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陵庙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陵庙

 

 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女儿茜裙新。
 轻舟短棹唱歌去,水远山长愁杀人。


 黄陵庙座落在洞庭湖畔,是古代人民为纪念娥皇、女英不幸溺水于此而修建的一座祠庙。这首诗所写内容虽与二妃的传说没有直接关系,但诗人以“黄陵庙”为题并非毫无用意,它至少展示了诗中所写“黄陵女儿”生长、生活的环境,并使读者在她与美丽多情的二妃 之间产生某种联想。
 “黄陵庙前莎草春”,一起照应题目并点明时令。在自然万物中,诗人只选择其中的“莎草”着笔,而且对莎草的颜色、状态不作具体描绘,只着一 “春”字,便点染出 一派明丽的春光,并透露出诗人新鲜和喜悦的感情。因为没有比碧绿如茵、生机勃勃的春草更能表现春天的色彩、春天的特征的了。
 令诗人感到新鲜和喜悦的自然不只是这莎草初绿的如画风光,而主要是置身其中的人儿,这如画的风光不过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和出场的背景,所以紧接着便引出人物: “黄陵女儿茜裙新”。这里,诗人巧妙地避免使用通常的写法,不去刻画人物的容貌,只着墨于她的装束,由于他相当准确地捕捉和把握了人物的特征,只“茜裙新” 三字,便使得一位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妙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她腰际那条簇新的红裙,读者完全可以凭借想象,在脑海里勾画出她那美丽动人的倩影。这一句不仅刻画人物空灵传神,对于景物描写来说,也是相当精彩的一笔,它使“莎草”与“茜裙”红绿相映,构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优美意境。
 “轻舟短棹唱歌去”,写黄陵女儿摇动船桨驾一只小船飘然而去,在她身后留下一串清脆甜美的山歌。诗人以“轻舟短棹”衬托出少女轻盈活泼的姿态,同时暗示了她的船家女身分,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正是有了如此生动形象的描写做为铺垫,结末的抒情方不至显得突兀,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这样美丽可爱的红裙少女连同她的歌声一道渐渐消失在青山绿水之间,望着眼前的隐隐青山、迢迢绿水,诗人的一腔爱悦怎能不化为满腹惆怅,发出深沉的嗟叹呢? “水远山长愁杀人”,将诗人内心强烈的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表现诗人对一位女子的爱情,手法上却不以抒情为主,而多从描写对方形象着笔,从赞赏中引出惜别,从惜别中透露出爱慕之情,可谓立意不俗,角度颇新。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流畅,健康明朗,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对清纯可爱的船家少女的真挚爱情。

