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黄庭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幼年颖悟强记,读书数过即能背诵,被人称为“一日千里之才”。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二十二岁考取进士。作过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尉、太和(今江西太和县)知县等官。哲宗即位被召回京,任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1086年)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病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县)。黄庭坚有多方面才能。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鉴赏古书画的水平也很高。散文、古赋学西汉,法度严谨。长于作诗,风格独特,是江西诗派创始人。词也有名。他很仰慕苏轼的才华,把苏轼看成师辈,苏轼也很看重他。他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三人游学于苏轼之门,被时人称为“苏门四学士”。黄主要成就在诗,当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宗苏、宗黄,成为宋诗的两大派别。他的诗求奇求异,提倡步趋古人,注重形式,讲求诗法,搜寻旧典,主张“无一字无来历”,追求奇险硬涩的风格,形成了模拟、剽窃的风气,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他重视诗歌技巧,勤苦锻炼,有其独到之处。也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诗作。著有《山谷集》。自选其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11

(词)宋·黄庭坚

黄金捍拨春风手,帘幕重重音韵透。

梅花破萼便回春,似有黄鹂鸣翠柳。

晓妆未惬梅添就,玉笋捧杯离钿袖。

会拼千日笑尊前,他日相思空损寿。

(词)宋·黄庭坚

黔中士女游晴昼。

花信轻寒罗绮透。

争寻穿石道宜男,更买江鱼双贯柳。

竹枝歌好移船就。

依倚风光垂翠袖。

满倾芦酒指摩围,相守与郎如许寿。

(词)宋·黄庭坚

序:庾元镇四十兄,庭坚四十年翰墨故人。庭坚假守当涂,元镇穷,不出入州县。席上作乐府长句劝酒

庾郎三九常安乐。

使有万钱无处著。

徐熙小鸭水边花,明月清风都占却。

朱颜老尽心如昨。

万事休休休莫莫。

樽前见在不饶人,欧舞梅歌君更酌。

(词)宋·黄庭坚

翰林本是神仙谪。

落帽风流倾坐席。

座中还有赏音人,能岸乌纱倾大白。

江山依旧云横碧。

昨日主人今日客。

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词)宋·黄庭坚

新年何许春光漏。

小院闭门风日透。

酥花入座颇欺梅,雪絮因风全是柳。

使君落笔春词就。

应唤歌檀催舞袖。

得开眉处且开眉,人世可能金石寿。

(词)宋·黄庭坚

风开水面鱼纹皱。

暖入草心犀点透。

乍看晴日弄柔条,忆得章台人姓柳。

心情老大痴成就。

不复淋浪沾翠袖。

早梅献笑尚窥邻,小蜜窃香如遗寿。

(词)宋·黄庭坚

东君未试雷霆手。

洒雪开春春锁透。

帝台应点万年枝,穷巷偏欺三径柳。

峰排群玉森相就。

中有摩围为领袖。

凝香窗下与谁看,一曲琵琶千万寿。

(词)宋·黄庭坚

可怜翡翠随鸡走。

学绾双鬟年纪小。

见来行待恶怜伊,心性娇痴空解笑。

红蕖照映霜林表。

杨柳舞腰风袅袅。

衾馀枕剩尽相容,只是老人难再少。

(词)宋·黄庭坚

凌歊台上青青麦。

姑熟堂前馀翰墨。

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

昨日主人今日客。

谁分宾主强惺惺,问取矶头新妇石。

(词)宋·黄庭坚

青壶乃似壶中谪。

万象光辉森宴席。

红尘闹处便休休,不是个中无皂白。

歌烦舞倦朱成碧。

春草池塘凌谢客。

共君商略老生涯,归种玉田秧白石。

(词)宋·黄庭坚

少年得意从军乐。

晚岁天教闲处著。

功名富贵久寒灰,翰墨文章新讳却。

是非不用分今昨。

云月孤高公也莫。

喜欢为地醉为乡,饮客不来但自酌。


13

(词)宋·黄庭坚

序:距施州二十里,张仲谋遣骑相迎,因送所和乐府来,且约近郊相见,复用前韵

先往使君那里。千骑尘中依约是。

拂我眉头。无处重寻庾信愁。

山云瀰漫。夹道旌旗联复断。

万事茫茫。分付澄波与烂肠。

(词)宋·黄庭坚

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

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

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

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词)宋·黄庭坚

常年夜雨。头白相依无去住。

儿女成围。欢笑樽前月照之。

阿连高秀。千万里来忠孝有。

岂谓无衣。岁晚先寒要弟知。

(词)宋·黄庭坚

诗翁才刃。曾陷文场貔虎阵。

谁敢当哉。况是焚舟决胜来。

三巴春杪。客馆梦回风雨晓。

胸次峥嵘。欲共涛头赤甲平。

(词)宋·黄庭坚

襄王梦里。草绿烟深何处是。

宋玉台头。暮雨朝云几许愁。

飞花漫漫。不管羁人肠欲断。

春水茫茫。欲度南陵更断肠。

(词)宋·黄庭坚

馀寒争令。雪共腊梅相照影。

昨夜东风。已出耕牛劝岁功。

阴云羃羃。近觉去天无几尺。

休恨春迟。桃李梢头次第知。

(词)宋·黄庭坚

丙子仲秋黔守席上,客有举岑嘉州中秋诗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因戏作

举头无语。家在月明生处住。

拟上摩围。最上峰头试望之。

偏怜络秀。苦淡同甘谁更有。

想见牵衣。月到愁边总不知。

(词)宋·黄庭坚

苍崖万仞。下有奔雷千百阵。

自古危哉。谁遣西园漝么来。

猿啼云杪。破梦一声巫峡晓。

苦唤愁生。不是西园作么平。

(词)宋·黄庭坚

月中笑语。万里同依光景住。

天水相围。相见无因梦见之。

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

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词)宋·黄庭坚

巫山古县。老杜淹留情始见。

拨闷题诗。千古神交世不知。

云阳台下。更值清明风雨夜。

知道愁辛。果是当时作赋人。

(词)宋·黄庭坚

终宵忘寐。好事如何犹尚未。

子细沉吟。珠泪盈盈湿袖襟。

与君别也。愿在郎心莫暂舍。

记取盟言。闻早回程却再圆。

(词)宋·黄庭坚

序:丙子仲秋,奉陪黔阳曹使君伯达玩月,作减字木兰花,兼简施州张使君仲谋

中秋多雨。常是樽罍狼藉去。

今夜云开。须道姮娥得得来。

不知云外。还有清光同此会。

笛在层楼。声彻摩围顶上头。

(词)宋·黄庭坚

浓云骤雨。巫峡有情来又去。

今夜天开。不与姮娥作伴来。

清光无外。白发老人心自会。

何处歌楼。贪看冰轮不转头。


1

(词)宋·黄庭坚

谁道秋来烟景素。

任游人不顾。

一番时态一番新,到得意、皆欢慕。

紫萸黄菊繁华处。

对风庭月露。

愁来即便去寻芳,更作甚、悲秋赋。


1

(词)宋·黄庭坚

总领神仙侣。

齐到青云歧路。

丹禁风微,咫尺谛闻天语。

尽荣遇。

看即如龙变化,一掷灵梭风雨。

真游处。

上苑寻春去。

芳草芊芊迎步。

几曲笙歌,樱桃艳里欢聚。

瑶觞举。

