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化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化肥

(一)化肥

1.化肥推广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化肥使用数量很少,1952年仅施用化肥0.02万吨(纯养分,下同)。1952—1959的8年期间,总计施用化肥7.49万吨。直到1969年,平均公顷耕地化肥仅18千克。1976—1980年的5年中,化肥使用量由22.86万吨增加到54.93万吨,增加较多。1979年,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化肥使用持续大幅度增长,1994年,化肥总用量已达到189.86万吨,比1952年0.02万吨的用量增加了189.84万吨,比1978年31.26万吨增加了158.6吨,增长5倍多。同时,施用化肥种类增多,优质化肥比重增大,化肥养分比例结构基本适应农业需要,施肥技术也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安徽历年化肥使用量见表2-9-1。

表2-9-1 化肥施用量 (纯养分量)单位: 万吨
年份施用量
总量氮肥磷肥钾肥氮:磷:钾
19520.020.02   
1955
1960
0.53
2.18
0.31
1.81
0.023
0.26
0.014
0.113
1:0.07:0.05
1:0.14:0.06
19654.943.671.260.00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3.15
17.58
54.93
113.57
144.54
144.29
156.02
178.15
189.86
10.72
13.46
40.67
76.32
96.03
93.41
98.91
108.99
117.23
2.15
3.73
12.99
34.38
40.18
41.18
44.45
53.25
54.26
0.281
0.387
1.27
2.86
7.97
11.69
12.68
15.92
18.37
1:0.20:0.03
1:0.28:0.03
1:0.32:0.03
1:0.45:0.04
1:0.44:0.13
1:0.45:0.13
1:0.49:0.15
1:0.46:0.16
1:0.41:0.07

