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农业投入概况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一)农业投入概况 (一)农业投入概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近15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较困难的情况下,大幅度地增加了用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以及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等项支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1.新中国成立初期 ☛ (一)农业投入概况 (一)农业投入概况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根据党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发展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良种繁育、兴修水利、改造基本农田、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和救灾扶贫等投入了大量的资金。1958—1980年,农业事业费和支农支出两项费用达8.85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59.70亿元的14.8%;1981—1985年为6.20亿元,占17.3%;1986—1990年不仅总量上相当于1958—1980年的投资量,达8.80亿元,并且仍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3.2%;1990—1993年,农业两项费用已达6.94亿元,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13.2%。宁夏各时期财政对农业投入情况,见表2-2-1。
从表2-2-1可以看出,宁夏财政对农业投入总量在逐年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宁夏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演变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1.改革开放以前(1958—1978年)。此阶段,宁夏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特点是在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体制、财政体制指导下运行的,它具有明显的供给型特点。“一五”时期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工作总方针,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是支持各级人民政权履行职能,搞好救灾济贫,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支持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1958—1978年,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农村抗灾渡荒、克服困难、改造农业生产条件、推广新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这一时期,由于体制与政策偏离客观实际,农业资金分配与使用的无偿性等原因,致使农业资金的投入与使用缺乏激励机制,使受援地区、单位或个人较为普遍地缺乏责任感和效益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受援者“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积极开拓的创业精神,影响投资的效果。 2. 改革开放以后(1979—1993年)。此阶段,宁夏财政对农业投入政策措施的基本特征是以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农业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激励机制与受援者的 “造血”功能为重点,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目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提高了农业资金的投入效果。在改革的过程中促使了财政由供给型向经营型和效益型逐步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体制的变革,受援对象发生了变化,将过去支援社队的农业资金,按照不同承包形式分别支援到户,到组,到新的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特别是对一些开发性的建设,如良种繁育、技术推广以及畜牧、水产、粮食生产等予以一定的扶持。 (2)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当调整农业资金的分配结构。在坚持农业基础地位,继续支持粮食生产上台阶的同时,提高林牧副渔和乡镇企业资金投入的比重,并重点扶持那些为发展商品生产而亟需解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 (3)突破了财政资金只能无偿援助的传统观念,实行了有偿援助与无偿援助相结合的办法。宁夏从1984年起实行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即对农村各类经济组织、承包户的支援采取借贷形式的有偿扶持办法,有借有还,支付低费率占用费周转使用。截至1993年,全自治区已拥有财政支农周转金9. 70万元。从无偿白给变为有借有还,对于增强受援者的责任感、经营意识和效益观念,搞好项目选择、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发挥了重要作用。 (4)突出重点,增加投入。为了支援粮食生产上新的台阶,加大了农业资金的投放力度。重点支持了河套农业综合开发、固海扬水工程、盐环定扬水工程、世界银行贷款银南扩灌工程、粮专资金项目区以及甘城子和扁担沟等一批新灌区开发项目的建设; 加强科技兴农,支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把乡镇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以实现超常规、跳跃式发展。 (5)由过去单一的从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农业资金变为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农业资金,逐步健全和完善农业资金的积累投入机制,以财政农业资金为导向,引导社会各方面对农业投入,包括乡村集体和个人对农业专项资金配套、银行贷款财政贴息、扩大有偿资金使用范围等。 ☚ 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二)财政支农资金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