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黑粉菌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寄生于植物形成大量黑色粉末状孢子的一类真菌。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纲。黑粉菌目是真菌的重要类群。至1983年已知约50属、950余种。中国报道18属,140余种。都是高等植物的寄生菌,大多侵染寄主植物的花序包括子房、胚珠、花药、花瓣等,少数侵染叶、茎、果实、腋芽、假根及根部形成黑粉状孢子堆。黑粉菌主要寄生禾本科、莎草科、十字花科、毛茛科、百合科植物,以禾本科植物上寄生种类最多,约有14属,600余种。个别黑粉菌种寄生少数裸子植物及蕨类植物上。黑粉菌的多数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如裸黑粉菌、玉蜀黍黑粉菌、丝轴黑粉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和光腥黑粉菌等。有些种只限于少数地区发生,黑粉菌最早引起人类的注意是因其寄生于禾谷类作物上,常导致粮食减产带来经济损失。菰(Zizania caduciflora)地下茎因受菰黑粉菌侵染形成的茭白嫩茎可食用。 图1 玉蜀黍黑粉菌 轴黑粉菌属(Sporisorium Ehrenb,ex Link=Sphacelo the cade Bary) 冬孢子堆生于寄主植物各部位,以花序和子房中最常见,团粒或粉末状,外有菌丝组成的被膜包围,成熟后被膜破裂形成一串不育细胞,多为圆形、卵圆形或圆柱形,无色或淡色,孢子堆中有寄主组织组成的中轴; 冬孢子散生,单胞,其萌发方式与黑粉菌属相同。本属也是引起植物黑穗病的重要病原菌,多寄生禾本科、蓼科和莎草科植物上。已描述130余种,中国报道24种和1个变种。常见种有引起高粱坚黑穗病的高粱坚轴黑粉菌(S.sorghiEhrenb.ex Link),引起高粱散黑穗病的高粱轴黑粉菌〔S. cruentum (Kuehn) Vanky〕,引起高粱、玉米丝黑穗病的丝轴黑粉菌〔S. reilianum (Kuehn) Lang-don et Full.〕和引起甘蔗黑穗病的甘蔗轴黑粉菌〔S.sacchari (Rebenh.) Vanky〕。 团黑粉菌属(Sorosporium Rudolphi) 冬孢子堆生于寄主植物各部位,多寄生于花器,破坏整个花序,外有被膜包围,成熟后膜破裂,冬孢子堆褐色至黑色; 冬孢子集结成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球,完全成熟后极易分散,无不育细胞,其萌发方式与黑粉菌属相同。本属寄生于禾本科、莎草科、石竹科等植物上。已描述110余种,中国报道11种。常见种有引起高粱长粒黑穗病的埃伦团黑粉菌(S.ehrenbergii Kuehn)。 褶孢黑粉菌属 (Tolyposporium Woronin exSchroter) 冬孢子堆生于寄主花器中,主要破坏子房形成颗粒状或半带胶性由多数孢子结合而成的孢子球,孢子壁隆起部分互相嵌合胶结,紧密结合成永久性孢子球,孢子不分离; 冬孢子萌发方式与黑粉菌属相同。本属寄生于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马齿苋科植物上。已描述30种,中国报道3种。常见种有引起稗粒黑穗病的泡状褶孢黑粉菌 〔T.bullatum(Schrot.) Schrot.〕。 腥黑粉菌属(Tilletia Tul. et C. Tul) 冬孢子堆多生于寄主子房,少数种寄生其它部位,粉状或带胶性,常有恶腥气味; 冬孢子单生,周围有无色或带色的胶质鞘,表面具网状、刺疣状花纹,少数为光滑的。膜的一边偶有不明显的突起呈尾状,较冬孢子直径短。孢子堆中常有许多外形似不育细胞未成熟的孢子;冬孢子萌发产生无隔担子,顶端簇生担孢子(图2)。是黑粉菌目重要的属,有许多重要植物病原菌,多寄生于禾本科、蓼科、大戟科等植物。已描述90种,中国报道13种。常见种有引起小麦腥黑穗病的小麦网腥黑粉菌〔T.caries(DC.) Tul.