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回纥农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回纥农业agriculture of the Huihe na-tionality回纥又称回鹘,是维吾尔族先民之一。公元7~12世纪活跃于蒙古草原和中国西北地区,其农业由游牧经济逐步过渡到定居农业。回纥先世为敕勒,或称铁勒。初驻牧于漠北仙娥河(今色楞格河)和嗢昆河(今鄂尔浑河)流域等地,仍处于氏族社会。隋唐时属突厥,后依附于薛延陀。贞观二十年(646),趁薛延陀内乱,配合唐朝击灭之,据有其众。唐太宗以其地置瀚海都督府。天宝三年(744),突厥内乱,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袭破之,自号为骨咄禄毗伽可汗,建立奴隶制政权,史称回纥汗国。辖地东至额尔古纳河流域,西抵阿尔泰山,南有大漠,北至贝加尔湖。回纥原是游牧民族,“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饲养牛、羊、马、驼等牲畜,多大足羊,盛产马。常以马同唐朝易换丝织品和茶叶。8世纪中叶后,农业有一定发展,并开始建立城市,走向半定居生活。考古发掘证明,原回纥汗国都城(其遗址在今蒙古境内的哈剌巴刺合孙)以内及鄂尔浑河畔农业区,几乎每户都有台架或磨盘,以备碾磨米粮之用。在鄂尔浑河及色楞格河沿岸其他城郭,周围也有定居区和农业区。另据史料记载,唐文宗开成五年(840),㕎馺可汗被杀,其兄弟嗢没斯及宰相等人各率众于天德军下(今内蒙古五原县境),向吐谷浑、沙陀、党项羌购买谷食。会昌二年(842),唐武宗敕谕输与乌介可汗粮二万斛。840年,在黠戛斯人打击下,汗国瓦解,部众西迁,一至甘肃西部,以“橐驼耕而种”,过着半农半牧生活;一移居西州(今吐鲁番)、轮台等地;一迁葱岭以西。至高昌及葱岭以西的,多与当地居民融合,并逐步走上放弃游牧生活而从事农业道路。他们疏导水源,灌溉农田,利用水力,制作水硙,种植稻、麦、棉花、葡萄以及各种瓜果等物。伊犁河流域的阿里麻里等地,因与汉民杂居,受汉文化影响较大,习俗与中原地区相近。疏河灌溉,百谷丰稔。畜牧业仍很发达,盛产马、骆驼、牦牛等。五代和北宋政府所需战马,主要从回鹘购买。金朝政府也常常用各种方式交换或购买回鹘的马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