回祝尧龄万万,端的君恩难负。


1

(词)宋·黄庭坚

见晚情如旧,交疏分已深。

舞时歌处动人心。

烟水数年魂梦,无处可追寻。

昨夜灯前见,重题汉上襟。

便愁云雨又难寻。

晓也星稀,晓也月西沈。

晓也雁行低度,不曾寄芳音。


1

(词)宋·黄庭坚

天气把人僝僽。

落絮游丝时候。

茶饭可曾炊,镜中赢得销瘦。

生受。

生受。

更被养娘催绣。


1

(词)宋·黄庭坚

四时美景,正年少赏心,频启东阁。

芳酒载盈车,喜朋侣簪合。

杯觞交飞劝酬献,正酣饮、醉主公陈榻。

坐来争奈,玉山未颓,兴寻巫峡。

歌阑旋烧绛蜡。

况漏转铜壶,烟断香鸭。

犹整醉中花,借纤手重插。

相将扶上,金鞍騕袅,碾春焙、愿少延欢洽。

未须归去,重寻艳歌,更留时霎。


1

(词)宋·黄庭坚

归去来。

归去来。

携手旧山归去来。

有人共、月对尊罍。

横一琴,甚处不逍遥自在。

闲世界。

无利害。

何必向、世间甘幻爱。

与君钓、晚烟寒濑。

蒸白鱼稻饭,溪童供笋菜。


1

(词)宋·黄庭坚

梅凋粉,柳摇金。

微雨轻风敛陌尘。

厚约深盟何处诉,除非重见那人人。


1

(词)宋·黄庭坚

得意许多时。

长醉赏、月影花枝。

暴风狂雨年年有,金笼锁定,莺雏燕友,不被鸡欺。

红旆转逶迤。

悔无计、千里追随。

再来应绾泸南印,而今目下,恓惶怎向,日永春迟。


1

(词)宋·黄庭坚

夜深记得临岐语。

说花时、归来去。

教人每日思量,到处与谁分付。

其奈冤家无定据。

约云朝、又还雨暮。

将泪入鸳衾,总不成行步。

元来也解知思虑。

一封书、深相许。

情知玉帐堪欢,为向金门进取。

直待腰金拖紫后,有夫人、县君相与。

争奈会分疏,没嫌伊门路。


1

(词)宋·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1

(词)宋·黄庭坚

序:勾尉有所眄,为太守所猜。兼此生有所爱,住马湖。马湖出丁香核荔枝,常以遗生。故戏及之

自见来,虚过却、好时好日。

这訑尿粘腻得处煞是律。

据眼前言定,也有十分七八。

冤我无心除告佛。

管人闲底,且放我快活。

冔便索别茶祗待,又怎不遇偎花映月。

且与一班半点,只怕你没丁香核。


1

(词)宋·黄庭坚

碧天露洗春容净。淡月晓收残晕。

花上密烟飘尽。花底莺声嫩。

云归楚峡厌厌困。两点遥山新恨。

和泪暗弹红粉。生怕人来问。


1

(词)宋·黄庭坚

虫儿真个忒灵利。

恼乱得、道人眼起。

醉归来、恰似出桃源,但目送、落花流水。

何妨随我归云际。

共作个、住山活计。

照清溪,匀粉面,插山花,也须胜、风尘气味。


1

(词)宋·黄庭坚

心情老懒。

对歌对舞,犹是当时眼。

巧笑靓妆,近我衰容华鬓。

似扶著、卖卜算。

思量好个当年见。

催酒催更,只怕归期短。

饮散灯稀,背锁落花深院。

好杀人、天不管。


1

(词)宋·黄庭坚

环滁皆山也。

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

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

翁之乐也。

得之心、寓之酒也。

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

游也。

山肴野蓛,酒冽泉香,沸觥筹也。

太守醉也。

諠哗众宾欢也。

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

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1

(词)宋·黄庭坚

阆苑归来,因醉上、瑶台第一层。

洞天深处,年年不夜,日日长春。

万花妆烂锦,散异香,馥郁留人。

便乘兴,命玉龙吟笛,彩凤吹笙。

身轻。

先逢瑞景,众中先识董双成。

佩环声丽,舞腰袅袅,浓艳腾腾。

翠屏金缕枕,绣被软,梦冷槐清。

乐蓬瀛。

愿南山同寿,北斗齐龄。


1

(词)宋·黄庭坚

江南一雁横秋水。

叹咫尺、断行千里。

回纹机上字纵横,欲寄远、凭谁是。

谢客池塘春都未。

微微动、短墙桃李。

半阴才暖却清寒,是瘦损、人天气。


1

(词)宋·黄庭坚

夜永兰堂醺饮,半倚颓玉。

烂熳坠钿堕履,是醉时风景,花暗烛残,欢意未阑,舞燕歌珠成断续。

催茗饮、旋煮寒泉,露井瓶窦响飞瀑。

纤指缓、连环动触。

渐泛起、满瓯银粟。

香引春风在手,似粤岭闽溪,初采盈掬。

暗想当时,探春连云寻篁竹。

怎归得,鬓将老,付与杯中绿。


1

(词)宋·黄庭坚

诗曰:海上神仙字太真、昭阳殿里称心人。犹思一曲霓裳舞,散作中原胡马尘。方士归来说风度。梨花一枝春带雨。分钗半钿愁杀人,上皇倚阑独无语。

无语。

恨如许。

方士归时肠断处。

梨花一枝春带雨。

半钿分钗亲付。

天长地久相思苦。

渺渺鲸波无路。


1

(词)宋·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馀生今已矣。


1

(词)宋·黄庭坚

脱霜披茜初登第。

名高得意。

樱桃荣宴玉墀游,领群仙行缀。

佳人何事。

轻相戏道,得之何济。

君家声誉古无双,且均平居二。


1

(词)宋·黄庭坚

春意渐归芳草。

故国佳人,千里信沈音杳。

雨润烟光,晚景澄明,极目危栏斜照。

梦当年少。

对樽前、上客邹枚,小鬟燕赵。

共舞雪歌尘,醉里谈笑。

花色枝枝争好。

鬓丝年年渐老。

如今遇风景,空瘦损、向谁道。

东君幸赐与,天幕翠遮红绕。

休休,醉乡歧路,华胥蓬岛。


1

(词)宋·黄庭坚

政乐中和,夷夏宴喜,官梅乍传消息。

待作新年欢计,断送春色。

桃李成阴,甘棠少讼,又移旌戟。

念画楼朱阁,风流高会,顿冷谈席。

西州纵有,舞裙歌板,谁共茗邀棋敌。

归来未得,先沾离袖,管弦催滴。

乐事赏心易散,良辰美景难得。

会须醉倒,玉山扶起,更倾春碧。


2

(词)宋·黄庭坚

世间好事。

恰恁厮当对。

乍夜永,凉天气。

雨稀帘外滴,香篆盘中字。

长入梦,如今见也分明是。

欢极娇无力,玉软花欹坠。

钗罥袖,云堆臂。

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

奴奴睡,奴奴睡也奴奴睡。

(词)宋·黄庭坚

序:少游得谪,尝梦中作词云:“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竟以元符庚辰,死于藤州光华亭上。崇宁甲申,庭坚窜宜州,道过衡阳。览其遗墨,始追和其千秋岁词

苑边花外(一作江头苑外)。

记得(一作常记)同朝退。

飞骑轧,鸣珂碎。

齐歌(一作讴)云绕扇,赵舞风回带。

严鼓断,杯盘狼藉(一作藉草)犹相对。

洒泪谁能会。

醉卧藤阴盖。

人已去,词空在。

兔园高宴悄,虎观英游改。

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沈海。


2

(词)宋·黄庭坚

对景惹起愁闷。

染相思、病成方寸。

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倖。

斗顿恁、少喜多嗔。

合下休传音问。

你有我、我无你分。

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

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词)宋·黄庭坚

心里人人,暂不见、霎时难过。

天生你要憔悴我。

把心头从前鬼,著手摩挲。

抖擞了、百病销磨。

见说那厮脾鳖热。

大不成我便与拆破。

待来时、鬲上与厮噷则个。

温存著、且教推磨。


2

(词)宋·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攲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一作刘潜诗)
(词)宋·黄庭坚

