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龚自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一生仕途失意,道光九年(1829年)始中进士,作过小京官。道光十九年因受排挤而弃官还乡,不再出仕。幼年受汉学家段玉裁的薰陶,后又接受了今文经学家刘逢禄的影响,学识渊博,自成一家,与魏源并称二才子。鸦片战争前夜,第一个感到了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政治和经济的危机,认为当时社会处于“日之将夕”,大“乱”将起的“衰世”,指出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是“贫富不相齐”;强烈抨击清末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大声疾呼“更法”、“改图”。他在《农宗》、《平均》等篇中,主张“贵智贵力”;在《论私》诸文中,赞助“私富”。1839年12月,林则徐驰赴广州查禁鸦片,他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力主禁烟和准备还击英军的侵略,热烈期望中国出现一个“银价平,物力实,人心定”的局面。1841年暴病身卒,抱恨终天。在历史观上具有变易和进化观念,哲学上持“性无善无不善”观点。能诗文,著有诗文数十卷,收入《龚自珍全集》。

1

(词)清·龚自珍

一丸微月破黄昏。卷定帘痕。

划定炉痕。春归谁与试温存。

春瘦三分。人瘦三分。

柳花桃叶正纷纷。掩了重门。

阁了芳樽。安排怊怅倚罗屏。

红字消魂。香字招魂。


1

(词)清·龚自珍

东指羽陵山下。小有亭楼如画。

松月夜窗虚。待卿居。

闲却调筝素手。只合替郎温酒。

高阁佛灯青。替钞经。


1

(词)清·龚自珍

绿珠不爱珊瑚树,情愿故侯家。

青门何有,几堆竹素,二顷梅花。

急得料理,成都贳酒,阳羡栽茶。

甘心费尽,三生慧业,万古才华。


1

(词)清·龚自珍

丙申三月,同年徐廉峰编修宝善,招同朝士十八人,宴集丰宜门外花之寺海棠花下,醉赋。

白昼高眠,清琴慵理,闲官道力初成。

任东华人笑,大隐狂名。

侥幸词流云集,许陪坐、裙屐纵横。

看花去,哀歌弦罢,策蹇春城。

连旬。

朝回醉也,纵病后伤多,酒又沾唇。

对杜陵句里,万点愁人。

惹使鲁阳戈在,挽红日、重作青春。

江才尽,抽思骋妍,甘避诸宾。


1

(词)清·龚自珍

相见便情长。

只有琅琊大道王。

三百年来文物感,苍茫。

身到亭亭九友旁(画中九游图,烟客先生之所作也。)。

梅雨好凄凉。

黦我丹青一扇香。

袖里珍擎怀里握,收藏。

合配君家赋九行⑴。


1

(词)清·龚自珍

端阳前一日,伯恬填词题驿壁上,凄魂曼绝,余亦继声。

羌笛落花天,办香鞯两两,愁人归去。

连夜梦魂飞,飞不到、天堑东头烟树。

空邮古戍,一灯败壁然诗句。

不信黄尘消不尽,摘粉搓脂情绪。

登车切莫回头,怕回头还见,高城尺五。

城里正端阳,香车过、多少青红儿女。

吟情太苦。

归来未算年华误。

一剑还君君莫问,换了江关词赋。


1

(词)清·龚自珍

聘乏金钱,贮无金屋、嫁衣不用金泥簇。

青裙缟袂话三生,个侬道是楼东玉。

蛮笺宫体闲钞,他日娱卿幽独。

我歌得宝,不唱销魂曲。

何处是新巢,刺桐花䍡𦌉。


1

(词)清·龚自珍

二十五长亭。

垂杨照眼青。

付春风、短梦零星。

斜倚雕鞍无气力,浑不似,俊游人。

春意太憨生。

春愁唤不醒。

负华年、谁更怜卿。

惟有填词情思好,无恙也,此花身。


1

(词)清·龚自珍

欲赋仙模样,空愁彩笔雕。

藕丝衫子郁金翘。

立到水芝花上,罗袜未香消。

端正当窗户,停匀亸步摇。

断无幽意上眉梢。

只恐凝妆,只恐背人娇。

只恐梦回香泪,揩上枕头绡。


1

(词)清·龚自珍

一身云影堕人间。

休认彩鸾看。

花叶寄应难。

又何况、春痕袖斑。

似他身世,似他心性,无恨到眉弯。

月子下屏山。

算窥见、瑶池梦还。


1

(词)清·龚自珍

移寓城北之四松庵,溪山幽绝,人迹罕至。晓起倚高阁赋此。

山僧许我移茶灶,不用当关仙鹤报。

松杉杪。

钟鱼杳。

天际真人相揖笑。

梦回曾似到。

记得卷中秋晓⑴。

我吞长虹一啸,吴天落月小。


1

(词)清·龚自珍

唳鹤吟鸾,悄千门万户,夜静尘寰。

玉京宫殿杳,怅九霄仙佩,不下云軿。

今年小谪,知自何年。

消尽炼琼颜。

料素娥、今夕无人问,裙袂生寒。

定万古、长对晶盘。

敛庄严宝相,独坐婵媛。

幽怀知有恨,恨玉笙吹彻,彻骨难眠。

双成问讯,青女凭肩。

瑶华筵宴罢,长风起,吹堕离愁到世间。


1

(词)清·龚自珍

癸丑初秋,汪小竹水部斋中见秋花有感。一一赋之,凡七阕。弃稿败箧中,已十一年矣。兹补存其三阕,以不没当年之幽绪云。

瑟瑟轻寒,正珠帘晓捲,秋心凄紧。

瘦蝶不来,飘零一天宫粉。

莫令真个敲残,留傍取、玉妆台近。

窥镜。

乍无人,一笑平添幽韵。

芳讯寄应准。

待穿来弱线,似玲珑情分。

移凤褥,欹宝枕,露乾香润。

秋人梦里相逢,记欲堕、又还黏鬓。

醒醒。

海棠边、慰他凉靓。


1

(词)清·龚自珍

凉月姗姗。

伴兰心玉性,试语还难。

秋花分小影,秀句写冰纨。

眉意浅,佩声残。

有珍重千般。

略逗伊,隐花裙上,竹叶斑斑。

知音何苦轻瞒。

者温存隐秀,慧思华年。

明明通尔汝,瑟瑟数悲欢。

携手际,试颦间。

是意暖神寒。

玉漏沈,芙蓉睡也,重靠栏干。


1

(词)清·龚自珍

姑苏小泊作也。红烛寻春,乌篷梦雨,一时清事,是相见之始矣。

一帆冷雨,有吴宫秋柳,留客小住。

笛里逢人,仙样风神画中语。

我是瑶华公子,从未识、露花风絮。

但深情、一往如潮,愁绝不能赋。

花雾。

障眉妩。

更明烛画桥,催打官鼓。

琐窗朱户。

一夜乌篷梦飞去。

何日量珠愿了,月底共、商量箫谱。

持半臂、亲也来,忍寒对汝。


1

(词)清·龚自珍

一箫吹。

琼阑月暖,锦云飞。

十丈银河,挽来注向灵扉。

月殿霞窗,动春空、仙籁参差。

报道双成,乍搴了罗帏。

陡然闻得,青凤下西池。

奏记帘前,佩环听处依稀。

不是人间话,何缘世上知。

梦回处,摘春星、满把累累。


1

(词)清·龚自珍

背灯敧凤枕。

见一珠秋弄,水裙风鬓。

露华无力,飞下珊珊影。

又微芒不定,月坠金波孤迥。

小立空塘,怨红衣半卸,消受夜凉紧。

脉脉鸳鸯瞑正稳。

乍莲房、粉坠惊初醒。

香重烟轻,愁绝共幽映。

五更魂魄冷。

吟断锦云休讯。

捐佩疑寒,更凌波恐湿,塘外晓风阵。


1

(词)清·龚自珍

晓帏怯春冷。

重帘下,眠未醒。

休翻翠被,恐教人惊省。

一枝艳艳文窗外,梨花凉弄影。

唾华襟上,啼红枕上,悲欢事,留浅印。

娇柔无语,倩人探心性。

十分打叠情怀起,怕花愁月病。


1

(词)清·龚自珍

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

小小吴舠,山平水软,略昉鸱夷一舸。

待月上,清风细,无眠傍人坐。

倦无那。

细商量、隐沦休错。

年经小,料理五湖清妥。

绕屋种梅花,折梅花、供佛供我。

相鹤书成,又烦卿紬校灯火。

笑平生清恙,闲话一番医可。


1

(词)清·龚自珍

云英嫁了,弄玉归来,向翠楼琼户。

虚无万叠,试问取、金阙西厢何处。

容华绝代,是王母、前头人数。

看紫衣、仙佩非耶,汉殿夜凉归去。

低鬟小按霓裳,唱月底仙声,记否亲遇。

霞宫侍宴,浑忘了、听水听风前度。

天青海碧,也只合、其中小住。

笑人间、儿女聪明,倒写成双名字。


1

(词)清·龚自珍

某侍卫处所撰《王孙传》见示,爱其颇有汉晋人小说风味,属予未之引。因填一词,括之戏侑稗家之言。

