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
80年代以前,由于长期集中过量采伐, 采育失调, 致使森林资源出现危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按照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深刻认识到森林企业必须把培育森林资源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采取多种形式, 多条渠道,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大力培育森林资源。
❶多种形式一起上, 加大常规造林步伐。在育林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全民、集体、个体一起上, 动员各方面力量造林, 涌现出林口、南岔、绥棱林业局等6个6.67万公顷 (百万亩) 人工林的局, 以及苇河林业局等12个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七五”期间更新造林总面积和保存率比 “六五”期间分别提高23.4%、18.8%, 实现了由单一国营造林向多种形式一起上的大规模、高成活造林的转变。
❷积极倡导和推行“五结合”方法, 营造速生丰产林。即大面积营造与四旁植树, 与营造防护林带网, 与林参间作, 与义务植树, 与改培育常规林为丰产林相结合。已营造速生丰产林4 400公顷, 实现了由只抓常规造林向培育速生丰产林上的转变。
❸多条渠道、多种措施, 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培育。对成、过熟林推广了大海林、穆棱林业局大面积低强度择伐的经验; 对天然幼、中龄林实行宜抚则抚、宜补则补、宜封则封、宜改则改的 “四宜”原则; 对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和“四不象”伐区实行封山育林。不仅加速培育和扩大了森林资源, 也提高了林分质量, 实现了单一更新造林向多渠道培育森林资源上的转变。
❹运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经验, 科学造林。在全省推广营林先进技术和经验90多项, 生产机械机具20多种, 实现了由使用常规技术向依靠科技造林上的转变。
❺划区经营, 分类管理。将林地划分速生丰产林经营区、常规经营区和保护经营区, 分区确定经济方案、规划经营目标、采取经营措施, 全省各林业局的区划编案工作已经结束,拉开了森林资源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序幕。
由于采取以上措施, 全省森林资源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在森林资源总量上首次实现长消平衡。到1990年森林资源生长量的1 878.7万立方米, 实际消耗1 855万立方米, 长大于消23.7万立方米, 有林地面积增加了21.2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