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开发山区气候资源
河南省丘陵山区地跨两个气候带,气候类型多样,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也不平衡,一般利用率较低,特别是草、林业,实际产量只相当于利用气候生产潜力的10%~20%,还有80%~90%的生产潜力尚未合理开发。
1.布局立体农业。河南省的山区随海拔高度增高,气候由暖热逐渐向温凉变化,土壤植被以及农作物均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农业布局也有明显的差别,应采取分层开发的原则。
大别山区立体农业布局,分农作经济林作、林业和保护性开发3个层次。农作经济林作层高度在400米以下,农作一年稻麦两熟,经济作物主要是亚热带茶叶、油茶、油桐、乌桕等,也是松、杉、竹的适生区,此层可根据小地形的土层厚薄的差异,实行多种经营综合发展。林业层,高度大体分布在500~800米左右,此层生长季热量条件明显减少,已不能满足更多的亚热带经济林木生长的要求。该层的500~600米可种植马尾松、杉木,但生长量很小,不易成材。在600米以上应以栎树等阔叶林和黄山松为主栽树种。发展药材是此层的优势。猕猴桃在1 000米以下的山区都可人工栽植,但适生高度是400~800米。保护性开发层,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区。该层次坡陡谷深,相对高差悬殊,自然植被破坏严重,林地殆尽,草地凸岭居多,水土流失严重。为保证高山自然植被有恢复的条件,要实行封山育林,大力营造水源林,对现有的风景林可建立自然保护区,逐渐改善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伏牛山区立体布局,分农区、农林区、林农区、林区4个层次。农区在500~6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地区,除春旱不利条件外,水热配合较好,是粮、棉、油主产区之一,为一年两熟地区。农林区在海拔500~600米以上,是以农为主,农林结合的地区。林农区在海拔700~1 000米,是以林为主、农作物为辅的地区。林区目前大部分集中在1 000米以上的温带气候区,山高坡寒,冬季积雪,夏季湿凉,人烟稀少,森林茂密,是主要高山林业生产基地。
太行山区立体农业布局,分农林混作层和林牧业层2个层次。农林混作层高度在400~500米以下,以农业为主,经济林木为辅。林牧业层在农林混作层上,以林业为主,牧业为辅。
2.发展林果业。根据山区不同气候特征和立地条件,豫南大别山、桐柏山区属春雨多暖温气候区,适宜发展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豫西伏牛山南坡温暖湿润区,以发展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为宜;豫北太行山区夏湿冬冷干旱区,主要发展防护林、经济林。豫西山区海拔700~1 300米高度层宜于发展苹果生产,在500~600米以下的北亚热带浅山丘陵区可建立油桐基地,500~1 200米利于建立核桃基地,800~1 300米高度层可建立漆基地;在伏牛山南坡和大别山北坡1 000~1 500米,可以发展猕猴桃,在伏牛山区海拔600~1 200米可发展山萸肉。
3.大力发展牧业。河南省有200多万公顷的草山草坡,多集中连片,既宜林,又宜牧。在发展方向上要正确处理林牧争地矛盾,既要绿化荒地,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又要做到科学利用现存的大量草场资源,发展山区畜牧业。山区雨水充沛,一般年降水量每增加100毫米,鲜草量可增收2 250公斤/公顷。牧草返青期(≥5℃初日)出现在惊蛰前后(3月5—7日),放牧期全年250~270天。可见,山区气候对发展草山、草坡有明显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