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建设
村镇住宅建设量大面广,是村镇建设重点,省建设厅采取多种方式提高住宅建设水平和质量,达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要求。据统计1980年至1994年新建住宅6.5亿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18.8平方米。
❶搞好住宅设计。省建设厅曾4次组织全省村镇住宅设计方案竞赛,从上千个住宅设计方案中评选40多个优秀方案,制作成住宅模型,在全省各地巡回展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河南省村镇住宅施工图》和《河南省村镇建筑构配件图》。省建设厅和省科委把村镇住宅建设列入“星火计划”,在郑州市金水区陈寨村、荥阳市南周村、武陟县小马营村和偃师市翟镇,按住宅施工图建成示范房,供各地参观借鉴,收到较好效果。1992年编制了《河南省小康住宅施工图集》,在全省推广选用,提高了村镇住宅建设水平。
❷抓住宅小区综合建设。各地认真抓好村镇住宅建设试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建成了一批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原特色的新村镇。沈丘县留福村、洛阳市郊区塔西穆斯林村、新乡县李台村等,通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达到了住宅群体优良工程,做到了面积不大功能全、造价不高质量高、标准不高水平高、占地不多环境美。
❸搞好灾区村镇住宅重建。1989年,信阳、驻马店等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倒塌房屋100多万间,基础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各级村镇建设部门积极协助各级政府做好灾民重建家园工作,搞好新建村镇的选址、规划和建设,仅用一个冬春就建成了100多万间灾民住宅。
❹编写村镇建设科普知识,提高农民建设和使用住宅的水平。
(一)住宅建设
1.住宅格局。山东村镇住宅,历史上长期保持着传统的独家独院(院落)式格局,直至60年代。农家院落的布局多是东南开门西南圈,正房是三、四间居室,后面不开窗或开小窗,采光通风较差。山区多为木石结构,起脊,草盖顶,乱石基,土筑墙;平原地区多为木结构,土坯或夯土墙,少数用砖包角和镶门窗口,起脊或不起脊;沿海地区多为木梁檀屋架,以黄草、麦秸、海草或小瓦盖顶。进入80年代,山东省除少数贫困地区外,农民住房条件都有较大改善。
据《村镇建设年报》统计,1980—1990年,全省农村新建、改建、翻建住宅7.4亿米2见表12-6-8,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30年建房总量的2倍多,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由7.7米2增加到12.5米2;约有1 200万户农民迁入新居,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农民住宅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以1990年为例,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的房屋已占当年新建房屋面积的91%;二层以上楼房占当年新建房屋面积的4.5%。淄博市周村区建成了15个楼房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的3—6层单元式和“别墅式”楼房住宅,设计新颖,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大都采用铝合金玻璃门窗、大理石楼梯、木墙裙、壁纸墙面、水磨石地面,壁灯、吊灯样样俱全。
表12-6-8 山东省1980—1990年新建农民住宅
年份 | 建房户 (万户) | 占总户数比率 (%) | 建筑面积 (万米2) | 其中楼房 (万米2) |
总计 1980 1981 1982 | 1 146 70 165 150 | 65 4.3 10 9.3 | 74 317 4 200 9 900 9 000 | 2 024 — — — |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 150 136 104 98 90 74 60 49 | 9.2 8.31 6.31 5.6 5.12 4.3 3.26 2.26 | 9 000 8 117 6 275 72 845 7 087 5 109 4 359 3 986 | 634 158 176 115 208 163 390 180 |
2. 住宅设计。为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山东省城乡建委1981年以来先后组织了三次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共收到设计方案488个,经专家评选,评出优秀设计方案99个,其中5个方案被推荐参加了全国第一次农村住宅设计竞赛。如省建筑设计院潘维理、王开明等设计的《山东1号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宅基占地198.38米