无分同生偏共死,天长恨较长。

风灾不到,月明难晓,昙誓天旁。

偶然沦谪处,感俊语小玉聪狂。

人间世,便居然愿作,长命鸳鸯。

幽香。

兰言半枕,欢期抵过八千场。

今生已矣,玉钗鬟卸,翠钏肌凉。

赖红巾入梦,梦里说、别有仙乡。

渺何方。

向琼楼翠宇,万古携将。


1

(词)清·龚自珍

数年华闲中黯黯。

记不起、谁思谁怨。

金炉香袅昼沈沈,并叠作,闲愁片。

月明花满天如愿。

也终有、酒阑灯散。

不如被冷更香销,独自去,思千遍。


1

(词)清·龚自珍

序:江铁君近词有云:“细慧煎春,枯禅蠹梦,都付落叶哀吟。”读之潸然,因填此解,用宋人史邦卿韵。

一榻茶烟午寂,落花天易阴。

何人向、花外吹箫,惹清梦、飞出幽林。

江东俊游今倦,被怨曲、拨起情怎禁。

种闲愁,容易生苗,怕红豆,绿芜春又深。

人去休操断琴。

他生何许,此生有约难寻。

烟锁登临。

门巷昼沉沉。

天涯美人憔悴,云水外,定伤心。

伤心怕吟。

要消遣除听、千偈音。


1

(词)清·龚自珍

残年半销金兽,启朱帘琐户。

悄凝盼、十里蘅皋,多少心期伤暮。

梦回后、半霎凭栏,春烟阁断天涯树。

仗莺魂有力,唤起一天浓絮。

昨日闲愁,今朝暗恨,似濛云惹雾。

拈彩笔、亲制红词,有人怜赏心素。

正沉沉、春深似海,低徊年华金缕。

作人间、病凤啼鸾,原输鸥鹭。

胭脂含怨,锦瑟生愁,怅春似逆旅。

枉二十四番寒暖,次第催完,变了漫空,扑人花雨。

钗寒佩瘦,红敧绛病,惺惺胡蝶谁家宿,况连天、香草崇兰渡。

予怀渺渺,灵修尚隔中央,只恐弃我如土。

凌波袜懒,绣线裙松,换吴棉白苧。

为一种、心情无奈,断送韶颜,憔悴而今,劝君休舞。

浑都不管,愁侬怨汝。

灵犀一寸明见,更何须、弄入瑶琴柱。

纱窗日落无人,独倚黄昏,有谁省否。


1

(词)清·龚自珍

按拍填词,拈箫谱字,白日销磨无绪。

春梦断、拈天香草,试怅望、美人何处。

中馀酲、才要醒时,却又被艳想、迷漫遮住。

早燕子匆忙,杨花零乱,好煞年光将去。

料理相逢今又误。

问除却相思,怎生言语。

笺闲恨、丝烦絮乱,制密意、绿愁红妒。

甚天工、作就慵时,有万种忪惺,十分凝伫。

便拚不怀人,从今决绝,如此情悰消否。


1

(词)清·龚自珍

碧桃花底醉春游。

横波先自秋。

明朝何况送兰舟。

情多易注眸。

纨扇小,纻衣修。

关山寸寸愁。

今番嫩约怕沈浮。

申江不许流。


1

(词)清·龚自珍

一痕轻软,受尽日沈沈,禅榻香满。

别样珑松,小擘露华犹泫。

斜挑玉柱停匀,握处兜罗难辨。

幽佳地,龙涎罢烧,银叶微暖。

空空妙手亲按。

是金粟如来,曾现好相曾现。

祗树天花,一种庄严谁见。

想因特地拈花,悟出真如不染。

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


2

(词)清·龚自珍

一角红窗低嵌月,矮屏山蹙罗纹。

梨花情性怕黄昏。

泪怜银蜡浅,心比玉炉温。

底事雏鬘憨不醒,冬冬虬箭宵分。

起来亲手放帘痕。

春空凉似水,西北有娇云。

(词)清·龚自珍

酒渴思茶交午饭,沈烟闲拨钗梁。

小梅花盒教添香。

填词浑已懒,何况脱衣裳。

才把梦儿牢捉住,无端又著思量。

十分情愿是回肠。

欲抛抛不得,欹枕数鸳鸯。


2

(词)清·龚自珍

灵鹊飞秋夕,香车驾暮烟。

针儿七个尽情穿。

略费玲珑七孔藕心钱。

床上宜施宝,琴中替辨弦。

七襄报我定何年。

且喜南楼好梦七分圆。

(词)清·龚自珍

香雾漫空湿,珠帘窣地横。

云围月拥见卿卿。

受尽轻怜痛惜不分明。

红泪弹前恨,心香警旧盟。

瑶华密帐絮三生,怊怅五更风急断魂惊。


2

(词)清·龚自珍

天仙偶厌住琼楼。

乞得人间一度游。

被谁传下小银钩。

烟澹澹,月柔柔。

伴我熏香伴我修。

(词)清·龚自珍

古来情语爱迷离。

恼煞王昌十五词。

楚天云雨到今疑。

铺玉版,捧红丝。

删尽刘郎本事诗。


2

(词)清·龚自珍

本是花宫么凤。

降作人间情种。

不愿住人间,分付药炉烟送。

谁共。

谁共。

三十六天秋梦。

(词)清·龚自珍

紫点红愁无绪。

日暮春归甚处。

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

春住。

春住。

黦了人家庭宇。


2

(词)清·龚自珍

序:六月九日,夜梦至一区,云廊木秀,水殿荷香,风烟郁深,金碧嵯丽。时也方夜,月光吞吐,在百步外,荡瀣气之空蒙,都为一碧,散清景而离合,不知几重?一人告予:此光明殿也。醒而忆之,为赋两解。

明月外,净红尘。

蓬莱幽窅四无邻。

九霄一派银河水,流过红墙不见人。

(词)清·龚自珍

惊觉后,月华浓。

天风已度五更钟。

此生欲问光明殿,知隔朱扃几万重。


2

(词)清·龚自珍

自题羽陵春晚画册,改鬲溪梅令之作。

假山修竹隐蒙茸。

忒玲珑。

似巫峰。

竹外楼台、薄暝一重重。

为数春星贪久立,苍藓上,印鞋弓。

留仙裙褶晚来松。

落花风。

去匆匆。

先把胭脂、染得玉笙红。

此夜酒边词笔健,银烛燄,吐如虹。

(词)清·龚自珍

光州吴水部有姬人善焙青豆,姬亡后,小窗茶话,仍出青豆供客,俊味如昨。而水部霜辛露酸,不可为抱,语余:“君如怜词物矜重者,赠我一词”。

不容红豆擅相思。

谢芳姿。

嫁多髭。

长爪仙人,化去已多时。

屏角迷藏帘畔景,留客罢,怪来迟。

小窗梅雨浥空卮。

掬芳蕤。

播幽篱。

疗可枯禅,难疗有情痴。

各有伤心茶话在,各焙出,鬓边丝。


2

(词)清·龚自珍

鞍停辔停。云行树行。

东风昨夜吹魂。过青山万痕。

春浓梦沈。愁多酒醒。

一天飞絮愔愔。搅离怀碎生。

(词)清·龚自珍

长吟短吟。恩深怨深。

天边一曲瑶琴。是鸾心凤心。

香沈漏沈。魂寻梦寻。

玉阶良夜愔愔。有花阴月阴。


2

(词)清·龚自珍

林檎叶叶拂僧窗。

闪青釭。

墨菊如烟,淡与影儿双。

吠星何处尨。

梦中词笔小琤瑽。

寄吴艭。

欲剪芙蓉,生恐负兰茳。

不曾轻涉江。

(词)清·龚自珍

矮桃花压石玲珑。似巫峰。

花底鞋儿花外、月如弓。入怀同不同。

郁金裙褶晚来松。倦临风。

莫把胭脂先染、玉笙红。制愁词思慵。


3

(词)清·龚自珍

阑干斜倚。碧琉璃样轻花缀。

惨绿模糊。瑟瑟凉痕欲晕初。

秋期此度。秋星澹到无寻处。

宿露休搓。恐是天孙别泪多。

(词)清·龚自珍

鲚鱼桥下。片片桃花春已谢。

不怨桥长。行近伊家土亦香。

茶瓯香炷。多谢小鬟传好语。

昨夜罗帏。银烛花明蟢子飞。

(词)清·龚自珍

序:偶检丛纸中,得花瓣一包,纸背细书辛幼安“更能消几番风雨”一阕,乃是京师悯忠寺海棠花,戊辰暮春所戏为也。泫然得句。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

如梦如烟。枝上花开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斓斑里。

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3

(词)清·龚自珍

常州汤太夫人《断钗吟卷子》,哲嗣雨生总戎乞题。

虎头燕颔书生,相逢细把家门说。

乾隆丙午,鲸波不靖,凤山围急。

愤气成神,大招不反,东瀛荡坼。

便璇闺夜闭,影形相吊,髽子矮,秋灯碧。

宛宛玉钗一股,四十年、寒光不蚀。

微铿枕上,岂知中有,海天龙血。

甲子吟钗,壬申以殉,钗飞吟歇。

到而今,卷里钗声,如变徵,听还裂。

(词)清·龚自珍

江东某大姓以祸死,宠姬十辈,挟金珠散去,一婢坚不肯去。此婢常著葛裙,人以葛裙呼之。自言:“主人尝被酒一召我,我誓报之”。豪家吞其屋,葛裙奉木主卧一室,坚守,力不支,绝粒毙。豪悯之,扃此室,并其主瘗焉,曰:“还汝一块土”。