古代爱情诗词《》黄陵庙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黄陵庙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
 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
 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
 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黄陵庙是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的祀庙,又称妃庙、湘妃祠,座落在今湖南湖阴县北洞庭湖畔。据传,舜帝到南方去巡狩,二妃随往。到了湘阴,二妃留驻,舜帝独行,死于苍梧(今湖南广西交界处),葬于九疑山下。后二妃得悉噩耗,悲恸万分,终日面南啼哭,痛苦不堪,不久,二人同投湘水而死。有感于斯,后人便在湘阴为她们建造了这座黄陵庙。
 李群玉是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对黄陵庙的地理环境十 分熟悉,对 二妃的悲剧遭遇极为同情。据说,诗人每次路过此庙,必谒二 妃,定赋一诗。现在他的诗集中,有关黄陵庙的诗尚存四首。据传,此诗是他从校书郎生病回家经过湘阴在黄陵庙墙上所题。题诗感动了二妃神灵,当晚就来和住在山下旅馆中的诗人相会,并致谢意。过后,诗人常将此事讲给朋友们听,一时传为美谈(段成式《哭李群玉》其 一“曾话黄陵事”即指此)。
 二妃望帝不归,投水而死本为传说,诗人庙壁题诗,二妃拜谢亦不可信,但这些并不影响本诗的思想和艺术价值。相反,我们读了此诗以后,倒觉得二妃并非传说中虚无缥缈的神仙人物,而恰恰是现实生活中触目可见的有血有肉、多情善感的世间女子。作品留给我们的印象也是情真、景真,情景交融,凄清幽冷,感人至深。倘若读者未知舜帝二妃传说故事的话,那么,有谁还会否认此诗不是在描写活生生女子的缠绵悱恻的生死恋情呢?
 其实,诗人不过是想借助于这 一具有神话与悲剧色彩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以描写二妃“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对爱情矢志不渝的绝对忠诚的炽热情思,从而寄寓诗人对 二妃以及象 二妃一样的世间女子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诗人之旨深矣。
 本诗在艺术上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特点,就是将庙中悲苦凄然,栩栩如生的二妃塑象置身于庙外荒寞冷寂、空旷萧瑟的环境之中,人因景而愈悲,景衬人而愈哀,而这一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是通过诗人“移步换形”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实现的。这样,使得本为严整平稳的七律诗体变得错落有致,条贯畅达,情景似分而实合,浑然融洽,堪称七律佳作。
 开头“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两句,诗人准确交代了祠庙的地点与方位,以及庙内二妃悲切啼哭的雕塑形象。前句,是诗人对庙址的总的印象,可见其熟悉程度之高,也暗示出瞻仰次数之多;后句是诗人入庙后瞻望所见,犹如 一幅特写镜头,把二妃的总体形象推到了人们面前。“啼妆”的“啼”字,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目睹此字,我们似乎听到二妃正在为不见舜帝归来而愁苦的啼哭之声,仿佛看见她们因痛哭之久而差不多已变成“泪人儿”的形象。着 一“啼”字,不仅将二妃写“活”,而且将全诗笼上一层凄苦悲凉的氛围。炼字之切要精妙,令人叹服不已。“自俨然”三字,极言二妃塑象的栩栩如生,而诗人之所以会有如此之感觉,关键乃二妃具有真人一般之“啼”哭情状也。
 中间两联由写人转入状景,此时诗人的足迹已由祠内转向祠外,目光由远而近。“野庙向江”,具有两层意思。一则因为是二妃投此江而死,庙门朝江,具有深刻的纪念意义;一则更暗示着二妃是日夜眺望舜帝葬所苍梧之地的,表明她们对舜帝的一往深情。而“野庙”之“野”和“春寂寂”之“寂寂”二字的迭用,突出了祠庙所处环境的荒芜寂寞。紧接着,诗人又将眼光投落到祠庙近处的“无”字“古碑”和“芊芊”之草上。“古碑”原本有字,只因长年累月的风雨剥蚀,如今字迹已泯,可见建庙年代之旷远;春草之茂,全是一片荒芜景象,又与“野庙”相照应。“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这一联,诗人全是从视觉来描写静景的,渲染的是一种荒寂苍凉的气氛,衬托出二妃孤寂凄迷的情思。再往下,诗人的立足点仍未移动。此时,他似乎屏住呼吸,在静心地感受着祠庙周围的一切。“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此联与上联不同,诗人又是从听觉来描写动景的。“日暮”时分,春风呼呼地吹动着“芳芷”,发出“沙沙”的响声,给人以清寒之感。“芳芷”,是一种香草,为沅、湘一带所特有。由芳香宜人的“芳芷”,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多情的二 妃形象。既然舜帝已不再回来,那么二妃再美又有何用?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卫风·伯兮》)把自己打扮得再漂亮,但无人来喜欢爱悦,那又有什么用呢? 这分明又生出一种“美人迟暮”之感。“月落山深”,极写夜晚祠庙的幽旷凄清,再加上杜鹃“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声声哭唤,更把这种感觉推到了极点。“哭杜鹃”之“哭”与“啼妆”之“啼”,直写二妃悲切酸楚之情,增强了此诗的悲剧色彩。此联的“芳芷”和“杜鹃”,既是诗人所见所闻之物,又具有象征二妃美好形象的意义,描写自然,恰如其分。中间两联,虽然同为写景,但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灵活多样。视听变换,动静结合,以景托情、情寓景中。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此评论这两联写景诗句,是颇为恰切的。
 诗人在庙外所见所闻之后,便又再次移步至庙中。当他又一次凝望 二妃“自俨然”的“啼妆”时,觉得二妃“犹似含颦望巡狩”,而“望”的结果呢,却是“九疑如黛隔湘川”。“犹似”二字,又一次地把二妃写“活”了,与首联的“自俨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九疑山是如此遥远,且被湘江阻隔,但二妃还要含颦遥望。至此,诗人已把二妃对舜帝矢志不渝的坚贞专 一之情推到了顶峰,给人留下了极其动人的艺术形象。“隔湘川”的“隔”字,既反映出 二妃虽隔犹“望”的执著态度,又体现出她们隔而难“望”的绵绵长恨,词轻意重,含蓄蕴藉,给人以无穷遐想。后来欧阳修《踏莎行》〔侯馆梅残〕“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之意境与此诗末句颇有相似之处。