安徽化肥推广使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中期以前的推广氮肥,有机肥与氮肥配合使用;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推广磷肥,有机肥与氮磷肥配合使用;80年代以来,推广钾肥和微肥,在有机肥基础上多种元素配合使用。
(1) 氮肥推广使用。在60年代以前,安徽农业生产长期靠有机肥,农地养料投入少,产出也少。50年代,粮食平均公顷产仅在750千克左右。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的发展,精耕细作与提高复种指数,加速了有机质分解,氮磷养分消耗增大,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产,除缺磷土壤外,磷肥增产效果不及氮肥。60年代,氮肥推广迅速,促进农作物单产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65年,全省农田投入有机、无机肥料养分总计54.22万吨,其中化肥8.08万吨,占总养分的10.49%,氮肥占化肥总养分的74.3%;1965年,全省平均粮食单产由1954年的每公顷840千克提高到1 492.5千克,提高了77.7%。由于安徽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普遍较低,对作物供氮不足。长期以来,农田施氮普遍有效,增产效果最佳。据各地农区试验站和全省化肥试验网多年多点资料综合:皖南地带,60年代,每千克氮肥增产稻谷21.2千克;70年代,为19.4千克;80年代,为10.6千克;淮北地带,60年代,每千克氮肥增产小麦23.5千克;70年代,为21.4千克;80年代,为13.3千克。90年代以后,由于氮肥用量大,氮磷钾肥养分比例失调,特别是钾成为限制因子,氮肥的肥效下降较大,每千克增产粮食仅在5~8千克。氮肥推广数量:50年代,全省合计氮肥用量6.68万吨,平均公顷耕地施1.5千克;60年代,为36.81万吨,公顷均14.7千克;70年代,为169.25万吨,公顷均37.8千克;80年代,为692.06万吨,公顷均156.45千克;90年代的1990—1994年的5年间,共用514.63万吨,平均年公顷耕地达到237.45千克。
(2) 磷肥推广使用。50年代初期,磷肥在省内有少量推广,每年百余吨,效果不明显。50年代中期,原徽州地区经实践提出,在低产红黄壤水稻土上使用磷肥可成功地解决水稻“坐秋”问题,增产效果显著。磷肥的推广首先在沿江江南有了进展,年推广量达万吨以上。60年代,磷肥的肥效在豆科作物和豆科绿肥上得到进一步肯定。据原徽州、安庆地区农业部门资料总结,每千克普钙可增产紫云英鲜草30~45千克。全省各地在大抓绿肥生产的同时,积极推广磷肥,实行“以磷增氮”的技术措施,充分发挥磷肥的增产效果。70年代,随着各农田施氮量的增加和农作物产量的提高,农田施肥中氮磷比例失调,磷成为当时的限制因子,在中低产农田施用磷肥产量显著提高。据各地提供资料,磷肥在各大农区的肥效大体是:淮北地区,60年代,每千克五氧化二磷增产小麦10.1千克;70年代,为12.4千克;80年代,为10~15千克;江淮和沿江地区,60年代,每千克五氧化二磷增产稻谷3.9千克;70年代为5.3千克;80年代为6.7千克;皖南地区各年代增产稻谷量依次为6.7、7.4和7.6千克。磷肥肥效提高,促进了磷肥的推广。各时期磷肥的用量(五氧化二磷):50年代,总量为0.699万吨,平均每年每公顷施磷0.15千克;60年代,总量为7.65万吨,年公顷施量1.65千克;70年代,总量提高到41.01万吨,平均每公顷用量上升为9.15千克;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磷肥用量增长速度更快,平均每年净增5.32万吨,到1983年已达到27.8万吨。磷肥使用量迅速增长,但磷肥工业由于受资源限制,磷养分产量却多年徘徊在7万吨,致使磷肥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单位盲目采购或粗制滥造劣质磷肥,挫伤了农民购肥积极性,1983和1984年,全省磷肥大量积压滞销。经过整顿,1985年后磷肥用量开始上升,1989年上升到30.27万吨。80年代,总用化肥磷299.84万吨,平均每公顷耕地施磷67.8千克;90年代的1990—1994年的5年中,共用磷肥233.63万吨,其中1994年达到54.26万吨,平均公顷耕地施磷126千克。
(3) 钾肥推广使用。安徽使用钾肥较晚,50年代和60年代虽有少量试验,但除烟草等经济作物外无明显效果。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复种指数和单产的提高,高产耐肥品种的选用,氮磷化肥增多,而有机肥数量锐减,土壤钾素消耗严重,钾素的长期亏缺导致土壤有效钾普遍下降。80年代,据全省16个县172个肥力监测点和192个肥力调查点上的结果分析,全省平均土壤速效钾由80年代初103.4毫克/千克降到80年代末的85.4毫克/千克,下降了18毫克/千克,降幅:沿江江南>江淮>淮北,3个地区下降幅度依次为32.2%、20%和9.8%,其中高产棉区和双季稻区下降更为严重。全省缺钾范围由南向北扩大,80年代后,钾素已普遍成为限制因子,多数土壤施钾有效。在缺钾的地块施用钾肥可以获得较高的增产效益,其中粮食作物产投比可以达到1∶3~4,经济作物可达到1∶4~6或更高。原徽州地区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钾,增产幅度在10.7%~20.5%;低肥力土壤上施钾,增产在20%以上。六安地区在沙泥田、黄白土田、紫泥田和青紫泥田水稻上推广钾肥,增产在10%~20%。就连原来土壤含钾比较丰富的怀远县,1984—1990年的15个钾肥试验点中有13个获得增产,平均每千克钾肥增产小麦9.8千克。砀山县棉地亩施氯化钾20千克,增产皮棉31.3%。50至80年代中,各年代钾肥养分用量依次为0.102万吨、0.632万吨、2.935万吨和30.31万吨。1990—1994年的5年中,共用钾养分66.63万吨,其中1994年达到18.37万吨。
(4) 复(混)肥料。80年代,随着农地施肥由单一施肥转入多种营养成分配合“平衡施肥”,复(混)肥得到了迅速推广。除增加进口两元、三元复合肥和省产磷铵等优质化肥外,混配复肥也应运而生。1994年,全省使用复(混)肥数量达到80多万实物吨,比1980年的4.33万实物吨增加了75万多吨,增加17倍多。
(5)微量元素肥料。安徽土壤微量元素供应水平受成土、质地、耕作、施肥等因素的影响,除铜的供应较丰富外,其他微量元素都不同程度的缺乏,尤以硼、锌、钼缺乏较多。70年代,原徽州地区紫色土和黄红壤上油菜花而不实严重,增施硼肥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70年代中期,在淮北砂姜黑土上的大豆推广钼肥,也有良好的效果。80年代以来,应用土壤普查成果,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广硼、锌、钼、锰等微量元素肥料。据统计,1980—1994年的15年间,共推广面积4 400千公顷,其中施锌面积1 333千公顷,施硼2 333千公顷,施钼53.3千公顷,施锰46.7千公顷,平均增产7%~15%,高的达二成以上。例如水稻施锌增产8%~12%,小麦施锌增产5%~10%,棉花施硼增产6.5%,油菜喷硼增产8%~13%。
2.化肥使用水平。新中国成立4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的化肥使用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全省化肥施用总量达178.2万吨,位居全国第七;平均公顷耕地施用412.5千克,公顷播种面积施用216千克,分别超出全国同期331.5千克和213千克的平均水平;人均使用化肥30.4千克,比全国平均27.1千克多3.3千克。同时,化肥的品种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尿素、二铵、三元复合肥等高浓度化肥在化肥中比重增大,钾肥使用数量增多。化肥中所含养分的平均含量由“七五”时期的20%提高到24%。其中氮肥平均含氮由22%提高到26%,磷肥含五氧化二磷由12%提高到14.5%,高浓度化肥(含量>30%)的比重由30%提高到45%。1994年,化肥施用总量进一步提高到189.86万吨,其中氮肥104.75万吨,磷肥35.54万吨,钾肥12.13万吨,复合肥37.44万吨,按耕地面积(4 302.82千公顷)平均每公顷为441千克,按播种面积(8 263.75千公顷)平均每公顷为229.5千克。氮磷钾养分施用比例为1:0.46:0.16,人均占有化肥32.3千克。
