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齿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主产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涩,凉。入心、肝经。镇惊安神。治惊痫,癫狂,心悸,心烦失眠。煎服: 9~15g,打碎,先煎。本品主含碳酸钙、磷酸钙。 龙齿lóng chǐ《本草纲目》鳞部第43卷龙(19)。药名。 【基原】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 【性味】涩,凉。 ❶《吴普本草》:“神农、李氏:大寒。” ❷《药对》:“平。” ❸《日华子本草》:“涩,凉。” 【归经】《本草经疏》:“入心、肝。” 【功用主治】镇惊安神,除烦热。治惊痫癫狂,烦热不安,失眠多梦。 ❶《本经》:“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 ❷《别录》:“小儿惊痴,身热不可近,大人骨间寒热。” ❸《药性论》:“镇心,安魂魄。” ❹《日华子本草》:“治烦闷,癫痫,热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宜久煎),三至五钱。 【宜忌】《本草经集注》:“得人参、牛黄良。畏石膏。” 【成分】龙齿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及少量铁、铝及镁。最近报道龙齿中含有0.03%的钍。 【药理】龙齿的药理作用与龙骨基本相同,龙齿的抗惊作用优于龙骨。从铜、锰元素分析,发现龙齿铜、锰含量高于龙骨,提示铜、锰元素与抗惊厥有关。 龙齿lónɡchǐ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涩, 凉。入心、肝经。镇惊安神, 除烦热。治惊痫、癫狂、心悸、失眠、烦热不安, 煎服: 9 ~ 15 克, 打碎先煎。本品主含碳酸钙、磷酸钙。 龙齿 龙齿龙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哺乳动物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牙齿化石。 药材呈齿状或破碎不规则的块状,可分为犬齿及臼齿。完整的犬齿呈圆锥形,先端较细或略弯曲,长约7cm, 直径0.8~3.5cm,近尖端处断面常中空; 臼齿呈圆柱形或方柱形,略弯曲,上端较细,长2~20cm,直径1~9cm,多有深浅不同的沟棱。表面呈浅蓝灰色或暗棕色者,习称“青龙齿”;表面呈黄白色者,习称“白龙齿”。有的表面可见光泽的釉质层(珐瑯质)。质坚硬,断面粗糙,凹凸不平,或有不规则的凸起棱线,有吸湿性。无臭,无味。主产于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 本品味涩,性凉。入心、肝经。功能镇惊安神,除烦热。治疗惊痫癫狂、烦热不安、失眠,惊悸。龙齿治疗因惊成痫,狂言妄语,可配铁粉、茯神以镇心安神,如《圣济总录》龙齿丸。恍惚多忘,癫痫狂乱,属于气血不足者,配人参、当归、酸枣仁、远志等补气养血以安神,如《世医得效方》归神丹。若属心气不足,以致心悸怔忡,梦寐不宁者,宜配入人参、菖蒲、茯神、朱砂、远志等养心安神方中用之,如《张氏医通》远志丸。现代常用本品合麦冬、地黄、枣仁等治疗神经衰弱,心肾交虚,神不守舍,惊悸梦遗等证。此外,《太平圣惠方》龙齿散,配钩藤、蝉蜕、朱砂等治疗小儿天钓,手脚掣动,眼目不定,有时笑啼或嗔怒,爪甲皆青。《证治准绳》亦有龙齿散,用龙齿合白芍、大黄等治小儿惊啼、烦热,夜卧不安。龙齿功用与龙骨略同,但龙骨以收敛神气、涩肠固精之能见长; 而龙齿则以镇惊安神之功较胜。煎服,10~15g。宜先煎。 实验研究: 本品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以及少量铁、铝、镁等。 ☚ 龙骨 珍珠 ☛
龙齿 龙齿蒙古名鲁音—索药、布如给策瓦;为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 炮制:刷净泥土,砸碎。煅龙齿:取刷净的龙齿,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入坩锅内煅红透,取出、放凉。 本品味甘、涩,性凉。功能:镇静止痛,杀虫。主治:脑刺痛,烦躁不安,失眠多梦,疼痛,湿热。用于 ❶小儿惊热如火,龙齿为末调服。 ❷虫症刺痛:与可瓜子等配用。 ❸脐部刺痛:与地丁等配用。 ☚ 龙骨 多叶棘豆 ☛ 龙齿long chi【医学】fossils of certain mammal teeth used as medic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