《黄陵庙》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黄陵庙

 

李群玉


 小姑洲北浦云边,二女啼妆自俨然。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风回日暮吹芳芷,月落山深哭杜鹃。犹似含颦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

 【作者小传】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大中八年(854)赴京,以裴休等荐,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蒙冤而解职归乡,未几卒。事迹略见令狐绹《荐处士李群玉状》、《云溪友议》卷中、《唐摭言》卷一○、《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五四、《唐才子传》卷七等。其诗多羁旅游览之作,诗风遒劲而流丽。颇多名句。
 【解题】
 此诗作于大中十三年(859)暮春,时李群玉离开弘文馆校书郎之职南归途中作。黄陵庙:在今湖南湘阴北洞庭湖畔,是古代为纪念舜之二妃娥皇、女英而建,又称二妃庙。娥皇、女英故事,见李白《远别离》诗注。诗中既描写神像的逼真,又极写野庙环境的荒凉凄清。想象丰富,情韵委转,风格清丽,格律工致。颔联“野庙向江春寂寂,古碑无字草芊芊”,尤为后人所称道。
 【注释】
 ①二句意谓黄陵庙就在小姑洲北云水相映处,庙中的娥皇、女英神像栩栩如生,仍然是悲泣的面容。小姑洲:一作“小孤洲”,又作“小袁洲”,黄陵庙南洞庭湖边的一个洲。浦云:水边的云。二女:指娥皇、女英神像。啼妆:啼哭的形象。俨然:宛然,逼真,栩栩如生貌。②向江:面向湘江。③古碑无字:庙碑上所刻文字被风雨侵蚀而靡灭,已不可见,形容年代久远。芊(qian)芊:草茂盛貌。④芷:白芷,香草名。⑤杜鹃:见李白《蜀道难》、李商隐《锦瑟》诗注。⑥二句意谓二女还像当年含怨皱眉隔着湘水遥望着南巡而死葬九疑山的君王虞舜。含颦:含怨而皱眉。巡狩:古时皇帝五年一巡守,视察诸侯所守的地方。九疑:山名,亦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山有九峰皆相似,故名。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黄陵庙 - 长江风光 - 可可诗词网

黄陵庙

 位于西陵峡中段南岸的黄牛岩下,又叫黄牛祠,黄牛庙。相传春秋时为纪念神牛助禹开峡的功绩而建,是长江三峡中规模最大的古建筑。背靠“九龙捧圣”的层层山峦,面临“莲花献佛”的滚滚江涛,“上有万仞山,下有千丈水”,地势险绝而开阔,庙前观景,数十里江面一览无余,确有“古庙临江一望收”之感。初建时的黄牛庙,气势雄伟,香火极盛,后因屡遭战火,逐渐破败,虽几经重修,终不及前。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路过此地,看到庙已残破不堪,便亲自主持重修,还撰写了一篇《黄牛庙记》。庙中现存的禹王殿,武侯祠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庙前西侧那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的《凿石平江记》,记录了当时治江工程的情景。宋欧阳修,苏东坡等都题有诗文。庙中禹王殿,有36根大主柱支撑,殿前高悬两块木匾,其中“砥定江南”是清代慈禧所书,下面题有“玄功万古”的盘龙金底黑字大匾,字体刚劲浑厚。古殿中央供着一尊木质禹王雕像,约4米高,若有人朝拜,和尚便暗中扭动“机关”,雕像立即站起来表示回敬,展示了古代匠人的非凡技艺。殿右侧的武候祠内有一棵铁树,树皮如赤龙鳞甲,叶似孔雀开屏,形态古朴俊丽,据说是诸葛亮亲自栽种。
 〔古诗文赏析〕 黄 牛 庙 宋·苏轼


 江边石壁高无路,上有黄牛不服籍。
 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
 山下耕牛苦硗确,两角磨崖四蹄湿。
 青刍半束长苦饥,仰看黄牛安可及!