君家花月笙歌,葛裙那许陪宵燕。

啸如鲁柱,才如窦锦,遇如班扇。

蓬鬓慵妆,蛾眉怕妒,天寒谁管。

算平生已矣,春风一度,恩歇绝,何曾怨。

一夕仓皇家变,抱琵琶、倾城都散。

雍门琴碎,雀台香烬,西陵墓远。

块土争还,芳魂永守,秋燐如电。

忆史家、柱叔敖公,千载下,今重见。

(词)清·龚自珍

红楼一角沈沈,那厢灯火秋娘院。

露寒花重,愁多指涩,酒醒人远。

蓦听离鸾,旋来泣凤,累人猜遍。

有相思两字,呼之欲出,秋意裂,冰纹断。

两下衷情低按。

者沈吟、偿他凄怨。

分明不是,山重水叠,几痕纱幔。

六曲春星,二分明月,可怜齐转。

把芳心整起,兜衾傍枕,倘能寻见。


3

(词)清·龚自珍

春倦如云不自持。

起书花叶畏人知。

斜阳倭妥绣帘垂。

凤约倥偬难解恨,莺期懊恼莫填词。

泪痕红上海棠枝。

(词)清·龚自珍

凤胫灯青香篆寒。

寻思脉脉未成眠。

欹鬟沈坐溜犀钿。

一帧梅花红似酒,半庭春月暖于烟,红阑干外夜阑珊。

(词)清·龚自珍

香雾无情作薄寒。

银灯吹处气如兰。

凭肩人爱夜阑珊。

花语绿窗凉月听,云欹文枕画鸾看。

钏声微戛梦儿难。


3

(词)清·龚自珍

日落花梢,恹恹春倦何时省。

纱窗又瞑。

黄月濛濛影。

没个商量,除是和愁等。

罗衣冷。

香阶红阵。

燕子归期定。

(词)清·龚自珍

典却珠钗,高楼特启樱桃宴。

江风吹楝。

恰喜鲥鱼荐。

不许偎红,只许深杯劝。

窗三面。

推开一扇。

故使雏鬟见。

(词)清·龚自珍

一帽红尘,行来韦杜人家北。

满城风色,漠漠楼台隔。

目送飞鸿,景入长天灭。

关山绝,乱云千叠,江北江南雪。


3

(词)清·龚自珍

南国伤谗,西洲怨别,泪痕淹透重衾。

一笛飞来,关山何处秋声。

秋花绕帐瞢腾卧,醒来时、芳讯微闻。

费猜寻,乍道向兰奴,气息氛氲。

多愁公子新来瘦,也何曾狂醉,绝不闲吟。

璧月三圆,江南消息沈沈。

魂消心死都无法,有何人、来慰登临。

劝西风,将就些些,莫便秋深。

(词)清·龚自珍

嚼曲含香,吹笙聘月,华年心绪愔愔。

十二重帘,重重阁住春阴。

花魂蝶梦飞难度,倩何人、料理幽襟。

问春人,知否园亭,啼遍流莺。

生愁一点朝云散,把青梅细数,红豆闲吟。

尚怯馀寒,争教负了香衾。

痴鬟不放熏篝稳,坠猩红、半幅吴绫。

启湘屏,多病心情,忘系花铃。

(词)清·龚自珍

宫烛凄烟,庭梅妒月,扬州曾记元宵。

几度相逢,云萍依旧飘萧。

谢娘风格清寒甚,捧红丝、劝写无聊。

尽孤他,明月楼台,夜夜吹箫。

明知相约非相误,奈莺期不定,鸾镜终抛。

万一重逢,墨痕留认鲛绡。

青衫不渍清樽影,只模糊、红泪难销。

且禁他,今夜江风,明夜江潮。


3

(词)清·龚自珍

同袁兰村、汪宜伯小憩僧寺。宜伯制金缕曲见示,有“望南天、倚门人老,感云披薙”之句,余惊其心之多感,而又喜其词之正也。倚此慰之。

飘零也定,清狂也定,莫是前生计左。

才人老去例逃禅,问割到、慈恩真个。

吟诗也要,从军也要,何处宗风香火。

少年三五等闲看,算谁更、惊心似我。

(词)清·龚自珍

昨朝相见,浑如不见,鹦鹉催妆无力。

香消茶熟等多时,才镜槛、回廊一瞥。

今朝不见,胜如重见,庭院暮寒时节。

城闉灯火促归舟,露帘里、惨红裙褶。

(词)清·龚自珍

种红梅一株于竹下,赋此。

文窗一碧,萧萧相倚,静袅茶烟一炷。

箨龙昨夜叫秋空,似怨道、天寒如许。

安排疏密,商量肥瘦,自斸苔痕辛苦。

从今翠袖不孤清,特著个、红妆伴汝。


4

(词)清·龚自珍

将返羽陵别墅,留别沧浪亭僧。

赤栏桥外垂杨柳,似我秋心。

一阵秋阴。

槭槭萧萧秋便深。

佛箭容我摊经坐,细剔龛灯。

多谢诗僧。

明夜挈舟又羽陵。

(词)清·龚自珍

鸾笺偷写伊名字,琴语依稀。

筝语依稀。

花影无媒忽进帏。

兰因絮果从头问,吟也凄迷。

掐也凄迷。

梦向楼心灯火归。

(词)清·龚自珍

沈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

泪也纵横。

双负萧心与剑心。

春来没个关心梦,自忏飘零。

不信飘零。

请看床头金字经。

(词)清·龚自珍

游踪廿五年前到,江也依稀。

山也依稀。

少壮沈雄心事违。

词人问我重来意,吟也凄迷。

说也凄迷。

载得齐梁夕照归。


4

(词)清·龚自珍

除是无愁与莫愁。

一身孤注掷温柔。

倘若有城还有国。

愁绝。

不能雄武不风流。

多谢尘言千百句。

难据。

羽陵词笔自今收。

晚岁披猖终未肯。

割忍。

他生缥缈此生休。

(词)清·龚自珍

拟聘云英药杵回。

思量一日万徘徊。

毕竟尘中容不得。

难说。

风前挥泪谢鸾媒。

自古畸人多性癖。

奇逸。

云中仙鹤怎笼来。

须信银屏金屋里。

一例。

琪花不称槛前栽。

(词)清·龚自珍

十里榴花一色裙。

三吴争赛楚灵均。

吴舞传芭如楚舞。

儿女。

中流箫管正纷纷。

别有高楼人一个。

独坐。

背灯偷学制回文。

许我幽寻凉月下。

闲话。

去年今日未逢君。

(词)清·龚自珍

燕子矶头擪笛吹。

平明沈玉大王祠。

无数峨眉深院里。

晏起。

晓霜江上阿谁知。

山诡湖奔千万变。

当面。

身轻要唤鲤鱼骑。

蓦地江妃催我去。

飞渡。

樽前说与定何时。


4

(词)清·龚自珍

钮布衣话东西两湖,洞庭之胜亚出,示山中探梅卷子,因题。

数东南、千岩万壑,君家第一奇秀。

云消缥缈峰峦下,闲锁春寒十亩。

春乍漏。

有樵笛来时,报道燕支透。

花肥雪瘦。

向寂寂空青,潺潺古碧,铁干夜龙吼。

幽人喜,扶杖欣然而走。

酒神今日完否。

山妻妆罢浑无事,供佛瓶中空久。

枝在手。

好赠是、芦帘纸阁归来守。

寒图写就。

看画稿奴偷,词腔婢倚,清梦不僝僽。

(词)清·龚自珍

题顾树萱《桃叶归舟卷子》,时壬午闰春也。

又漫天、飞花飞絮,一番春事无据。

朝朝送客长亭岸,身似芦沟柳树。

归计阻。

但打叠吟魂,飞过黄河去。

输君容与。

者双髻吹笙,双声问字,双桨夜呼渡。

它生约,亦在五湖烟雨。

笛床歌板何处。

才人病后风情死,负了莫釐龙女。

还肯否。

重整顿清狂,也未年华暮。

幽怀漫诉。

要瀹茗烦他,舣舷待我,商略买山句。

(词)清·龚自珍

者溟濛、江云岳雨,是谁招我来住。

空桑三宿犹生恋,何况三年吟绪。

来又去。

可题遍、莲花六六峰头路。

幽怀更苦。

问官阁梅花,谁家公子,来咏断魂句(郡斋梅花三十树,皆余手植。)。

眠餐好,多谢濒行嘱咐。

吾家有妹工赋。

相思咫尺江关耳,切莫悲欢自诉。

君信否。

只我已、年来习气消花絮。

词章不作。

倘绝业成时,年华尚早,听我壮哉语(予有妹嫁新安。)。

(词)清·龚自珍

二月八日,重见于红茶花下,拟之明月入手,彩云满怀。

笑银釭,一花宵绽,当筵即事如许。

我侬生小幽并住,悔不十年吴语。

凭听取。

算未要量珠,双角山头路。

生来蓬户。

只阿母憨怜,年华娇长,寒暖仗郎护。

筝和笛,十载教他原误。

人生百事辛苦。

五侯门第非侬宅,胜可五湖同去。

卿信否。

便千万商量,千万依分付。

花间好住。

倘燕燕归来,红帘双卷,认我写诗处。


4

(词)清·龚自珍

《黄河归棹图》者,秣陵王竹屿观察凤生之所作也。君老于河防,当局甚向用君,由同知奏擢河北观察矣。君忽移病归,指未可知,聊献感慨之词焉。

落日万艘下,气象一何多。

何人轻掷纱帽,帆影掠天过。

鄃上通侯如彼,江左夷吾若此,不奈怒鲸何。

挥手谢公等,径欲卧烟萝。

当局者,问何似,此高歌。

著书传满宾客,馀事貌渔蓑。

贱子平生出处,虽则闲鸥野鹭,十五度黄河。

面皱怕窥景,狂论亦消磨。

(词)清·龚自珍

辛未六月二日风雨竟昼。检视败麓中严江宋先生遗墨,满眼凄然,赋此解。

风雨飒然至,竟日作清寒。

我思芳草不见,忽忽感年华。

忆昔追随日久,正把心魂相守,灯火四更天。

高唱夜乌起,当作古人看。

一枝榻,一炉茗,宛当前。

几声草草休送,万古遂茫然。

仙字蟫饥不食,故纸蝇钻不出,陈迹太辛酸。

一掬大招泪,洒向暮云间。

(词)清·龚自珍

竹屿病起,遂有都转江淮之命,重晤京师,属赋一词送别,仍书于《黄河归棹图》卷尾。

当局荐公起,清望益嵯峨。

旌旗者番南下,百骑照涛波。

帝念东南民瘼,一发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鹾。

