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冲突 苏南冲突su nan chongtu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导致关系破裂的争执与冲突。苏、南两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存在分歧。苏联承认南流亡政府而对南共领导的临时政府不甚支持, 未与南共商议与英、美就南斯拉夫有关问题达成协议。战后初期两国摩擦加深。苏共以领导党自居, 干涉南内政, 要求南照搬苏联模式, 批评南在外交上不与苏磋商。两国经济关系不够平等互助。南共对此有所抵制。1948年3月中旬,苏联突然撤走在南斯拉夫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文职专家, 两国关系急剧恶化。3-5月, 两党交换信件, 阐述各自观点。苏共指责南共反苏, 背离马列主义, 放弃党的领导作用, 低估苏联经验, 奉行机会主义理论,声称间谍内奸充斥于南党政机构内。南共进行反驳, 表示了该党遵循马列主义, 学习苏联的榜样, 坚持独立自主, 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的立场。经苏联提议,6月20—28日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于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 在南共拒绝出席的情况下, 通过关于南斯拉夫的决议, 严厉抨击南内外政策,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断绝与南斯拉夫的贸易关系, 对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同年11月,情报局再次作出决议, 攻击南共是帝国主义的奴仆, 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及东欧国家完全断绝与南的关系。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是苏、南冲突的根本原因。1955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南,对苏、南关系遭到破坏表示遗憾。双方签署 《贝尔格莱德宣言》, 两国关系正常化。 ☚ 欧洲共产党九国情报局 巴勒斯坦问题 ☛ 苏南冲突 苏南冲突Su nan chongtu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之间发生的导致双边关系破裂的争执冲突。苏南两国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已存在意见分歧。苏承认南流亡政府而对南共领导的政权不甚支持,不与南共商议同英、美就南斯拉夫有关重大问题达成协议。战后两国矛盾加深,苏企图在政治经济上控制南斯拉夫,干涉南内政,要求南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反对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南共对此进行了一些抵制。1948年3月18日,苏突然撤走在南的全部军事顾问和教官,次日撤走一切文职专家,两国关系急剧恶化。此后,两党多次交换信件,阐述各自观点。苏共指责南共有反苏情绪,低估苏联经验,背离马列主义,奉行机会主义,放弃党的领导作用,要求南共更换领导人。南共对此进行反驳,表示该党遵循马列主义,学习苏联的榜样,同时以略有不同的方式独立自主地建设本国的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倡议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不顾南共的反对于1948年6月20—28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会议,在南共没有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抨击南内外政策,声称南已脱离和背叛了社会主义道路。南共拒绝情报局的指责。1949年,苏联和其它东欧国家断绝与南的贸易关系,向南施加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11月,情报局在布达佩斯召开会议,进一步作出《南共掌握在杀人犯和间谍手中》的决议,攻击南斯拉夫是帝国主义的奴仆,宣布将其开除出情报局,号召南人民推翻南共领导人的领导。苏联与其它东欧国家完全继绝与南的关系。苏南冲突的根本原因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它给南斯拉夫造成极大困难,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不良影响。斯大林逝世后,1955年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问南斯拉夫,向南道歉,两国关系正常化。 ☚ 马歇尔计划 巴勒斯坦问题 ☛ 苏南冲突 苏南冲突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共产党与前南斯拉夫共产党之间发生的矛盾冲突。 苏共与南共的矛盾分歧由来已久。早在30年代,共产国际曾酝酿过解散南共,这可以说是苏南两党关系上第一个历史性疙瘩。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南共要求前苏联给南共游击队提供军事物资援助,苏联担心得罪西方国家,对援助南共游击队持消极态度,而承认南斯拉夫流亡政府领导的反共武装力量,南共对此深感遗憾。南共在解放区建立全国性反法西斯人民政权,禁止彼得二世国王回国,剥夺流亡的王国政府一切权力,而苏联不仅依然承认南斯拉夫国王及其流亡政府是南斯拉夫唯一合法政府,而且把流亡政府驻苏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南共也深感不快。