 北宋诗人苏轼勤政爱民,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在他的“论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的创作思想指导之下,他关心人民疾苦,关注北宋的新法实施。这首《黄牛庙》小诗,以游历峡江黄牛庙所见,感叹人民的痛苦,暗讽新法改革后能否给人民带来切身的利益。
 诗前四句吟黄牛庙里供奉黄牛的盛况。黄牛庙,相传夏禹治水至此,有土星化为神牛相助、以犄角触裂重重高山疏通江流,后跳上山岩,留影于石壁。时人修庙以祭祀。在江边高耸石壁上,有“不服籍”的黄牛,受人供奉。宋欧阳修云:“山高更远望犹见,不是黄牛滞客舟”,点出黄牛庙地势之高,为后面的“仰看”作伏笔,“庙前行客拜且舞,击鼓吹箫屠白羊”。黄牛庙香火鼎盛,人们供奉牺牲,膜拜黄牛,祈求神牛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诗人直白地道出了人们的热望和虔诚。
 结果呢?山上的黄牛受人供奉,山下的耕牛却“苦硗确”,苦不堪言。“两角磨崖四蹄湿,青刍半束长苦饥”,耕牛在山下辛勤劳作,但却只有半把青草,食不果腹。黄牛对耕牛的如此反差对比,怎不令人深思这其中的原由?耕牛如此,人民何如?诗人因反对新法遭贬谪,没有发牢骚之语,对这不平的现状再加鞭挞,“仰看黄牛安可及!”那夏禹时代的神牛,还能为人们造福?高高在上受人顶礼膜拜的黄牛只剩下了虚无的外表。老百姓的辛勤苦痛与执政者们之间的距离,就如山上黄牛对田中耕牛一般,不可同日而语。
 诗人用强烈的对比,直白浅近近乎散文的笔法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同情和政治的感触。赵翼《瓯北诗语》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阙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黎,忧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如此。”这首诗正能说明苏轼诗的风格。

(唐从举)


 