落日塞垣路,风劲戛貂裘。

翩翩数骑闲猎,深入黑山头。

极目平沙千里,惟见雕弓白羽,铁面骇骅骝。

隐隐望青冢,特地起闲愁。

汉天子,方鼎盛,四百州。

玉颜皓齿,深锁三十六宫秋。

堂有经纶贤相,边有纵横谋将,不作翠蛾羞。

戎虏和乐也,圣主永无忧。


2

(词)宋·黄庭坚

新来曾被眼奚搐。

不甘伏。

怎拘束。

似梦还真,烦乱损心曲。

见面暂时还不见,看不足、惜不足。

不成欢笑不成哭。

戏人目。

远山蹙。

有分看伊,无分共伊宿。

一贯一文跷十贯,千不足、万不足。

(词)宋·黄庭坚

画堂高会酒阑珊。

倚栏干。

霎时间。

千里关山,常恨见伊难。

及至而今相见了,依旧似、隔关山。

倩人传语问平安。

省愁烦。

泪休弹。

哭损眼儿,不似旧时单。

寻得石榴双叶子,凭寄与、插云鬖。


2

(词)宋·黄庭坚

东堂西畔有池塘。

使君棐几明窗。

日西人吏散东廊。

蒲苇送清凉。

翠管细通岩溜,小峰重叠山光。

近池催置琵琶床。

衣带水风香。

(词)宋·黄庭坚

摩围小隐枕蛮江。

蛛丝闲锁晴窗。

水风山影上修廊。

不到晚来凉。

相伴蝶穿花径,独飞鸥舞溪光。

不因送客下绳床。

添火炷炉香。


2

(词)宋·黄庭坚

朱楼彩舫,浮瓜沈李,报答风光有处。

一年尊酒暂时同,别泪作、人间晓雨。

鸳鸯机综,能令侬巧,也待乘槎仙去。

若逢海上白头翁,共一访、痴牛騃女。

(词)宋·黄庭坚

八年不见,清都绛阙,望河汉、溶溶漾漾。

年年牛女恨风波,算此事、人间天上。

野麋丰草,江鸥远水,老去惟便疏放。

百钱端欲问君平,早晚具、归田小舫。


3

(词)宋·黄庭坚

一笑千金。

越样情深。

曾共结、合欢罗带,终愿效、比翼纹禽。

许多时,灵利惺惺,蓦地昏沉。

自从官不容针。

直至而今。

你共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

记携手,小院回廊,月影花阴。

(词)宋·黄庭坚

巧笑眉颦。

行步精神。

隐隐似、朝云行雨,弓弓样、罗袜生尘。

尊前见,玉槛雕笼,堪爱难亲。

自言家住天津。

生小从人。

恐舞罢、随风飞去,顾阿母、教窣珠裙。

从今去,唯愿银缸,莫照离尊。

(词)宋·黄庭坚

秋水遥岑。

妆淡情深。

尽道教、心坚穿石,更说甚、官不容针。

霎时间,雨散云归,无处追寻。

小楼朱阁沉沉。

一笑千金。

你共人、女边著子,争知我、门里挑心。

最难忘,小院回廊,月影花阴。


3

(词)宋·黄庭坚

引调得、甚今日心肠不恋家。

宁宁地、思量他,思量他。

两情各自肯,甚忙咱。

意思里、莫是赚人唦。

噷奴真个𠵨、共人𠵨。

(词)宋·黄庭坚

暮雨濛阶砌。

漏渐移、转添寂寞,点点心如碎。

怨你又恋你。

恨你惜你。

毕竟教人怎生是。

前欢算未已。

奈何如今愁无计。

为伊聪俊,销得人憔悴。

这里诮睡里。

梦里心里。

一向无言但垂泪。

(词)宋·黄庭坚

对景还销瘦。

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

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

看承幸厮勾。

又是尊前眉峰皱。

是人惊怪,冤我忒撋就。

拼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


3

(词)宋·黄庭坚

鸣鸠乳燕春闲暇。

化作绿阴槐夏。

寿酒舞红裳,睡鸭飘香麝。

醉此洛阳人,佐郡深儒雅。

况坐上、玉麟金马。

更莫问、莺老花谢。

万里相依,千金为寿,未厌玉烛传清夜。

不醉欲言归,笑杀高阳社。

(词)宋·黄庭坚

薄妆小靥闲情素。

抱著琵琶凝伫。

慢捻复轻拢,切切如私语。

转拨割朱弦,一段惊沙去。

万里嫁、乌孙公主。

对易水、明妃不渡。

泪粉行行,红颜片片,指下花落狂风雨。

借问本师谁,敛拨当心住。

(词)宋·黄庭坚

银烛生花如红豆。

占好事、而今有。

人醉曲屏深,借宝瑟、轻招手。

一阵白蘋风,故灭烛、教相就。

花带雨、冰肌香透。

恨啼乌、辘轳声晓。

岸柳微凉吹残酒。

断肠时、至今依旧。

镜中消瘦。

那人知后。

怕夯你来僝僽。


3

(词)宋·黄庭坚

一叶扁舟卷画帘。

老妻学饮伴清谈。

人传诗句满江南。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

杜鹃声乱水如环。

(词)宋·黄庭坚

新妇滩头眉黛愁。

女儿浦口眼波秋。

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

斜风吹雨转船头。

(词)宋·黄庭坚

飞鹊台前晕翠蛾。

千金新买帝青螺。

最难如意为情多。

几处泪痕留醉袖,一春愁思近横波。

远山低尽不成歌。


3

(词)宋·黄庭坚

几日无书,举头欲问西来燕。

世情梦幻。

复作如斯观。

自叹人生,分合常相半。

戎虽远。

念中相见。

不托鱼和雁。

(词)宋·黄庭坚

序:重九日寄怀嗣直弟,时再(按“再”字疑是“在”字之误)在涪陵。用东坡馀九日点绛唇旧韵

浊酒黄花,画檐十日无秋燕。

梦中相见。

起作南柯观。

镜里朱颜,又减年时半。

江山远。

登高人健。

应问西来雁。

(词)宋·黄庭坚

罗带双垂,妙香长恁携纤手。

半妆红豆。

各自相思瘦。

闻道伊家,终日眉儿皱。

不能勾。

泪珠轻溜。

裛损揉蓝袖。


3

(词)宋·黄庭坚

小院一枝梅。

冲破晓寒开。

晚到芳园游戏,满袖带香回。

玉酒覆银杯。

尽醉去、犹待重来。

东邻何事,惊吹怨笛,雪片成堆。

(词)宋·黄庭坚

粉泪一行行。

啼破晓来妆。

懒系酥胸罗带,羞见绣鸳鸯。

拟待不思量。

怎奈向、目下恓惶。

假饶来后,教人见了,却去何妨。

(词)宋·黄庭坚

春去几时还。

问桃李无言。

燕子归栖风劲,梨雪乱西园。

唯有月婵娟。

似人人、难近如天。

愿教清影常相见,更乞取团圆。


3

(词)宋·黄庭坚

序: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戏效荆公作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著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词)宋·黄庭坚

