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回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回答 回答抒情诗。北岛著。发表于《诗刊》1973年第3期。作者带着对“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强烈否定而作此诗。诗的开头用“通行证”展现卑鄙者的通行无阻,“墓志铭”表明高尚者被摧残、被葬送;用“镀金”暗示粉饰和虚假,“弯曲的倒影”则暗指无数死者的冤屈。这些经过变形处理的意象,充分表现诗人奇异的联想、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对民族生存的忧患。诗人面对黑暗和荒谬,以挑战者的身份发出“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人在挑战和摧毁现存世界的声音背后,从历史和未来之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该诗写得深沉、冷峻和凝重,有较强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成为当时流行的朦胧诗的杰出代表作。 ☚ 生命幻想曲 太阳城札记 ☛ 《回答》《回答》
何其芳
从什么地方吹来的奇异的风, 吹得我的船帆不停地颤动。 我的心就是这样被鼓动着, 它感到甜蜜,又有一些惊恐。 轻一点吹呵,让我在我的河流里 勇敢的航行,借着你的帮助, 不要猛烈得把我的桅杆吹断, 吹得我在波涛中迷失了道路。
有一个字火一样灼热, 我让它在我的唇边变成沉默。 有一种感情海水一样深, 但它又那样狭窄,那样苛刻。 如果我的杯子里不是满满地 盛着纯粹的酒,我怎么能够 用它的名字献给你呵, 我怎么能够把一滴说为一斗?
不,不要期待着酒一样的沉醉! 我的感情只能是另一种类。 它像天空一样广阔,柔和, 没有忌妒,也没有痛苦的眼泪。 唯有共同的美梦,共同的劳动 才能把人们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创造出的幸福不只是属于个人, 而是属于巨大的劳动者全体。
一个人劳动的时间并没有多少, 鬓间的白发警告着我四十岁的来到。 我身边落下了树叶一样多的日子, 为什么我结出的果实这样稀少? 难道我是一棵不结果实的树? 难道生长在祖国肥沃的土地上, 我不也是除了风霜的吹打, 还接受过许多雨露,许多阳光?
你愿我永远留在人间,不要让 灰暗的老年和死神降临到我的身上。 你说你痴心地倾听着我的歌声, 彻夜失眠,又从它得到力量。 人怎么能够超出自然的限制? 我又用什么来回答你的爱好, 你的鼓励? 呵,人是平凡的, 但人又可以升得很高很高!
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 多少英雄花一样在春天盛开; 应该有不朽的诗篇来讴歌他们, 让他们的名字流传到千年万载。 我们现在的歌声却那么微茫! 哪里有古代传说中歌者, 唱完以后,她的歌声的余音 还在梁间缭绕,三日不绝?
呵,在我祖国的北方原野上, 我爱那些藏在树林里的小村庄, 收获季节的手车的轮子的转动声, 农民家里的风箱的低声歌唱! 我也爱和树林一样密的工厂, 红色的钢铁像水一样疾奔, 从那震耳欲聋的马达的轰鸣里 我听见了我的祖国的前进!
我祖国的疆域是多么广大: 北京飞着雪,广州还开着红花。 我愿意走遍全国,不管我的头 将要枕着哪一块土地睡下。 “那么你为什么这样沉默? 难道为了我们年轻的共和国, 你不应该像鸟一样飞翔,歌唱, 一直到完全唱出你胸脯里的血?”