〔现代散文〕

孟冬时节,薄雾漫江。我们在宜昌镇川门码头登船,逆江而上,进入西陵峡,去游览久负盛名的黄陵庙。一路行来,那千姿万态的青峰碧峦,披着半遮半露的雾纱,像一群俊秀的仙女,在我们眼前争艳斗妍,美不胜收。约行九十华里,船到黄牛峡,我们在南岸上坡,踏着银光闪烁的沙滩,走进苍翠欲滴的柑桔林,便到了巍峨壮观的黄陵庙。
 黄陵庙座落在黄牛岩下九龙山麓正中,俗称“九龙捧圣”。庙前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惊叹为“白狗次黄牛,滩如竹节稠,路穿天地险,人迹古今愁”的黄牛滩。江心滩浪喷涌,如莲花怒放,故称“莲花献佛”。“莲花”下端有一堆堆突兀江面、绵延数里的礁石,名叫头朱、二朱、三朱、渣波、红石子……那汹涌恶浪拍击着峥嵘的礁石,发出哗哗巨响。如今,航道工人已经逐步炸掉了“四百五滩惟此险”的害礁,往来航船畅行无阻,清人朱尔迈哀叹的那种“日夜黄陵庙,滩声转不休,流来蜀帝恨,散作楚宫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黄陵庙后是莽莽苍苍的黄牛山。山顶萦绕着团团彩云,彩云之中又矗立着一排白色石壁,经太阳一照,犹如一座用白金建筑的空中皇城,极其壮丽。这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吟咏的“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的黄牛岩。真是“一江万里独当险,三峡千峰无此奇”!黄牛岩西面的大石壁上,还有一幅天生的彩画:一位黑色壮士,牵着一头黄色牛犊。形象逼真,色泽艳丽,光彩夺目。人称“壮士牵牛图”。这幅大自然的杰作,令人惊叹。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宋代诗人陆游《入蜀记》里也描述黄牛峡“庙后山如屏风叠,嵯峨插天,第四叠,上有若牛状,其色赤黄。前有一人,如着帽立者。”黄牛岩以奇、险、绝著称,周围其它景物大都以黄牛为名,如黄牛山、黄牛峡、黄牛滩、黄牛沱、黄牛铺、黄牛泉。相传是春秋时代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从四川涪州运来南松,在黄牛岩下的九龙山麓兴建了一座气魄宏伟的黄牛庙。
 黄牛庙后来屡遭兵燹战乱,水火雷电的袭击,逐渐毁坏。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途经黄牛峡,看到黄牛庙的败垣残壁,感慨万千,便亲自主持重建,还撰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传诵千秋的《黄牛庙记》。
 诸葛亮重建的黄牛庙,历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至宋朝,巍巍犹存,香火旺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被贬谪到夷陵任县令时,曾写过一首《黄牛峡祠》诗,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潭潭村鼓隔溪闻,楚巫歌舞迎送神。画船百丈山前路,上滩下来长来去”的热闹场面。据传欧阳修认为:“黄牛千古长如故,峡山侵天起有嶂。岩崩路绝无由上,黄牛不下江头饮。”因此,他只信禹王开山,不信黄牛触石,便把黄牛庙改成了黄陵庙,供奉夏禹王。后来苏东坡出峡时写了一首题为《黄陵庙》的七言古风,承认了欧阳修的改名。从此黄陵庙的名字就远传四方了。到了明代,黄陵庙又在战乱被掖毁。万历年间再次重建。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毁洪水。光绪十二年(1886年)由宜昌总镇罗缙绅主持重修了山门、戏楼、禹王殿、佛爷殿和武侯祠。后来又遭兵祸。现存的山门是清代建筑,高约10米,宽约20米,山门正中直刻着“老黄陵庙”四个隶书大字。门前西侧还竖立着一座六方形的石幢,二米多高,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刻成的。《凿石平江记》记录了当时“去危石,开官漕、除急漩,修纤路……群工雨集,万斧雷鸣”的情况。
 走过六楞碑,登30级青石台阶,跨进山门便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戏楼子,立柱四根,台面宽约8米,深约7米,两则悬挂着一对木雕兽头灯笼,楼脊中间立着“狮子驮宝瓶”,也是清代建筑。与戏楼对望的是禹王殿,是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修的仿宋式建筑。重檐歇山式的,进深七间,面宽七间,屋顶覆盖琉璃瓦面,上饰跑兽飞禽,富丽端庄。殿前高悬两块彩漆木匾,上悬的棕底绿字小匾是清慈禧书写的“砥定江澜”;下悬的盘龙金底黑字大匾,是署名“惠王”题书的“玄功万古”。过去,大殿中央供着一尊木质禹王坐雕像,约四米高,人若朝拜,和尚便暗中扭动“机关”,雕像立即站起,表示礼仪。殿内立柱36根,每根柱上均有9条蟠龙,大小各异,形态各不相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些都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匠的非凡技艺。可惜今已不存。
 步出禹王殿的右侧门,便是武侯祠。
 出武侯祠,爬上后山的桔林,有一口深不见底的白石水井,泉源不断,名为黄牛庙泉池。据说是诸葛亮亲手开凿的。至今当地农民仍在饮用和浇灌桔园,就是大旱之年也舀之不尽,用之不竭。此泉曾被唐代“茶神”陆羽誉为“天下第四泉”。禹王殿后的庭院里,还有一株二米多高的大铁树,皮如赤龙鳞甲,叶似孔雀开屏,形态古朴俊丽,据说也是诸葛亮亲自种植的。

(来层林 王志琦 高应勤)


