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黔诗纪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黔诗纪略 黔诗纪略地方诗总集。三十三卷。清黎兆勋采诗,莫友芝编纂。黎兆勋(1804—1864)字伯庸,贵州遵义人。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号郘亭,晚号眲叟,贵州独山人。“黔”即贵州,历来文化发展较落后,直至明清两代才有较有名望文士出现。清咸丰三年(1853)唐树义欲采黔人诗歌荟萃成编,于是请莫氏选辑明代作品。莫友芝小序曰:“黔自元,上而五季,皆土官世有,致汉唐郡县,几不可寻。英流鲜闻,安问风雅? 逮有明开省增学,贡士设科,文献留诒,乃稍可述。故是编甄录断自胜朝。”此为搜辑黔诗始于明代之原因。咸丰四年夏编成三十卷。后几经周折,于同治九年(1870)始合旧稿与近年所增益之作而成此编。书中对入选作者小传、评论,详加考订,资料丰富翔实。如所录有关杨文骢(龙友)之资料远比《明史》、《明史稿》、《南疆绎史摭遗》、《前明忠义别传》、《崇祯忠节录》、《小腆纪传》等史书丰富。同治十年九月《纪略》编至第二十一卷,其他诸卷尚待审定,而莫氏遽逝。其子绳孙认为自己幼不向学,对于乃父未完遗著不甚了解,因此对于“未定者,不敢妄自阑入;删改未定者,亦不敢辄去。谨就原稿共三十三卷,亟付剞劂。,唯第二十二卷何忠诚公传,以甲寅之乱,阙佚不完,今检先君行箧,所录《忠诚遗事》,请之江宁汪梅岑先生,为补撰焉”。又云:“是编若仅论诗,则孙(应鳌)、谢(三秀)、杨(文骢)、吴(中蕃)诸家以降,应录者殊少,是故不能无桑梓之私。”全书共采录贵州作者二百五十三人。录诗最多者为孙应鳌(四百五十八首),其次为吴中蕃(三百九十六首)、杨文骢(三百十四首)、越其杰(二百二十六首)、谢三秀(一百八十首)。大多仅选录数首。此编为唐树义出资刊于金陵,有同治十二年梦研斋刊本传世。 ☚ 滇诗嗣音集 黔诗纪略补 ☛ 黔诗纪略三十三卷。清黎兆勋采诗、莫友芝辑。黎兆勋,字伯庸 (一作伯容),贵州遵义 (今遵义市)人,生卒年不详,约道光、咸丰间人。其他事迹均不详。清代云南、贵州地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民族矛盾尖锐,为此,黎氏决定收辑有关促进对少数民族教化以缓解其与汉族之间的不友好关系的诗篇,独集成书。共收录自明代永乐至清代咸丰四百五十余年之间黔诗达九百余首。所录之诗侧重教化,多为一些地方官员(如教授、教谕、郎中、明经、侍郎、太常等)之教谕诗,其他有关秀才、贡生、女士、方外及无名氏之诗(乃至歌谣、释梦等)亦有收录,但篇幅不大。因属地方诗,故其体例仿元氏“以诗存人,亦以人存诗”的原则,每录一诗必详叙作者之字号籍贯、生平仕履、主要著述等情况,并广征史实以资考证。编次顺序以时间先后排列,诗与传并行,惟第二十二卷《何忠诚公传》因战乱而缺佚。此书虽是为巩固清朝统治服务,但其客观上有利于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对研究明清两代贵州一地的地方史,以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史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黔诗纪略》全称为《贵州诗纪传证》,最早刊行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独山莫氏邵亭丛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陈履恒整理补刊于扬州 (影印草堂藏版),现存于世。 《黔诗纪略》qian shi ji lüeBrief Records of Qian Poetry→莫友芝(Mo Youz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