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鹿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鹿鸣

鹿鸣

《诗经·小雅》篇名。也是《小雅》第一篇。《诗经》中所谓“四始”之一。本为民间乐歌,后被朝廷用为宴享曲。全诗三章,“文法参差,而义实相承”,皆颂赞宾朋之辞。语言流丽,格调欢乐轻快。

☚ 东山   采薇 ☛
鹿鸣

鹿鸣

《诗经·小雅》篇名。为《小雅》第一篇。《毛诗序》云:“《鹿鸣》,燕(宴)群臣嘉宾也。”《鲁诗》则认为此诗是周大臣“伤时在位之人不能,乃援琴以刺之。”(《太平御览》五七八引蔡邕《琴操》)从诗的内容看,以《毛诗》说为是。其写作年代,有以为在周文王时,有以为在成王、康王时,也有以为是“周衰之作”,均无确据,以第二说为胜。全诗三章,每章八句。章首均以“呦呦鹿鸣”起兴。以鹿得甘美之食则呼同类共食,象征君王设宴热情款待群臣。全诗音节流畅,情调欢悦和顺,反映了西周贵族宴会宾客的情况。其乐调一直保持至西晋初年。唐以后科举制度,乡试放榜次日举行“鹿鸣宴”。即取此诗宴嘉宾之遗意。

☚ 狼跋   四牡 ☛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恍,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①呦(you优)呦:鹿鸣之声。苹:藾蒿。陆玑疏云:“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是也。” ②簧:乐器中用以发声的片状振动体。《传》:“吹笙则鼓簧也。” 承:奉。将:送。《毛传》:“所以行币帛也。” ③人:指客人。好:爱。示:告,指示。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④德音:美誉。孔:甚。昭:明。⑤视:古“示”字。恌(tiao挑):或作“佻”。苟且,轻浮,不正派。⑥式:语气词。燕:通“宴”。敖:即“遨”,遨游,逍遥。⑦芩:蒿类植物。一说指水芹。《诗经稗疏》:“当求之鹿食九草之中,芩当是水芹。芩、芹,音相近耳。” ⑧湛:和乐。《毛传》:“湛,乐之久。”
 
 【译文】 群鹿呼伴呦呦鸣,在那野地吃青苹。我有满座好宾客,席间弹瑟又吹笙。娱客吹笙又鼓簧,捧上币帛满竹筐。诸位宾朋惠爱我,示我大道方向明。群鹿呼伴呦呦鸣,在那野地吃青蒿。我有满座好宾客,声名显赫品德高。教人宽厚不轻佻,君子学习又仿效。我有佳肴和美酒,贵宾畅饮乐逍遥。群鹿呼伴呦呦鸣,在那野地吃青芩。我有满座好宾客,席间弹瑟又奏琴。弹瑟奏琴声和声,宾主合欢乐沉沉。我有佳肴和美酒,贵宾飨宴乐开心。
 
 【集评】 《毛诗序》:“《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持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九)
 宋·朱熹: “岂本为燕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诗集传》卷九)
 清·陈奂:“此燕群臣之诗也。”(《诗毛氏传疏》卷十六)
 清·马瑞辰:“此诗三章,文法参差而义实相承。首章前六句言我之敬宾,后二句言宾之善我,二章前六句即承首章‘人之好我’言,后二句乃言我之乐宾,三章前六句即接言宾之乐,后二句又申言我之乐宾,以明宾之乐突我有以致之也。”(《毛诗传笺通释》卷十七)
 清·方玉润:“文、武之待群臣如待大宾,情意既洽而节文又敬,故能成一时盛治也。……君子读《诗》至此,不能无时世升降,臣道隆污之感焉!至其音节,一片和平,尽善尽美,与《关雎》同列四诗之始,殆无贻议云。”(《诗经原始》卷九)
 
 【总案】 这是一首贵族宴飨宾客的乐歌。在充满佳肴美酒的宴会上,主人召来乐队,鼓瑟吹笙,唱起这首愉悦宾客的歌。它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继而备陈宴客的仪式、礼物的丰盛、酒菜的醇美,赞扬客人德行崇高,感激其忠告。良宵美景中,主客情深意沉,酒酣耳热,钟磬和鸣,满座生春,好一幅古代夜宴图。由于是和乐之歌,此诗读起来如行云流水,琅琅上口。后人用“呦呦鹿鸣”来比喻朋友欢聚,说明此诗具有持久的魅力。