宾客故人喜,愁绪恐公多。

公此去,令公喜,法如何。

金钱少府百万,挽入鲁阳戈。

公是登场鲍老,莫遣登场郭老,辩口尚悬河。

猿鹤北山下,一任檄文过。

(词)清·龚自珍

去日一以驶,来日故应难。

故人天末不见,使我思华年。

结客五陵英少,脱手黄金一笑,霹雳应弓弦。

意气渺非昔,行役亦云艰。

湖海事,感尘梦,变朱颜。

空留一剑知己,夜夜铁花寒。

更说风流小宋,凄绝白杨荒草,谁哭墓门田。

游侣半生死,想见涕潺湲。


4

(词)清·龚自珍

年纪。年纪。

不比十三十四。乳名郑重曾探。

眉样蹉跎未谙。眉样。

眉样。难道峰青江上。

(词)清·龚自珍

花下。花下。

金碧朝阳亭榭。独游无味春时。

恨煞佳人起迟。迟起。

迟起。孤负江山清绮。

(词)清·龚自珍

烹茗。烹茗。

闲数东南流品。美人俊辩风生。

皮里阳秋太明。皮里。

皮里。流品如侬第几。

(词)清·龚自珍

花月。花月。

一片溶溶春阔。佳人情味瞢腾。

翻爱罗帏拥灯。灯歇。

灯歇。我向花阴独立。


5

(词)清·龚自珍

海上云萍遇。

笑频年、开樽说剑,登楼选赋。

十万狂花如梦寐,梦里花还如雾。

问醒眼、看时何许。

侬已独醒醒不惯,悔黄金、何不教歌舞。

明月外,思清苦。

奇才未必天俱妒。

只君家、通眉长爪,偶然仙去。

花月湖山骄冶甚,一种三生谁付。

只片语、告君休怒。

收拾狂名须趁早,鬓星星、渐近中年路。

容傍我,佛灯住。

(词)清·龚自珍

老矣东阳沈。

算平生、徵歌说剑,十分疏俊。

太华秋高攀云上,百首淋浪诗兴。

有多少、唐愁汉恨。

忽地须弥藏芥里,取一痕、瘦石摩挲认。

颠岂敢,癖差近⑴。

伊余顽质君休问。

笑年来、光芒万丈,被他磨尽。

愧煞平原佳公子,骏马名姝投赠。

只东抹、西涂还肯。

两载云萍交谊在,更十行、斜墨匆匆印。

他日展,寄芳讯。

(词)清·龚自珍

长白定圃公子奎耀示重阳忆菊词,依韵奉和。

梦断秋无际。

滞幽人、一天残照,苍凉诗意。

何处帘栊何处院,金管玉箫浓醉。

有词客、如云而至。

侬有词场云水外,但凭栏、送尽征鸿字。

芳讯杳,九华佩。

春人只为春愁死。

几曾谙、篱边酒冷,笛边风起。

性懒情多兼骨傲,直得销魂如此。

与涧底、孤松一例。

谁料平原佳公子,也一般、识得秋滋味。

秋士怨,可知矣。

(词)清·龚自珍

一棹沧浪水。

一行行、澹烟疏柳,平生秋思。

多谢江东风景好,依旧美人名士。

有老衲、高谈奇字。

使我吴天诗料阔,策蝌文、蜾扁三千事。

古香馤,在肝肺。

一箫我漫游吴市。

傍龛灯、来称教主(与诸君子谈艺,子梅以教主目之。),琉璃燄起。

病蝶凉蝉狂不得,还许虎邱秋禊。

看磨墨、人低双髻,绝胜山东驴子背,惨邮亭、麦饭黄沙里。

掷笔罢,傲吾子。

(词)清·龚自珍

我又南行矣。

笑今年、鸾飘凤泊,情怀何似。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似春水、干卿何事。

暮雨忽来鸿雁杳,莽关山、一派秋声里。

催客去,去如水。

华年心绪从头理。

也何聊、看潮走马,广陵吴市。

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

更结尽、燕邯侠子。

来岁长安春事早,劝杏花、断莫相思死。

木叶怨,罢论起⑴。


5

(词)清·龚自珍

海棠丝。杨柳丝。

小别风丝雨也丝。春愁乱几丝。

早寒时。暮寒时。

江上春潮平岸时。谢庭书到时。

(词)清·龚自珍

画楼高。画船摇。

君领琵琶侬领箫。双鬓互见招。

茗能浇。药能烧。

别有今生清课饶。他生要福销。

(词)清·龚自珍

仙参差。佩参差。

数罢鸾期又凤期。彩云西北飞。

箫一枝。笛一枝。

吹得春空月堕时。有中人未归。

(词)清·龚自珍

住西楼。话西楼。

好梦如云不自由。唤人饧倦眸。

忆从头。诉从头。

银汉茫茫入夜流。人间无尽愁。

(词)清·龚自珍

序:予友冯晋渔,少具慧根,而不信经典,与予异也。尝有买宅洞庭,携鬟吹笛终焉之志,与予同也。软红十丈中,尘福易易,恐践此约大难。两人者日互相揶揄。一日同过画肆,见旧册山水绝妙,晋渔购之归,乃《莫釐石公图》也。相对欷歔。予作此二词附册尾,既为祷祝之词,又以见山川清福,亦须从修习而来,殆不可妄得也。借以勖之。

山溶溶。水溶溶。

如梦如烟一万重。谁期觉后逢。

恨应同。誓应同。

同礼心经同听钟。忏愁休更慵。


6

(词)清·龚自珍

垂杨近远。

玉鞚行来缓。

三里春风韦曲岸。

目断那人庭院。

驻鞭独自思惟。

撩人历乱花飞。

日暮春心怊怅,可能纫佩同归。

(词)清·龚自珍

万千名士。

慰我伤谗意。

怜我平生无好计。

剑侠千年已矣。

西溪西去烟霞。

茅庵小有梅花。

绣佛长斋早早,忏渠燕子无家。

(词)清·龚自珍

人天辛苦。

恩怨谁为主。

几点枇杷花下雨。

葬送一春心绪。

梦中月射啼痕。

卷中灯灺诗痕。

一样嫦娥瞧见,问他谁冷谁温。

(词)清·龚自珍

朱石梅以红梅四盎赠行,报谢,即题其画册后。

芙蓉老去。

没个销魂处。

今雨不来来旧雨。

心与亭台俱古。

青溪一曲盘桓。

粥鱼茶板荒寒。

多谢画师慰我,红妆打桨同还。

(词)清·龚自珍

东南词赋。

屈指尊前数。

雨打风吹潮捲去。

依旧能狂只汝。

叩君画里禅关。

忆侬梦里烟鬟。

何日两枝玉笛,双双吹入春山。

(词)清·龚自珍

以北平石墨数种,拓寄顾涧蘋丈,附以小词。

黄尘扑面。

寒了盟鸥愿。

问我名场谁教见。

冷抱寒陵一片。

别来容易经秋。

吴天清梦悠悠。

梦到一湾渔火,西山香雪归舟(谓辛巳正月探梅之游。)。


6

(词)清·龚自珍

娇鬟堆枕钗横凤(冯延巳)。青春酒压杨花梦(戎昱)。

翠被夜徒熏(庾丹)。娇郎痴若云(李商隐)。

波痕空映袜(李商隐)。艳净如笼月(元稹)。

明月上春期(无名氏)。轻红擘荔枝(杜甫)。

(词)清·龚自珍

文廊匼匝屏风曲。轻寒恻恻侵帘箔。

秋思正沈吟。秋阴几许深。

无言垂翠袖。粉蝶窥人瘦。

蝶也不禁秋。凉花相对愁。

(词)清·龚自珍

行云欲度帘旌去。啼花恨草无重数。

吟淡口脂痕。秋心自觉温。

秋怀珠与玉。写上罗笺薄。

暮暮与朝朝。工愁要福销。

(词)清·龚自珍

文窗花雾凄然绿。侍儿不肯传银烛。

楼外月昏黄。口脂闻暗香。

新来情性皱。未肯偎罗袖。

此度袷衣单。蒙他讯晚寒。

(词)清·龚自珍

吴棉一幅单鸳被。沈沈和雾和香睡。

花气湿银屏。红窗斜月明。

玉阑干畔路。晓梦无寻处。

梦醒转沈吟。花寒恐不禁。

(词)清·龚自珍

冶蓝活翠沈沈碧。人间无此消魂色。

谁爇此炉香。才人居未央。

摩挲还未忍。心上温黁肯。

梦到古长安。茂陵春雨寒。


6

(词)清·龚自珍

重晤宋于庭于都门,酒半出《高楼风雨卷子》乞词。见面殊不易易,故多为私心祷祝之词。且坚它年邻约,非如图中荒寒本相矣。

相逢怕觅闲文字,替卿疗可春病。

难道才人,风风雨雨,埋却半生幽恨。

维摩消损。

有如愿天花,泥人出定。

一样中年,万千心绪待重整。

天涯此楼休问,一番枯寂后,须画金粉。

红烛填词,青绫拥被,春雨劝伊同听。

参禅也肯。

笑有限狂名,忏来易尽。

两幅青山,两家吟料井(予亦有《莫釐仙梦卷子》乞题。)。

(词)清·龚自珍

女郎有字翠生者,酒座中有摧抑不得志之色,赋此宠之。

城西一角临官柳,阴阴画楼低护。

冶叶倡条,年年见惯,露里风中无数。

谁家怨女。

有一种工愁,天然眉妩。

红烛欢场,惺忪敛袖正无语。

相逢纵教迟暮。

者春潮别馆,牢记迎汝。

我亦频年,弹琴说剑,憔悴江东风雨。

烦卿低诉。

怕女伴回眸,晓人心绪。

归去啼痕,夜灯瞧见否。

(词)清·龚自珍

同人皆知诇余近事,有以此来赆者,且促归期。良友多情,增我回肠荡气耳。

吴棉已把桃笙换,流光最惊羁旅。

蜡屐寻山,黄泥封酒,小有逢迎今雨。

怀沙辍赋。

梦不到南州,邓林夸父。

且逐寒潮,金阊一角饯秋去。

觉来谁与相遇。

有卷中姚合,楼上孙楚。

催我归舟,鸳鸯牒紧,莫恋闲鸥野鹭。

青溪粥鼓。

道来岁重寻,须携箫侣。

多谢词仙,低回吟冶句。

(词)清·龚自珍

同年生冯晋渔,海南人,曾两梦至江南之弇山,自言两度神游,毫发不异。出《梦游弇山》第五图乞题。予幼信转轮,长窥大乘,执鬼中讯巫阳,知其为元美后身矣。填此阕奉报,蹈绮语戒,虽未知后何如,要不免流转文字海也。

