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默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默觚

中国近代魏源著作。分上下两卷,上卷为《学篇》14章,下卷为《治篇》16章。原收入1878年淮南书局刻本《古微堂内外集》,现收入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上册,是阐述其学术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比较集中反映了其伦理思想。书中阐述了魏源以强调功利为特征的伦理思想。认为道德和利益不是截然分离的,“王道”社会应该是两者的统一,“自古有不王道之富强,无不富强之王道”(《治篇一》);反对空言“心性”,主张要使治理天下的势、利、名三种手段“纯出乎道德”。进一步对利益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认为有大利与小利、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分,还看到了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或利于千万世者,不必利于一时;或利于千万人者,不必利于一夫;或利于千万事者,不必利于一二端”(《治篇七》)。在道德行为评价上主张把动机和效果联系起来考察,“有所利而名仁者,非仁也;有所要而称义者,非义也;居功之行,人不功其行;求报之惠,人不报其惠”(《治篇十六》)。肯定正常的个人物质需要,但又要对主张过分的物质欲望进行克制(“无欲”)。重视道德人格的重大影响作用,“身无道德,虽吐辞为经,不可以信世;主无道德,虽袭法古制,不足以动民”(《学篇二》)。论证了当权者的带动、倡导和多数人的接受是道德风俗形成发展的重要规律,“十履而一跣,则跣者耻;十跣而一履,则履者耻,此俗之以众成者乎!上好紫则下皆女服,上好剑则士皆曼胡,此俗之以贵移者乎!及其既成,虽贤者处之,不免颠倒于习”(《治篇十四》)。