《诗经》之《鹿鸣》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鹿鸣

 〔原文〕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鸣、苹、宾、笙,耕部。簧、将、行,阳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三家视作示。
 君子是则是效。鲁恌作偷。
 我有旨酒,韩作佻。)
 嘉宾式燕以敖。
 (蒿、昭、恌、效、敖,宵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芩、琴、湛、心,侵部。)
 〔译文〕
 野鹿呦呦地鸣叫,正在野地里吃着青苹。我招待这些美好的客人,弹起瑟吹起笙。吹起笙,鼓动着簧,表示对宾客的欢迎;捧出筐,拿出币帛,作为送给客人的礼品。诸位贵宾如果肯关照我,请指教我治国的大道理。
 野鹿呦呦地鸣叫,正在野地里吃着青蒿。我招待这些美好的客人,都具备着正直高尚的德行。你们在广大人民面前显示出正派严肃,以正人君子为学习的模范和榜样。我为客人们准备了美酒,请大家尽兴地喝,尽情地乐。
 野鹿呦呦地鸣叫,正在野地里吃着芩草。我招待这些美好的客人,弹起瑟奏起琴。弹瑟奏琴是表示欢迎,让我们宾主一起,和谐欢乐,尽情尽兴。我为客人们准备好了美酒,希望客人喝好吃好,同醉同乐,高高兴兴。
 〔评介〕
 《鹿鸣》是《诗经》中保存的最早的一篇祝酒辞,也是一首祝酒歌。它是周王用以宴请群臣宾客的,通篇以周王的口吻抒写。《毛序》说:“《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此说是符合诗意的。《齐》、《韩》二家与此同,后世说《诗》多宗之,今人亦无异议。只有《鲁诗》说此诗是一首刺诗 (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对此,今人陈子展先生说:“《诗序》说的要使群臣尽心,《毛传》说的要使嘉宾竭力,想是作诗的本谊。就是说,《鹿鸣》一诗当作于盛周。大约到了衰周,守成之主,不知创业的艰难,也不知宾礼群臣的重要,就有大臣或乐官用这首诗来陈古,以刺今罢,所以《鹿鸣》就被认为是刺诗了。”(《雅颂选译》)陈说应该是合理的。
 全诗三章,章八句。三章开头,均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蒿、芩)”起兴。实际上是兴中有比。《毛传》说: “鹿得苹,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这里的比兴之义,就是表示周王,也就是主人招待群臣嘉宾是情发乎中,也就是表示其诚恳和热情。此诗三章,虽然也采用了 《诗经》常用的回环复沓、重章迭唱的形式,但是整个来看,则是变化多于重复,尽管在开头起兴与后面的某些句式上如“我有嘉宾”“我有旨酒”(后者只出现于两章)存在重复,但大部分则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变化。第一章先写音乐和币帛: 鼓瑟吹笙,赏赐丰厚,是通过音乐和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即周王的热情招待,并在宴会一开始即造成了一种极其和乐的、热烈的气氛。后写主人对嘉宾的要求和希望,“示我周行”,即以治国的大道来指教我。第二章先写主人以对嘉宾的赞颂提出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即对下民表现要正派严肃,要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为榜样。后提出要在宴饮过程中“式燕以敖”,即吃饱喝足,娱乐尽兴,不要受任何拘束。第三章先写音乐,“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既是对第一章“鼓瑟吹笙”的照应,而“和乐且湛”,又是程度上的加深。是由前面的热烈欢迎到宾主感情的高度融和。后写 “燕乐嘉宾之心”,是第二章后一层意思的继续,以吃饱喝足,娱乐尽兴来收束全篇。全诗第一章是从主人的角度出发,重在写主人的招待热情、态度诚恳; 第二章从宾客的角度出发,既是赞扬他们,又提出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第三章宾主合写,重在表现主客情感的融为一体。章与章之间,既用鹿鸣起兴和重复一些有关句子形式紧密相连,取得回环往复的效果,又能各有不同侧重,有发展,有进程,有起有收,有前呼后应,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结构整体。应该看到,本诗在结构上的构思和安排上是完美而巧妙的。