(1)化肥使用总量水平地区间分布差异。1994年,化肥用量较多的地市主要集中在淮北和江淮两大农区。化肥年总用量以阜阳地区居首位,为38.86万吨;滁州市居第二,为21.05万吨;另外施用养分在15万吨以上的依次还有六安地区、宿县地区、合肥市和巢湖地区。六个地市合计耕地面积3 026.9千公顷,占全省总耕地的70.3%,为省粮、棉、油主产区。1994年合计化肥用量139.62万吨,占省总用化肥的73.5%;粮食总产合计2 122.13万吨,占省总产的89.9%。若按耕地面积计算,黄山市复种指数最高(全省平均为192%,黄山市为250%),经济作物种植又多,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也最大,为718.5千克;其次是合肥市,为624千克;公顷施用量在450千克以上的依次有铜陵、淮南、巢湖、芜湖、滁州和六安;公顷施用量接近450千克的是安庆;公顷用量在375千克以上的有宣城、池州、马鞍山和淮北;用量较低的是阜阳,为354千克;最低的是宿县,为331.5千克,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9.5千克。
以县为单位统计,年施用总量在6万吨以上的有霍邱、怀远、寿县;用量在5万吨以上的有肥东、肥西、长丰、蒙城和宿州;4万吨以上的有定远、濉溪、太和、亳州、六安、临泉、涡阳、颖上。以上16个县(市)均为农业大县,耕地面积多数在120千公顷左右,有的高达133.3千公顷。用量在3万吨和2万吨以上的各有12个县(市);1万吨以上的有14个县(市);用量在万吨以下的还有25个县(市),其中7个为市郊县,18个地处皖南和皖西山区的县,经济都较为贫困。其中岳西和石台使用化肥最少,每县年用化肥不足2 000吨。
以各县公顷耕地施用量统计,变幅在111~1 627.5千克之间,最高的是歙县,最低的是岳西县。其中公顷耕地用量在675千克以上的有6个县(市),占有耕地4.8%;公顷用量在525千克以上的有13个县(市),占有耕地13%。这些县(市)有85%集中分布在江淮地带粮、油作物高产区,粮食公顷产多在6 000千克左右;其中含山县化肥公顷耕地用量792千克,粮食公顷产7 978.5千克,比全省平均4 015.5千克多3 903千克。全省尚有23个县(市) (含市郊)、近30%的耕地化肥用量不足375千克,主要分布在黄淮海中低产地带和皖南、皖西大别山区,粮食公顷产一般在3 750千克以下,有的不足3 000千克。
(2)氮、磷、钾养分施用水平及比例结构状况。全省平均公顷耕地施用氮化肥养分273千克,各地市间变幅为196.5~346千克。其中,阜阳、宿县两地区施氮水平相近,为全省最低,黄山市为最高;合肥和铜陵两市分别以441和363千克,位居第二、第三;公顷用量在300千克以上的还有淮南、芜湖、滁州和六安4个地、市,其余用量在225千克以上。
磷养分公顷耕地平均用量为126千克,变幅82.5~174千克。马鞍山市为全省最低,淮南市为全省最高。全省有75%的地市磷用量在105~150千克之间。
安徽钾肥施用水平很低,平均公顷耕地仅用42千克。按地、市统计,变幅24~79.5千克,滁州市最低,安庆市最高;宿县地区与滁州市用量相近,每公顷为27千克;巢湖地区与安庆市相近,为78千克。从各县使用情况来看,望江县施钾水平最高,平均公顷耕地用量为196.5千克;砀山县最低,仅有7.5千克;用量在75~150千克的还有宣州、含山、和县、无为、巢湖、郎溪、繁昌、南陵、宿松、太湖、歙县和祁门等县,多集中于沿江、江南地带,为棉、果或双季稻种植区。淮北和江淮粮食产区公顷耕地用钾多数在30千克以下。
各地化肥氮磷钾养分施用比例为1∶0.3~0.61∶0.08~0.29之间。从各地作物种植区对氮磷钾肥的需求情况分析,以巢湖地区1∶0.47∶0.26和安庆市的1∶0.39∶0.29的比例结构相对较为合理,尽管其中钾的比例仍偏低,但就现实钾肥肥源状况来说,在有足够的秸秆还田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可以满足农业生产要求。阜阳、宿县、滁州、淮南、淮北等五个地市化肥养分施用比例为1∶0.52~0.61∶0.07~0.17,其中氮、磷比例合适,而钾素比例严重偏低。全省其他各地市普遍存在偏施氮肥现象,氮磷钾比例失调,特别是黄山和合肥两市,比例分别为1∶0.21∶0.10和1∶0.34∶0.08。
3.评价。
(1) 增施化肥促进了农业增产。安徽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进行的肥料试验结果表明,化肥施用得当,增产效益显著,与不施肥相比较,水稻平均增产40.8%,小麦50.6%,玉米46.1%,棉花48.6%,油菜64.4%,大豆17.1%。化肥在中低产土壤上增产作用更大。据安徽省农业厅土肥处1982—1986年在江淮和淮北21个县市进行的多点试验,在砂姜黑土、黄褐土等中低产类型土壤上增施氮磷化肥每千克纯素化肥增产小麦10~16千克。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粮食产量的增长与化肥施用量的增长紧密相关。1952—1992年的40年化肥总用量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1,化肥公顷耕地用量与耕地粮食公顷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85,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1952—1994年,安徽的化肥总用量由0.02万吨增加到189.86万吨,粮食总产量由539.2万吨提高到2 361.24万吨,翻了两番多。
(2) 化肥来源以国产为主,进口为辅。在过去的40多年间,安徽化肥使用中,省化肥工业提供的化肥占使用量的74%,即使90年代后化肥用量有了很大提高,省产化肥仍占使用量的71%。根据安徽的经济实力和资源状况,今后仍要坚持80%左右的化肥立足于省内生产。在发展化肥工业的基础上,适当进口化肥,如钾肥、高浓化肥、复合化肥等也是十分必要的。
(3) 农业持续发展需要投入更多的化肥。由于安徽人均耕地面积少、土壤肥力低、复种指数高,要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除施用有机肥外,对化肥有较强的依赖性。特别是大面积中低产土壤,目前化肥施用水平还不高,土地的增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要实现“九五”时期粮、棉、油的增产目标,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其中化肥投入十分重要。另外,从目前化肥使用状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农田施肥上,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对经济作物、畜牧业饲料、水产、苗圃、林木等用肥将增长很快,要求增加更多的化肥。
(4) 实行平衡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从安徽化肥增产效果来看,随着用肥量的增长,报酬相应递减,由50年代每千克纯养分增产粮食15千克以上,降到90年代的5~8千克。其原因是中低产地区化肥用量少,增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部分经济发达区,偏施化肥,浪费严重;化肥氮磷钾养分比例结构失调,钾的比重小,限制了氮磷化肥肥效的发挥;科学施肥技术尚未普及,推广配方施肥仅达到2 266.7千公顷次,只占总播种面积的27.5%;化肥利用率仅有35%左右,比先进国家约低15%。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平衡施肥,改进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农田有机肥投入,才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安徽农业的持续发展。
☚ 一、化肥、农药、农膜使用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1950年12月, 垦区在东北公管农场管理局召开场长会议, 首次提出施用化肥。各农场开始进行机械化施用化肥, 并把人工制粒肥改进为机械制粒肥。60年代, 垦区确定友谊、曙光、八五二等10个农场为农用化肥试验点, 逐步推广到全区。随着农用化肥供应的好转, 施用数量逐年增加。1978年, 由年供14万吨增到31万吨, 1980年增至44.3万吨。90年代, 垦区组织26个科研单位, 进行全局性的联网试验, 着重对农用化肥的种类、不同剂量、配比及其经济效益进行系统研究。使用的化肥中, 氮肥以尿素为主, 另有部分硝酸铵;磷肥以过磷酸钙和三料磷肥为主, 也施用部分复合肥料, 如磷酸二铵; 还进口少量钾肥, 如氯化钾和硫酸钾等。1995年, 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 37.98万吨, 比1994年增长4.9%, 平均每公顷播种面积施化肥214公斤。垦区化肥利用情况见表3-2-6。