轻风袅断沈烟炷。霏微尽日寒塘雨。

残绣没心情。鸟啼花外声。

离愁难自制。年少乖盟誓。

寂寞掩朱门。罗衣空泪痕。

(词)宋·黄庭坚

细腰宫外清明雨。云阳台上烟如缕。

云雨暗巫山。流人殊未还。

阿谁知此意。解遣双壶至。

不是白头新。周郎旧可人。


4

(词)宋·黄庭坚

诗有渊明语,歌无子夜声。

论文思见老弥明。

坐想罗浮山下、羽衣轻。

何处黔中郡,遥知隔晚晴。

雨馀风急断虹横。

应梦池塘春草、若为情。

(词)宋·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

玉人邀我少留行。

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

别时不似见时情。

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词)宋·黄庭坚

序:东坡过楚州,见净慈法师,作南歌子。用其韵赠郭诗翁二首

郭泰曾名我,刘翁复见谁。

入廛还作和罗槌。

特地干戈相待、使人疑。

秋浦横波眼,春窗远岫眉。

补陀岩畔夕阳迟。

何似金沙滩上、放憨时。

(词)宋·黄庭坚

万里沧江月,波清说向谁。

顶门须更下金槌。

只恐风惊草动、又生疑。

金雁斜妆颊,青螺浅画眉。

庖丁有底下刀迟。

直要人牛无际、是休时。


4

(词)宋·黄庭坚

歌罢酒阑时,潇洒座中风色。

主礼到君须尽,奈宾朋南北。

暂时分散总寻常,难堪久离拆。

不似建溪春草,解留连佳客。

(词)宋·黄庭坚

一弄醒心弦,情在两山斜叠。

弹到古人愁处,有真珠承睫。

使君来去本无心,休泪界红颊。

自恨老来憎酒,负十分金叶。

(词)宋·黄庭坚

潇洒荐冰盘,满座暗惊香集。

久后一般风味,问几人知得。

画堂饮散已归来,清润转更惜。

留取酒醒时候,助茗瓯春色。

(词)宋·黄庭坚

不见片时霎,魂梦镇相随著。

因甚近新无据,误窃香深约。

思量模样忔憎儿,恶又怎生恶。

终待共伊相见,与佯佯奚落。


5

(词)宋·黄庭坚

黄菊满东篱。

与客携壶上翠微。

已是有花兼有酒,良期。

不用登临恨落晖。

满酌不须辞。

莫待无花空折枝。

寂寞酒醒人散后,堪悲。

节去蜂愁蝶不知。

(词)宋·黄庭坚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簪花不解愁。

(词)宋·黄庭坚

今年重九,知命已向成都,感之,次韵

招唤欲千回。

暂得尊前笑口开。

万水千山还么去,悠哉。

酒面黄花欲醉谁。

顾影又徘徊。

立到斜风细雨吹。

见我未衰容易去,还来。

不道年年即渐衰。

(词)宋·黄庭坚

序:重阳日寄怀永康彭道微使君,用坡旧韵

卧稻雨馀收。

处处游人簇远洲。

白发又扶红袖醉,戎州。

乱折黄花插满头。

青眼想风流。

画出西楼一帧秋。

还把去年欢意舞,梁州。

塞雁西来特地愁。

(词)宋·黄庭坚

未报贾船回。

三径荒锄菊卧开。

想得邻船霜笛罢,沾衣。

不为涪翁更为谁。

风力袅萸枝。

酒面红鳞惬细吹。

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颓。

却向人间耐盛衰。


5

(词)宋·黄庭坚

鸳鸯翡翠,小小思珍偶。

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娉娉袅袅,恰近十三馀,春未透。

花枝瘦。

正是愁时候。

寻花载酒。

肯落谁人后。

只恐远归来,绿成阴、青梅如豆。

心期得处,每自不由人,长亭柳。

君知否。

千里犹回首。

(词)宋·黄庭坚

山围江暮。

天镜开晴絮。

斜影过梨花,照文星、老人星聚。

清樽一笑,欢甚却成愁,别时襟,馀点点,疑是高唐雨。

无人知处。

梦里云归路。

回雁晓风清,雁不来、啼鸦无数。

心情老懒,尤物解宜人,春尽也,有南风,好便回帆去。

(词)宋·黄庭坚

朝来风日,陡觉春衫便。

翠柳艳明眉,戏秋千、谁家倩盼。

烟匀露洗,草色媚横塘,平沙软。

雕轮转。

行乐闻弦管。

追思年少,走马寻芳伴。

一醉几缠头,过扬州、珠帘尽卷。

而今老矣,花似雾中看,欢喜浅。

天涯远。

信马归来晚。

(词)宋·黄庭坚

山明水秀,尽属诗人道。

应是五陵儿,见衰翁、孤吟绝倒。

一觞一咏,潇洒寄高闲,松月下,竹风间,试想为襟抱。

玉关遥指,万里天衢杳。

笔阵扫秋风,泻珠玑、琅琅皎皎。

卧龙智略,三诏佐升平,烟塞事,玉堂心,频把菱花照。

(词)宋·黄庭坚

稠花乱蕊,到处撩人醉。

林下有孤芳,不匆匆、成蹊桃李。

今年风雨,莫送断肠红,斜枝倚。

风尘里。

不带风风气。

微嗔又喜。

约略知春味。

江上一帆愁,梦犹寻、歌梁舞地。

如今对酒,不似那回时,书谩写,梦来空,只有相思是。


6

(词)宋·黄庭坚

黄花当户。

已觉秋容暮。

云梦南州逢笑语。

心在歌边舞处。

使君一笑眉开。

新晴照酒尊来。

且乐尊前见在,休思走马章台。

(词)宋·黄庭坚

冰堂酒好。

只恨银杯小。

新作金荷工献巧。

图要连台拗倒。

采莲一曲清歌。

急檀催卷金荷。

醉里香飘睡鸭,更惊罗袜凌波。

(词)宋·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宋·黄庭坚

乍晴秋好。

黄菊欹乌帽。

不见清谈人绝倒。

更忆添丁小小。

蜀娘谩点花酥。

酒槽空滴真珠。

兄弟四人别住,他年同插茱萸。

(词)宋·黄庭坚

休推小户。

看即风光暮。

萸粉菊英浮碗醑。

报答风光有处。

几回笑口能开。

少年不肯重来。

借问牛山戏马,今为谁姓池台。

(词)宋·黄庭坚

舞鬟娟好。

白发黄花帽。

醉任傍观嘲潦倒。

扶老偏宜年小。

舞回脸玉胸酥。

缠头一斛明珠。

日日梁州薄媚,年年金菊茱萸。


6

(词)宋·黄庭坚

百丈峰头开古镜。

马驹踏杀重苏醒。

接得古灵心眼净。

光炯炯。

归来藏在袈裟影。

好个佛堂佛不圣。

祖师沉醉犹看镜。

却与斩新提祖令。

方猛省。

无声三昧天皇饼。

(词)宋·黄庭坚

三十年来无孔窍。

几回得眼还迷照。

一见桃花参学了。

呈法要。

无弦琴上单于调。

摘叶寻枝虚半老。

拈花特地重年少。

今后水云人欲晓。

非玄妙。

灵云合破桃花笑。

(词)宋·黄庭坚

忆昔药山生一虎。

华亭船上寻人渡。

散却夹山拈坐具。

呈见处。

繁驴橛上合头语。

千户垂丝君看取。

离钩三寸无生路。

蓦口一桡亲子父,犹回顾。

瞎驴丧我儿孙去。

(词)宋·黄庭坚

序:余尝戏作诗云:“大葫芦挈小葫芦。恼乱檀那得便沽。每到夜深人静后,小葫芦入大葫芦。”又云:“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一住金仙宅,一住黄公垆。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或请以此意倚声律作词,使人歌之,为作渔家傲

踏破草鞋参到了。

等闲拾得衣中宝。

遇酒逢花须一笑。

长年少。

俗人不用嗔贫道。

何处青旗誇酒好。

醉乡路上多芳草。

提著葫芦行未到。

风落帽。

葫芦却缠葫芦倒。

(词)宋·黄庭坚

荡漾生涯身已老。

短蓑箬笠扁舟小。

深入水云人不到。

吟复笑。

一轮明月长相照。

谁谓阿师来问道。

一桡直与传心要。

船子踏翻才是了。

波渺渺。

长鲸万古无人钓。

(词)宋·黄庭坚

序:江宁江口阻风,戏效宝宁勇禅师作古渔家傲。王环中云:庐山中人颇欲得之。试思索,始记四篇

万水千山来此土。

本提心印传梁武。

对朕者谁浑不顾。

成死语。

江头暗折长芦渡。

面壁九年看二祖。

一花五叶亲分付。

只履提归葱岭去。

君知否。

分明忘却来时路。


6

(词)宋·黄庭坚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

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

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相如,方病酒,银瓶蟹眼,波怒涛翻。

为扶起,尊前醉玉颓山。

饮罢风生两腋,醒魂到、明月轮边。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词)宋·黄庭坚

明眼空青,忘忧萱草,翠玉闲淡梳妆。

小来歌舞,长是倚风光。

我已逍遥物外,人冤道、别有思量。

难忘处,良辰美景,襟袖有馀香。

鸳鸯。

头白早,多情易感,红蓼池塘。

又须得,尊前席上成双。

些子风流罪过,都说与、明月空床。

难拘管,朝云暮雨,分付楚襄王。

(词)宋·黄庭坚

初绾云鬟,才胜罗绮,便嫌柳陌花街。

占春才子,容易托行媒。

其奈风情债负,烟花部、不免差排。

刘郎恨,桃花片片,随水染尘埃。

风流,贤太守,能笼翠羽,宜醉金钗。

且留取垂杨,掩映厅阶。

直待朱轓去后,从伊便、窄袜弓鞋。

知恩否,朝云暮雨,还向梦中来。

(一作秦观诗)
(词)宋·黄庭坚

北苑春风(一作研膏),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一作香泉)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一作晓妆残)。

(词)宋·黄庭坚

风力驱寒,云容呈瑞,晓来到处花飞。

遍装琼树,春意到南枝。

便是渔蓑旧画,纶竿重、横玉低垂。

今宵里,香闺邃馆,幽赏事偏宜。

风流,金马客,歌鬟醉拥,乌帽斜攲。

问人间何处,鹏运天池。

且共周郎按曲,音微误、首已先回。

同心事,丹山路稳,长伴彩鸾归。

(词)宋·黄庭坚

修水浓青,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

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蘋。

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

堪听。

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

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

重开宴,瑶池雪沁,山露佛头青。


6

(词)宋·黄庭坚

老夫既戒酒不饮,遇宴集,独醒其傍。

(词)宋·黄庭坚

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

已醺浮蚁嫩鹅黄。

想见翻成雪浪。

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无因更发次公狂。

甘露来从仙掌。

(词)宋·黄庭坚

断送一生惟有,破除万事无过。

远山横黛蘸秋波。

不饮旁人笑我。

花病等闲瘦弱,春愁没处遮拦。

杯行到手莫留残。

不道月斜人散。

(词)宋·黄庭坚

序:崇宁甲申,遇惠洪上人于湘中。洪作长短句见赠云:“大厦吞风吐月,小舟坐水眠空。雾窗春色翠如葱。睡起云涛正拥。往事回头笑处,此生弹指声中。玉笺佳句敏惊鸿。闻道衡阳价重。”次韵酬之。时余方谪宜阳,而洪归分宁龙安

