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贯彻后,农村纷纷推行定产到组,联产计酬的生产责任制。由于对党的方针政策领会不深,初期,各级领导仍然思想不够解放,顾虑重重。正如1980年7月省委《关于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中指出的:“过去,我们一直把包产到组、包产到劳动力,当作‘所有制倒退’、当作‘方向道路错误’甚至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开展所谓‘两条道路’斗争,进行批判、纠正。粉碎“四人帮”后又继续‘纠偏’。一年多来,省委纠过包产到组,作过不许以组为基本核算单位、不讲包产到户的规定,纠不过来,才承认现实,停止纠偏。”《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贯彻后,广大农民经过短时间的权衡利弊,大多采取了包干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1980年底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达到60.8%,1981年达到98.1%,1982年达到99%。
(1)据15. 97万个基本核算单位(占全省基本核算单位总数的95.5%)收益分配资料统计,1979年农村,总收入为16.16亿元,人均71. 3元,比1978年的73.11元下降2. 48%。1979年虽是大灾之年,但由于部分生产队搞包产到组,有了自主权,在经营管理上精打细算,各项费用下降(人均生产费用14. 3元,比上年下降2. 98%);国家调减税收(全省农业税减少1 400多万元,人均上交农业税由1978年的3. 63元减到3.05元,下降15.98%);集体提留也下降了7.87%,分给社员部分仍达10. 49亿元,占总收入的64.9%,人均分配仅比1978年减少0.09元,达到46.26元,基本保持上年的分配水平。但从核算单位的收入分布看,与全国差距很大。人均100元以上的单位,全国占25%,贵州只占2%; 50—100元的单位,全国占50%,贵州只占32%; 40—50元的穷队和40元以下的特穷队,全国只占25%,贵州却高达66%。
粮食分配:1979年集体生产粮食55. 48亿公斤,人均246. 3公斤,比1978年的263. 6公斤,下降6.56%。当年国家减少征购3.09亿公斤(人均征购由1978年的48.3公斤,减少到35.2公斤,下降27.1%),人均口粮分配182.3公斤,也保持了上年的分配水平。社员口粮的分配,多数单位仍实行“人七劳三”。1979年劳动工分分粮占口粮的比例由1978年的30.8%,上升到34.9%,上升了4. 1个百分点,按人口分配的粮食仍占65%以上。人均口粮分配在180公斤以下的单位,占57%; 225公斤以上的单位仅占19.3%,大多数核算单位集体分配的口粮不能满足社员需要。
1979年,超支户和分空户的比例继续上升,收入增长户越来越少。分配决算时,超支户达132.45万户,占总户数的比例由上年的28. 8%上升到29%,当年超支户由上年的75%上升到81.3%。由于超支面扩大,不能兑现分配的分空户增加,达34. 7万户,比1978年的29. 6万户增加5. 1万户,其比例由上年的6.4%上升到7.6%。1979年收入增加的户142万户,占总户数的比例由上年的49.35%下降到31.35%。
(2) 1980年3月,随着省委下达通知停止“纠偏”和《放宽农业政策的指示》贯彻执行,部分生产队适当调小生产规模,98.1%的生产队实行各种不同的生产责任制,初步解决了生产关系中某些方面不适应生产力水平的问题。年底统计,有60.8%的生产队选择了“包干到户”责任制。这种生产责任制是在生产队的领导下,包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和各种农副产品派购任务;包照顾烈属、军属、因公致残者和‘五保户’的必要开支;包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干部的合理报酬;量力而行地包经济、教育、卫生等项事业所需要的人工和粮款。这种生产责任制实行分户经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方法简便,责任明确,利益直接。
从1980年的收益分配汇总的11. 95万个基本核算单位情况看(占24.14万个生产队总数的49.5%),参加分配的户数284.82万户,参加分配人口1 444.01万人,全年总收入10.47亿元,人均72.47元,比上年增长1. 61%(有的核算单位是包产到组或包产到户,超产部分未列入分配)。由于放宽农业政策,生产队有了自主权,因而在管理上认真执行勤俭节约的原则,各项费用均有减少,1980年人均费用支出12.83元,比上年下降10. 15%。各级党政领导在抓收益分配中,遵照中共贵州省委指示:“实行少扣多分的原则,生产队的扣留比例,一般应当掌握在30%以内,社员分配不少于70%。”因此1980年的扣留比例,在保证国家税收完成后(人均5.77元,比上年下降25.26%),社员分配人均达50.74元,占总收入的70.01%,人均分配收入比上年增长9.68%。从分配水平分组看,人均分配收入40—50元的穷队和40元以下的特穷队,由上年的66%下降到60%;50—100元的单位,由上年的32%上升到36%;100元以上的单位,由上年的2%上升到4%。
粮食分配: 这些核算单位1980年人均集体分配粮食245.2公斤,与上年持平;国家征购保持上年人均35.2公斤的水平,人均集体提留由上年的23公斤减少到5.8公斤,人均口粮分配187公斤,比上年增长2.52%。由于各地贯彻了“逐步增加劳动工分粮”的精神,许多单位的口粮分配采取“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办法,改变了“公社化”以来“人七劳三”或“人八劳二”的分配比例,人口分配粮食达62%,劳动分粮占38%,有较大的突破。
在“认真兑现分配政策和奖励政策”方面,各地都做了大量工作,对过去的超支欠款进行认真清理,回收了大量资金,使70%以上的户兑现了分配,决算时的超支户仅占总户数的22%,比上年下降9个百分点。其中当年超支的占超支户的比例由上年的81%下降到69%;分空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也由上年的7.6%下降到6.5%。