表3-2-6 垦区化肥利用情况
(1949—1995年)

年 份化肥总量
(吨)
每公顷用量
(公斤)
每公顷产量
(公斤)
年 份化肥总量
(吨)
每公顷用量
(公斤)
每公顷产量
(公斤)
1949  67519572 0004.8855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314
257
288
306
300
550
1 295
0.75
4.2
4.65
4.05
3.9
4.05
4.35
930
600
997.5
982.5
1 305
1 402.5
1 065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 932
3 566
10 460
3 553
7 845
9 712
17 079
3.15
0.45
13.5
11.7
11.7
4.95
21.45
915
1 147.5
690
690
697.5
1 110
1 215

(续)

年 份化肥总量
(吨)
每公顷用量
(公斤)
每公顷产量
(公斤)
年 份化肥总量
(吨)
每公顷用量
(公斤)
每公顷产量
(公斤)
1965
1966
1967
24 632
43 437
49 438
19.95
44.25
45.15
1 327.5
1 485
1 732.5
1981
1982
1983
650 000
690 000
813 418
357.75
408.75
465.75
975
1 387.5
1 890
196868 786631 5301984  1 635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72 21 1
96 886
1 11 379
138 238
125 047
125 592
63.75
81 .75
87
88.5
102.75
95.25
1 095
1 380
1 312.5
1 072.5
900
1 417.5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88 910
305 117
292 300
251 607
293 734
353 901
180
180
180
160.5
165
195
1 530
1 845
1 875
1 800
2 220
2 820
1975
1976
1977
1978
105 804
134 126
142 923
302 167
73.5
83.25
87
173.25
1 672.5
1 612.5
1 477.5
1 537.5
1991
1992
1993
1994
   
1979
1980
339 829
443 540
193.5
237.75
1 582.5
1 815
1995379 807112.05 
 注: 农用化肥系实物量。
☚ 四、农用化肥、农药与农膜   (二)化学农药和农膜 ☛

(一)化肥

(一)化肥

全省使用化肥从50年代开始,使用水平逐年增加。50年代和60年代初,全省化肥施用水平,亩用量在1标公斤以下,1965年全省供应化肥总量为9.3万吨,亩施肥水平1.43标公斤;1970年供应化肥总量为55.2万吨,亩施化肥量达8.71标公斤;1975年供应总量为79. 9万吨,亩施肥水平12.99标公斤;1980年供应化肥总量为146. 5万吨,亩施肥水平为24. 1标公斤;1990年供应化肥总量351.4万吨,亩施肥量59.47标公斤(表2-3-1)。由于施肥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有了迅猛增长,80年代连续突破年产100亿、150亿和200亿公斤大关。
化肥结构由主要施用氮肥,向氮、磷、钾复合肥方向转变。到了1990年,氮、磷、钾的比例为1:0.41:0.045。