东涂西抹寻常有,精灵可怜如许。

兜率天中,修罗海上,各是才人无数。

魂兮记取。

那半壁青山,我佣曾住。

花月濛濛,魂来魂往定相遇。

多君今世相仿,东南三百载,屈指吟侣。

花叶书成,云萍影合,沟水无情流去。

宾朋词赋。

好换了青灯,戒钟悲鼓。

翻遍华严,忏卿文字苦。

(词)清·龚自珍

赋秣陵卧钟,在城北鸡笼山之麓,其重万钧,不知何代物也。

山陬法物千年在,牧儿扣之声死。

谁信当年,楗棰一发,吼撤山河大地。

幽光灵气。

肯伺候梳妆,景阳宫里。

怕阅兴亡,何如移向草间置。

漫漫评尽古今,便汉家长乐,难寄身世。

也称人间,帝王宫殿,也称斜阳萧寺。

鲸鱼逝矣。

竟一卧东南,万牛难起。

笑煞铜仙,泪痕辞灞水。

(词)清·龚自珍

平生未信江南好,输君者番归去。

明月扬州,古来英丽,端合仙才人在。

俊游目许。

有载酒词场,吹箫仙侣。

艳想秾愁,一齐翻入四红谱。

西风吟绪正苦。

又牵情冶柳,离恨千缕。

瘦砚敲霜,古笺啼月,真个销凝无主。

相思怨汝。

教独自凭楼,冷吟谁语。

一掬芙蓉,送君肠断句。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又名巩祚、易简,字尔玉、伯定、璱人,号定庵、羽琌,法名邬波索迦。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嘉庆举人,道光进士,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后辞官南归,卒于丹阳云阳书院。自幼受乾嘉学派薰陶,但不为所囿,提倡“更法”、“改图”。散文导源于周秦,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自成一家。多慷慨议论天下大事之作。尤工诗, 曾与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人建“宣南诗社”。所作风格多样,或含蓄,或凝炼,或通脱,或清奇,但以瑰丽奇肆、超诣奔放为主。不少作品表现出追求社会变革和人格自由的渴望。亦能词,爽朗自然,内容比较单纯。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首开风气的人物。有《龚定庵全集》。

☚ 梅曾亮   招子庸 ☛
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 晚又号羽山民, 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生于杭州一个世代官宦兼有家学渊源的名门望族,嘉庆二十三年 (1818年) 中举,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以奇气干云、怀抱空古今的绝世之才而沉浮于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玉牒馆纂修官诸下僚,是嘉、道间 “通经致用” 的今文经学派代表人物。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面对内忧外患,他以敏锐的眼光洞察时艰,倡言变革,其思想开一代新风,使 “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直接推动了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很大,所谓 “狂禅辟尽礼天台”,“重礼天台七卷经”。其文奥博纵横,其诗瑰丽奇肆,自成一家,后人有 “三百年来第一流,飞仙剑客古无俦”之誉。著作有《定庵文集》,今人辑为 《龚自珍全集》。

☚ 禅悦(其二)   又忏心一首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世代为官为学。自珍八岁起学习经史、小学。十二岁,从外祖父段玉裁学《说文》。十三岁,作《知觉辨》,“是文集之托始”。十五岁,诗集编年。十九岁,倚声填词。二十一岁,编词集《怀人馆词》三卷、《红禅词》二卷,段玉裁序云:“自珍见余吴中,年方弱冠。余索观其所业,诗文甚夥,间有治经史之作,风发云逝,有不可一世之概。尤喜为长短句”,其词作“造意造言,几如韩、李之于文章,银碗盛雪,明月藏鹭,中有异境”(《怀人馆词序》)。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人。二十五年,为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成进士。十五年擢宗人府主事。十七年,改礼部主客司主事,祠祭司行走。冷署闲曹,困厄下僚,颇不得志。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作《己亥杂诗》三百一十五首。二十一年秋,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其思想学术地位与文学成就为人称道。康有为称龚文“清朝第一”(《广艺舟双楫》),梁启超云:“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初读定盦文集,若受电然。”(《清代学术概论》)柳亚子称龚为“三百年来第一流”(《论诗三截句》)。曾朴云:“龚氏是全力改革文学,无论诗、文、词,都能自成一家,思想亦奇警可喜,实是新文学的先驱者。”(《译龚自珍<病梅馆记>题解》)惜其词名为诗名、文名所掩。谭献谓龚诗“豪不就律,终非当家;词绵丽飞扬,意欲合周(邦彦)、辛(弃疾)而一之,奇作也”(《复堂日记》)。李慈铭则称其“词胜于诗”(《越缦堂日记》)。其著作自道光二十二年(1842)魏源编《定盦文录》十二卷、《定盦外录》十二卷以来,刊本、抄本、选本,代有新出。1959年,中华书局版《龚自珍全集》,全书十一辑,第十一辑为词,录词一百五十六首。

☚ 陆循应   沈传桂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初名自暹,及长,名自珍,字璱人,号定庵,一号定公,晚号羽琌山民;曾名巩祚,又曾更名易简,字伯定。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出身官宦文学世家。因家学渊源,八岁即涉经史,十二岁从其外祖父、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学《说文》,以字说经、以经说字,并及考据、目录、金石诸学,治古文诗词。年方弱冠,所为诗、文已有不可一世之慨。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会试不中,考授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曾从刘逢禄受今文经学,主张经世致用。宣宗道光九年(1829),始登进士第,殿试因楷法不合规格不列优等,仍回中书原班,后历官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等。道光十九年,终以动触时忌而辞官南归。道光二十一年,任丹阳云阳书院讲习,不久暴卒。自珍从青年时代起就敏锐觉察到清王朝已进入“衰世”,“岌岌乎不可支日月”,于是放言危论,揭露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官风、士习种种积弊朽象,疾呼“更法改图”,提出改革主张。进而以历史批判家自任,探究“世变”,倡言“天地非圣人所造,众人自造”,抨击专制统治压制摧残人才,预言“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并预见到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危险,林则徐赴粤禁烟时,他致函力主以武力抗英。与魏源同为近代思想启蒙先驱,世称“龚魏”,对晚清思想解放产生重大影响,“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梁启超《清代艺术概论》)。于文学也力破“束缚”,主张“尊情”,提出“诗与人一,人与诗一”,期待文体“大变忽开”。所为诗文都“继往开来,自成一家”(曹籀《定庵文集序》)。其诗尤“奇境独辟”,“为近代别开生面”(林昌彝《射鹰楼诗话》)。部分诗作以直抒或象征手法暴露社会黑暗、讥嘲官场腐败、抉发时弊,呼唤改革;大部分诗则表达了深沉的时代危机感、浓郁的孤独感,和对腐朽现实的憎恶、对美好世界的憧憬。意象独特,联想丰富,语言瑰丽,“声情沉烈,恻悱遒上”(程金凤《己亥杂诗跋》)。《能令公少年行》、《西郊落花歌》、《咏史》、《又忏心》、《夜坐》、《秋心》等均为名篇。由三百十五首七绝组成的大型组诗《己亥杂诗》更是诗歌史上奇作。对晚清诗人如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以及南社诗人如柳亚子、高旭、苏曼殊、姚锡钧、潘飞声等产生广泛影响。小说家曾朴也称其“全力改革文学”,“实是新文学的先驱者”(《译龚自珍〈病梅馆记〉题解》)。近人钱仲联则谓“其诗笔乃横扫一世之彗星,光芒辐射,拔奇于古人之外,境界独辟。其瑰玮之形象,如天马蹑云,不同凡骥”(《论近代诗四十家》)。所著文、赋、诗、词,辑为《龚自珍全集》。生平事迹见《清史稿》本传、吴昌绶《定庵先生年谱》、张祖廉《定庵先生年谱外纪》、孙文光《龚自珍研究资料集》、郭延礼《龚自珍年谱》。

☚ 陆嵩   黄爵滋 ☛

龚自珍

龚自珍

诗人评传。特威恩世界作家丛书之一。王雪林(译音,Suirleen S. Wong)著。1975年于波士顿出版。全书除前言、年表、书目等附文外,正文设六章。分别讲述诗人的时代与生平,他所喜用的象征、意象、主题与表现手法,其名作《己亥杂诗》,龚氏词作,以及诗人的遗作与影响。

☚ 葵晔集   诗歌和政治:阮籍生平与作品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又名巩祚,易简,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九年进士,历官礼部主事等。他在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繁琐考据和空谈心性的宋明理学,提倡“更法”、“改图”。对古诗的评价散见于他的诗作中。
他以“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和“尊情”为出发点,特别推崇庄周和屈原,说:“名理孕异梦,秀句镌春心。《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自春组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对陶渊明的诗,他发展了朱熹所言的平淡中自是豪放的看法,认为“陶潜诗喜说荆轲,想见《停云》发浩歌。吟到恩仇心事涌,江湖侠骨恐无多。”(《己亥杂诗。舟中读陶诗三首》),这样被前人目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潜,在他眼里却成了“亦狂亦侠亦温文”的诗人了。

☚ 陈本礼   魏源 ☛

龚自珍

 近代进步思想家与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后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是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外孙,中进士后,官至礼部主事,后辞官南归。精通经史及小学,曾与张维屏、林则徐等结“宣南诗社”,主张改革。其诗磅礴纵横,瑰丽清奇。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 可可诗词网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年),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诗人。学识渊博,兴趣广泛,青年时期即有经世之志。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进士。殿试时,因提出革新主张,震动朝廷,但以“楷法不中程”,未列优等。官至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辞官归里,主讲江苏丹阳云阳、杭州紫阳书院,两年后卒于丹阳云阳书院。精于经学、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目录学、金石学等,讲求经世致用,主张改革政治,抵抗外敌,是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诗、词、文兼擅,以诗文成就最高。内容多讥切时政,抨击黑暗,歌咏光明,表达了不满现实,渴望变革的理想。风格瑰丽恣肆,别开生面,气势磅礴,充溢着饱满的爱国热情,富有艺术感染力。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 近代中国历史 - 可可诗词网