我的翅膀是这样沉重, 像是尘土,又像有什么悲恸, 压得我只能在地上行走, 我也努力飞腾上天空。 你闪着柔和的光辉的眼睛 望着我,说着无尽的话, 又像是殷切地从我期待着什么—— 请接受吧,这就是我的回答 【赏析】 当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何其芳曾写过一首著名的颂歌《我们伟大的节日》,赢得了人们的好评。但此后诗人却沉默了,尔后,热心的读者纷纷写信催促,对诗人寄寓热切的期望。对此,诗人又高兴又惊恐,他酝酿良久,终于在1954年写了这首新诗,作为对人们的回答。 在诗中,诗人坦诚地打开心灵的窗口,一任思想的云“纷乱地飘来”。他请求人们的理解,不要过于性急,允许诗人在自己的河流中勇敢地航行;他回顾人生,感到人生易老,壮志未酬;他放眼祖国,为新的时代而骄傲,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在诗人的回答中,真实地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种种追求、困惑和希望。希望来自一个革命战士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困惑则来自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诗人出自强烈的责任感,他渴望用诗歌去表现伟大的时代,写出史诗般的“不朽诗篇”,但又深为自己缺乏与之匹配的豪迈气度与恢宏想象力而不安,他希望调整一下自己以适应新的要求,“在自己的河流中勇敢地航行”,在现实与理想之中搭起一座桥梁,为此,诗人有一种困惑感和压抑感,他感觉到“翅膀的沉重”。但是,诗人的心是广阔、柔和的,他仍要“飞翔”,歌唱,一直到“完全唱出胸脯里的血”——“努力飞腾上天空”。这首诗最感人的地方就在于:诗人真实地抒发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不回避,不掩饰,也毫不做作,写出了一个“真我”来。也许这“我”不算完美高大,但他是心灵的活的雕塑,使人感到亲切,感到真实。 在诗中,诗人有时直抒胸臆,热情地歌唱祖国和时代,有时通过比喻、联想,把幽微的思索和一纵即逝的心灵颤动凝定在闪光的意象中,让人们从“奇异的风”中感受到热烈的期望;从满地落叶中见到流逝的岁月,从沉重的翅膀上看到事业的艰辛;从鸟儿的飞腾中体会到坚韧的力量。这些意象运用得很巧妙,大大增加了诗歌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的形式体现了何其芳对现代诗格律的追求。全诗分九段,每段一节。各节的行数相等,每行音节的顿数基本相同,句末多用双音词刹尾这首诗的音韵也有一定的规律:每四行一换韵,前半节的第一、二、四行押一韵,后半节的第六、八节另换一韵。由于这首诗循着一定的格律写来,读起来音调铿锵,节奏鲜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抒情氛围,再加上诗歌内在感情抑扬起伏,气韵流动,更增添了一唱三叹的咏叹效果。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同义词反义词 > 答复,回答,回复【同】 都可作动词;都有对别人的问题和要求给予解释或表示意见的意思。 【异】 “答复”常用于比较严肃的场合,例如:外交、征询、控诉等正式的公文和函件的交往中;一般是书面上的,也可以是口头上的。除作动词外,还可作名词,指对问题和请求的回答,例如:“请你给我一个明白的答复”;“回答”和“回复”无此意义和用法。[例]上述问题敬请早日~。“回答”指对一般问题的回话;多用于日常生活中;多是口头上的。只能作动词。[例]先认真思考一下,再~老师提出的问题。“回复”兼有回答、答复的意思;多指用书信对问题和要求给予解释和表示意见,相当于“写回信”。此外,“回复”还有恢复原状的意思,例如:“经过几天的调养,他的脸色回复正常”;“回答”和“答复”无此意义。只能作动词。[例]那封信,我看不必~了。
答复;回答;回复dáfù huídá huífù【同】 都可作动词;都有对别人的问题和要求给予解释或表示意见的意思。 回答huídá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要求给予解答或表示意见。 回答huida对问题给予解释;对别人的要求表示意见;答复:~记者提的问题|限24小时内~我们的要求|这个问题他~不上来|你们提的条件我个人无法~。 回答(同)回复 答复 回答huí dá对别人的话或问题表示意见:一时李嬷嬷来了,看了半日,问他(宝玉)几句话,也无~。(五七·1340)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讨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的最妙。(二·42) 对答、回答、解答;发问、提问○对答duì dá(动)口头回答问题或问话:~如流|~不上来。 ○回答huí dá(动)对问题予以解释:~问题|避不~|得到~|最好的~|满意的~|怎样~才好? ○解答jiě dá(动)解释提出的问题:~疑难问题| 口头~|作正确的~。 ●发问fā wèn(动)口头提出问题:向我们~|突然~。 ●提问tí wèn(动)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式教学| 口头~|课堂~|回答老师的~。 回答←→质问huí dá ← → zhì wèn回答:对要求表示意见。 回答 回答答(答应;答话;答言;答腔;答覆;返答;酬答;畴答;响答) 应(应和;应合;应答;回应) 对(对答) 雠(无言以~) 复 还言 叙话 另见:解答 问题 要求1 表示 意见 ☚ 回答 回答问话 ☛ 回答/回答问话/答应2/解答/答复/回复/对答 ☚ 质问 回答 ☛ 回答answer;reply;respon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