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甲状腺肿物质
凡能干扰甲状腺激素的正常生物合成,而产生甲状腺肿的物质,称为致甲状腺肿物质。近年来发现者日益增多,已有千余种。此组物质主要抑制甲状腺及碘的有机化,从而使甲状腺不能合成和分泌足够的激素,使血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浓度降低,对垂体前叶的反馈抑制减弱,于是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增多,引起甲状腺肿。也可能由于此组物质增强了甲状腺对TSH的反应,引起甲状腺肿。这些甲状腺肿在组织学上滤泡细胞呈现增生,并增高成为柱状,并摺皱成乳突状,滤泡腔缩小,胶质减少,甚至消失。此种甲状腺肿的临床特征是,两侧对称,表面光滑或有小结节,质地软硬不等,一般摄取致甲状腺肿物质的时间越长,腺肿越硬。甲状腺功能大多正常或低下,取决于此组物质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程度和时间。停用后,甲状腺肿可缩小,如停用后甲状腺仍不缩小,则应使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可以治愈。但须给足量,能抑制TSH水平降至正常后才生效。列为致甲状腺肿物质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❶可诱发甲状腺肿,并在停止摄入后甲状腺肿可以恢复;
❷有明显的抗甲状腺作用;
❸甲状腺功能试验产生典型的变化。依据致甲状腺肿物质的特性可分为药物致甲状腺肿物质和自然界致甲状腺肿物质二类。
(1) 药物致甲状腺肿物质: 有些药物对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过量摄入能阻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而发生甲状腺肿。用于治疗甲状腺毒症的硫脲嘧啶类(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硫咪唑、他巴唑、甲亢平、过氯酸钾。治疗高血压的硫氰酸钾,治疗结核病的对氨柳酸、乙硫异烟胺,作为肾上腺抑制剂的氨基苯乙哌啶酮,用于治疗顽固性贫血的钴以及锂、甲基黄嘌呤、雷琐辛、磺胺类、磺酰脲、保太松、四环素、秋水仙素、硝酸盐等。孕妇因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而长期服用含碘药物,不仅导致成人碘化物甲状腺肿,而且碘易于透过胎盘,可致胎儿及出生婴儿甲状腺肿,称新生儿碘化物甲状腺肿,因为大量的碘化物使胎儿甲状腺摄入过多的碘,阻碍了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用碘治疗Graves病诱发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也观察到甲状腺肿大。
(2) 自然界致甲状腺肿物质: 一部分食物中含有致甲状腺肿物质,芸苔科植物,尤其是开十字花的草和属于芸苔科的植物——洋白菜、花椰菜、硬花甘蓝、芽洋白菜、无头甘蓝、大头莱、芜菁、芸香菜、芥子、撇兰等含有硫葡萄糖配糖体,分解生成至少两种类型的致甲状腺肿物质,首先,可以生成硫氰酸盐或异硫氰酸盐,它们抑制甲状腺摄取碘,另外,某些硫葡萄糖配糖体可以形成硫氧氮的杂环化合物或其他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抑制碘的有机结合,在硫葡萄糖配糖体中,知道最清楚的是甲状腺肿素元,该物质在肠道菌的作用下,或由于肠道的蠕动作用从植物中释放出葡萄糖配糖体酶,甲状腺肿素元发生水解,形成了具有致甲状腺肿作用的化合物——L-5-乙烯-2-硫氧氮五环。婴儿喂以大豆粉配制的奶后,可发生甲状腺肿,大豆饮食能妨碍肠道中由胆汁排泄的内源性甲状腺激素的重吸收,使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由粪中损耗。在非洲,有些地区居民食大量木薯,木薯根含有能生氰的葡萄糖配糖体,在体内水解生成氰化物并在体内转变成硫氰酸盐,后者抑制甲状腺摄取碘并致甲状腺肿。在印度食用含有硫葡萄糖配糖体的果仁,抑制碘的摄取和结合致甲状腺肿。日本北海道居民食取海藻类海产植物,碘摄入量过多,阻碍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而产生地方性碘化物甲状腺肿。世界上有些地方,乳牛饲料中含有硫氰酸盐及硫脲类物质,这些物质通过牛乳进入人体导致甲状腺肿。土壤、饮水中钙、氟、镁、锌等元素量的改变,对甲状腺肿的发生也起一定作用。如浙江省嘉善县某地,当时饮用的是石炭岩地层水,含钙量高,甲状腺肿的患病率高,后改用页岩地下水,其钙含量明显下降,含碘量不变,三年后复查,发现甲状腺肿患病率明显下降。说明该地区甲状腺肿的发生与水中的含钙量有关。世界上有些地区甲状腺肿的发生与饮水被细菌污染有关,可能由于细菌的毒素作用于甲状腺而致甲状腺肿,因有人从产气荚膜杆菌中曾分离出一种强大的刺激甲状腺的物质。也有人认为是污染的细菌消耗碘质或妨碍碘的吸收所致。有些甲状腺肿流行区水源分析发现与饮水有关,饮水来自井或河流,含有机硫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抗甲状腺活性。有些地区的地质为水成岩、页岩、片岩富于有机物,水硬度大,妨碍碘在肠道内吸收而导致甲状腺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