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解毒汤清热剂之一。出自《外台秘要》。黄连45克、黄芩30克、黄柏30克、栀子45克。煎汤或研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马、牛150~240克;猪、羊30~45克。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热盛,凡身大热,甚至发斑, 或疮黄疔毒, 舌红口干, 苔黄, 脉数有力者均可应用。方中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火为主药;黄芩泻上焦火, 黄柏泻下焦火,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 并导其下行, 共为辅佐药。四药合用, 苦寒直折, 使火邪去而热毒解, 诸症可除。 本方为清热解毒的常用方和基础方。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在临证上有一定的抑菌消炎功效。很多清热解毒方都是由本方扩充演化而来。对于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痢疾、肺炎及各种急性炎症等属于火毒炽盛、津液尚未大伤者, 均可酌情使用。此外, 对疮黄疗毒,既可内服, 也可研末调敷患部。本方加石膏、淡豆豉、麻黄, 名三黄石膏汤(《外台秘要》), 功能表里双解, 主治表证未解, 里热已炽。本方加大黄, 名黄连解毒丸, 又名栀子金花丸(《宣明论方》), 功能润肠泻热, 主治肺胃热盛。此外, 《猪经大全》中治猪热狂张口出气症之方, 即本方加朱砂。本方药物大苦大寒, 易于化燥伤阴, 故热伤阴液者不宜使用。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黄连三两,黄柏、黄芩各二两,栀子十四枚。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泻火解毒。治三焦热盛,大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吐衄发斑,痈肿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方中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火; 黄芩泻上焦火; 黄柏泻下焦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使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可愈。实验研究:本方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并能抗溃疡、止泻、抑制肠蠕动、促小肠吸收,降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脑缺血、增加脑血流量以及镇痛、抗炎,还可降低中毒性肝炎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本方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二,但无方名。 黄连解毒汤rhizoma coptidis decoction for detoxification中兽医方剂名。出自《外台秘要》。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的汤剂。功效泻水解毒。主治三焦热盛,症见身热烦躁,甚则狂躁不安,皮肤发斑,口色鲜红,脉象洪数等;或治外科疮疡肿毒等。近世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以及急性炎症等属于火毒热盛者。 黄连解毒汤 《肘后方》卷二【组方药物】 黄连9克 黄柏 黄芩各6克 栀子14个 【制剂用法】 上药4味,用水1.2升,煎取400毫升,分3次服。 【主要功效】 清热泻火,解毒化湿。 【适应病证】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渴,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湿热黄疸;外科痈肿疔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者。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猪肉;阳虚者不宜。 【临床验证】 1.外科:(1)疔疮走黄(败血症、脓毒血症):以本方治疗20例。结果:全部治愈(《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9:23)。又有报告,以本方治疗脓毒症40例。结果:治愈38例,死亡2例(《中华医学杂志》1957,12:981)。(2)骨科手术后预防感染:以本方制为注射剂作为骨科手术后预防性治疗,观察50例。除2例改用抗生素外,其余48例无1例术后感染,切口均为Ⅰ期愈合,预防感染总有效率为96%(《湖北中医杂志》1981,4:30)。(3)脓疱疮:治疗31例。兼以外治,结果:全部治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3:19)。2内科:(1)泌尿系感染:以本方为主适当随症加减,治疗30例。结果:全部治愈(《湖北医学院学报》1983,2:88及《四川中医》1984,5 : 62)。另有报告以本方治疗急性肾盂炎30例。经3~6天全部治愈(《湖北中医杂志》1985,6:25)。(2)乙型脑炎:以本方加银花、板蓝根、甘草治疗56例。结果:痊愈51例,进步1例,死亡4例。治愈病例中平均退热天数为4.87天(《福建中医药》1960,6:7)。(3)脑血管病后遗症:以本方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及老年痴呆20例。有效率为70%。以长谷川简易智能检查表评价,服药前为8.8分,服药8周后上升为11,4分(《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3:59)。3.其他:急性乳腺炎、肺炎、胆囊炎、急性淋巴管炎等均有验案报道。 【方义分析】 此为泻火解毒之名方。主治三焦实热,邪火妄行。故以黄芩泻心、肺之火于上焦;黄连泻脾、胃之火于中焦;黄柏泻肝、肾之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并使从膀胱而出。盖阳盛则阴衰,火盛则水亏,故用大苦大寒之剂,抑阳而扶阴,泻其亢盛之火,而救其欲绝之水,实为良方。又,本方四者皆苦寒之品,寒能胜热,苦可化燥,故对湿热诸症(如湿热痢疾、湿温症、湿热黄疸等)皆可应用。 【实验研究】 1.抗菌:本方对多种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的抗菌作用尤为显著(《医方新解》1980,P.83)。又报告以本方水煎剂,在小鼠体内进行抗菌实验,按25克/公斤灌胃给药,对金葡球菌的抗菌作用与土霉素比较,无显著差异(《中成药研究》1986,12:39)。另一实验亦证实本方对金葡球菌有显著抗菌活性(《湖南中医杂志》1986,6:7)。2.解热、抗炎:本方对家兔和小鼠均有显著的退热作用,而去黄柏后退热作用更强。拆方研究,黄连、黄芩均有抗炎作用(《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1987,450)。3.降压:本方热水提取液大鼠实验,有明显降血压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2,6:7)。4.调整脑血流量:小鼠口服本方,经半导体自动显示仪证实,能使脑部血流量增加,特别是与记忆有密切关系的海马周围血流量增加率最大。