表2-3-1 历年使用化肥情况

单位:万标吨、标公斤/亩

项目
年度
合计其 中亩 施
用化肥
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
1952
1953
1954
1955
0.4
0.6
0.6
0.7
0.4
0.6
0.6
0.7
   0.05
0.09
0.09
0.09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5
1.6
3.5
2.9
3.1
2.4
3.8
5.4
5.5
9.3
17.1
28.9
20.8
29.6
55.2
1.2
1.3
3.1
2.6
2.5
1.6
3.7
5.3
4.9
8.5
15.9
21.1
18.3
25.6
47.6
0.3
0.3
0.4
0.3
0.6
0.8
0.1
0.1
0.6
0.8
1.2
2.8
2.5
4.0
7.6
  0.20
0.22
0.52
0.44
0.45
0.37
0.58
0.82
0.84
1.43
2.66
3.74
3.29
4.68
8.71
1971
1972
1973
60.9
59.2
68.3
54.6
53.4
54.9
6.1
5.6
12.8
 0.2
0.2
0.6
9.67
9.44
10.95
1974
1975
1976
1977
79.9
79.9
81.7
73.8
66.0
69.2
69.9
64.5
13.0
10.4
11.8
9.3
0.4
0.1
0.5
0.2
12.88
12.99
13.89
12.10
197885.573.311.5 0.714.0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10.6
146.5
168.2
192.4
200.6
225.4
170.3
243.0
266.5
260.6
288.4
351.4
90.8
109.6
93.0
101.8
106.2
120.6
94.58
148.8
161.5
150.2
176.2
208.7
16.0
25.8
26.6
38.7
35.3
30.1
10.9
21.2
10.4
6.4
3.9
5.5
0.1
0.1
0.1
0.5
0.6
1.9
1.6
1.5
2.8
2.1
3.0
4.5
3.7
11.0
48.5
51.4
58.5
72.8
63.3
71.5
91.8
101.9
105.3
132.7
18.19
24.14
27.65
31.67
32.93
37.20
28.38
40.77
44.85
43.97
48.86
59.47

全省不同地区施肥水平有很大差异,中部地区施肥水平较高,1989年亩施肥水平为58标公斤;东部地区亩施肥水平为49. 26标公斤;西部地区亩施肥水平为28.88标公斤(表2-3-2)。

表2-3-2 不同地区、不同年度化肥使用水平统计

单位: 标公斤/亩

年 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年 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1970
1975
1979
11.17
18.70
18.70
10.16
14.13
22.72
5.00
5.80
8.90
1980
1985
1989
22.34
30.38
49.26
31.96
36.66
58.00
12.40
18.12
28.88
☚ 二、使用水平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50年代初,化肥就由各级供销社统一经营。195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肥料贷款由供销社经营的指示》,确定化肥是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全国供销总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分配。据此,吉林省从50年代初,化肥就由省供销社按全国供销总社的分配计划,统一组织货源,统一调入,分拨给县供销社,再拨给基层供销社经营。1959年国务院批转商业部等六个部《关于商品分级管理办法》,将化肥列为国家管理的二类物资(不包括地产小化肥),由国务院确定商品政策,统一安排平衡实行差额调拨。全省需要的化肥每年由省农业厅和供销社提出计划,经省计委综合平衡,由省计委、省供销社分别报国家计委和全国供销总社。省供销社根据国务院批准下达的计划统一调拨。这种经营体制一直延续到70年代。化肥供应主要支持粮食生产,本着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的精神,供给粮食产量多,商品率高的产粮大县,适当照顾经济作物生产的需要。根据省里有关规定,对收购的烤烟、大麻、药材、蔬菜等16种农副产品实行奖售化肥政策。供应对象只限生产队等集体生产单位,不供给个人。
1979年,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据此全省适时调整了化肥的供销政策:
❶重点支持商品粮基地建设;
❷改革分配体制和供应办法,取消了榆树县等所需化肥由省直接分配,改按市、地年度计划一次预分的办法,同时要求在化肥分配上,照顾中低产区和水稻产区;
❸放开供应对象,改变过去化肥只供给集体,不供给个人的做法,实行对生产队、专业组、专业户和承包户同等对待的办法;
❹调整销售价格,实行综合平均销售价格;
❺改善品种结构,在保证氮肥的同时,根据增产的需要,增加磷肥、钾肥的供应。1988年,针对当时化肥经营中的问题,国务院做出《关于化肥、农药、农膜实行专营的决定》,从1989年1月1日起委托商业部、中国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各级供销社的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单位对化肥、农药和农膜实行专营。

