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鼻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鼻疮

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如反复生疮,可服六味地黄汤加麦冬、菊花、连翘之类。外涂黄连膏、芙蓉膏。

鼻疮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泛指鼻部的化脓性炎症。


鼻疮

病名。出自《医宗金鉴》。即鼻部湿疹。好发于儿童。因儿童多流鼻涕,鼻孔及鼻孔部皮肤受潮湿刺激而患之。表现为鼻孔部皮肤糜烂、潮红、渗水、结痂等。可发生在高热过程中,或热病之后。

鼻疮bí chuāng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鼻(10)。病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灸。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宜清热解毒。内服黄连解毒汤加桔梗、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如反复生疮,可服六味地黄汤加麦冬、菊花、连翘之类。外涂黄连膏、芙蓉膏。

鼻疮bíchuānɡ

病症名。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又名鼻生疮肿。因肺经热毒上炎壅聚而成。初起状如粟粒, 甚则鼻外色红发肿, 痛如火炙。治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加紫花地丁、蒲公英。外用黄连膏( 《医宗金鉴》: 黄连、黄柏、姜黄、当归尾、生地、麻油, 将药熬枯, 去渣, 加黄蜡, 候熔尽, 冷凝为度)。

鼻疮

鼻疮

本病以鼻腔内发生小疹,化脓为特征的一种鼻病。春、夏、秋温热季节多见,患者以青壮年及血、希拉型体质者居多。发病多因饮食、起居失调,如经常日晒火烤,温热季节身心过劳,过多进食酒、肥羊肉、葱、蒜等性锐、热而刺激性较大的饮食,以及灰尘、干燥、潮湿、高温等的长期影响,致使三根功能紊乱而血、希拉热势炽盛上冲于鼻所致; 或肺热症之余邪上逆而致。本病按其病变,可分为血、希拉性、黄水性、夹粘性和中毒性四种。
血、希拉性鼻疮 症见鼻腔内和鼻孔处发生小疹,红肿,鼻塞不通,伴全身痠痛等,如不及时治疗时,病势加重,全身发热,食欲减退,头痛及局部胀痛,鼻道内有脓。
黄水性鼻疮 多与巴达干合并为患,因为鼻是病变巴达干窜行之道,所以肺热症或血热症余邪逆于上部,则易于巴达干合并,转变为黄水性鼻疮。发病缓慢,病程较长,鼻腔内漫生小疹,瘙痒,最后疹头变黄,有黄水渗出。夹粘性鼻疮 则红、肿、疼痛,触之痛不可忍,严重时红、肿延及上唇,并有体温上升,伴头痛,鼻孔堵塞,化脓。脉象数而紧,尿呈黄色,气味蒸气大。
中毒性鼻疮 由于有害尘埃或气体,或某种药物或植物等所致。鼻腔内发生水疱。
治宜以清血、希拉热、燥黄水、杀粘、解毒为原则。药物用玛日沁十三味汤、密诀方十三味红花汤,每日各服2~3次,鼻孔吸入𠯫木朱尔。 如有化脓,酌情选用日月方或红花金刚丸或五凤丸等剂内服,同时取鼻脉及其附近血脉放血。因于肺热余邪者,宜肺热万应散 (罗萨德贡斯勒)(石膏18g,藏红花3.5g,牛黄3.5g,檀香3.5g,紫檀3g,拳参15g,北沙参10g,麝香2.1g,黑云香3g,草乌芽6.5g,共研细末) 与上述之任何一方配合内服。因于黄水者,除服上述各方外,另投黄水三药(苘麻子、决明子、白云香),用文冠木四味汤送服,或与十五味云鹏散共服,外治用锌矿粉,白奶油调和,涂擦鼻腔。夹粘者宜漏芦花十二味方与五凤丸等分共服。中毒性者判明为何毒所中,予以解毒,宜二十五味大汤、三籽汤内服,并用三籽汤煎汁澄清点鼻。

☚ 耳寒症   鼻衄 ☛

鼻疮bí chuāng

nasal sore; pyogenicinfection of nos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