局部脑梗塞小鼠给本方后2周,超声仪显示缺血范围内血流量增加,梗塞部位逐渐缩小,这与临床验证相符(《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4:57)。5.其他:实验表明,本方还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酶、利胆等功效。 【编者按语】 原书无方名,此据《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补。又,本方又名“火剂汤”(《症因脉治》卷上)、“三黄解毒汤”(《医学心悟》卷六)。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方。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组成。功用泻火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火毒,症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发斑;或湿热黄疸及外科痈疽疔毒,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出自《外台秘要》,由黄连9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组成。水煎服。有泻火解毒之功。主治三焦热盛,大热烦躁,错语不眠,口躁咽干,或吐衄发斑,以及痈肿疮毒,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若见瘀热发黄者,可酌加茵陈、大黄。本方常用于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肺炎等而见上述症状者。本方集苦寒之芩、连、柏及山栀子于一方,苦寒之性较强,易于化燥伤阴。脾胃虚寒及阴液被伤者慎用。 ☚ 犀角地黄汤 导赤散 ☛ 黄连解毒汤huánɡliánjiědútānɡ《外台秘要》引崔氏方。黄连三两, 黄柏、黄芩各二两, 栀子十四枚。水煎, 分两次服。功能泻火解毒。治三焦热盛, 症见大热烦狂、口燥咽干、错语不眠, 或吐衄发斑, 痈肿疔毒,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实验研究: 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并能降低中毒性肝炎小鼠的血清转氨酶。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本方系崔氏方,录自《外台秘要》卷一。《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门,早载此方,剂量服法均同,但未出方名。《景岳全书》易名解毒汤,《温热经纬》又名栀子金花汤。《宣明论方》又将本方药品为末,水泛为丸,称为大金花丸,《医方集解》又名三黄金花丸。《张氏医通》改为蜜丸,名金花丸。方由黄连三两,黄芩、黄柏各二两,栀子(擘)十四枚组成。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现用法为汤剂,水煎服;或为丸剂,上药共研细末,水泛成丸,如绿豆大,名黄连解毒丸,每日二至三次,每服3克至9克,白开水送下。功能泻火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之证,三焦热盛。症见大热烦躁,口躁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甚或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肿疔毒,小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本方所治之证皆属三焦火热壅盛为患。治宜泻火解毒。方中黄连为君药,以泻心胃之火于中焦;黄芩为臣药,以泻肺火于上焦;黄柏为佐药,泻肾火于下焦;栀子为使药,通泻三焦之火,导邪热从小便而出。四药合用,三焦之火邪去而热毒解,诸症自愈。崔氏说:“胃中有燥屎,令人错语,热盛亦令人错语,若便秘而错语者,宜服承气汤;通利而错语者,宜服黄连解热汤。”可知本方证的谵语,是由火热炽盛,内扰神明所致,故治法以清热泻火为主,无须承气之荡涤。本方与泻心汤均是泻火解毒、清湿热的方剂。但是,由于本方未用大黄,而用黄柏泻下焦湿热,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邪热从小便而出,与泻心汤用大黄,使邪热从大便而出,有所不同。因此,泻心汤多适用于胃肠积热,而本方更适用可下焦湿热。至于本方能治疗热病吐血、衄血,此与泻心汤的原理相同,是取其专泻邪热的作用。有关资料表明,本方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相当广泛,对多种细菌、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阿米巴原虫及滴虫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等的抗菌作用尤为显著。本方并有解热、抗炎作用,可缓和机体对病原体侵入产生的反应。还能增强白细胞及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加强机体的抗病力。此外,本方尚有利胆与抗肝损伤作用,故对肝胆疾病亦能获效。本方为苦寒泻火、清化湿热的代表方剂,临床运用以高热烦躁,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现临床上亦广泛用于急性肠炎、急性菌痢、中毒性消化不良、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病、败血症、脓毒血症、肺炎、慢性气管炎、急性盆腔炎、阑尾炎、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结膜炎,以及烧伤、丹毒、痈、疖等多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辨证属于火热邪毒壅盛三焦者。血热暴崩,肠热痔漏下血,以及热厥下后,热少退而未愈者亦可使用。本方诸药均属苦寒之品,易于化燥伤阴,只宜暂用,中病即止,非实热者不可轻投,阴虚火旺者忌服;本方用治痈疮疔毒,除内服外,亦可研末蜜调外敷。 大黄汤(张文仲方录自《外台秘要》卷三) 大黄半两,黄连(去毛)半两,黄柏半两,栀子(擘)半两。上四味切,以水八升,煮取六、七沸,纳豉一升,葱白七茎,煮取三升,分三服。功能泻火解毒。主治天行,若已五、六日,大便不解,头痛壮热,四肢烦疼,不得饮食。 二圣丸(《小儿药证直诀笺正》卷下) 川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各一两。为细末,将药末入猪胆内,汤煮熟,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汤饮下,量儿大小加减,频服无时。功能清热止泻。主治小儿腹泻时发时止,久不愈,羸瘦成疳。 栀子金花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栀子116克,黄连4.8克,黄芩192克,黄柏60克,大黄116克,金银花40克,知母40克,天花粉60克。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口服,一次9克,一日1次。功能清热,降火,解毒。主治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目赤咽痛,鼻衄,便秘。孕妇忌服。 ☚ 双解素注射液 人中黄丸 ☛ 000039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