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淮北平原农业区
本区包括淮河以北的阜阳、宿县地区和淮北市、蚌埠、淮南市的淮北部分。土地总面积约3.7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7%。到1993年末,耕地约2 149.3千公顷,占全省的49.8%。其中,旱地占95%,耕地率为57%。总人口约2 492万人,占全省的42.5%。其中,农业人口约2 078万人,占全省的42%。这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耕地最多、耕地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
该区地处暖温带南缘,水热条件较优越,光能资源丰富,冠于全省,适合暖温带作物和林果生长;平原广阔,地势平缓,土层深厚,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生产,但低产土面积大(其中砂姜黑土约1 133.3千公顷);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丰富,降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加之地势低洼,排水困难,极易积聚盐碱,涝、渍、碱灾害重;农业生产总体水平不高,发展潜力较大。今后农业生产发展宜以农牧并举为主,积极发展林、渔等多种经营,重点建设粮、棉、豆、肉、毛、皮商品生产基地。
区内按作物组合的不同和土壤、地形的差异,共划分7个二级区。
1.萧砀黄泛平原麦棉果区。该区位于淮北北部,包括淮北市、萧县大部和砀山县,是淮北区人多地少,生产水平较高的一个农业区。自然条件对棉花生产极为适宜,粮、棉生产基础好,水平高,同时又是全省梨、苹果、葡萄的最大产区。本区农业生产方向应是建设棉花、果品商品生产基地,发展以养猪、半细毛羊为重点的林、牧、副、渔业。
2.萧宿灵平原丘陵麦豆棉林区。该区位于淮北东北部,包括萧县、濉溪县东部、灵璧县和泗县北部、宿州市。区内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有1 100平方公里,适宜发展林牧生产,林业用地面积约占淮北区的一半。粮、棉生产有一定基础,棉田布局比较集中。该区内农业生产方向是以粮、棉为主,积极发展林、牧、烟等多种经营。
3.亳太黄泛平原麦豆棉烟桑区。该区位于淮北西北部,包括阜阳市大部、亳州市全部和界首市、涡阳县、太和县的北部。为淮北粮、棉、烟集中产区之一。区内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牛、猪、药材、泡桐、大蒜等产品生产均有较好基础。该区农业生产方向是建成棉、烟、蚕桑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泡桐、山羊、兔为重点的林、牧生产。
4.泗五灵固低平原麦杂花生烟桑区。该区位于淮北东部,包括宿州市、灵璧县、泗县南部、五河县小部和固镇县大部。是淮北区人少地多、生产水平较低的一个区。区内粮、油、烟、牧生产都有一定基础,人均占有粮食居淮北首位,花生面积占淮北区1/3以上。该区内农业生产方向是以粮、油为主,建成农牧结合的商品生产基地。
5.中部河间平原麦杂花生区。该区位于淮北中部,包括怀远县、凤台县西北部、颍上县东北部、阜阳市和太和县东部、涡阳县和濉溪县南部、蒙城和利辛县全部。这是淮北区人少地多、增产潜力大的重要粮、油产区。粮、油生产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小麦、大豆、花生、芝麻等作物在淮北区都占相当大的比重。该区农业生产方向是以发展粮、油为主,建成商品粮、油生产基地。
6.颍洪河间平原麦棉油区。该区位于淮北西部,包括临泉县全部、阜南县大部、颍上县西北部、阜阳市和太和县西部、界首市南部。人多地少,劳力充裕。区内水、热、土等生态条件较好,小麦单产较高;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基础好;芝麻、油菜占有一定比重。该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是重点发展粮、棉、油生产,积极搞好林、牧业生产。
7.沿淮湾岗麦豆稻麻渔区。该区位于沿淮北岸,包括阜南县、颍上县、凤台县、怀远县、固镇县、五河县的部分地区,以及淮南市、蚌埠市的沿淮部分。区内为淮河冲积平原,由沿淮河漫滩和低平阶地组成,湖泊面积大。盛产麦、豆,种稻历史久,且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为淮北粮食单产最高的一个区。红麻发展速度比较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是搞好粮、麻、油生产,恢复渔业生产,建设渔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