《诗经》-《鹿鸣》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在对象中的美,用数学的方式来说,仿佛在于一致与变化的复比例。如果诸物体在一致上是相等的,美就随变化而异; 如果在变化上是相等的,美就随一致而异。”英国美学家哈奇先生在《论美和德行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这一论述,指出了美学上的一条重要规律,即寓变化于整一的原则。《小雅·鹿鸣》正是这样一篇美的杰作。诗的语言较古奥,为便于理解,今译如下:
 野鹿在呦呦在欢鸣,啜食那野田的青苹。贤能的宾客满座呵,快将那宝瑟玉笙奏鸣。吹笙呵摇簧,更把那满筐的礼品奉进。如果都将我敬爱呵。请以那治国的大道奏明!
 野鹿在呦呦地欢鸣,啜食那野田的青蒿,贤能的宾客满座呵,德行如日月之昭明。请树立庄敬的榜样,正派人都将起而仿效。我有甘冽的美酒呵,尽情地欢宴呵游遨!
 野鹿在呦呦地欢鸣,啜食那野田的青芩。贤能的宾客满座,宝瑟再奏呵宝琴更鸣。弹琴呵奏瑟,宾主和融,欢乐渐深。我有甘冽的美酒呵,将酬答贤能者的忠心!

 这是周王宴请群臣宾客的一首乐歌,通篇以周王祝酒的口吻抒写。《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国君宴请群臣宾客,在古代是一种礼义 (燕礼),《鹿鸣》正是用于这一场合的乐歌。礼乐互用,所以这首诗的主旨就是于明君臣之礼的同时,起到激发群臣宾客之忠贞,君臣一德,和衷共济的作用。这就是《鹿鸣》毛序所说的“《鹿鸣》,宴群臣宾客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也。”《鹿鸣》诗在内容上的这种“节”与“和”的统一,在艺术上正通过形象组织,音节上的变化与整一的妥善处理,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全诗三章,均以鹿鸣起兴。鹿在中外文学中经常以仁兽的形象出现。宋人刘斧的《青琐高议》中有《仁鹿记》一则: 说是鹿王为拯救被困的鹿群,冒死向楚元王恳谏,终获允许。以后吴楚交兵,鹿王又率群鹿酬恩于楚王。刘斧说这一故事得之深藏于禹穴的古书中,云梦之间至宋时尚有仁鹿山,仁鹿谷,仁鹿祠。参以印度《六度集经》中亦有情节相类的“鹿王”故事,可以推断,鹿的仁兽的形象的形成,似不会晚于春秋时代。本诗以鹿鸣起兴,或许与古人这一观念有关,故《毛诗》注云:“鹿得苹,呦呦然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报呼,以成礼也。”《诗经》中的兴,多为“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 (朱熹),与诗的主题不一定有义类的联系,但也有部分作品兴中含比,义类相贯,所谓“比者曰象,兴者曰义; 义即象下之意。” (皎然《诗式》)《鹿鸣》正属后一类,以鹿鸣起兴,领起三章,于是仁兽所象征的和融一体的含意,欢乐的呦呦鸣声,一开始就造成了笼罩全篇的庄敬而又欢融的气氛。
 以鹿鸣起兴在三章中又与宴会的场面相呼应。嘉宾与仁鹿相照,琴瑟笙簧的奏鸣与呦呦的欢叫声对应,筐篚币帛又与苹蒿芩草互映,这样,诗的兴与主体乳水交融,就形成纵横两个方向的整一之中的变化。
 全诗三章的起兴相同,句数相等,句法又大体相近,复沓叠唱的总体结构,以鹿鸣声相贯穿,于回环之中形成了全诗和融的基调。然而从横向观,各章之内,鹿鸣与人欢,主诚与客敬,错综而下,造成了起伏跌宕的节奏。从纵向观,三章又层迭而下,侧重不同,在表现宴饮的过程中逐步深化了主题。首章表现宴会伊始,器乐初作,周王赏赐群臣,所谓“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小雅·宾之初筵》); 二章“嘉宾式燕以敖”,已渐入佳境,似可见“舍其坐迁,屡舞仙仙” (同上) 之概; 三章则琴瑟更奏,“和乐且湛”,欢宴达于高峰,更可想见“载号载呶”,“乱我笾豆” (同上) 的醉态。在这一愈益热烈的进程中,在首章,周王先向臣宾垂询治国的大道; 至二章,又更进而请求,树立起为民众所仿效的光辉榜样; 至三章,收以“以乐嘉宾之心”,则在“和乐且湛”中自然而形象地结出了君臣浑然一体的主题,河流九曲,终归渟蕴以一海。就这样全诗在总体的整齐中、一致中,通过各章内的呼应跌宕,章与章之间的递进层出,形成了回环中见曲折,融圆中见生动,整一与变化和谐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境界。
 《诗经》作为乐歌,又富于音乐美,《鹿鸣》的节律用韵也同样表现出寓整一于变化的特色。如果把全诗比作一支乐曲,一、三两章是一起一收。第二章则可比作华彩部分。在句式上,一、三两段,唯三章末句是六字句,其余都是四言; 而二章则参用了两个六字句。在用韵上,首章和三章的音素比较接近,而二章则差别很大,构成了首尾相应,中腹变化的音乐的效果,读来有铿锵噌吰、一片宫商之感。
 《鹿鸣》在音、义二方面这种整变相济所构成的艺术美,在《诗经》中有其突出的地位。在《国风》中,许多篇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复沓的组织中通过某几个字词与韵脚的变化,构成环荡变化的诗境,可以说是《国风》的主要表现手段。《鹿鸣》显然是从中汲取了营养的。然而《鹿鸣》层迭以进,特别是将宴会进程与周王对臣宾的训示二者融合一体,步步深入的结构手段,又较之《国风》中绝大部分篇章更精细,更富于变化,可以看出文人加工的迹象。这对于我们研究风、雅之相互关系,很有启发。
 《鹿鸣》在先秦时已由周王宴请群臣飨客的专用乐歌而渐渐扩大为贵族宴饮,乃至乡饮酒时的乐歌,后代更广泛用以为宴宾之歌。曹操在其《短歌行》中曾直接以《鹿鸣》的前四句采入己作。可见这一优秀篇章的影响之深远。