龚自珍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又名鞏祚,字璱人,号定盦。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幼时从外祖父、著名汉学家段玉裁学文字学。后在京师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接受今文经学。究心经世之务,倡导通经致用。为文奥博纵横,诗词瑰丽奇肆。其政论揭露社会腐朽黑暗,抨击清朝专制统治造成的“万马齐暗”局面;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主张“更法”、“改图”、“变功令”,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气,代表作有《明良论》、《平均篇》、《乙丙之际著议》等。注意边疆历史地理研究,主张加强军备,移民西北,巩固边陲。支持林则徐抵抗侵略,严禁鸦片。哲学上持“性无善无不善”说,反对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1839年(道光十九年)辞官离京,只身回杭,作《己亥杂诗》记述往来南北行程及旧事。晚年深受佛教天台宗影响。1841年在江苏丹阳云阳书院病逝。著作编为《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 人文名篇 - 可可诗词网

龚自珍

清末政治家、文学家。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学务博览,为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主张道、学、治三者不可分割,开知识界“慷慨论天下事”之风。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时,建议加强战备,不与英国妥协。主张“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对后来思想界有相当影响。学术上反对单纯考据。有《定盦文集》等,今人编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三十八岁进士,为礼部仪制司主事。道光十九年辞职南归,次年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生平著述收入《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的文学思想以“尊情”、“贵真”为尚,反对无病呻吟和因袭摹拟,强调诗歌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他认为“人以诗名,诗尤以人名。”对唐代诗人的品评也不离此,他说:“唐大家若李、杜、韩及昌谷、玉溪,皆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书汤海秋诗集后》)诗与人是互为表里的,诗是人的内在情感的寄托,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个性。正是从这种“诗与人为一”的原则出发,他评价诗人李白时,也正是从他的内在修养着手的:“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气,又自白始。斯其为白之真原也。”(《最录李白诗》)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代思想家、辞赋家。《清史稿》有传。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8岁读旧登科录,有志于为科名掌故之学。12岁就教于外祖段玉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升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等。道光十九年辞官归里,道卒于丹阳云阳书院。龚氏幼经乾嘉学派薰陶,后受今文经学派影响,主张“更法”、“改图”,指斥时弊。极力主张文学要经世致用。其文继往开来、纵横奇诡,自成一家,有“一代文字之雄”、“近代霸才”之称。所著《定庵文集》存辞赋多篇,其中《燕昭王求仙台赋》、《戒将归文》两篇最著,有奥博纵横之意。今人编《龚自珍全集》。

☚ 黄尊素   崔迈 ☛

龚自珍公元1791——1841

字璱人,又字尔玉,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后又更名易简、巩祚等。清浙江仁和(今浙江省余杭县人)。道光间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职。有革新思想,后被迫辞官。少从外祖段玉裁研治《说文》,故精通文字训诂,曾补段注《说文》147字,甚为精审。治经提倡“通经致用”,是乾、嘉、道之间今文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春秋决事比》、《尚书序大义》、《商周彝器文录》、《汉器文录》、《羽琌山馆金石墨本记》、《左氏春秋服注补义》、《瓦韵》、《春常道古录》、《吉金款识》等,均传于世。

龚自珍1792~1841

清朝学者。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幼年时随外祖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学习。从19岁起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27岁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生平不得志,晚年受排挤,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回乡,1841年病逝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著作有《定盦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生活在中国社会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面对当时的现实,提出“更法”“改图”的主张。他猛烈抨击清王朝统治的衰朽腐败,指出如不改革,则有被推翻的危险。认为国家、宗法、礼乐、刑法都起源于“农”,主张按照血缘关系来确定土地占有关系,使人们各安其份,避免社会动乱的发生。建议改革科举制度,反对取士凭八股、用人凭资历的官僚制度。主张重典禁绝鸦片。龚自珍的思想对清末思想界影响重大,其后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视龚自珍为先驱。

龚自珍1792—1841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任礼部主事。自幼从外祖父学文字学,青年时期“究心经世之务”,后入京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晚年“尤好西方之书”。博通经史、文学,才华横溢,但却“困厄下僚”,终生不得志。48岁辞官南下讲学,两年后病逝于丹阳的云阳书院。政治上,他面对衰败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外敌入侵,“讥切时政”,支持林则徐禁烟和加强战备,呼吁“更法”、“改图”,力图“补天”;学术上,属倡导“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与魏源,并称龚魏,都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开风气”的人物,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的先驱。著作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龚自珍全集》。龚自珍的伦理思想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先声,具有启蒙性质。他对封建社会末期士大夫阶级寡廉鲜耻、道德沦丧的状况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明良论》二);并尖锐指出正是封建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的统治“摧锄天下之廉耻”(《古史钩沉论一》)。进一步提出了“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的廉耻观(《明良论》二)。在人性论上宗告子“性无善恶”说,“龚氏之言性也,则宗无善无不善而已矣,善恶后起者”(《阐告子》)。但他却肯定“人情怀私”,认为天地日月、圣帝哲后、忠臣孝子、寡妻贞妇皆“有私也”(《论私》),“怀私者,古之人情也”(《送广西巡抚梁公序三》);在公私关系上人只能“先私后公”、“先公后私”或“公私并举”,做不到“大公无私”。提出“众人造伦纪”的观点,认为道德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我分别造伦纪”(《壬癸之际胎观第一》);还进一步指出道德发生同农业经济生活有联系,“农之始,仁孝悌义之极,礼之备,智之所自出,宗之为也”,(《农宗》)否定了道德体现神秘“天理”或道德为“圣人所造的道德发生论。提出要“尊心”、“尊人”,认为“心尊则官尊矣,心尊则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尊史》),在许多文章中曲折而隐晦地表达了要求个性解放的微弱呼声。

龚自珍

131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原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21岁便著文针砭时政,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已是“吸引暮气,与梦为邻” 的 “衰世”,指出封建官僚制度的种种弊端,预言社会巨变之将临。积极主张社会改革,提出“更法”、“改制”,忠告清政府“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提出改革科考,选拔人才;限制君权,加重内外大臣的威权的政治改革方案。支持林则徐禁烟,主张加强战备,移民西北,巩固边陲。还主张按宗授田,抑制兼并。著有《龚自珍全集》。

☚ 乾隆帝   林则徐 ☛

龚自珍

084 龚自珍

他的哲学思想虽然具有某些唯物主义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他继承先秦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对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论和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各种自然灾害和天文现象都是自然现象,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他说:“恒旸而旱,恒雨而潦,恒燠恒寒而疵疠。”天象与人事并无必然的联系,借天象预言人事是荒谬的。但他接受佛教天台宗“三千在一念”的主观唯心主义命题,得出 “天地,人所造”(《壬癸之际胎观第一》)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结论。在认识论上,他把人的认识活动分为“知”和“觉”两种方式。他说:“知,就事而言也;觉,就心而言也。知,有形者也;觉,无形者也。知,人事也;觉,兼天事言矣。知者,圣人可与凡民共之; 觉,则先圣必俟后圣矣。” 这里所说的“知”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这里所说的“觉”则是先验的唯心主义的观点。在社会历史观上,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天道十年而小变,百年而大变。”不只天道如此,“人事亦然”。但是,龚自珍所说的变,并不包含有质变、飞跃的内容。没有跳出形而上学变易观的范围。这种变化发展的历史观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

☚ 戴震   魏源 ☛

龚自珍

126 龚自珍

清思想家。与魏源同为当时提倡“通经致用”的代表人物,世称“龚魏”。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衰败,认为衰败表现为吏治腐败,道德危机,官僚士大夫寡廉鲜耻、道德沦丧,使国家蒙受耻辱,其原因是封建君主专制及其纲常名教,推行“摧锄天下之廉耻”。要振兴国家,当“以教之耻为先”(《明良论》)。更法改图,不拘一格降人才。认为封建社会已进入“吸引暮气,与梦为邻”(《明良论》) 的衰世。主张“人性无善恶论”,认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后天形成的,反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提出“善非固有,恶非固有,仁义、廉耻、诈贼、很 (狠) 忌非固有” (《龚自珍全集》第18页)的伦理观念。他主张人性自私论,认为人人有私,即使圣帝、哲后、忠臣、孝子、贞妇也不例外。说封建统治者倡导的“大公无私”是“以墨(翟)之理,济杨 (朱) 之行” ( 《改私》),否定其公私观。认为应“先私后公”、“先公后私”或“公私并举”。提出“众人造伦纪”的道德论,认为纲常伦纪是“人所造,众人自造,非圣人所造”。认为要使人个性正常发展,先要解除束缚个性发展的封建桎梏,主张尊心、尊情、尊官、尊人。

☚ 戴震   魏源 ☛

龚自珍

157 龚自珍1792—1841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道光九年进士,官内阁中书、礼部主事,长期困厄下僚,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二年后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出身于诗书世家,天资颖慧,才华横溢,关心时政,属今文经学派,善于借经史议政,讲求史地等经世致用之学,并敢于发人所未言,直接对现实政事纵横议论,指发时弊,主张革新。晚年因屡受打击,感慨日深,但仍忧心国事,很早便对帝国主义的入侵表示警惕,不愧为时代先觉者。诗文兼长,文辞瑰丽,感情强烈,极富感染力,不仅风靡当时,在清末文坛也产生很大反响。其生前主要以古文家著称,身后诗名较著,《己亥杂诗》传诵尤广。亦善填词,但多为艳曲,晚年颇有自悔之意。著有《定庵文集》等。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并有诗文选本、注本多种。