〕和小麦光腥黑粉菌〔T.foetida (Wallr.)Liro〕,以及引起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小麦矮腥黑粉菌(T.contraversa Kuehn)。 图2 小麦网腥和光腥黑粉菌 尾孢黑粉菌属(Neovossia Koern) 冬孢子堆生于寄主子房,半胶结至粉末状。冬孢子单生于产孢菌丝的末端细胞,产孢菌丝在孢子形成后残留在孢子外围,并形成一柄状附属物; 冬孢子表面布满齿状突起,突起基部呈三角形;冬孢子萌发方式与腥黑粉菌属相同(图3)。本属为世界性分布种。寄生禾本科植物。已描述5种,中国报道1种。芦苇腥黑穗病是由艾瓦尾孢黑粉菌(N.iowensis Hume et Hods)引起。 图3 艾瓦尾孢黑粉菌 叶黑粉菌属(Entyloma de Bary) 冬孢子堆常生于叶、叶柄、茎组织,偶有生在花序的各部组织,永久埋生,形成圆形、椭圆形、多角形等褪色斑点。冬孢子单生,圆形,无色或稍带色,很少深色,中等大小; 常两个或多数集结成组,有时在孢子组外面生有一层胶质鞘; 冬孢子萌发方式与腥黑粉菌属相同。本属为世界性分布种。已描述100余种,中国报道7种。常见种有引起水稻叶黑粉病的稻叶黑粉菌(E.oryzaeSyd.)。 条黑粉菌属(Urocystis Rabenh.) 冬孢子堆生于寄主的各部位,以叶、叶鞘和茎上为多,黑褐色至黑色,粉末状或颗粒状;孢子球由一至数个冬孢子组成,结合坚固,不分离,中间是多个褐色、近球形的冬孢子,外围是多个无色或浅色较小的不育细胞组成的皮膜;冬孢子萌发方式与腥黑粉菌属相同(图4)。本属为世界分布种。寄生于23科83属植物。已描述100余种,中国报道13种。常见种有引起小麦秆黑粉病的小麦条黑粉菌(U.tritici Koern)和引起元葱叶黑粉病的元葱条黑粉菌(U.cepulae Frost.)。 图4 小麦条黑粉菌 实球黑粉菌属(Doassansia Cornu) 冬孢子堆生于寄主的各部位,以叶肉组织为最常见,长期埋生于寄主组织,偶有生于子房; 由多数冬孢子集结成大型的孢子球,坚实,孢子球外围有一层不育细胞,里面是冬孢子; 冬孢子淡黄褐色或无色,壁薄,球形至多角形,其萌发方式与腥黑粉菌属相同。本属为世界性分布,多寄生于水生植物上。已描述20余种,中国报道1种,即引起慈姑黑粉病的暗淡实球黑粉菌(D.opacaSetch.)。 虚球黑粉菌属〔Doassansiopsis (Setch) Dietel〕冬孢子堆生于寄主各部位,以叶上为主,长期埋生于寄主组织内; 孢子球由菌丝层、孢子层和中央薄膜细胞组织构成,外围是菌丝层组成不育细胞的外鞘,内部是一至数层的冬孢子,中心是薄膜细胞组织; 冬孢子淡黄褐色至无色,近圆形,长圆形或棱形,中等大小。本属寄生于水生植物。已描述5种,中国报道1种,即引起慈姑黑粉病的慈姑虚球黑粉菌。 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菌线有隔膜,由亲和性的细胞(或初生菌丝)之间可结合形成次生菌丝所组成,多一年生,在寄主细胞间(或细胞内)生长,多有锁状联合,少数种产生吸器。菌丝体繁茂,不形成担子果。冬孢子散生或多个聚集成松散(或坚实)的若干个冬孢子球,外有(或无)薄膜包围,组成褐色至黑色冬孢子堆,暴露后呈黑粉状。冬孢子近球形,壁厚,棕褐色至黑色,平滑或有纹饰,多单胞,冬孢子间常有淡色不孕细胞,萌发产生有(或无)隔膜的担子,上无小梗,少数种可直接形成芽管。担孢子直接侧生或顶生在担子上,数目不定,近球形、椭圆形或线形,单胞,壁薄,无色,有“+”、“-”性的区别,可芽殖。陆生,专性寄生,也可腐生。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的种类最多,多为系统侵染,引致黑穗、条斑、膨肿以及病株矮化等症状。本目有黑粉菌科、腥黑粉菌科和菰黑粉菌科三个科;含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和叶黑粉菌属等约50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