(3) 1981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遭受的最大干旱年。但由于包干到户后克服了集体生产时的“大锅饭”、“大呼隆”等弊端,在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中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社员群众说:“大锅饭你等我看,大包干恐后争先”。因而采取其他生产责任制的生产队,在总结抗旱和历史经验,权衡利弊后,纷纷自愿采取了包干到户这种生产责任制。年底统计,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全省总数的98.2%,1982年达99.7%。据对20.76万个生产队,488.96万户的汇总,虽然当年遭受大旱,粮食产量比上年减产10.91%,而油菜籽增长1.37倍,烤烟增产1.15倍,总收入达20.82亿元,人均84.57元,比上年增加12.1元,增长16.7%。由于抗灾防灾,各种生产费用增加较多,全年费用达3.65亿元,人均14.85元,比上年增长15.47%。当年,国家再度减免农业税,人均仅纳税2.9元,比上年下降4.92%;上交集体提留人均2.18元,下降62.55%,社员个人所得人均64.64元,比上年增长27.39%。个人所得占总收入的76.43%。
粮食分配: 国家对严重的灾区除免征公余粮外,返销粮食0.92亿公斤,提取集体储备粮1.26亿公斤,加上承包耕地的粮食,全年共计53.06亿公斤,人均216公斤,比上年减少10.56%。当年国家征购粮食6.15亿公斤,人均25公斤,比上年下降27.54%;上交集体0.78亿公斤,人均上交由上年的21公斤下降到3.1公斤,社员所得46.13亿公斤,人均188公斤,比上年增长1.08%。社员所得口粮能基本保证生活需要。
(4) 198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贵州农村经济恢复发展最快的一年。从全省汇总的22.97万个生产队,498.4万户的收益分配资料看,这些队全年总收入达27.27亿元,人均108.2元,突破百元大关,比上年增长27.94%,比1978年的73.11元增长48%,4年平均递增10.3%。1982年农村经济收入的特点是: 种植业结构在上年调整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调整,因此农业收入增长很快,人均87.61元,比1979年增长50.35%,比1980年增长44.4%。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靠烤烟和油菜。1982年油菜籽产量比1978年增长5.22倍,比1980年增长2.29倍,比1981年增长44.27%;烤烟产量比1978年增长1.01倍,比1980年增长1.95倍,比1981年增长37.58%。这一年,农民普遍增加资金投入,生产费用达4.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1%;上交集体提留1.13亿元,人均4.47元。扣除上交国家和集体提留后,社员所得20.95亿元,人均83.12元,比1981年增长28.59%,比1978年增长79.33%,4年平均递增15.72%。
粮食分配: 1982年全年粮食分配总量达61.83亿公斤,人均246公斤,比上年增长13.62%。其中,国家征购粮食8.83亿公斤,人均35公斤,达1980年水平;上交集体提留4.59亿公斤,人均18公斤;社员所得48.4亿公斤,占粮食分配总数的78.28%,人均192公斤,比1978年增加10公斤。
从收入和粮食分组的情况看,放宽农业政策后,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突出的特点是,低收入的穷队大幅度减少,高收入队迅速增长。1982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的穷队和特穷队由1979年的66% 减少到20.16%,50—60元的队,由1979年的13.9%增加到18.91%,60—100元的队,由1979年的21.36% 增加到32.93%,100—150元的队,由1979年的1.9%增加到17.89%,150—300元的队,由1979年的0.14%增加到8.44%, 300元以上的队,从无到有,达1.69%。人均所得粮食分组情况,也与收入增长趋势一样。150公斤以下的队,由1979年的36.78%减少到22.12%,200—250公斤的队,由1979年的18.44%增加到26.51%,250公斤以上的队,由1979年的12.06% 增加到19.11%。

☚ 四、持续稳定增长阶段   (二)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一)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

家庭联产承包的收益分配,实际是包干分配。具体做法是:集体经济组织(一般是原生产队)把耕地按人口或劳动力发包给农户,有的队还留少量机动田地及干部田,干部田主要是谁当生产队干部谁耕种,作为干部报酬,机动田用来补给增加人口的农户。分配办法是:由发包单位根据应上交国家的税金和集体应提留的公积金、公益金、各种统筹等定出总包干任务,分别下达给承包户,并签订承包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明确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及应承担的各种任务。
这种分配办法是在生产前就将国家税金和集体提留明确分配任务到户,生产好坏(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与上交任务没有关系,生产越好,农民所得就越多,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六、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的收益分配   (二)统一经营层次的收益分配 ☛
0001535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