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户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呈下降趋势
作为农业资金投入主体的农户是农业投入的直接受益者,对增加农业投入有内在积极性;同时农户的资金潜力大,有增加农业投入的基础。1990年全省农户的资金存有量达151.4亿元,相当于1980年的19.5倍,年均增长34.59%,占农村全部资金存有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13.5%上升到1990年的55.9%。但是,农户农业资金投入1978—199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比农户资金存有量的增长速度低12.26个百分点。显然,农户资金投向农业生产与农村资金存有量是不相适应的,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并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 农户对农业的投入维持在简单再生产水平上。农户家庭经营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曾由1980年的14.9%上升到1986年的25.9%,但从1986年以后,则一直维持在25%左右,徘徊不前。再从农村积累率来看,由1984年的22.2%增长到1990年的26.8%,但投入到农业生产的部分,1985年前后为42.3%,1990年减少到30%左右。这说明农民缺乏农业积累机制,尽管农民手中的积累资金在增加,但对农业的投入反而有所下降。
(2) 农户的资金支出向生活消费倾斜,消费资金增长过猛,生产资金比重下降。农民用于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1980年为0.67亿元,1984年增加到4.66亿元,4年间增长近6倍。但从1984年以后,农户资金投向发生严重倾斜,农民用于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由1984年的人均4.5元,减少到1986年的3.2元,1990年减少到1.7元。农民用于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由1984年的35.2%下降到1990年的14.2%,减少21个百分点。而同期农民用于建房的投资却由1984年的人均7.8元增加到21.5元,增长1.8倍。同时,农民请客送礼的开支也快速增长,从1984年的人均4.5元增加到1990年的15.5元,增长2.4倍。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快于生产收入上升水平,1990年农村人均家庭生活费支出343.62元,与1984年相比增长62.7%;而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398.61元,与1984年相比增长51.2%,生活消费支出增长比收入增长高出11.5个百分点。
(3) 农户投资向非农产业倾斜。1978年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的比重占95%,其他支出占5%;1984年购买生产资料支出比重下降到75%,其他支出上升到25%;到1990年购买生产资料支出又下降到73%,比1978年和1984年分别降低22和2个百分点;用于商业、饮食服务等支出占27%,比1978年和1984年分别上升22和2个百分点,直接投入农业生产的费用明显降低。从固定资金投向看,1990年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户为1013.95元,比1983年增加569.72元。其中,农用固定资产原值增加240.5元,占总增加额的比重为42.2%;农用固定资产原值占全部固定资产原值的比重由1983年的68.4%下降到1990年的51.2%,降低17.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投向,1990年农业生产费用比重由1984年的92.2%下降到80.5%,下降11.7个百分点。
农户农业资金投入相对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投入环境差,生产力水平低,风险大,同时农业投入的效益差。1985年以来,国家对农产品的价格作了一些微调,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却大幅度上涨,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造成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逐年下降。1985—1990年间,农业生产费用每年递增29.2%,而收入每年仅递增14.3%;费用增长大大超过收入的增长,每投入百元资金获得的纯收入由1984年的300. 2元,下降到1990年的170. 4元。农业生产与第二、三产业比较利益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