《鹿鸣》注释和全文翻译 - 可可诗词网

《鹿鸣》

 

《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 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呦(yōu)呦:鹿鸣声。苹:蒿,草名,初生时可食。簧:乐器中用以 发声的片状振动体。承筐是将:古代用筐盛币帛送宾客。示我周行: 指我路途,引申为“教我大道理”。视:通“示”,昭示,显示。民:奴隶。 一说自由民。恌:通“佻”,轻佻,奸巧。式:语助词。燕:通“宴”,宴会, 宴饮。敖:通“遨”,游逛,游玩。芩(qín):蒿类植物。湛(dān):沉湎于 欢乐,十分尽兴。燕乐:宴饮欢乐。

【大意】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苹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琴吹笙奏 乐调。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 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蒿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 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 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芩草。我有一批好宾客,弹瑟弹琴 奏乐调。弹瑟弹琴奏乐调,快活尽兴同欢笑。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 嘉宾心中乐陶陶。

字数:57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8页.

《诗经》篇文之《鹿鸣》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11)


 

 【注释】①呦(yōu)呦:鹿鸣声。②苹:藾蒿。③嘉宾:指群臣。④承:捧。筐:盛币帛的竹器。将:赠送。⑤周行:大道。⑥德音:品德。孔昭:很光明。⑦视:示。不恌(tiāo):不偷薄。⑧是:指示代词。指代“嘉宾”。则、法:效法。⑨式:语助词。燕:宴饮。敖:快乐。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舍人注云:‘敖,意舒也。’凡人乐则意舒,是知敖有乐意。”⑩芩(qín):蒿类。(11)燕:安。
 【鉴赏】这是君主宴饮群臣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为兴体。诗以鹿鸣呼朋食蒿,兴比君王宴饮群臣。每章后六句内容各有侧重。首章写君王厚待群臣。群臣刚到,君王便吩咐演奏优美的音乐,以示欢迎;随之捧出盛满币帛的竹筐赠给群臣,以示厚爱。君王如此厚待群臣,意在群臣善待自己。于是君王诚恳地说道:群臣既然爱护我,就请指出一条康庄大道。次章写君王盛赞群臣。群臣的道德都很光明,能指示百姓不苟且偷安,因此君子都应效法群臣。宴会伊始,君王举起酒杯,热情地说道:我有甜美的醇酒,让群臣尽情痛饮,心情舒畅。末章写君王燕乐群臣。此时宴会达到了高潮,优美的音乐再次奏起,主宾尽欢,十分融洽。君王又举起酒杯,深情地说道:我有甜美的醇酒,用以燕乐群臣之心。
 此诗对后世影响很大。无论外交场合,还是宴请宾客,往往歌《鹿鸣》之诗。清代乡试揭榜的第二天,主考官及新主人在一起宴饮,谓之“鹿鸣宴”。由此可见,它对我国古代习俗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诗序》说:“燕群臣嘉宾也。”此说含混。“群臣嘉宾”是同位关系呢,还是并列关系呢?不甚明确。姚际恒《诗经通论》说:“实则‘嘉宾’即‘群臣’耳。”此说较有见地,故可依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仁义陵迟,《鹿鸣》刺焉。”此说不合诗之本意,当属陈古刺今的用诗之例。
鹿鸣