月侧金盆堕水,雁回醉墨书空。

君诗秀色雨园葱。

想见衲衣寒拥。

蚁穴梦魂人世,杨花踪迹风中。

莫将社燕等秋鸿。

处处春山翠重。

(词)宋·黄庭坚

宋玉短墙东畔,桃源落日西斜。

浓妆下著绣帘遮。

鼓笛相催清夜。

转眄惊翻长袖,低徊细踏红靴。

舞馀犹颤满头花。

娇学男儿拜谢。

(词)宋·黄庭坚

细细风清撼竹,迟迟日暖开花。

香帏深卧醉人家。

媚语娇声娅姹。

姹娅声娇语媚,家人醉卧深帏。

香花开暖日迟迟。

竹撼清风细细。


6

(词)宋·黄庭坚

盈盈娇女似罗敷。

湘江明月珠。

起来绾髻又重梳。

弄妆仍学书。

歌调态,舞工夫。

湖南都不如。

它年未厌白髭须。

同舟归五湖。

(词)宋·黄庭坚

退红衫子乱蜂儿。

衣宽只为伊。

为伊去得忒多时。

教人直是疑。

长睡晚,理妆迟。

愁多懒画眉。

夜来算得有归期。

灯花则甚知。

(词)宋·黄庭坚

贫家春到也骚骚。

琼浆注小槽。

老夫不出长蓬蒿。

邻墙开碧桃。

木芍药,品题高。

一枝烦剪刀。

传杯犹似少年豪。

醉红浸雪毛。

(词)宋·黄庭坚

烹茶留客驻金鞍。

月斜窗外山。

别郎容易见郎难。

有人愁远山。

归去后,忆前欢。

画屏金博山。

一杯春露莫留残。

与郎扶玉山。

(词)宋·黄庭坚

黔中桃李可寻芳。

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胯斗圆方。

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

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

都濡春味长。

(词)宋·黄庭坚

摘山初制小龙团。

色和香味全。

碾声初断夜将阑。

烹时鹤避烟。

消滞思,解尘烦。

金瓯雪浪翻。

只愁啜罢水流天。

馀清搅夜眠。


8

(词)宋·黄庭坚

把酒花前欲问溪。

问溪何事晚声悲。

名利往来人尽老。

谁道。

溪声今古有休时。

且共玉人斟玉醑。

休诉。

笙歌一曲黛眉低。

情似长溪长不断。

君看。

水声东去月轮西。

(词)宋·黄庭坚

晚岁监州闻荔枝。

赤英垂坠压栏枝。

万里来逢芳意歇。

愁绝。

满盘空忆去年时。

涧草山花光照坐。

春过。

等闲桃李又累累。

辜负寒泉浸红皱。

消瘦。

有人花病损香肌。

(词)宋·黄庭坚

歌舞阑珊退晚妆。

主人情重更留汤。

冠帽斜欹辞醉去,邀定,玉人纤手自磨香。

又得尊前聊笑语。

如许。

短歌宜舞小红裳。

宝马促归朱户闭。

人睡。

夜来应恨月侵床。

(词)宋·黄庭坚

小院难图云雨期。

幽欢浑待赏花时。

到得春来君却去。

相误。

不须言语泪双垂。

密约尊前难嘱付。

偷顾。

手搓金橘敛双眉。

庭榭清风明月媚。

须记。

归时莫待杏花飞。

(词)宋·黄庭坚

自断此生休问天。

白头波上泛孤船。

老去文章无气味。

憔悴。

不堪驱使菊花前。

闻道使君携将吏。

高会。

参军吹帽晚风颠。

千骑插花秋色暮。

归去。

翠娥扶入醉时肩。

(词)宋·黄庭坚

准拟阶前摘荔枝。

今年歇尽去年枝。

莫是春光厮料理。

无比。

譬如痎疟有休时。

碧甃朱阑情不浅。

何晚。

来年枝上报累累。

雨后园林坐清影。

苏醒。

红裳剥尽看香肌。

(词)宋·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

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

催醉。

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

君看。

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

驰射。

风流犹拍古人肩。

(词)宋·黄庭坚

上客休辞酒浅深。

素儿歌里细听沉。

粉面不须歌扇掩,闲静,一声一字总关心。

花外黄鹂能密语。

休诉。

有花能得几时斟。

画作远山临碧水。

明媚。

梦为胡蝶去登临。


8

(词)宋·黄庭坚

马湖来舞钗初赐,笳鼓声繁。

贤将开关。

威竦西山八诏蛮。

南溪地逐名贤重,深锁群山。

燕喜公闲。

一斛明珠两小鬟。

(词)宋·黄庭坚

宗盟有妓能歌舞,宜醉樽罍。

待约新醅。

车上危坡尽要推。

西邻三弄争秋月,邀勒春回。

个里声催。

铁树枝头花也开。

(词)宋·黄庭坚

虚堂密候参同火,梨枣枝繁。

深锁三关。

不要樊姬与小蛮。

遥知风雨更阑夜,犹梦巫山。

浓丽清闲。

晓镜新梳十二鬟。

(词)宋·黄庭坚

城南城北看桃李,依倚年华。

杨柳藏鸦。

又是无言飐落花。

春风一面长含笑,偷顾羞遮。

分付谁家。

把酒花前试问他。

(词)宋·黄庭坚

投荒万里无归路,雪点鬓繁。

度鬼门关。

已拼儿童作楚蛮。

黄云苦竹啼归去,绕荔枝山。

蓬户身闲。

歌板谁家教小鬟。

(词)宋·黄庭坚

济楚好得些。

憔悴损、都是因它。

那回得句闲言语,傍人尽道,你管又还鬼那人唦。

得过口儿嘛。

直勾得、风了自家。

是即好意也毒害,你还甜杀人了,怎生申报孩儿。

(词)宋·黄庭坚

荔枝滩上留千骑,桃李阴繁。

宴寝香残。

画戟森森镇八蛮。

永康又得风流守,管领江山。

少讼多闲。

烟霭楼台舞翠鬟。

(词)宋·黄庭坚

樱桃著子如红豆,不管春归。

闻道开时。

蜂惹香须蝶惹衣。

楼台灯火明珠翠,酒恋歌迷。

醉玉东西。

少个人人暖被携。

黄庭坚/席四端铭/盘铭/座右铭

☚ 东斋六铭   黄庭坚 ☛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吉水)人。宋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历北京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累迁著作佐郎、起居舍人。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罪,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徙戎州。起知太平州,复谪宜州,卒。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书法亦为“宋四家”之一。有《山谷内集》、《外集》、《别集》等。

☚ 黄庭坚   席四端铭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尉、太和知县、校书郎、中书舍人等职。晚年累贬至边远地区,终卒于宜州贬所。其诗成就较高,与苏轼并称“苏黄”。论诗主张熔铸古人陈言,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讲究章法细密,有“草蛇灰线”之妙;又求奇尚硬,不落常套。其诗风格生新瘦硬,气象森严。不少人起而仿效, 形成“江西诗派”,在宋代很有影响。词的创作亦有一定成就。书法初学周越,后取法张旭、怀素,兼师杨凝式,尤得力于《瘗鹤铭》。擅行、草,以侧险取势,自成风格。有《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玉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廉颇蔺相如传》等。

☚ 萧观音   秦观 ☛

黄庭坚

黄庭坚

见“文学”类。

☚ 苏轼   李公麟 ☛
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治平进士。哲宗时以校书郎为 《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在王安石变法的新旧党争中,以修史 “多诬”、《承天院塔记》事两度遭贬。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又开创江西诗派; 亦能词; 书法为 “宋四家”之一。有 《山谷集》、《山谷琴趣外篇》。
他早岁即博涉老庄和内典,与禅师来往。曾因写“艳词”被法秀禅师“棒喝”,斥为“当堕泥犁地狱”,后皈依晦堂祖心禅师,因参 “吾无隐尔”、闻花香而悟道,又与祖心两弟子灵源惟清禅师、云岩悟新禅师以及法昌倚遇禅师友善,受益甚多。还与花光仲仁、惠洪觉范、海首座、仁上座、昌上座等禅人往还。《五灯会元》将他列入黄龙祖心禅师法嗣。

☚ 月下怀广胜法师   六月十七日昼寝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祖籍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五世祖迁家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父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后擢知康州,卒于官。庭坚幼警悟,性沉毅,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授叶县尉。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哲宗立,召为秘书郎。元祐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后迁著作郎,加集贤校理。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在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三年,苏轼知贡举,聘庭坚为参详官。六年,《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迨哲宗亲政,新党章惇、蔡卞等用事,劾庭坚修实录诬枉,责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宋史》有传。宋黄㽦、任渊、史容各编有庭坚的年谱,以黄编最为详赅。清杨希闵亦有《黄文节公年谱》一卷。庭坚尤长于诗,世号“苏黄”。工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编》三卷。《全宋词》另从他书辑得庭坚词多首,共收录一百九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又从《诗渊》辑得二首。其词,除率尔游戏笔墨,“亵浑不可名状”(《四库总目提要》)者外,大抵有清刚峭拔之长。以江西诗法入词,上承东坡,下启白石。陈师道《后山诗话》谓“今代词手,惟秦七(观)、黄九(庭坚),唐诸人不迨也”。其说或有偏私。晁补之则云:庭坚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乃著腔子唱好诗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褒贬之中,正道出这一特点。