2,居住面积50. 78米
2,人均居住面积8.46米
2,既在标准化基础上力求平面布置和造型的多样化,又继承了当地农村住宅的优良传统,1981年6月被国家建委和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二等奖。参加省和全国竞赛获奖的设计方案有平房也有楼房,既保持了传统形式,又改造成造型生动、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新形式,把生产和生活用房恰当分隔,改善了居住环境,适用、经济、卫生、美观,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3. 住宅设计的推广。山东省城乡建委将优秀设计方案汇编成册,发行全省,使设计成果得以推广应用。截止1989年底,共编印《山东省农村住宅设计通用图集》3套、3.5万册,市地编印4套、10万册,共收入优秀方案216个。济南市在旧村镇改造中推广应用了40多种设计方案,潍坊市推广应用了11种楼房、15种平房设计方案,总建筑面积达800多万米2。烟台市1981年以来,改建、新建农房66万户,其中52.8万户按图集进行建设,建筑面积达3 430万米2。优秀设计方案的推广应用,使宅基占地得到控制,节约了大量土地。济南市北园镇边庄村在旧村改造中,全部按图集施工建设,户均宅基地由0.25亩降到0.15亩;青岛市崂山区推广设计方案,宅基地面积由0.3亩降到0.16—0.24亩。
(一)住宅建设
1. 住宅建筑风格。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区,住宅建筑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传统建筑风格。
维吾尔族聚居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一带,广大农村灌溉渠系密布,防风林带交织,居民庭院住宅多隐落在绿荫丛中。住宅的平面布置形式有的以果园为中心,进入庭院住房入口处有葡萄架、各种果木花卉,于住宅建筑中间或不设围墙,或仅隔以木栏杆,人们在其下活动,如置身果林之中;有的以住宅为中心,前庭后院或前园后庭隔以木栏杆,前后贯通,分区明确;有的以外廊为家庭活动场所,中心廊下筑土炕,设龛式炉,夏季炊食、用餐、休息活动多在外廊,这种建筑,室内外联系密切。还有一种称为 “阿克赛乃”的住宅建筑形式,其特点是部分屋盖敞开,身在居室,但有户外之感,且空气流畅,光线充足。此外,“阿以旺”是维吾尔住宅建筑中享有盛名的又一种形式。它是将屋盖敞开的露天部分提高后加侧面天窗,既满足采光通风的要求,又丰富了建筑造型。一般天窗高40~80厘米,用木棚、花棂木扇式镂空花板作窗扇。其内部木柱、梁、檩、天花板、炕边及与主要房间的隔断等,是整个建筑中装饰最集中、最讲究的地方。维吾尔族建筑外部装修的彩画、雕刻多由复杂的几何图形、植物的花果和茎蔓组成,彩画为二方连续图案,颜色以红黄蓝绿黑等色为主,色彩艳丽。雕刻主要是在墙面作石膏浮雕,有折迭交错的立体感。
以哈萨克族为主的伊犁、塔城地区,住宅平面布置形式呈一字形,通常以一明一暗或一明两暗为基本单元,并建有外廊。这种民居线条整齐,轮廓简洁,墙面朴实无华,多用白、兰、赤色涂饰,色彩明快,多数庭院都建有描花、嵌纹的门头,每个门头都放出方、斜大小各异的门台,上镶木板,供家人休息。家家庭院溪水长流,绿树成荫,苹果、葡萄飘香,给人以塞外江南的感受。
吐鲁番盆地干旱炎热少雨,其民居多为土拱平顶地下室,一般为两层,地面一层半,地下半层。这种建筑历史悠久,其特点是就地取材,施工简便,坚固耐用,冬暖夏凉。
2. 住宅设计与推广。1981年,根据全国农村房屋建设第一次工作会议精神,自治区建委设置了农房处,各地、州开始配备专管农房建设人员。1981年及1985年,自治区两次组织开展了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活动,并编制出版了《自治区农村住宅设计方案图集》,供各地农村选用。1982年6月,自治区第二次农村建设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房建设同整个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同“五好”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建设山、水、田、林、路、村。为适应自治区村镇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向广大农牧民提供技术服务,1990年3月,自治区建设厅规划处,新疆村镇建设研究会联合编制了自治区村镇住宅施工图3册,村镇住宅结构配件图3册,供各地应用。
1995年底,全区建制镇共有住宅42.36万平方米,其中楼房9.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6. 77平方米;集镇共有住宅102. 13万平方米,其中楼房3.3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 13万平方米;村庄共有住宅404.85万平方米,其中楼房22. 2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 85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