☚ 三、经营状况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化肥是植物的粮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之一。农谚“粮在土里长,有肥才打粮”,“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交售的商品粮名列前茅。80年代以来,随着化肥供应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连续登上几个台阶。1990年粮食产量达到200亿公斤的水平。但是应该看到,化肥供求仍存在矛盾,供应数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大部分化肥尤其是复合肥,仍靠进口和外协。供应品种还是以氮肥为主,钾肥缺口较大,严重影响了配方供肥工作的开展。现有化肥分配布局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偏少,布局不尽合理。另外,从化肥本身属性看,其肥效高,流动性大,施人土壤后持久性差,流失严重,经多年测试证明,施入土壤的化肥可利用率不到一半。而连续施用化肥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品质。可见,化肥的施用既有利也有弊。当务之急首先增加化肥的供应数量和品种;同时在提高化肥利用率上下大功夫。推广科学施肥,大力提倡化肥与农家肥配合施用。使有限的化肥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 四、评价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陕西化肥生产始于1958年, 当年生产量仅3吨 (折有效成分100%, 下同)。1960年, 陕西建成西安氮肥厂, 年生产能力为8 000吨碳铵, 填补了陕西氮肥生产工业的空白, 以后又陆续建成宝鸡氮肥厂、兴平化肥厂及陕西化肥厂等, 从而奠定了陕西化肥工业发展的基础。据统计, 到1975年, 化肥生产总量达到11.23万吨, 其中氮肥8.74万吨, 磷肥2.49万吨, 分别占化肥总产量的77.82%和22.18%;1961年开始生产合成氨, 当年生产0.05万吨, 到1975年产量已达15.02万吨。1976年后, 陕西化肥工业进入稳步加快发展时期。为了加强经营管理, 陕西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 并制定有关政策, 对人、财、物和产、供、销实行统一管理, 安排专项资金,对部分企业进行更新改造和扩建, 使化肥工业的生产量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到1986年, 化肥工业生产总量达28.07万吨。从 1975年起, 年均递增8.68%。其中, 氮肥23.85万吨, 磷肥4.22万吨, 分别占总产量的84.97%和15.03%; 合成氨的生产量为28.07万吨, 比 1975年增长86.88%, 年均递增5.85%。1987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省政府为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 促使农业再上新台阶, 安排专项资金, 再次对高浓度化肥生产设施进行改造, 扩大合成氨的生产能力, 同时新建陕西复肥厂、渭河化肥厂和榆林化肥厂, 扩大了陕西化肥工业的生产能力, 从而使化肥工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据统计, 到1996年全省化肥生产企业达59家,其中氮肥48家, 磷肥10家、复肥厂一家。化肥总产量达到83.21万吨, 是1986年的3.4倍, 其中氮肥产量为55.87万吨, 磷肥27.03万吨, 分别占化肥总产量的67.14%和32.49%; 钾肥产量为0.31万吨, 占0.37%; 合成氮的产量到1996年达86.01万吨, 是1986年的3.07倍。1997年产量有所下降。
陕西农业生产应用化肥是从50年代开始的, 化肥主要依靠进口, 加上农民缺乏对化肥增产作用的认识, 农用化肥的使用进展缓慢。1950年全省施用化肥仅500吨(实物量, 下同。), 平均每亩耕地不过0.01千克。直到1964年, 全省化肥施用量也只有6.5万吨, 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仅1千克。随着化肥工业的发展, 到60年代中期以后, 农业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 到1977年, 农用化肥的使用量比1964年增加了10倍, 达到65万吨, 每亩耕地施用化肥11.2千克, 比1964年增加11.2倍。此后, 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化肥施用量有了较快的增长, 到1995年, 全省化肥的施用总量达到484.82万吨, 是1977年的7.4倍, 平均每亩耕地施用化肥88千克,是1977年亩施用量的7.8倍。
随着农业生产化肥施用总量的增加, 化肥施用构成也发生变化。在1964年以前, 基本是以氮素化肥为主。到1964年以后, 农业科学家在研究农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及对土壤养分进行诊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生产中施用磷素化肥逐渐增加。据统计, 1964年全省施用磷肥约0.3万吨, 到1965年磷素化肥的施用量达2.0万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农用化肥突破了氮、磷二元养分结构, 钾肥和含有微量元素的复合肥开始被采用。到1995年, 在化肥施用的实物量中,氮素化肥占施用总量的59.72%, 磷素化肥占15.90%,钾素化肥占5.11%, 复合肥占19.27%。

☚ 二、农用工业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1966年,银川建起第一个小氮肥厂。到1993年,全自治区有大型、中型化肥厂各1个,小型化肥厂、小型磷肥厂、化工厂13个,初步形成大、中、小并举,氮、磷、混 (复合肥下同)肥品种较全的生产体系,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支柱。宁夏历年化肥生产能力和生产量,见表2-3-1。


表2-3-1 历年化肥生产能力和生产量


单位: 吨

项目
年份
化肥
生产能力
其中:地方企业生产化肥生
产量
其中:地方企业生产
氮 肥磷 肥氮 肥磷 肥
1966648648 1 2591 259 
1970
1973
1975
1978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2 887
12 036
24 864
40 681
66 840
80 794
78 800
81 600
330 000
559 905
542 780
582 690
597 170
623 750
2 862
9 601
17 636
27 829
61 361
74 890
63 700
66 500
71 500
95 705
88 580
83 340
97 320
97 750
25
2 435
7 228
12 852
5 479
5 904
15 100
15 100
19 300
23 500
19 300
35 150
35 650
47 600
2 417
10 030
20 721
33 901
55 700
67 118
73 929
85 809
95 392
213 310
277 434
310 896
540 414
475 234
2 385
8 001
14 697
23 191
51 134
62 148
67 771
73 824
79 678
78 739
79 994
79 920
80 312
83 359
32
2 029
6 024
10 710
4 566
4 920
6 208
11 985
12 911
18 489
23 417
25 479
21 380
12 619

