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黑大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黑大豆

药名。出《本草图经》。又名乌豆、冬豆子。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Merr.的黑色种子。甘,平。入脾、肾经。补肾,益脾,解毒。
❶治水肿胀满,风痹,脚气,黄疸浮肿,肾虚消渴,夜尿频多。痢疾腹痛,产后风痉。煎服:9~30g。
❷解乌头、附子毒。煎服。
❸治痈肿疮毒。研末调敷或煮汁涂。本品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以及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等;还含大豆苷、染料木苷和多种大豆皂苷。本品具雌激素样作用和解痉作用。

黑大豆

黑大豆

性味甘平,具有补阴利水、活血祛风、解毒的效用。现代研究证明:黑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B12等。常用作肾虚、腰痛膝软、身面浮肿、消渴及风湿痹痛、关节不利、痈肿疮毒等症患者的辅助治疗食物。此外,本品有长肌肤、益颜色,健体延年之功,久服能使肌细肤白,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可用黑大豆20克,温水浸泡一宿后,加水800毫升、粳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每日早餐温热顿服。亦可用于解药物之毒,取本品及甘草共煎汁饮用或研粉为丸服用均可。

☚ 花生   绿豆芽 ☛

黑大豆hēi dà dòu

《本草纲目》谷部第24卷大豆(34)。药名。
【基原】为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
【别名】乌豆(《肘后方》),黑豆(《日华子本草》),冬豆子(《四川中药志》)。
【性味】甘,平。
❶《别录》:“甘,平。”
❷《医林纂要》:“甘咸苦,寒。”
【归经】入脾、肾经。
❶《得配本草》:“入足少阴经。”
❷《本草再新》:“入心、脾、肾三经。”
❸《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活血,利水,祛风,解毒。治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痉、口噤,痈肿疮毒;解药毒。
❶《本经》:“涂痈肿;煮汁饮,止痛。”
❷《别录》:“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炒为屑,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❸崔禹锡《食经》:“煮饮汁,疗温毒水肿,除五淋,通大便,去结积。”
❹孟诜:“和饭捣涂一切毒肿;疗男女阴肿,以绵裹纳之;杀诸药毒;和桑柴灰汁煮之,下水鼓腹胀。”
❺《食疗本草》:“主中风脚弱,产后诸疾;若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气,善治风毒脚气;煮食之,主心痛,筋挛,膝痛,胀满;杀乌头、附子毒。”
❻《本草拾遗》:“炒令黑,烟未断,及热投酒中,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诸风。”
❼《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通经脉。”
❽《本草纲目》:“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煮汁,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射罔、巴豆、芫青、斑蝥、百药之毒;治下痢脐痛;冲酒治风痉及阴毒腹痛。”
❾《本草汇言》:“煮汁饮,能润肾燥,故止盗汗。”
❿《四川中药志》:“治黄疸浮肿,肾虚遗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三钱至一两,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煮汁涂。
【宜忌】
❶《本草经集注》:“恶五参、龙胆。得前胡、鸟喙、杏仁、牡蛎良。”
❷《本草纲目》:“服蓖麻子者忌炒豆,犯之胀满;服厚朴者亦忌之,动气也。”

黑大豆hēidàdòu

中药名。出宋·苏颂等《本草图经》。别名乌豆。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max (L. ) Merr. 的黑色种子。甘, 平。入脾、肾经。利水祛风, 活血解毒。治水肿,风痹, 脚气, 产后风痉, 痢疾, 解乌头、附子毒。煎服: 9 ~30 克。治痈疮肿毒, 研末调敷或煎汁涂。本品含较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胡萝卜素、B 族维生素等。还含大豆黄酮苷、染料木苷和多种大豆皂苷。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