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沿革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人士,为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良策,开始注意群众文化的问题,提出举办社会教育、通俗教育、平民教育的主张,并在行政系统内里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和组织。1915年江苏省立通俗教育馆在南京建立,为全国最早的通俗教育馆。北京市也相继建立通俗教育馆,1928年更名为民众教育馆,并要求县、区也相应建立。这是北京市最早出现的具有综合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内设阅览、讲演、健康生计、游艺、陈列、教学、出版八个部。
北京郊区、县是在1930年前后建立民众教育馆的。如:平谷县在1929年设立了民众阅报所和通俗讲演所,1934年合并为民众教育馆。顺义的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31年,由第一通俗图书馆扩大而成。怀柔的民众教育馆建于1934年,设在城内八腊庙,有平房两间,后来发展到八间,设阅览、文艺活动室,备有棋具、报刊。大兴民众教育馆工作人员中曾有过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利用文化工作宣传群众。其他各郊区、县的民众教育馆设施、规模也大体如此。总的特点是馆舍简陋,人员二三,设有少量书报和文娱用具。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北京地区后,民众教育馆工作停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曾一度恢复民众教育馆的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由军管会分别接管了各民众教育馆,并改名为人民文化馆(老解放区已设立有文化馆机构),隶属于教育部门。1952年国家文化部建立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把文化馆由教育部门归属于文化部门,把人民文化馆统一为文化馆,成为正式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
北京市当时各文化馆统归市文化事业管理处领导。除接收改造的文化馆外,又在城郊各区建立了一批新馆。如当时的门头沟区,就有门头沟、大台、周口店三个馆,丰台区有丰台、南苑、长辛店三个馆。
1956年以后,市政府决定每区县只设一个区、县级馆,其他改为分馆或文化站,并下放区、县政府领导。
统观新中国成立后京郊的文化馆事业,50年代是建立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阶段一度停滞;改革开放以后有了长足的发展,每个区、县都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馆、图书馆和一批乡镇的文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