递增2.52%和1.8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82.26元, 比1978年增长10.9倍, 平均每年递增13.42%。 海北种植业的特点是: 高寒农业、 垂直地带性明显。粮油作物以耐寒的青稞、 白菜型小油菜为主。1997年全州油菜播种面积2.71万公顷, 占总播种面积的57.5%, 总产量达到39 555吨。 油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省的30%以上, 油菜籽商品率达75%左右。 ☚ 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997年,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84 191公顷,其中州属45 804公顷;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9022公顷,其中州属27 983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4544公顷,其中州属17 593公顷。粮食作物总产量达131783吨,其中州属18 894吨。州属粮食总产量比1978年增加42332.1吨,增长5.9倍,年均递增2.4%;油菜总产增加14577.5吨,增长3.38倍,年均递增7.66%。种植业总产值36 401.89万元(现行价)比1978年2675.09万元,增长了12.6倍,年均递增13.9%。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林业 ☛
(一)种植业 (一)种植业1949年, 黄南州耕地面积仅1.12万公顷,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0.74万公顷,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67公顷, 粮食作物平均单产49千克, 种植业生产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后, 逐步开发宜农荒地, 推广实用技术,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到80年代中后期,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挖掘内部增产潜力, 积极改善生产基础设施, 增加农业投入, 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 种植业生产由温饱型向效益型转变, 由追求总量向高质量方面转变。 90年代,种植业水平迅猛提高, 粮食生产逐年稳定增加, 经济作物、 饲草料作物比重提高。 1997年全州耕地面积达到2.45万公顷, 比1949年增加了1.2倍, 农作物总播面积达到20 673公顷。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1 548公顷, 总产达到36 504吨; 油料作物播种面积5 104公顷, 总产达到5 208吨; 蔬菜作物播种面积207公顷, 总产达到5 533吨; 饲草作物播种面积3 797公顷。 1997年种植业产值达到5732.5万元。 “九五”期间种植业生产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 配套水利灌溉措施, 加大农业投入, 改善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使全州水浇地面积增加到6 667公顷。进一步加大农业深度开发力度,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使尖扎县黄河谷地复种指数达到190%以上。 根据市场配置秋冬菜生产资源, 提高黄河谷地秋冬菜生产基地的市场竞争能力; 建立尖扎县川水区冬小麦生产基地, 发展小麦高质专用的产业化生产模式; 建立和完善尖扎县康杨镇和同仁县隆务镇精细菜生产基地; 进一步改造尖扎县百里果园和同仁县水果生产基地, 建设果品深加工的龙头企业, 拉动果农经济收入; 在20世纪完成 “坡改梯” 的建设工作, 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 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和陡坡地退耕还林 (草) 力度。 以市场为导向, 调整和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优质小麦、 马铃薯、 油菜将作为主导产品得到长足发展。 ☚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林业 ☛ 00026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