☚ 黄大临   黄叔达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诗人黄庶之子。幼颖异,博闻强识,读书数遍则能背诵。少时从其舅李常游学于淮南,深为一些宿学名士赏识。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解试第一,次年中进士,为叶县尉。神宗熙宁五年(1072),诏举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调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为留守文彦博所重。元丰元年(1078),庭坚仰慕苏轼,以诗投赠,颇受赞赏,以为其诗文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庭坚始有名于世。元丰四年,改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庭坚入朝,实由旧党领袖司马光推荐,在京与苏轼、苏辙、孙觉、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人一起品书论画、诗酒唱和,颇为惬意。诗歌创作,亦获丰收,形成风格独特的“山谷体”。哲宗元祐六年(1091),丁内艰。元祐八年,服除,被任命为国史编修官,请辞。绍圣元年(1094),出为宣州知州,旋改鄂州。章惇、蔡卞认为庭坚参与修撰之《神宗实录》多诬蔑先帝之处,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在黔州亲笔书写杜甫西川诗与夔州诗,欲刻石。绍圣四年,再移戎州。有杨某捐资将黄书杜诗全部镌刻于石,并盖一高堂保存,庭坚题为“大雅堂”。蜀中文士慕而从之游者,经其指点,学问诗文皆有所进步,下笔皆有可观。徽宗即位,调和党争,庭坚被调为监鄂州酒税,改为奉议郎、签书宁国军判官、权知舒州。召为吏部员外郎,请辞,知太平州。徽宗崇宁六年(1102)六月,至太平州,仅九日便被罢官。次年,下诏销毁三苏、黄庭坚等人诗文集,并立元祐党人碑,全面迫害旧党人士。执政赵挺之本与庭坚有隙,借此对黄罗织罪状,以其所撰《承天院塔记》中有“天下财力屈竭”语句,诬为“幸灾谤国”,被除名,羁管宜州。在宜州备受苦难,竟卒于此。庭坚在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文名仅逊于苏轼兄弟,论诗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并提倡矫劲峭拔、清奇健举的诗风,一些同辈(如陈师道)或后辈(如洪炎、洪刍等)受其影响,竞相效法,形成后世所称之“江西诗派”,亦被诗论家称为“一祖三宗”的“三宗”之首。黄诗以写自己的游宦浮沉与文士生涯为主,在这类作品中,不仅再现了仕途的险恶、党争的激烈和士人生活的风雅精致、丰富多彩,而且也反映了诗人纷繁复杂的心态。《登快阁》、《夜发分宁寄杜涧叟》、《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寄黄幾复》、《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老杜浣花溪图引》、《和答元明黔南赠别》、《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都是其代表作品。他也有一些关注民生疾苦的诗作,如《流民叹》、《次韵邵之才将流民过悬帛岭均田》、《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虎号南山》、《戏和答禽语》,皆可见作者对于百姓苦难的同情。黄诗风格气象森严,如危峰千尺,拔地而起,使人惊心动魄。 如清姚範所说,黄诗“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崛奇,玄思瑰句,排斥冥筌,自得意表”(《援鹑堂笔记》)。庭坚亦工于用典,凡佛经、道书、语录、小说等杂书之事典无不可入诗,擅长炼字造句,其律诗对偶多拗句、警句,为后世学江西诗者所效法。黄诗虽瘦硬,但内容却较温和,与其对诗歌理解有关:“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诤于庭,怨愤诟于道,怒邻骂座之为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这种认识必然削弱其创作的批判性。其末流则更走上脱离现实、追求纯艺术技巧的道路。庭坚虽为“苏门四学士”与“苏门六君子”之一,然其文学成就远高于苏门其他诸人,故后世将其与苏轼并称“苏、黄”。其词、其文皆有独特成就,除秦观外,远非馀子所及。书法也为北宋四大家之一。著有《豫章先生内外集》。 《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其孙黄㽦所撰《年谱》最为翔实。

☚ 道潜   孔武仲 ☛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山谷道人、涪翁、涪叟、八桂老人、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与苏轼并称“苏黄”。“江西诗派”领袖。与陈师道并称“黄陈”。英宗治平四年进士,初为叶县尉。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知太和县。哲宗元祐初,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实录》成,迁起居舍人。绍圣元年,新党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涪州别驾,再贬宜州、永州而卒。私谥文节先生。著有《山谷集》七十卷。
索引:黄庭坚,鲁直,山谷、山谷道人、涪翁、涪叟、八桂老人、黔安居士,文节、文节先生;清深轩、禅月楼、永思堂、贫乐斋、喧寂斋、摩围阁、浩然堂、怡思堂。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进士。曾任叶县(今属河南省)尉、秘书丞、国史编修等职。新党执政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复职不久,又以“不实”之罪贬往宜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土”。其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在诗歌理论上,反对西昆体,提倡学习杜甫、白居易、韩愈。因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和形式技巧,给人以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感觉。讲究炼字造句,主张字字有来历,提倡“夺脱换骨”、“点铁成金”等创作手法,后来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纲领。诗风生新瘦硬。亦工词,词风豪放疏宕,接近苏轼。书法与苏轼、米芾、蔡襄并列为北宋四大家。有《山谷集》、《松风阁诗》及词集《山谷琴趣外篇》传世。


黄庭坚 - 二十六史 - 可可诗词网

黄庭坚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江西修水)人。治平间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以才受重于文彦博。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书成,擢升起居舍人。绍圣初,知宣州,鄂州。新党章惇、蔡卞等谓其所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以亲嫌,遂移戎州。徽宗即位,起知太平州,至之九日即罢,主管玉隆观。复除名,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庭坚工于诗文,早年即以此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尤长作诗,时人以配苏轼,故称“苏黄”。他论诗标榜杜甫,尤重其到夔州以后诗。主张以学问为诗,提倡“无一字无来处”,所取虽“古人之陈言”,但一经“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即可复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他的创作,常常“搜猎奇书,穿穴异闻”,好用冷僻之典与稀见之字,甚而故意作硬语,押险韵,造拗句,形成所谓生新瘦硬的风格。诗作多写个人生活,且反对作诗干预社会现实生活,故其作有内容空虚,脱离现实的倾向。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对宋诗影响极大。擅长行、草书,师法周越、颜真卿、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以侧验取势,用笔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世称“黄体”,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又能词。著作有《山谷集》。自选诗文名《山谷精华录》。词集名《山谷琴趣外编》。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忘铭》、《华严疏》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宋代人。黄氏词论,主要见于《小山词序》,序称晏几道《小山词》寓以诗人句法,并把词与《高唐赋》《洛神赋》相比并,颇尊词品。这与苏轼以词上接“古人长短句”一样,反映了苏黄论词的共同特点。

☚ 苏轼   李之仪 ☛

黄庭坚

黄庭坚

陈师道曰: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黄鲁直间作小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是著腔子唱好诗。(宋·吴曾《能改斋词话》引晁无咎语)
黄九时出俚语,如口不能言,心下快活,可谓伧父之甚。然如“钗罥秀、云堆臂。灯斜明媚眼,汗浃瞢腾醉”,前三语犹可入画,第四语恐顾、陆不能著笔耳。黄又有“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时候”,新俏亦非秦(观)所能作。(清·贺裳《皱水轩词筌》)
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辨。惟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清·刘熙载《艺概·词概》)
后山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为得之。盖其得也,则柳词明媚,黄词疏宕。而亵诨之作,所失亦均。(清·冯煦《蒿庵论词》)
黄山谷词,仅有可议处,故所选从略。袁子才不喜山谷诗,余亦不喜山谷词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秦七、黄九,并重当时。然黄之视秦,奚啻碔夫之与美玉。词贵缠绵,贵忠爱,贵沉郁。黄之鄙俚者无论矣。即以其高者而论,亦不过于倔强中见姿态耳。于倔强中见姿态,以之作诗,尚未必尽合,况以之为词耶。黄九于词,直是门外汉,匪独不及秦、苏,亦去耆卿远甚。(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后山称:“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少游清丽,山谷重拙,自是一时敌手。至用谚语作俳体,时移世易,语言变迁,后之阅者渐不能明,此亦自然之势。试检杨子云绝代语,有能一一释其义者乎?以市井语入词,始于柳耆卿;少游、山谷各有数篇,山谷特甚之又甚,至不可句读,若此类者,学者可不必步趋耳。曩疑山谷词太生硬,今细读,悟其不然。“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东坡誉山谷之语也。吾于其词亦云。(夏敬观《手批山谷词》)

☚ 浣溪沙(道字娇讹苦未成)   浣溪沙(新妇矶头眉黛愁)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人。治平中举进士,调叶县尉,历秘书丞、国史编修官,绍圣初,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移戎州,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讲学不倦;建中靖国初召还,知太平州,到官九日而罢,后除名编管宜州,卒于贬所。庭坚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又与苏轼并称苏黄,长于诗,苏轼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遂开江西诗派。亦工词,有《豫章黄先生词》,或称《山谷词》、《山谷琴趣外篇》,其友人陈师道云:“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耳,唐诸人不逮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山谷词,高处可踵迹苏欧,然俗滥粗鄙之制,亦历来为人诟病,刘熙载《艺概》卷四云:“黄山谷词用意深至,自非小才所能办。唯故以生字俚语侮弄世俗,若为金元曲家滥觞。”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云:“后山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非秦匹也,若以比柳,差为得之。盖其得也,则柳词明媚,黄词疏宕,而亵诨之什,所失亦均。”