 〔民间文学〕 相传远古时代,巫峡翠屏峰青石洞中藏着十二条混江孽龙,它们经常钻出洞外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一天,西王母娘的么女瑶姬云游至巫山,忽见这十二条孽龙从青石洞中冲天而起,搅得天昏地暗,山崩水啸,黎民丧生,哀鸿遍野。瑶姬怒不可遏,拔下金钗,向狂龙刺去。只见一道金光,一声霹雳,把十二条孽龙劈成万段碎尸。不一会,乌云散尽,艳阳高照,朗朗睛天,无边无际。
 谁知,那些狂龙的残尸碎骨突然变了,有的成高山,有的成礁石,堆遍了三峡河谷,堵塞了江水通道。瑶姬想起了治水英雄大禹,立即驾起云头去寻。这时,大禹正在黄河治水,听说长江遭灾,提着开山斧赶来,率众开峡导流。
 但重重高山阻隔,累累礁石挡道,大禹虽九年如一日开峡不止,却大功难成。天上的土星见此情景,既感动又同情,于是变成一头大黄牛来到大禹身边。它强壮无比,勇猛顽强,用犄角奋力推进,顿时电闪雷鸣,山崩地裂,碎石横飞,很快推出四百里峡道,江水倾泻而出,直奔东海。峡江百姓欢呼雀跃,乘大船载二十四头肥猪顺江而下敬献大禹和神牛。哪知神牛功成之后,跃上高岩,隐入深山,仅岩壁上留下一个影像。大禹为找神牛,追上崖口化成了石人槽中的一丈巨石。年年岁岁,在上面等候神牛的出现,护卫百姓和过往船只的祥和平安。
 峡江百姓为纪念神牛助大禹开峡之功,将这一带风物皆以黄牛命名,如黄牛山、黄牛岩、黄牛峡、黄牛滩等等。春秋战国时,鲁班先师从四川运来楠木松柏,从燕京运来琉璃瓦,在这里建立了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黄牛庙。三国时,诸葛亮率师入蜀,见古庙破败不堪,遂主持重修,并写下了《黄牛庙记》。

(李强 整理)

黄陵庙

原名黄牛庙、黄牛灵应庙。在长江西陵峡中黄牛峡黄牛山麓,是西陵峡中著名古迹之一。相传始建于汉代,后毁。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名黄牛祠。现存庙宇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依次建造在逐级升高的台地之上,均为明、清时建筑。庙院前临汹涌大江,后倚高岩如屏,四周桔林掩映,气势宏伟,风光倚丽。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均有题黄陵庙诗。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下) > 民祀部 > 神廟 > 黄陵廟
黄陵廟  huánglíngmiào

座落於湖北宜昌城西黄牛巖下。廟祀禹王,古以黄陵代禹王,故稱。始建年代無考,初祀黄牛,故稱黄牛廟。後有增葺,改祀禹王,始稱今名。明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重修,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復修。主要建築有禹王殿、屈原殿、佛爺殿、戲臺、白骨塔等。廟存明清以來碑刻多方與千年鐵樹一株。參閲《史記·五帝本紀》、乾隆《大清一統志·宜昌府·祠廟》。

黄陵庙

黄陵庙

原名黄牛庙,自宋代欧阳修始称今名。位于西陵峡中黄牛峡,为长江三峡著名景点之一。据《宜昌府志》载,此庙乃春秋时为纪念神牛助禹开峡之功而建,三国诸葛亮重修,其后又多次重修。现存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建筑。禹王殿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重建,进深面阔各5间,高约15米,重檐九脊。檐下悬“玄功万古”匾额一方,相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题。山门、武侯祠为晚清建筑。庙内有铁树一株,传为诸葛亮手植。庙后有井一眼,传为诸葛亮凿就。历代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陆游等游此,均留有名诗佳篇。庙前临大江,后倚高岩,乘阁而眺,“无限烟波兴,凭高四望极”(清程际新《雨霁黄陵阁晚眺》),令人情移意远。

☚ 黄牛峡   3.秭归县 ☛
黄陵庙

黄陵庙

原名黄牛祠。在湖北省宜昌县黄牛峡内黄牛山麓。是“三峡”中西陵峡著名古迹之一。相传始建于汉,后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复建,名黄牛祠。宋欧阳修为令时,改庙为“黄陵”,供祀禹王像。明、清两代,时毁时建。历代名人如李白、白居易、欧阳修、黄庭坚、陆游等均曾游此,并留有名篇。现存庙宇有山门、禹王殿、屈原殿、佛爷殿和武侯祠等。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清代重修,面阔进深均为五间,高约15米,重檐歇山式,斗拱无昂。青瓦丹墙,体态庄重。上檐悬匾额“砥定江澜”,系慈禧太后所书。下檐悬“玄功万古”匾额,传为明藩惠王朱常润所题。殿内存有圭形石碑,刊《黄牛庙记》,相传系诸葛亮所撰。武侯祠在禹王殿右侧,建于清光绪末年,庙院前临大江,后倚高岩,气势雄伟。

☚ 静安寺   大邑地主庄园 ☛

《黄陵庙》huang ling miao

Temple of Huangling→李群玉 (Li Quny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2: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