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一)农业生产资料供应

40年来,供销社根据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方针政策,组织货源,扩大供应,改进方法,加强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农民对农资商品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资供应大体上分为3个阶段:
1.重点供应常规农资阶段(50年代初)。农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土地,焕发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迫切要求增添生产资料,改善生产条件。根据贵州农村的生产水平和购买力,供销社以供应中小农具、耕畜和油菜子饼肥为主。中小农具是农业生产中使用最普遍的工具,在贵州省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是农民种田不可缺少的常规武器。供销社采取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供应的“三就地”原则,在许多基层供销社设农具加工坊(红炉)和油榨坊,组织加工;每年都在春耕和“三秋”生产前派人深入村寨调查摸底,按照农民需要组织货源。1952年,以低于市价3%—5%的价格向农民供应农具。1953年,向少数民族地区无偿发放农具33万多件;1954年又无偿发放了价值88万元的农具。土地改革后,除缺乏耕牛的农户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养牛而惜牛犁田。供销社不仅帮助农民调剂耕牛,还协助乡人民政府教会少数民族用牛犁田。1951—1957年,全省供销社组织供应农具3 288万件,最多的1956年达942万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购买农具1.45件。1954—1957年供应耕畜6.06万头,年均1.5万头。1951—1956年供应饼肥17.60万吨,其中1955年高达6.41万吨。全省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占社会农资零售额的比重,1952年为1%, 1957年增加到55.4%,基本上做到了常规农资商品的品种齐全,规格对路,数量充足,品质优良,价格合理,供应及时,保证了农民的需要,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对改变部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严重缺乏铁质农具的“刀耕火种”、木犁木耙、脚踩田、手摘谷等落后生产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2.现代化农资与常规农资供应并重阶段(1958—1978年)。从50年代开始到1965年,供销社根据“先试验,后推广”,克服保守思想、积极推广使用和“技术在先、供应在后”等指导思想,积极推广供应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等技术性较强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资料。从1952年推广0.7吨化肥(标准吨,以下同)开始,到1957年供应到951吨,为试用示范阶段。1958—1965年为化肥逐步推广阶段,年均销售化肥2.5万多吨。1966年是贵州省化肥大量使用的起飞点,当年销售化肥18万多吨,比上年增长1.7倍,其中氮肥销售6.5万吨,增长82.7%,磷肥销售约12万吨,比上年增长2.6倍。从1966—1978年是化肥大面积使用阶段,年均销售31万多吨,1978年达74万多吨。同时,继续大力组织供应中小农具,1958—1978年(缺1959年资料)共供应2.47亿件,年均供应1 234万件,1960年达2 221万件,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购买农具3.76件。1978年供应的1 179万件农具中,有铧口、锄头和镰刀等铁质农具636万件,晒席、围席、箩筐和斗笠等竹制农具329万件,挞斗、风车和粪桶等木制农具124万件,棕蓑衣7万件。农业合作化以后,按照“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只供应集体、不供应个人”和“支援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的原则,供应农资商品。60—70年代,认真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做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的同时,扶持和帮助农村社、队大力组织地方货源,依靠社办工业,生产土化肥、土农药,并开展农机具的维修等项工作。
3. 重点供应和指导使用现代农资商品阶段(1979—1990年)。从1981年起,不论是对生产队,还是对农业生产专业组、专业户或个人的农资商品供应,都实行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供应方针,从而结束了历经20多年“只对集体、不对个人”的农资供应办法。随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农资供应对象由21万多个生产队变成500多万农户,面宽量大,但供销社不畏艰难,仍千方百计做好供应,保证农业生产需要,对化肥、农药、药械、农用薄膜和中小农具,在购销调拨上,坚持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对国家统配和赤水天然气化肥厂产品归贵州省留用的氮肥及省产尿素、硝酸铵和磷肥,由省分配,硝酸氢铵和氨水,由地区及县分配。1982年以来,逐步放开中小农具购销政策,允许产销双方议价直接交易,供销社仍积极经营一部分,以发挥主渠道的吞吐调剂,平抑物价和稳定市场的主导作用。1981—1985年,年均供应中小农具563万件,1986—1990年年均供应283万件。同时开放了耕畜市场。从1961—1978年,全省供销社年均调剂耕畜不足万头。1979年市场开放后,耕牛发展很快,调剂量显著增加。1979—1985年,供销社年均收购量达3.78万头,1980—1981年,年销售量都在5万头左右,为养牛户增加了收入,为缺牛户排忧解难,支援了农业生产。
1984年以来,国家允许生产化肥的工厂完成调拨计划后,自销一部分产品,并实行多渠道经营,出现了利用计划内和计划外化肥两种不同价格之间的差额,私自高价转卖,出售伪劣商品,从中牟取暴利的现象。1988年以来,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指示,决定化肥、农药和农用塑料薄膜由供销社专营,统一向农民销售,才基本上扭转了混乱状态。最近几年,在“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的原则指引下,供销社为农资商品的科技服务工作进一步普及和深入,积极推广新农药、复合肥、微量元素肥和测土施肥、因需供药等技术,现代化农资商品供应数量大幅度增长,商品质量大大改善,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增加,1990年已占其出售农副产品收入总额的27.8%。1990年同1978年比较,全省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零售额增加2.91倍,化肥增加1.3倍,农膜增加1.73倍,农药(剔除“六六六”、DDT)增加3.05倍。

☚ 二、农业生产资料   (二)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价格 ☛
000128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6:2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