☚ 黄大临   晁端礼 ☛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进士。历官国子、教授、集贤校理、起居舍人等职。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屡遭贬谪,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著有《黄山谷诗集》、《豫章先生文集》。
黄庭坚论诗标榜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其《答洪驹父书》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曾赞杜甫:“由杜子美以来,四百余年,斯文委地。文章之士,随世所能,杰出时辈,未有升子美之堂者,况室家之好邪?”(《苕溪渔隐诗话》卷六)但他所肯定的仅是杜甫夔州以后诗:“但熟观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诗,便得句法简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无斧凿痕,乃为佳耳。”(《与王观复书第二首》)张戒批评他学杜“但得其格律耳”(《岁寒堂诗话》)正中其弊。黄庭坚亦推崇李白,把他誉为“人中凤凰麒麟。”(《苕溪渔隐诗话》卷五)“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同上)“李白歌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衡。”(《诗林》前三)对于韩愈,黄庭坚标举韩文与杜诗并重,而对于韩诗却“少所许可。”(《苕溪渔隐诗话》卷十八)认为孟郊诗胜过韩愈:“徐师川问山谷云:‘人言退之、东野联句,大胜东野平日所作,恐是退之有所润色。’山谷云:‘退之安能润色东野?若东野润色退之,即有此理也。’”(《苔溪渔隐诗话》卷十八)于刘禹锡特赏其乐府小章:“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大概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他文耳。”(同上卷二十)于晚唐诗则持否定态度:“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晚唐诸人诗,所谓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作法于贪,弊将若何?’”(《诗人玉屑》五)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重要诗人、辞赋家。《宋史》有传。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庭坚自幼好学,治平四年(1067)进士,任叶县尉,后教授国子监,以诗文见赏于苏轼、文彦博。哲宗立、召为校书郎,逾年又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又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执政,谓其所参予修订的《神宗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起监鄂州税,知太平州,又以文章被劾,除名羁管宜州,卒。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文学成就广泛,而尤以诗著名,与苏轼并称“苏黄”。论诗推尊杜甫,反对“随人作计”,而主张变熟为生,以故为新,提出“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等锤炼诗章的理论,又主张以学问为诗,“无一字无来处”,一时影响极大,成江西诗派之开创者。黄庭坚亦能作赋,今尚传赋及赋类之作近二十首,其中一些作品如《苏李画枯木道士赋》、《东坡居士墨戏赋》,对研究苏轼及苏黄之交颇有价值。著有《山谷集》。

☚ 黄滔   曹组 ☛

黄庭坚【同义】总目录


黄庭坚涪翁金华仙伯山谷道人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初为叶县尉。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1080)改知太和县。政令清简平易。哲宗元祐初,旧党得势,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为涪州别驾。后又一再遭贬,卒于宜州任所。
黄庭坚政治上虽不大赞成王安石变法,但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身临逆境却能安贫乐贱,泰然自处。他是苏门四学士之首,善书画,工诗能词。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创作上继承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革新精神,竭力反对因袭前人,主张自出己意,另辟蹊径。他注意到诗歌应有内容,但认为不当有“讪谤侵陵”之语,因此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很少涉及社会现实。早年诗作,大多宣传儒家思想和进行禅学说教;晚年历经沧桑,于仕途坎坷之中,不无真实感受,故能写出一些富有真情实感,清新劲峭的优秀作品,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新喻道中寄元明》、《寄黄几复》等。黄庭坚本主张学习杜诗韩文,力图摆脱江西诗派影响,但由于他生活面狭窄,加之未能汲取前人经验,终于不免走上一条闭门读书、追求形式的道路,形成新奇、冷僻、生硬、晦涩的艺术风格,而为当时一些空谈哲理的文人所推崇。他们竞相仿效,风靡一时,成为一个很有气势的流派,即江西诗派。黄庭坚被奉为开山祖师。
黄庭坚的词不像写诗那样谨严用力。早年多写艳情,风格近柳永,与其诗绝少写恋情大异其趣;晚岁富有感慨,词风近苏轼,以疏宕洒脱见长,时有豪迈气象。如《念奴娇·断虹霁雨》、《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等。
黄庭坚的赋今存10篇,辞7篇,又《毁璧》及《跛奚移文》亦为赋。由于他精于诗艺,想象奇突,所以有的赋颇有言外之意。如《别友赋送李次翁》、《煎茶赋》、《苦笋赋》都可见此特色。他的赋中最有情思的是《毁璧》。此篇写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残害,虽怨而不怒,但直抒其情,而自然引起人们的同情。

☚ 苏轼   秦观 ☛
黄庭坚

094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一生多次被贬,世途坎坷,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同情人民、关心国事,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诗作取法杜甫,主张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有“文章最忌随人后”之名言,矢志在诗歌上“独辟门户”,终于成为江西诗派的宗师。他的诗具有超迈的见识和襟怀,对所涉问题往往具有公允的评价。其诗思致幽远,情趣深浓,点化辞语,烹炼句法,确能独树一帜。但刻意搜寻,多所模拟,对宋诗及后世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他还工于书法,尤善行、草,为书法“宋四家”之一。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等。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今人有 《豫章先生词》。

☚ 苏轼   秦观 ☛

黄庭坚

415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幼警悟。举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在初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出苏轼门下,号称“苏门四学士”。后因诗文超拔,禅学出众,而与苏氏并行,被称为“苏黄”。工书法,擅行、草,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怀素,又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深悟用笔提顿使转之法,自云:“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律。”用笔纵横奇倔,以侧险取势,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家”。书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诸上座》 (有专条)等。诗词著作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谷琴趣外篇》。

☚ 苏轼   李公麟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Huang Tingjian

宋代诗人。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熙宁时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迁起居舍人。绍圣时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时除名编管宜州,死于贬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诗“独辟门户”,与苏轼并称“苏黄”。在他影响下形成了宋代最引人注目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黄庭坚认为:“诗者人之情性”,又称杜甫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无意而意已至”。他试图探讨总结诗歌语言艺术的特殊规律,提出了一些“诗法”、“句法”。他提出“无一字无来处”,还有所谓“夺胎换骨”。他的诗个性鲜明,有一些关怀现实的作品,但以表现自己的洒脱胸襟和沉静个性的作品最为成功。他的诗立意深曲,章法严密,喜用典故,点化辞语。还喜用拗句拗律。诗风瘦硬峭拔。但他在技法上过于用力,境界不够开阔,有晦涩生硬之弊。仿效其诗风者更发展了他的弱点。因此引起后人诸多批评。黄庭坚也长于词,言情之作接近柳永,另一些作品格调疏宕豪迈,或坦露心胸,或描写边塞风光。黄庭坚还是著名书法家,论书论画也有许多精采见解。其诗文集有《豫章先生文集》、《山谷全集》等传本。

☚ 苏辙   秦观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Huangtingjian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幼年起即纵览六艺、老庄、内典和小说杂书,博学多闻,曾受业于苏轼,和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 “苏门四学士”。英宗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曾任叶县尉、国子监教授、吉州太和知县、国史编修官等,后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黔州(今四川彭水)等地,卒于宣州(今广西宜山)。黄庭坚在诗歌创作上有自己的主张, 提倡 “无一字无来处”, “以俗为雅, 以故为新”, “点铁成金”, “脱胎换骨”。有意造拗句、押险韵,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变化出奇,避免生吞活剥,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一些冷僻的典故、稀见的字句,走上了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路子。他和陈师道、陈与义一起,开创了 “江西诗派”,并称“三宗”。黄庭坚的诗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如《流民叹》、《上大蒙笼》等,但更多的是一些流连山水、遣怀、赠答的作品。他的诗在艺术上有一定创新,形成一种清新瘦硬的风格,立意曲深, 章法细密, 讲究熟炼字句, 气象森严。作品收入《山谷全集》。