反法西斯战争结束时,美、英、苏秘密划分战后势力范围,涉及南斯拉夫主权,使南非常恼火,而苏联在的里亚斯特的归属问题上的态度,更使南共十分反感。战后初期,苏南之间的矛盾继续发展。在恢复经济和工业建设问题上,南斯拉夫迫切希望得到苏联的援助,而苏联却并不热心,其经济机构只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形成苏南之间不平等的经济关系。如果说上述矛盾还比较克制的话,那么,南斯拉夫所奉行的独立外交路线,特别是在对待巴尔干联邦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就公开化表面化了。苏联对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亚为发展巴尔干地区经济协作,商谈建立关税同盟成联邦的举动深感不满,强制南斯拉夫同苏联签订相互就外交政策问题进行磋商的协定,限制南斯拉夫在外交上的主动权。这必然使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相互平等原则的南共不能接受和容忍。 1948年3月,苏联突然单方面停止执行与南斯拉夫签订的经济协议,中断两国贸易,撕毁苏南之间所有经济合同,撤走全部顾问、教官和专家、技术人员。苏联还要求东欧国家与其一道,在政治上、经济上共同对南斯拉夫施加压力。而东欧国家迫于苏联压力,也相继废除同南斯拉夫的友好条约,驱逐南斯拉夫的外交官,撕毁经济合同、文化友好协定。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军队和坦克整师整师地出现在南斯拉夫的边境上。接着苏共与南共就双方分歧交换了7封信件,苏共在信中指责南共 “反苏”、“叛卖”、“民族主义”、“机会主义”、“背叛国际主义” 等等。1948年6月,欧洲工人党、共产党情报局第三次会议,在南共缺席的情况下,在一片危言耸听的指责声中,通过了 《关于南斯拉夫共产党状况的决议》,指责 “南共执行了一种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正确路线”,“采取了不是共产党所应有的立场”,已成为 “富农党”,宣布把南共开除出情报局,开除出 “兄弟的共产党的大家庭” 和 “统一的共产主义阵线”。1949年11月,情报局第四次会议更是捕风捉影、毫无根据地作出了 《南斯拉夫在杀人犯和间谍掌握中》 等3个决议,对南共进行了猛烈攻击。 苏南关系公开破裂以后,南斯拉夫的国际处境急转直下。但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在高压和围攻下并不屈服,它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和人民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在逆境中争取生存发展。 苏南冲突是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分裂。它不仅给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造成极大的困难,而且也给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深远的影响和严重后果。 (1) 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欧亚十多个国家,而如何处理各国共产党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急需解决的问题。苏南冲突表明,苏共试图不仅在形式上 (通过情报局),而且在内容上恢复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指挥中心作用。这无疑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健康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2) 苏南冲突公开后,在苏共影响下,各国党内,特别是东欧各国党内开始了清洗所谓 “铁托分子”、“帮凶”、“代理人”、“民族主义分子” 的斗争。与此同时,南共也在国内大抓所谓的 “情报局分子”。这些作法制造了大量的冤假错案,使各国党的组织受到损害,其思想作风也遭到了破坏。 (3) 苏南冲突公开化后,苏联指责南共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奉行 “民族主义” 路线,宣称苏联模式是唯一正确和不可违背的马列主义经典,借口反对 “民族主义” 强制推广苏联模式,助长了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之风。 苏南冲突公开化后,南共理所当然地对苏联的作法产生反感,这种反感引起南共对苏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索和批判,并由消极的批判发展为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重新学习和讨论。他们开始发现,由于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模式过于集中领导和过于依靠行政命令管理生产,不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反而助长官僚主义的蔓延。这种弊病在南斯拉夫依照苏联模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也有所暴露。与此同时,苏南冲突公开化后,使南斯拉夫有了发展自己的理论和实践的自由。因此,南斯拉夫开始摸索一条既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又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东战争 ☛ 00007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