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穆木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穆木天1900—1971

吉林伊通人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1931年加入左联。与任钧等成立中国诗歌会,创办《新诗歌》。后任云南文协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教授。译有《青年烧炭党》、《巴尔札克短篇集》等,著有《旅心》、《流亡者之歌》、《法国文学史》等。
原名:穆敬熙
学名:穆文昭
笔名:穆木天、木天

穆木天

我的学术生活
我的诗歌创作之回顾
诗人穆木天小传
穆木天传略
忆木天
穆木天、中国诗歌会和他的诗
冬夜的回忆——记我的父亲穆木天
穆木天传略
“我就是要做桥”——穆木天传略
穆木天年谱
穆木天著泽系年
关于我的父亲穆木天和鲁迅先生
穆木天
穆木天
穆木天等
穆木天
李立明
戴言
冯乃超
锡金
穆立立
蔡清窗
戴言
戴言
戴言
穆立立
季林
李立明
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84页
现代1934年4卷4期
*文坛月刊1971年318期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2年7辑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2期
社会科学辑刊1983年2期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年8辑
东北现代文学史料1984年8辑
新文学史料1985年1期
*中国作家剪影第71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532页,*现代
中国作家评传(一)第97页
穆木天
穆木天
阿英
舒兰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6页
*北伐前后新诗作家作品第271页,*抗战
时期的新诗作家作品第211页
学校生活片断
穆木天
穆木天
赵聪
我的童年第44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102页

穆木天

鲁迅与穆木天
海月庵里的贤夫妇——追忆穆木天和彭慧
穆木天与《新诗歌》发刊词
鲁迅和穆木天
现代诗人简介:林徽因、穆木天、冯乃超
穆木天和中国诗歌会
谈穆木天的东京帝大《在学证书》
穆木天——东北现代文学的前驱
故友三人行
从《五月》想起的穆木天及其他
穆木天的生平和著作
已故“左联”诗人穆木天9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
举行
马蹄疾
锡 金
穆立立
顾蒙山
周沛良
任 钧
蔡清富
邢富君
锡 金
蒋锡金
蔡清富
李方诗等主编
沈阳日报1986年8月25日
长春1979年11期
文艺报1981年24期
东北现代文学研究1986年1期
名作欣赏1986年2期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4期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3、4期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2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5期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1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6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489页
穆木天(1900—1971)京 声 溪 泉新中国名人录第256页

穆木天1900——1971

原名敬熙,吉林伊通人,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生。1918年南開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一年後改學文科。1920年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同時開始文學活動,發表作品。1921年加入創造社。1923年考入東京帝国大學,習法國文學。1926年於東京帝国大學畢業後歸國,任教於廣東中山大學; 同年底至北京。1927年先後在孔德學校和天津中國學院執教。1929年在吉林大學任教。1931年初至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聯盟,負責詩歌組工作; 同年9月,與任鈞等發起成立中國詩歌會。1933年2月,創辦《新詩歌》旬刊,其間曾在復旦大學、暨南大學兼課。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後,去武漢參加發起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任理事,主编詩刊《時調》和《五月》。1938年赴昆明,任雲南文協分會常務理事。1939年起,在中山大學任教。1944年在桂林師範學院任教。1946年離桂抵滬,從事創作與翻譯。1949年後,回長春,在東北師範大學任教。1952年調北京師範大學任教,並擔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1971年10月病逝。終年71歲。著有《旅心》、《平凡集》、《秋日風景畫》、《法國文學史》等。譯著有《歐貞尼·葛朗代》、《從妹貝德》、《巴爾扎克短篇集》、《幻滅》等。

穆木天

穆木天1900—1971

诗人、翻译家。原名穆敬熙。吉林伊通人。1920留学日本,研究法国文学。1921年参加创造社。192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在广州、天津、吉林等地高校任教。早期诗作受象征主义影响。1931年参加“左联”,从事左翼文艺运动,是中国诗歌会的主要发起人及《新诗歌》的主编。抗战后,曾在武汉主编《时调》和《五月》,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著有诗集《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论著有《平凡集》《法国文学史》等;译作有《王尔德童话》、斯丹达尔的《青年烧炭党》、高尔基的《初恋》、普希金的《青铜骑士》、莱蒙托夫的《恶魔》以及巴尔扎克的小说多种。

