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护理
黑热病或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或称黑热病小体)所引起的由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中华白蛉是国内黑热病主要传染媒介,传染源为病人和病犬,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染,偶见输血感染(血内有黑热病小体)。杜氏利什曼原虫主要寄生于内脏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导致内脏细胞发生病变。少数病例由于感染严重,原虫繁殖过多或由于治疗药物刺激原虫从网状内皮细胞向外发展,侵犯皮肤粘膜产生皮肤黑热病。潜伏期最短为2周,最长达3~4年之久,一般为3~5月,由于本病潜伏期较长,且起病缓慢故发病的季节性不明显。
临床特点 发热: 常有长期不规则发热,热型可呈稽留、间歇、弛张热等。也有不少病人早期体温每日有2~3次升降,呈双峰热型。体温与脉搏平行,也可见相对缓脉。发热期伴有畏寒、头痛、头昏、出汗、食欲不振、腹部不适及胃肠症状。部分病人初期似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虽有高热但无明显中毒症状,有些人虽得病数月仍能坚持家务劳动。一般早期发热持续3~5周后消退,数周后体温再升,成为复发与间歇相交替的特征性病程,以后间歇期缩短,发热期延长可持续1年以上。脾脏肿大:病后2~3周,脾脏即可触及,随着病期延长,脾脏随之进行性肿大并逐渐变硬,如果脾脏内发生栓塞或出血,脾区则可有明显疼痛。典型症状和体征:发病3~6个月后症状及体征逐渐显著,病人长期不规则发热、营养不良、贫血、消瘦、乏力。严重者眼睑及四肢营养性水肿(儿童可见发育障碍),皮肤粗糙干燥,面额部、口周皮肤及口内颊粘膜有色素沉着,脾功能亢进,肝脏肿大,少数严重者可出现黄疸和腹水。
护理 除一般护理外按昆虫隔离,加强消灭白蛉孳生地;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给富于营养易消化饮食;高热者按高热护理常规并注意皮肤和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感染。如发现齿龈溃烂、走马疳等,除加强口腔护理外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病程中病情缓解与加重交替出现是本病的特点,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对使用锑剂治疗者应注意观察有无药物反应: 如鼻衄、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心肌和肝脏损害,如体温突升、大量出血、剧咳、心律不齐、浮肿和腹水,白细胞计数突然减少,要及时报告医生,暂停锑剂治疗。
几种常用治疗法护理 (1)葡萄糖酸锑钠: 每支6ml,含锑0.6g,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总剂量: 成人90~110mg/kg,儿童150~180mg/kg。用法:
❶六日疗法:最常用,总剂量均分6次,每日上午注射1次。
❷三日疗法: 集体治疗时适用。总剂量分6次,每日上、下午各注射1次。
❸三周疗法: 病情较重、体质较弱者适用。总剂量亦均分6次,每周注射2次。
大多数病人在治疗后3~4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一般情况好转,食欲增进,各种症状、体征均逐渐消失恢复至正常。如疗程结束后半月,仍有发热,全身症状未见改善;或症状稍有好转,但脾大及血象未见明显改善;或治愈后又复发的,说明剂量不足或原虫对锑剂有耐药性,可按医嘱延长疗程或改用芳香双脒剂或二性霉素B。
(2)芳香基双脒剂: 适用于耐锑剂或对锑剂过敏,或用锑剂产生粒细胞缺乏症者。用法:
❶戊烷脒: 用新鲜配制的10%溶液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日剂量3~5mg/kg,成人每次0.15~0.25g,连用15天,一疗程总剂量为40~80mg/kg。
❷二脒𦻘: 每次1~2mg/kg,由小剂量递增较妥。临用时将粉剂溶于5%葡萄糖液中配成0.1~0.2%溶液静脉注射,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一疗程总剂量为30~60mg/kg。治愈率可达90%左右。毒性反应:二脒𦻘比戊烷脒为多,一种为即发反应: 面红、发热、恶心、呕吐、头晕、蚁痒、舌及四肢发麻、胸痛、丘疹,似系组织胺所致,对症处理后可恢复。一种为迟发反应: 治疗1~5日内约半数在三叉神经支配部位发生感觉异常和肿胀,多数历时2年后可减轻或消失。此外,其水溶液极不稳定,故须于注射时现配。戊烷脒反应较轻,除局部偶见硬结或血肿外,在治疗初期有发热,脾肿大。剂量稍大时,偶可引起肾及胰功能损害,荨麻疹等过敏反应。原有肺结核者可使病情恶化,应予注意。
❸二性霉素B:适用于上述治疗无效时。初剂0.25mg/kg,渐增至1mg/kg,溶于5%葡萄糖液中制成每ml含药0.1mg的溶液,静脉缓滴,隔日1次,(每次3~6小时滴完),连用3~8周。此药有厌食、头痛、发冷、发热等不良反应,如见蛋白尿应与医生联系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