☚ 曾几   陆游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他自幼爱好学习,博览经史百家。英宗治平四年 (1067)中进士,历任汝州叶县太尉、国子监教授、校书郎等职。因为新旧党争激烈,他一直浮沉不定,元祐时入京编修《神宗实录》,曾聘为参详官,后迁起居舍人。徽宗即位后因赵挺之的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当地。黄庭坚是 “苏门四学士” 之首,政治上与苏轼主张相近,善书法,是 “苏、黄、门、蔡” 四大家之一。同时善长诗词,是江西诗派开山祖师,创作上继承欧阳修、梅尧臣的创新精神,反对因袭,要求炼字炼句,避熟就生,避俗求雅,好作拗句硬语,所以他的诗歌有瘦硬风格。他也注意到诗歌要有内容。他关心现实,对百姓疾苦深表同情,早年写过《流民叹》等诗,体现了他怜贫爱民的思想,但由于他生活面狭窄,不能广泛地吸收前人的经验,难免走上形式化的道路。他的“无一字无来处”“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使诗歌不免生涩。但由于他的渊博知识,超迈的胸怀,卓远的见识,因此能在宋代诗坛上开宗立派,对后代影响很大。其词多写男女之情,风格近似秦观,以婉约为主,但不如诗歌闻名。他的诗有龙榆生点校的《豫章黄先生词》。

☚ 梅尧臣   辽金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江西修水)人。幼警悟,有才名,治平三年进士,官集贤校理,著作郎,起居舍人,知鄂州,因元祐党人,被贬为涪州别驾。徽宗继位,旧人多被召回,他被起复,但辞不就,求得太平州,忽又遭祸除名,死在宜州。他治学专深,在诗文、书法和佛学方面都有卓越成就。与苏轼并称“苏黄”。《宋史·本传》说:“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取法二王、颜柳、《瘗鹤铭》、张旭、怀素,工行书、楷书,在草书上更能继往开来,成一代草书大师。康有为说: “宋人以山谷为最,深得《兰亭》三昧,神韵绝俗。”楷书有《王纯中墓誌铭》,行书 《松风阁帖》、《黄州寒食诗卷跋》,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廉颇蔺相如列传》等极有影响。


宋·黄庭坚 《松风阁帖》

☚ 苏轼   米芾 ☛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进士,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以所修实录多诬,贬为涪州别驾。后又屡贬,卒于宜州任所。出苏轼门下,与张耒、晁无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论诗推崇杜甫,但讲究以故为新,提倡“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追求新奇、冷僻、生硬、晦涩的艺术风格,开创了“江西诗派”。词与秦观齐名,不乏佳作。有《山谷集》七十卷,《山谷琴趣外篇》。参见“艺术”中的“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官至著作郎,后遭贬。工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师法颜真卿、怀素。“以侧险为势,以纵逸为功,老骨颠态……”。酷仿《鹤铭》,又别具风神。为“宋四家”之一。传世书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词》、《诸上座》等。参见“文学”中的“黄庭坚”。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先后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国史馆编修等职。一生政治遭遇随当时新旧党争而浮沉,几经贬官,徽宗即位,受命内迁,被诬以“幸灾谤国”罪,被贬宜州,死于贬所。他的诗与苏轼诗并称“苏黄”,又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他最重视艺术上的独创,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自成一家始逼真”的名言。他见识深刻,知识渊博,胸襟磊落,再加上创作态度严谨,是他能在宋代诗坛上开宗立派的原因。他作诗提倡学杜甫,在艺术上标新立异,精益求精。主张学杜要探索和学习杜诗在表现形式上的经验与技巧,提倡“无一字无来处”,提倡“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也产生了不小流弊。其在诗歌表现形式方面总结的规律与技巧,示人以具体易学的写诗法度和方式,在当时学诗的人们中影响广泛。黄庭坚本人学识渊博,又关心国运民生,创作上且十分勤苦,写出了一些清新劲峭的优秀诗篇,如《登快阁》、《寄黄几复》、《题竹石牧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由于重追求艺术技巧,以俗为雅,以故为新,多模拟而少创新,又惯用险韵,用僻典,作拗体,基本上走的是在书本知识与写作技巧上争胜出奇的创作道路,形式主义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方面。亦写词,词比诗明白流畅,偶有佳作。亦工书法,是“宋四家”之一。又因其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苏门四学士”。著有《黄山谷诗集》、《豫章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影宋本。

☚ 苏辙   朱淑真 ☛

山谷内集/豫章先生文集/豫章先生文粹

☚ 鸡肋集   山谷内集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幼好学,博览经史百家。治平四年(1067)登进士第,历任国子监教授、太和知县,元佑时入京编《神宗实录》,书成,迁起居舍人,后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因赵挺之排挤,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死于贬所。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其诗歌成就最大,与苏轼并称“苏黄”,并被后人奉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黄庭坚的散文不少提出了他的文学主张,如《答洪驹父书》中说:“凡作一文,皆须有宗有趣。”又说:“古之能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与王观复书》则说: “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于《王定国文集序》又认为文章应“规摹远大,必有为而后作”。这些认识,也直接反映在他的诗文创作中。亦能词,工书法,风格纵横奇倔,颇负盛名。著有《豫章先生文集》、《山谷全集》。

☚ 李之仪   秦观 ☛

苏轼激赏/熟读《唐史稿》

☚ 受知苏轼   苏轼激赏 ☛

黄庭坚1045--1105huáng tíng jiān

《本草纲目》木部第36卷山矾(2)。人名。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出于苏轼门下,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其诗多写个人日常生活。若干作品中表现出倾向旧党的政治态度。艺术形式方面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的风格,又能词,兼擅持行、草书。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著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山谷琴趣外篇》,书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

黄庭坚

黄庭坚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进士。任途坎坷。历任北京 (今河北大号)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兼《神宗实录》检讨官。因大臣章惇等劾其所修实录多诬,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徙成州,复谪宜州 (今广西宜山),病卒于此。私谥“文节先生”。出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为人正派。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诗学杜甫,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标榜“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虽反对华而不实、文浮于意的“西昆”诗风,但又走上模拟剽夺、生硬晦涩的形式主义道路。为“江西诗社宗派”的开创者。诗风讲究修辞。七律《徐孺子祠堂》、《答龙门潘秀才见寄》等。七绝《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病起荆江亭即事》等。说理言情,写景叙事,都表现出“以文为诗”、“峻洁深邃”的特点。也能作词,有《山谷琴趣外篇》。工行书、草书,书法纵横奇倔,有独特之处,与苏轼、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写的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诗文有《山谷集》、《山谷精华录》。

☚ 黄宗羲   黄老学派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曾任叶县尉、国子监教授,知太和县。哲宗时,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后贬涪州别驾,卒于宜州。有《山谷集》70卷。他出于苏轼门下,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是江西诗派的开山。其诗多脱离现实,展现自我,或宣传儒释思想,片面追求艺术技巧,行文爱用僻典险韵,喜造拗句硬语,形成一种瘦硬奇峭的风格。表现其升沉遭际之感的作品则较清新晓畅,如《雨中登楼望君山》,《寄黄几复》等。其词品类内容都很复杂,虽有《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清平乐·春归何处》之类佳作,但为数不多。

☚ 苏辙   秦观 ☛
黄庭坚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诗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进士,初为叶县尉。熙宁初,任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知太和县,曾游三祖山山谷寺,爱其胜境,因自号山谷。元丰四年(1081年)曾监德州德平镇。哲宗元祐初,旧党得势,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国史编修官。绍圣元年,新党再度执政,以修《神宗实录》不实,贬为涪州别驾,故又号涪翁。后一再遭贬,卒于宜州任所。著有《山谷集》70卷。书法墨迹有《华严疏》、《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志墓志铭》及草书《廉颇蔺相如传》等。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善书画,工诗能词。其书法长于行草,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诗与苏轼齐名,时号“苏黄”。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颇有影响。

☚ 黄昏   黄公渚 ☛

黄庭坚1045~1105Huang Tingjian

famous man of letters and calligrapher of the Song Dynasty,also called Taoist of the Valley.Works: Poem of Pavilion of Pine Tree Winds,etc.

黄庭坚1045—1105

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字鲁直, 号涪翁。分宁 (今江西修水) 人。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进士。初知太和县。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实录》成,擢中书舍人。绍圣中,知鄂州。为章惇、蔡卞所恶,以《实录》不实罪名,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徙戎州。徽宗初,知太平州,复谪宜州而死。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均为苏轼门生,号“苏门四学士”。其诗在形式上模拟杜甫,提倡“无一字无来历”、“点铁成金”等,追求奇拗硬涩和锤字炼句,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作词喜用生字俚句。擅行、草书,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瘗鹤铭》,用笔纵横奇倔,自成一格,与苏东坡、米蒂、蔡襄齐名,称“宋四家”。他曾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涧,乐其泉石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有《山谷集》。碑刻有《狄梁公碑》,墨迹有《松风阁诗》、《王长者、史诗老墓志铭》、《华严疏》等。

黄庭坚1045—1105

宋诗人、文学家。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自号“山谷道人”。治平进士。苏轼评其诗文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绍圣初,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知舒州。崇宁元年(1102),名列党人碑,被窜岭南。四年,死于宜州(广西宜山)。工书法,行、草、楷皆佳。为诗讲究修辞炼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历”。诗风奇崛,为江西派鼻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时称“苏门四学士”。(参考图41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