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铜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铜元 俗称“铜板”。清末民初各种新式铜币的统称。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6月,清政府为解决铜钱不敷流通之需,始在广东铸造。摹仿香港铜辅币,中间无孔,与历代圆形方孔钱不同。每枚重库平二钱,当制钱十文。正面镌“光绪通宝”四字,并镌“每百枚换一圆(银元)”字样;反面有蟠龙纹。铸行后,颇受社会欢迎。次年清政府乃令沿海沿江各省仿铸。因各省所铸面值不一,铜质相差甚大,加以铸额甚巨,遂使币制紊乱。1905年清廷在天津设立户部造币总厂,铸造“大清铜币”。流通最广的为当十文铜元(俗称“单铜板”)及当二十文铜元(俗称“双铜板”)。1914年北洋政府《国币条例》称铜元为铜币(俗名铜子儿)。当时各省所铸式样很不一致,大多铸有交叉国旗图案的“开国纪念币”和“中华民国铜币”字样,与清末铜元共同流通。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次年发行新的铜辅币,旧铜元多被销熔,但内地仍有零星使用情况。 铜元tóngyuán旧时通用的铜质辅币。圆形,中间无孔,一面有字,一面有花纹。俗称铜板。 铜元tóng yuán铜圆。1918年天虚我生《工商业尺牍偶存·复黄子厚为洋价事》:“查洋价各地不同,然折合银元,无甚大别。尊处铜元作钱八文。”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銅鐵錢部 > 清 > 銅元 銅元 tóngyuán 清末各種機鑄新式銅幣的統稱。因與傳統圓形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花紋精美,故俗亦稱“銅板”、“洋鈿”。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廣東最先鑄造,次年各省相繼倣造,廣爲流通。大體分爲“光緒元寳”、“大清銅幣”兩類。幣值分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五種。流通最廣者爲當十,俗稱“單銅板”,次爲當二十,稱“雙銅板”,其餘三種極爲少見。質料紅銅居多,黄銅者少。每枚含净銅量約重七·二五克。《清文獻通考·錢幣考四》:“〔光緒三十一年部義〕由該處將軍督撫認真督造,不得再行增設子廠,此外,未鑄銅元各處概不得仿照設局。”參見本類“光緒通寳銅元”、“大清銅幣”。 铜元 铜元亦称“铜板”。清末至民国年间的一种铜铸币。大多中间无孔。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广东始铸。次年各省竞相仿铸。铜元正面有“光绪元宝”等字,背面有蟠龙纹,版式繁多。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逐渐统一格式。正面中间为“大清铜币”,中心铸各省简称。右左分列“户部”两字。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两侧有铸造年份(干支),下端为“当制钱×文”。背面为蟠龙纹,上端是“光绪(或宣统)年造”,下端是英文“大清帝国铜币”。清末流通铜元有一文、二文、五文、十文、二十文(四川省曾试铸当三十文铜元,未正式流通)。质分红铜和黄铜。流通最广的是当十铜元, 俗称“单铜板”。其次是当二十铜元,俗称“双铜板”。铜元因滥铸而贬值。北洋政府时期,铜元种类不一。四川、河南等省铜元,面额有当五十、当百、当二百,甚至高达当五百。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次年发行铜辅币,有半分、一分两种,与镍币同时流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川陕等根据地于1931至1934年曾先后铸发多种苏维埃铜元。参见“光绪元宝” ☚ 台币 湖北一两 ☛ 铜元copper coi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