☚ 应修人   魏金枝 ☛
穆木天

穆木天1900.3.26—1971.10

原名穆敬熙。曾用名穆文昭。笔名有木天、侔天、武子等。吉林伊通人。生于没落的地主家庭。1915年进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18年赴日留学,进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工科学习。1920年转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改学文科。同年开始文学活动,在《新潮》发表文章。1921年加入创造社。1923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法国文学。这期间接触了大量象征派、颓废派诗作,受到影响,先后在创造社的《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日》、《洪水》等刊物发表了《复活日》、《心欲》、《落花》、《旅心》等数十首诗和《谭诗》、《写实文学论》、《法国文学的特质》等诗论,同时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1925年受冯乃超的影响,诗兴勃发,创作颇丰。这一时期的诗作大多收入诗集《旅心》(创造社出版部1927年版)。他的诗受法国印象派象征派的影响较深,内容大多描写东北和日本的乡村景色,抒发自己的眷恋故国、忧郁感伤之情,艺术上注意于声、色、律动与内容情调的统一。1926年帝大毕业后回国,在广东中山大学执教。1927年至1928年,先后在北平孔德学校和天津中国学院教书。1929至1931年在吉林大学任教,并从事文学翻译。1931年初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负责诗歌组的工作。写出《又到了这灰白的黎明》和《写给东北的青年们》等诗作,显示出他的诗风由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翌年9月,与杨骚、任钧、蒲风等人发起成立中国诗歌会。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该会主张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提倡大众化的方向,吸引了大批的文学青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3年至1936年间,先后写了《诗歌与现实》、《诗歌与平凡》、《关于歌谣之创作》、《王独清及其诗歌》、《郭沫若的诗歌》等诗论,大力提倡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诗歌大众化的方向。另作《徐志摩论》一文,对新月诗派的创作倾向作了尖锐的批评。这时期的评论和杂文,部分收入由新钟书局1936年出版的《平凡集》,散文则收入千秋出版社出版的《秋日风景画》》。1937年7月由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诗集《流亡者之歌》,列入中国诗歌会“国防诗歌丛书”。在沪期间,曾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兼课,写了《法国文学史》(世界书局1935年版),并着手翻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重要作品。1937年到达武汉,参与发起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并任理事。主编诗刊《时调》和《五月》,写了《怎样学习诗歌》(生活书店1938年版)、《我们的诗歌运动》、《论诗歌大众化》(均载《文艺阵地》)等论著。又在《文学》、《立报·言林》、《救亡日报》等报刊发表诗作。还出版了鼓词集《抗战大鼓词》(新知书局1938年版)。1938年到昆明,任文协云南分会常务理事。1939年至1941年在中山大学任教。1942年9月由重庆文座出版社出版诗集《新的旅途》,收入写于抗战前期的诗作《全民总动员》、《七年的流亡》、《秋天里的悲愤》等。同年到桂林,继续从事巴尔扎克作品翻译。1944年至1946年在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抗战胜利后,与欧阳予倩等恢复桂林文协。1946年底到上海,从事翻译并在同济大学兼课,同时写了许多讽刺诗作,如《我好象到了一个鬼世界》等,载于《新诗歌》、《诗创造》等刊物。建国后在长春东北师大任教。1952年调北京师大,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1957年被错划右派。十年浩劫中受迫害而病故。穆木天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出版了巴尔扎克的《欧贞妮·葛朗代》(1936年)、《从妹贝德》(1940年)、《巴尔扎克短篇集》(1942年)、高尔基的《初恋》(1934年)、纪德的《窄门》(1927年)、维勒特拉克的《商船“坚决号”》(1928年)、普立雪夫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期和十七世纪西欧文学教学大纲》(1951年)、卢纪伽的《十一世纪至十七世纪俄罗斯古代文学教学大纲》(1951年)等数十种。

☚ 穆旦   十七 画 ☛

穆木天1900—1971

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原名穆敬熙。吉林省伊通县人。1915年去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18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1920年入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开始文学活动,为“创造社”发起人之一。1923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专攻法国文学。1926年毕业归国,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1927年到北京,任教于孔德学校和天津中国学院。1929年回东北,任教于省立吉林大学。1931年去上海,加入“左联”,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同时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讲授法国文学。1933年创办《新诗歌》旬刊。1937年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活动,同年秋去武汉,参加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理事,主编诗刊《时调》、《五月》。1938年取道赴昆明,后去桂林。曾任教于中山大学师范学院、桂林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于1947年到上海,在同济大学任教。1949年回长春东北师范大学任教,1952年调北京师范大学任教,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1971年10月去世。被认为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史上一位有影响的诗人和革命诗歌运动倡导者之一”,“著名的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者。”其主要作品有: 诗集《旅心》 (1923年)、《流亡者之歌》(1937年)、《新的旅途》(1942年);散文集《秋日风景画》(1933年); 鼓词集《抗战大鼓词》(1938年); 评论杂文集《平凡集》;论著《怎样学习诗歌》、《论诗歌大众化》等。并翻译了《王尔德童话》、法郎士的 《蜜蜂》、高尔基的《初恋》、斯母达尔的《青年烧炭党》等多部作品。另外还主编有《世界文学名著选读》、《法国文学史》等。

穆木天1900—1971

诗人。吉林伊通人。早年留学日本,参加创造社。1932年和扬骚等人发起组织中国诗歌会。抗战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诗集有《旅心》、《流亡者之歌》、《新的旅途》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