☚ 林则徐   魏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Gong Zizhen

晚清朝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自幼深受汉学熏染,曾从外祖父、著名汉学家段玉裁学习文字学。鉴于社会危机深重,不甘埋首于考据学。1812年(嘉庆十七年)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后,逐渐“究心经世之务”。曾从刘逢禄学习公羊学,为嘉道间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并不专主今文。1829年(道光九年)中进士。1837年任礼部主事。1839年辞官南下,两年后病逝于丹阳云阳书院。他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及各种弊政非常不满,所著《明良论》等一系列文章,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抨击封建专制淫威,大声疾呼“更法”、“改图”,对土地占有、八股取士、官制职掌、币制税制、西北边防、东南海防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主张,强调改革是历史的必然。鸦片战争前,致力于边疆历史地理研究,曾助程同文修《会典》。在《西域置行省议》一文中建议新疆改设省制,开发和巩固西北边疆,防止外国侵略。很早注意到英国殖民主义者从海上“叩关”的侵略野心,1838年末写《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极力支持林则徐赴广州禁烟,建议严惩破坏禁烟分子,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其思想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有很大影响。善诗文,留存文章200多篇、诗词500多首。诗文别具一格,富有战斗性,多为政治观点之抒发,语言丰富,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著作有《龚自珍全集》。

☚ 护法运动   魏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Gongzizhen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属杭州)人。清思想家,文学家。道光进士,官至礼部主事。为汉学家段玉裁的外孙,自幼受汉学训练,但他不想从事章句之学,主张通经以致用。认为“一祖之法无不敝”,主张变法。反对僵化的人才观,认为选拔人才要不拘一格。在哲学上反对天人感应和五行灾异,强调以人的主观精神作为天地万物的主宰,强调人的主体性,与荀子天人相分说比较,又有所发展。对人性问题,认为无善无不善,反对性善说和性恶说。晚年受佛教天台宗的影响。在文学方面也有成绩,散文和诗都有特殊的风格,有“龚派”之称。著作汇编为《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戴震   魏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Gong Zizhen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世代官僚文士家庭。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做过内阁中书之类的小官。由于勇于抨击时弊,提倡“更法”、“改图”,支持禁烟派,政治上受到排挤和打击。48岁辞官南归,50岁暴卒于江苏云阳书院。龚自珍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他深感政治的腐败、现实的危机,对现状极为不满,期待着社会变革。经世救国的抱负无以施展,便以诗文为主要战斗武器。他的创作揭开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一反当时文坛上复古主义、形式主义风气,认为文学必须于世有用,主张在作品中讽刺各种现实弊端,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现存诗600多首,词100多首,散文300多篇。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末世的衰败情况和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热烈鼓吹社会变革,具有深厚的思想内容和广泛的现实意义。艺术上想象丰富,构思神奇,语言多姿多采,表现出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词中也有感时抒怀之作,但多写个人情致。散文有政论文,针砭时弊,见解精辟,其余杂文也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他的作品艺术表现形式不拘一格,语言活泼多样。《己亥杂诗》、《尊隐》、《病梅馆记》等诗文为其代表作。著作辑入《龚自珍全集》。

☚ 近代文学理论批评   林则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主要著作有《定庵文集》等。新中国成立后辑有《龚自珍全集》。龚自珍在哲学、经学、诗文方面皆颇具成就。在人口问题方面:其一,重视人口素质。他以才观世,认为人才的素质关系着世道的治乱兴衰。他把世道分为“治世”、“乱世”、“衰世”等,他说:“三等之世,皆观其才”。(《定庵文集·乙丙之际著议第九》)他所说的“才”,指的是将相、士农、工商各业之民的素质。他提出,在“治世”,人口素质高,衰乱之世,人口的素质就低。他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他认为当时是人才衰竭无能,既无才相、才吏、才将、才士、才民、才工、才商,甚至“薮泽无才盗”(《定庵文集·乙丙之际著议第九》)。提出当时社会是“日之将夕”的“衰世”,同时,他对殖民者以鸦片危害我国人口的行为非常气愤,积极支持林则徐禁烟。其二,提出按血缘关系四类分民的设想。他主张按宗法制度立大宗、小宗、群宗和闲民四等人口,按宗受田,企图以此法限田、限人口,抑制兼并,使人口与土地财产大致均衡,从而形成一个“宗能收族,族能敬宗”的社会(《定庵文集·农宗》)。其三,主张移民西北。他认为东南沿海易遭外国入侵,而西北地势辽阔,又不临海,是利于国防和亟待开发的地方。所以主张大量移民西北,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富国强兵和扩大生产。

☚ 包世臣   洪秀全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Gongzizhen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盫,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龚自珍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由内阁中书官至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一生困厄下僚”。48岁辞官南归,50岁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从小受到良好教育,自幼受母亲影响,好读诗文,从8岁起学习研究经史、小学,12岁跟外祖父(著名古文字学家)段玉裁学习《说文》,后又从李宗传学习桐城派古文,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晚好西方之书。龚自珍学问渊博,是嘉、道年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经学派重要人物。他亦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主张改革腐朽现状和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在哲学上,他持“性无善无不善”之说,反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强调改革的必然性。龚自珍在文学创作方面,认为诗和史的功用一样,指出儒学、政事和诗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龚自珍的诗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他的诗包含着社会历史内容,是一个历史家、政治家的诗。龚自诊的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伤时”、“罡坐”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龚自珍诗歌的特点是:
❶想象丰富奇异。
❷政论、抒情和艺术形象的统一。
❸语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
❹形式和风格多样。龚自珍的文在当时比诗更有名。他的散文语言活泼多样,有的散行中有骈偶。龚自珍的词也很著名。龚自珍的著作有《定盫文集》等,传世版本甚多,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 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梁启超与《饮冰室文集》 ☛

龚自珍1792—1841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论文主张“以有用为主”。诗多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清廷腐朽之作。政论、抒情统一,形象丰满,想象奇异,语言清奇多采。其文简括,瑰丽奇诡。又工词。《己亥杂诗》等颇有名。参见“历史”中的“龚自珍”。


龚自珍

中国清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批判封建统治,认为封建王朝的厄运将临。对“山中之民”期望很高,“山中之民,有大声音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认为“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反对“拘一祖之法”,主张变法改制。主张“田相齐”,依照封建等级关系,分配土地,“君取盂焉,臣取勺焉,民取卮焉”。支持林则徐禁烟,主张以严刑禁止鸦片。参见“历史”中的“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提倡“通经致用”,为嘉道间今文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对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及所造成的种种弊端予尖锐抨击,提出“更法”、“改图”、“变功令”的改革主张。1839年12月在《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勉励林则徐严禁鸦片,充满爱国思想。哲学上,反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主“性无善无不善”说。晚年受佛教天台宗影响。工诗文,风格清新,自成一家,有“龚派”誉称。著有《龚自珍全集》。参见“政治学”、“文学”中的“龚自珍”。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龚自珍在20岁以前,在家学习文学、经学。20岁至28岁,应乡试至入仕时期。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嘉庆二十五年入仕,做内阁中书。这时期逐渐接触社会现实,看到政治腐败现象,产生了改革的思想。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48岁辞官。龚自珍生活在封建国家日益崩溃,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时期,从年轻时起就深刻意识到封建国家的严重危机,他关心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思想也陷入矛盾、烦恼和痛苦之中。龚自珍的文学表现了新的特点,开创了近代文学的新篇章。他主张文学必须有用。他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于现实政治、社会形势,抒发感慨、纵横议论。此外他的词也很著名。龚集传世版本甚多,1959年王佩琤校中华书局编辑《龚自珍全集》共11辑,1—8辑为文,9—10辑为词。

☚ 近代文学   林则徐 ☛

定盫文集/龚自珍全集/龚自珍诗文选

☚ 梅伯言文钞   定盫文集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在近代,是他首先冲破了桐城派的古文统治,为新体散文的发展开创了道路。他摒弃考据学,主张以“通经致用”之学来取代当时脱离实际的汉学和程朱理学,倡导学术研究为现实政治服务。他认为,诗文以有用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语在斯,求文学之美岂不在斯?”指出了儒学、政事、诗文具有共同的目的,就是有用。诗文都是在对社会历史进行批判。因此,他极力提倡“尊史”。他认为“六经者,周史之宗子也”,“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就是说,文学作品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历史的真实,因此,都可以称之为“史”。他还倡言恢复所谓“圣人之文”。这种“文”与我们今天的文学概念不同,它的首要问题是“民生饮食”。他把文学的根本问题同人民的日用饮食联系起来,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先进的文学思想,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不过这样一来,“文”,的范围实在过于宽泛了。他还认为“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学术文化应适应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状况而发展变化,反对那种把圣人的学说作为万古不变的教条和那种因循守旧的拟古主义文学思潮,要求诗文打破清规戒律随时代而变化,这反映了他在文学领域里力求“更法”,“改图”的思想。对文学创作,他提出“尊情”这一命题,主张诗文应具有真情。就是要求摆脱束缚,充分表现作者的个性,做到文如其人。在《识某大令集尾》中,他说:“文章虽小道,达可矣,立其诚可矣。”就是说,作者要表现自己创作个性就必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要不肯挦撦他人之言为己言”,不能无病呻吟。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相当进步的理论。他还提倡“平易”、“自然”的艺术风格,反对诗歌重“格调”,文章“义法”的僵化形式,主张“万事之波澜,文章天然好。”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作家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 梅曾亮   魏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琌山民。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授内阁中书,历任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祠祭司行走、主客司主事。后辞官南归,途中卒于丹阳书院。好学博通,先后致力于经学、史学、目录学、金石之学及古典文学,出入《九经》、《七纬》,兼通诸子百家,生平著作等身。文学上主张以有用为主,诗文都应与社会历史相联系,或引古喻今,以古为用;或批评历史,喻鉴当今。故其所作虽内容不同,但富于现实意义。其诗作打破了清中叶后诗坛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着眼于社会形势,抒发感慨,纵横议论,有“龚派”之称。散文大部分是政论文,指陈时事,笔锋犀利,奥博纵横,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其著作有《定盦文集》、《续集》、《文集补》等。