注: 折纯量100%。

1.氮肥。1966年,银川小氮肥厂年生产能力为5 000吨,生产碳铵2万吨。1970年,宁夏与青海省合建的中型化肥厂年生产能力4万吨,尿素生产量3万吨。1972—1976年,在吴忠市、中卫、平罗、中宁、永宁、贺兰县建起的7个小化肥厂,年生产能力各为0.3万吨,碳铵生产量各0.4万吨。其中2个厂因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等问题转为塑料厂。1988年建成的宁夏化工厂年生产能力为30万吨,尿素生产量52万吨。同时对原有的6个小化肥厂进行了改建和扩建,提高了生产量。
2.磷肥。1970年,石嘴山市建起了宁夏第一个磷肥厂,年生产普钙2. 5万吨。1972年建起的宁夏磷肥厂年生产普钙5万吨。1976年,全自治区进行土壤普查,测证宁夏耕地含钾丰富,但普遍缺磷。1988年,青铜峡、吴忠市、贺兰县和农垦局新建的5个小磷肥厂、混肥厂年生产普钙13.5万吨,混肥5.8万吨。1993年,青铜峡市磷肥厂经扩建年生产普钙由原2.5万吨提高到8万吨。
☚ 一、生产能力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1.经营管理。新中国成立前,宁夏没有使用过化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化肥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收购,统一分配,统一调拨,分级管理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管理办法。60年代,因施用化肥增产显著,化肥需要量增加,供求开始出现矛盾。此时期,农业部门多按货源和播种面积统一计划,供销社统一调拨供应化肥。1964年,宁夏第一次制定《化学肥料经营管理办法》。1974年,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决定,所有农业生产单位,只能按计划指标合理使用化肥,不得向生产厂直接采购。1983年,又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化肥供应管理试行办法》。但全自治区的统一计划管理仍未能切实贯彻执行,1987年春播时,部分县(市)曾发生农民抢购化肥。1989年,国务院决定对化肥实行专营,直至1993年。
2.供应政策。化肥的供应政策曾采取不同形式。1979年,地方小化肥厂生产的碳铵、普钙和钙镁磷肥因肥效低,积压严重,曾采取敞开供应。1981年,地方化肥自产自销。1983年,全自治区实行凭证、票卡供应。1986—1987年,实行粮肥挂钩政策,平、优差价由财政补贴。供应时优先安排挂钩化肥,实行分级管理,各负其责。1989年,对化肥实行专营,自治区、县(市)政府组成专营领导小组,负责专营的组织检查和指导。
3.经营品种。
(1)氮肥。宁夏主要用肥季节为每年的一二季度,春播前储存量要达到全年供应量的70%以上才能不误农时。
1952年,宁夏第一次调入8吨硫铵。经过几年的宣传和实践,使用量逐年增加。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调入量下降50%。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后购进回升并增加了新的品种。1972年,国家调拨和从地方购进的氮肥占全年化肥购进总量的81%,1975年占59.3%,成为宁夏的主要用肥。1981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地产碳铵由石化部门自产自销。1983年,自治区所属各厂和吴忠化肥厂的产品仍自产自销,其他地方产碳铵恢复由农资公司包销,供应量为16万吨。1987年,氮肥的购进占化肥购进总量的64.8%,比上年增长44.5%,1988年占73.7%,1990年占77.7%,1993年占67.82%。近几年,氮肥销售比例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复合肥的供应所致。宁夏历年氮肥供应量,见表2-3-3。
(2)磷肥。1956年,银川等6个市县的农业生产开始施用磷肥。时处宁夏与甘肃合并时期,当年甘肃省拨给上述6县(市)磷酸钙68.85吨。1956—1958年,试用磷矿粉700吨,因增产不明显以后再未调供。1962年,宁夏农科所测证宁夏土壤缺磷。1963年,施普钙(磷肥)增产效果明显,但群众尚未认识。自1966年起,农民对施磷肥可增产的认识提高,施用面积逐步扩大。1967年销售2 682吨,1978年达56 667吨。由于地方产钙镁磷肥属碱性肥,不适合宁夏的土壤,且含磷量低,故磷肥厂被迫下马。1988年,自治区出资200万美元进口磷酸二铵2.7万吨,弥补了全自治区磷肥的不足。1989年以后,磷肥供应量继续上升,1993年略有下降。宁夏历年磷肥供应量,见表2-3-4。
(3)钾肥。宁夏土壤含钾丰富,土壤的总养分中氮、磷、钾的比例为1:0.37:0.37。因农家肥中氮、


表2-3-3 历年氮肥供应量


单位:标准吨

年 份供应量
1952
1953
1957
1960
1963
1965
8
206
856
8 062
8 914
23 451
年 份供应量
1970
1971
1975
1978
1980
1981
47 656
73 456
128 940
196 199
163 835
114 217
年 份供应量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68 912
193 344
202 791
179 994
235 055
264 495
年 份供应量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313 249
452 057
402 222
442 695
431 915
357 198