默觚

默觚

清代今文经学著作。清魏源著。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曾任高邮知州。一生大都靠作幕僚和著述生活。与林则徐、龚自珍等议论相得,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抱改革社会之志。晚年寄居僧舍,潜心佛学。此书分《学篇》十四,《治篇》十六。“默”取之于魏源的字“默深”,“觚”为古代木简。成书于清道光十五至道光十九年(1835—1839)居扬州“洁园”时。
《默觚》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繁琐考证的汉学和“心性迂谈”的理学,“使其口心性,躬礼义,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一旦与人家国,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举平日胞与民物之空谈,至此无一事可效诸民物,天下亦安用此无用之王道哉?”并把这种无用的学问贬称为“俗学”和“腐儒”之“迂谈”,或讥为“无用之雕虫”和“无益之画饼”。强调不能委这些腐儒以重任,“勿以师儒治郡国,勿以方面之材责师儒”。
《默觚》反对“生而知之”说,认为人的知识是通过习行取得的,行而后知,不知不行。“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指出:“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诲,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此说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作者还认为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说:“敏者与鲁者共学,敏不获而鲁反获之;敏者日鲁,鲁者日敏。岂天人之相易耶?曰:是天人之参也。”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天资的自然差别。由此出发,批判了那种鼓吹“圣人生知”的天才论。“圣其果生知乎?安行乎?孔何以发愤而忘食?姬何以夜坐而待旦?文何以忧患而作《易》?孔何以假年而学《易》乎?”因此提倡参同众议,勤学好问,认为众人的智慧高于个人。“独得之见,必不如众议之参同也”,“合四十九人之智,智于尧禹。”认为“故天子自视为众人中之一人,斯视天下为天下之天下”,问于众人则为圣人。《默觚》提出真知要通过“实事”来检验,即“验诸实事”,并批评那只尚空谈而不用实际事物检验的主张是“其效者十不三四”。强调注重调查研究,“夫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对人才的识别也要经过实际事功的考验,“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天下无事,庸人不庸人;天下非多难,豪杰不豪杰。九死之病,可以试医;万变之乖,可以试智”。
《默觚》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察觉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都充满着矛盾。认为“天地,是非之城也;身心,是非之舍也;智愚贤不肖,是非之果也;古往今来,是非之场垒也……日相斗战”。注意到事物时时刻刻都有矛盾斗争,并把这种斗争称为“逆”。“圣人逆情以复性,帝王逆气运以拨乱反治。逆则生,顺则夭矣;逆则圣,顺则狂矣。草木不露雪,则生意不固;人不忧患,则智慧不成。大哉《易》之为逆数乎!五行不顺生,相克乃相成乎!”并认为事物发展到顶点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寒极不生寒而生暑。屈之甚者信必烈,伏之久者飞必决。故不如意之事,如意之所伏也;快意之事,忤意之所乘也……消与长聚门,祸与福同根。”强调转化条件的成熟性,“故摘果于未熟,视已熟不可同年而语;拔几齿于已龀,视未龀不可同年而语。诗曰:‘虽有鎡其,不如待时’”。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矛盾转化过程的作用,认为“人定胜天,既可转贵富寿为贫贱夭,则贫贱夭亦可转化贵富寿……造化自我,此造命之君子,岂无所拘者乎?”具有反对“天理论”、“天命论”的意义。
《默觚》注重变。“一生变,变生化,化生无穷”,“气化无一息不变者也”。因此在历史观上主张发展和进化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变化趋势总是后胜于前,今胜于古。“后世之事,胜于三代者三大端:文帝废肉刑,三代酷而后世仁也;柳子非封建,三代私而后代公也;世族变为贡举,与封建之变为郡县何异?”作者继承了柳宗元《封建论》的历史观,认为“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条编”,“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而复两税,舍两税而复租庸调也”。以为社会越变动,就越于人民方便,“天下事,人情所不便者变可复,人情所群便者,变则不可复。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认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以“便民”、“利民”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由此出发,对宋明理学的泥古不化的复古倒退思想予以驳斥。“庄生喜言上古,上古之风必不可复,徒使晋人糠秕礼法而祸世教。宋儒专言三代,三代井田、封建、选举必不可复。徒使功利之徒以迂疏病儒术。”作者指出:“古乃有古,抛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诬今不可为治,诬古不可语学。”
《默觚》把变化只局限于事物的现象界,认为事物的根本法则却不变化。“其不变者道而已”。还把“仁”视为不随形气生死而超乎形气的本体:“因气以为生死者身也,身之内有心,心之内有仁,迨仁既成而不因形气以生死矣。”认为“仁者,天地之心也,天生一人即赋以此种子之仁,油然勃然不容己于方寸”。因此主张鬼神之说,以为“鬼神之说,其有益于人心,阴辅王教者甚大,王法显诛所不及者,惟阴教足以慑之”。并明确反对无鬼论,“无鬼非圣人宗庙祭祀之教,徒使小人为恶无忌惮”。表现出其思想的局限性。
收入光绪四年(1878)淮南书局刻本《古微堂集》,宣统元年(1909)国学扶轮社印行的《魏默深文集》和197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魏源集》。

☚ 清学案小识   老子本义 ☛
默觚

默觚

哲学著作。清魏源撰。分上下两卷。上卷14篇,论学; 下卷16篇,论治。有的论者认为系魏源33岁以前所作。(1) 主张由行得知:“‘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 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学篇二》) (2) 主张人定胜天,造化自我: “人定胜天,既可转贵富寿为贫贱夭,则贫贱夭亦可转为贵富寿。……祈天永命,造化自我,此造命之君子,岂天所拘者乎?” ( 《学篇八》) (3) 主张对立统一: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有对之中必一主一辅,则对而不失为独。乾尊坤卑,天地定位,万物则而象之,此尊无二上之谊焉。”“虽相反如阴阳、寒暑、昼夜,而春非冬不生,四夷非中国莫统,小人非君子莫为帡幪,相反适以相成也……形虽两而体则一也” (《学篇十一》) (4)反对空谈义理,主张经世致用: “王道至纤至悉,井牧、徭役、兵赋,皆性命之精微流行其间。使其口心性,躬礼义,动言万物一体,而民瘼之不求,吏治之不习,国计边防之不问; 一旦与人家国,上不足制国用,外不足靖疆圉,下不足苏民困,举平日胞与民物之空谈,至此无一事可效诸民物,天下亦安用此无用之王道哉?”(《治篇一》) 收入《古微堂内集》和中华书局1976年版《魏源集》上册。

☚ 人极衍义   周易补义 ☛
0000106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