☚ 梅曾亮   轶事掌故▷ ☛

豪放不羁/文字骜杰

☚ 不喜佛典   豪放不羁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又名巩祚,字瑟人,号定庵。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道光进士,曾任清朝礼部主事。在青年时期就“究心经世之务”,后来从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主张探索经书的“微言大义”。在社会改革方面,写了《明良论》《平均篇》等著作,揭露清朝的黑暗统治,提出“平均”的变法革新思想,认为传统社会已到“衰世”,必须“更法改制”,“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具体方法为限制土地兼并,按宗法关系分配土地,把社会成员分为“大宗”“小宗”“群宗”和“闲民”四类,按宗授田。他反对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力求改变死气沉沉的局面。他的著名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至今仍脍炙人口。他反对程朱理学,认为“天地非圣人所造”,而是“众人主宰”,提出“众人之宰,非道非极,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光造山川,……我气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别造伦纪”; 在认识论上,提出“知”与“觉”的区别,认为“知者,圣人可与凡民共之; 觉则先圣必俟后圣”;他反对孟轲的“性善论”和荀况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不是先天固有的。晚年“尤好西方之书”,48岁时辞官南下,两年后卒于丹阳云阳书院。其著作有《定庵文集》、《定庵续集》,后编为《龚自珍全集》。

☚ 梅西昂   萧伯纳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初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更名简易,号伯定,晚号羽琌山人,法名邬波索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二十三年举人,道光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升宗人府主事,改礼部主事。道光十九年,因长期受官场排挤,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有《龚自珍全集》。自幼受乾嘉学派熏陶,后又受今文学派影响,但俱不为所囿,主张以 “通经致用”之学取代当时脱离实际的汉学和程朱理学,要求学术研究联系现实社会政治,提倡“更法”、“改图”,以革除时弊,在思想史、文学史上开“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一代新风,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者之一。诗文词俱有成就,诗成就尤高。所作诗文,能大胆揭露现实黑暗腐朽,热情歌颂理想和个性解放,强烈抒发改革政治的要求与愿望,使人读后,“若受电然” (梁启超语),对后来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作家曾产生深刻影响。其诗今存六百余首,诸体皆备而以七言绝句居多,风格各异而以豪迈瑰伟为主。《己亥杂诗》为其代表作。其文恣肆峭拔,瑰丽古奥,擅文艺性政论,以《病梅馆记》最为著名。词兼有周、辛二家之长,绚丽飞扬,自成特色。

☚ 近代文学   魏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 字瑟人, 号定庵, 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 官礼部主事。自幼受汉学训练, 而“究心经世之务”, 是嘉道间提倡“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重要人物。他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衰世”,抨击朝政的种种弊端,主张“更法”、“改图”, 提出一系列改革的观点、倡议和办法。在农民起义的震慑下, 他认识到财富分配不均是社会动荡的根源,提出由统治者将“大不相齐”的现状, 逐渐改变为“小不相齐”, 实行按等级分配土地的原则。针对统治阶级侈谈“大公无私” 和“耻言富”、“耻言利”的虚伪说教,他正面提出“不讳私”和“毋耻言富”的观点, 宣扬市民意识所追求的“私”和“富”;主张“贵智贵力”, 按照个人的智能才力来占有财产。在东南沿海商品货币经济较为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日亟的情况下, 他主张 “论盐铁” 、“筹河”, 以利国计民生; 提出自铸银币以解决银荒并与洋钱抗衡。在送林则徐南下禁烟的书信中, 他坚决支持林则徐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严正立场; 主张有限制地开展对外贸易, 禁止奢侈品进口, 以堵塞漏卮。他还创议在“西域”设置行省, 徙民实边, 在土地问题上, 他设想按封建宗法组织的原则来分配小块土地。以维持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从总体上说, 他的社会经济改革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起过振聋发瞆的历史作用, 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 ">玉   魏源 ☛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字璱人,号定盦,又名巩祚,浙江仁和 (今杭州)人。道光年间进士。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任内阁中书。后历任玉牒馆纂修官、礼部主事、主客司主事。道光十九年 (1839年) 辞官南归。道光二十一年任江苏丹阳云阳书院讲习。著作有《定盦文集》等,现汇编有《龚自珍全集》。以汉代公羊学家的学说为理论武器,借“微言大义”讥议时政,倡言改革。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抨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批判封建帝王的专制权威,主张“更法”、“改图”、“不拘一格”用人才,并对社会经济提出改革建议。经济改革方面,提出解决贫富不均的主张和实行“农宗”的土地方案。嘉庆二十一年 (1816年) 写就《平均篇》,揭露了社会上财富不均的严重问题,认为官吏和商人超越本份攫取大量社会财富,是造成贫富不均的根源,主张按照封建等级制度规定人们占有社会财富的份额,如同分水,“君取盂焉,臣取勺焉、民取卮焉”。这样,可以做到各安其位,各守其份,财产占有不致大为悬殊,从而实现“小不相齐”,即所谓“平均”。有缓和社会矛盾的意图,但末触及地主兼并土地。将商业实际上看成有害的经济部门,否定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正当作用。又于道光三年 (1823年) 作《农宗》篇,提出在农村建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宗”制度,把农宗中的社会成员分为“大宗”、“小宗”、“群宗”和“闲民”四个等级,其中“小宗”和“群宗”又叫“余夫”。主张实行宗法受田制,大宗受田百亩,余夫别请田25亩,闲民不受田,“使为佃”,为大宗和余夫种田。主张农宗中的生产为农业自然经济,产品实行物物交换,“皆不得以澹泉货”。力主实行长子继承制,认为只有长子继承上辈之田,才不会导致“数分则不长久”的后果。大宗、余夫之田,因由“闲民”等佃耕,体现了封建主义的剥削关系。而他自己却认为他的土地方案,在于“养民”,使“无田”之人“不饥”、不为“盗”,从而使清王朝的统治长治久安。其关于商品货币经济的观点,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上述二文,反映出“重农抑商”的思想。晚年,对商品货币经济有所重视,提出“食固第一,货即第二”、“食货并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在中外贸易方面,认为有必要与外国“互市”,但只能“留夷馆一所”,还说:“大利在利其米,此外皆末也”,其他“不急之物”、“皆宜杜之” (同上)。这些主张,一方面是要保护民族经济免受外国资本主义商品输入的冲击,另一方面则反映他还受着自然经济狭隘眼界的束缚,对外贸缺乏认识。其思想中最可贵之处,是对中国封建末世种种黑暗的抨击和坚决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这些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 王瑬   包世臣 ☛

龚自珍1792~1841Gong Zizhen

modern man of letters.Work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Gong Zizhen,etc.

龚自珍1792—1841

清代著名学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又名巩祚、易简、自暹、字璱人,一字爱吾、伯定,号定庵。幼即聪颖过人,并从外祖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习小学、说文。嘉庆二十三年(1818),应浙江乡试,中举人。后以才气过盛,文不中主考意,会试屡落第,至道光九年(1829)始中进士。历官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礼部主事。曾在京师从刘申受习公羊学。为学一向主张经世致用,与魏源同为近代倡导经学、史学须为政治服务之改革派。善诗文,常发政论,积一生才华精力,成誉动当时及后世的散文300余篇、诗词近800首。尤关怀时事,预感当时沙俄扩张政策将危及我国边防,注重西北地理与蒙元史研究,留意西北边塞、部落、世系、风俗、山川形势、源流分合,勤搜有关档册、图志。道光元年(1821),向清廷上表申述欲踵《钦定西域图志》撰《蒙古图志》,附官书以传。惜原稿大部及所存资料一并毁于火灾,未及成书。著作较著者有《明良论》、《西域置行省议》、《羽琌山金石墨本记》、《春秋决事比》、《定庵诗文集》及《蒙古图志》残存稿若干篇。此外尚有《金石通考》、《汉书补注》未竟稿。195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一名巩祚、易简,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早年曾向刘逢禄学习公羊学。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任内阁中书。1837年任礼部主事,提出了许多政治改革主张。1830年与林则徐、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1838年林则徐赴广查禁鸦片时,他作《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主张对破坏戒烟的分子,要杀一警百,并指出英国可能发动战争,建议加强战备。1839年辞官南归。1841年春,任江苏丹阳书院讲席。同年9月26日暴卒。他是清末著名政治家。反对清末土地兼并政策,主张分配土地,平均贫富; 他反对君主独裁,主张君臣同理国事。他学识渊博,善诗文,留存下来的有二百多篇文章、五百多首诗词。他为文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之称,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1792—1841

清朝学者。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盦,一字易简,字伯定,更名巩祚, 自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曾任宗人府及礼部主事。早年从外祖父段玉裁学,后长期随父游宦于苏、浙、皖各地,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博学多识。关心现实,思想激进。认为当时社会上不安定的根源,在于经济上的贫富不均。他猛烈抨击封建专制政治的专横、腐败和对人才的压制,发出了“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终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全集·己亥杂诗》)的呼喊,还提出了调整和重新分配土地财产的改革主张。在学术上,提倡通经致用,认为六经是史,诸子也是史。有《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

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原名巩祚,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心理学思想主要有: (1) 在认知过程方面,区分了知与觉。认为“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知”的对象和道理是可见可言的,通过后天努力学习思考可获得。“觉”是主观认识能力,是不可见不可言的思维活动,是天赋的能力。(2) 主张宥情说,反对把情欲视为万恶之源而加以压制的观点,主张对人的情感与意欲持宽宥的态度。(3) 继承告子“生之谓性”、“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主张性无善恶论,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善恶皆后起者”。主要著作有《定盦文集》,后人编为《龚自珍全集》。

☚ 王筠   魏源 ☛
000015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