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门头沟区,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便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1949年宛平县根据自愿原则,发展合作事业,形成了300多个不同形式的互助组,农户达到了1 700多户,3 800多人。1951年1月24日黄安坨成立了全区第一个林业生产合作社;1952年4月10日,黄塔村杨永山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2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基础上,全部转为高级社。1958年8月29日,实行合乡并社,取消乡级建制,扩大经营规模,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成立了斋堂、大台、门头沟3个人民公社。1983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中,尽管门头沟区的农、林、牧、副业有所增长,但从经济全局看,没有突破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 ☚ 二、农村经济发展 (二) 农业生产条件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漫长历史中,顺义是个体的农业自然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建立后,顺义和全国农村一样,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和实践。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53年实现了农业合作化,1956年普遍建立了高级社,1958年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但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近30年中,虽然粮食和生猪产量有了成倍增长,而并没有突破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没有改变顺义“高产穷县”的面貌。三中全会以后,进行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大批农业劳动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6年开始推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县、乡工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进步。1995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第一产业占25.9%,第二产业占46.4%,第三产业占27.7%。农村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的构成是:40.1%、40.4%、19.5%。产业结构已得到优化调整,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 ☚ 二、农村经济发展 (二) 农业生产条件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新中国成立前,通县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以后,通县同全国一样,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和实践。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从1952年发展互助组和办初级社,到1956年高级社的普遍建立,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30年,通县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粮食总产增长近3.7倍。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经济格局并没有打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改革。1983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批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资源。1986年,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行以农场、专业队为主要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乡镇企业的全面大发展,使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随着一、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发展。1995年,在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19.9%,第二产业占41.2%,第三产业占38.9%。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 二、农村经济发展 (二) 农业生产条件 ☛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 (一) 改革历程及产业结构1949年以前,延庆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落后,发展缓慢。1949年实行了土地改革,50年代实现农业合作化,普遍建立了高级社,随后又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农业生产关系进行了根本改革,推行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并逐步发展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农业飞速发展,县乡工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也随之发展。1995年,在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一产业占38.3%,第二产业占31.4%,第三产业占30.3%。其中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产业构成是51.6%、30.0%、18.4%。 ☚ 二、农村经济发展 (二) 农业生产条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