注:地方自产自销的化肥,基本上通过各地基层供销合作社售给农民,均包括在各种化肥供应数内。


表2-3-4 历年磷肥供应量


单位:标准吨

年 份供应量
1956
1958
1965
1966
1967
1971
68.85
700
4.5
40
2 682
12 372
年 份供应量
1975
1978
1980
1981
1982
1983
31 628
56 667
43 783
36 059
33 889
43 050
年 份供应量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51 427
17 925
23 227
33 270
44 477
58 455
年 份供应量
1990
1991
1992
1993
69 011
62 648
58 844
41 083

注:1958年的700吨为磷矿粉。
磷、钾含量的比例为1:0.92:1,76,三者施用比例为1∶0.24∶0.06,故宁夏农民使用钾肥很少,供应数量波动很大。
1958—1960年,供应钾肥854吨,1961—1972年,仅供应5吨,1973年39吨,1974年203吨,1975年62吨,1977年81吨,1980年19吨,1981年165吨,1982年340吨,1983年60吨,1984年14吨,1985年2吨,1991年1吨,1992年突增至805吨,1993年又下降到445吨。
(4)复合肥。1974年,宁夏农业生产开始施用复合肥。因增产效果显著,颇受农民欢迎,当年销售154吨。1976年销售增到3 060吨。1982年,购进数占当年化肥购进总数的14.7%,1983年的购进数又比上年增长43.3%,占购进总数的23%,1985年占37.8%。1986年,因库存大,购进较上年减少58.6%,销售却增加到10万吨以上。1987年,购进又突增至12万多吨,销售反而下降到8.6万多吨。1988年,购进较上年下降48.3%,销售却增加14.9%。1990—1993年,每年的销售量均达12万吨以上。宁夏历年复合肥供应量,见表2-3-5。


表2-3-5 历年复合肥供应量


单位:标准吨

年 份供应量
1974
1975
1976
1978
1980
154
50
3 060
18 750
20 198
年 份供应量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37 262
29 828
50 565
56 171
79 726
年 份供应量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07 309
86 568
99 483
97 216
127 397
年 份供应量
1991
1992
1993
132 014
177 895
127 991
☚ 二、经营情况   (二)农药 ☛

(一)化肥

(一)化肥

50年代,宁夏化肥的施用处于宣传、试验、推广阶段,1959年全自治区施用化肥9 724吨。按当年实际播种面积计算,每亩平均施肥仅0.7公斤。60年代,化肥施用量成倍增长,1965年,每亩平均施肥提高到1.72公斤.较1959年提高145.7%,但主要用于水浇地。70年代,氮肥成为自治区内主要肥料,同期磷肥和复合肥的施用也全面推广。1978年,亩施肥量提高到20.1公斤。1983—1986年,平均亩施肥量由22.62公斤提高到29.59公斤,但与全国化肥平均施用水平比较仍然很低。1988—1993年,每亩施肥水平由34.9公斤提高到36.5公斤,仍低于全国平均施肥水平。宁夏历年使用化肥总量与亩均量,见表2-3-7。


表2-3-7 历年使用化肥总量与亩均量

项目
年份
总播种
面积
(公顷)
平均亩
施肥
(公斤)
占化肥施用总量比重
氮肥
(吨)
%磷肥
(吨)
%钾肥
(吨)
%复合肥
(吨)
%
1952
1953
  8
206
100
100
      
1956  38685.268.6515.16    
195782.120.07856100      
1958
1960
  5 568
8 062
88.83
100
70011.17    
1962
1963
83.440.566 981
8 914
100
100
      
1965
1969
90.951.7223 451
34 875
99.98
94.07
4.50
2 200
40.02
5.93
    
197088.273.6047 656100      
1971  73 46585.5912 37214.41    
1975  128 94080.2531 62819.68620.039500.03
1978
1980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90.16
89.65
84.59
83.75
82.79
82.35
90.07
87.32
87.65
88.90
90.14
20.10
16.94
22.62
24.70
22.35
29.59
20.76
34.90
46.22
44.89
47.16
196 199
163 835
193 344
202 791
179 994
235 055
264 495
313 279
452 057
402 222
442 695
72.21
71.91
67.36
65.33
64.83
64.30
68.82
68.52
74.39
67.19
69.46
56 667
43 783
43 050
51 427
17 925
23 227
33 270
44 477
58 455
69 011
62 648
20.86
11.22
15
16.57
6.46
0.35
8.66
9.73
9.62
11.53
9.83
63
19
60
14
2
0.023
0.008
0.021
0.01
0.001
18 750
20 198
50 565
56 171
79 726
10 730
86 568
99 483
97 216
12 739
13 201
6.90
9.26
17.62
18.10
28.72
29.35
22.52
21.76
16
21.28
20.71
1992
1993
96.17
90.55
46.10
36.51
431 915
357 198
64.51
67.81
58 844
41 083
8.78
7.79
805
445
0.12
0.08
17 789
12 799
26.57
24.29
☚ 三、使用水平   (二)农药 ☛
000284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