鹿鸣

〔原文〕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
(鸣、苹、宾、笙,耕部。簧、将、行,阳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三家视作示。
君子是则是效。鲁恌作偷。
我有旨酒,韩作佻。)
嘉宾式燕以敖。
(蒿、昭、恌、效、敖,宵部。)
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
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
以燕乐嘉宾之心。
(芩、琴、湛、心,侵部。)
〔译文〕
野鹿呦呦地鸣叫,正在野地里吃着青苹。我招待这些美好的客人,弹起瑟吹起笙。吹起笙,鼓动着簧,表示对宾客的欢迎;捧出筐,拿出币帛,作为送给客人的礼品。诸位贵宾如果肯关照我,请指教我治国的大道理。
野鹿呦呦地鸣叫,正在野地里吃着青蒿。我招待这些美好的客人,都具备着正直高尚的德行。你们在广大人民面前显示出正派严肃,以正人君子为学习的模范和榜样。我为客人们准备了美酒,请大家尽兴地喝,尽情地乐。
野鹿呦呦地鸣叫,正在野地里吃着芩草。我招待这些美好的客人,弹起瑟奏起琴。弹瑟奏琴是表示欢迎,让我们宾主一起,和谐欢乐,尽情尽兴。我为客人们准备好了美酒,希望客人喝好吃好,同醉同乐,高高兴兴。
〔评介〕
《鹿鸣》是《诗经》中保存的最早的一篇祝酒辞,也是一首祝酒歌。它是周王用以宴请群臣宾客的,通篇以周王的口吻抒写。《毛序》说:“《鹿鸣》,宴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此说是符合诗意的。《齐》、《韩》二家与此同,后世说《诗》多宗之,今人亦无异议。只有《鲁诗》说此诗是一首刺诗 (见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对此,今人陈子展先生说:“《诗序》说的要使群臣尽心,《毛传》说的要使嘉宾竭力,想是作诗的本谊。就是说,《鹿鸣》一诗当作于盛周。大约到了衰周,守成之主,不知创业的艰难,也不知宾礼群臣的重要,就有大臣或乐官用这首诗来陈古,以刺今罢,所以《鹿鸣》就被认为是刺诗了。”(《雅颂选译》)陈说应该是合理的。
全诗三章,章八句。三章开头,均以: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蒿、芩)”起兴。实际上是兴中有比。《毛传》说: “鹿得苹,呦呦然鸣而相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招呼以成礼也。”这里的比兴之义,就是表示周王,也就是主人招待群臣嘉宾是情发乎中,也就是表示其诚恳和热情。此诗三章,虽然也采用了 《诗经》常用的回环复沓、重章迭唱的形式,但是整个来看,则是变化多于重复,尽管在开头起兴与后面的某些句式上如“我有嘉宾”“我有旨酒”(后者只出现于两章)存在重复,但大部分则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变化。第一章先写音乐和币帛: 鼓瑟吹笙,赏赐丰厚,是通过音乐和物质的形式来表现主人即周王的热情招待,并在宴会一开始即造成了一种极其和乐的、热烈的气氛。后写主人对嘉宾的要求和希望,“示我周行”,即以治国的大道来指教我。第二章先写主人以对嘉宾的赞颂提出道德品行方面的要求,“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即对下民表现要正派严肃,要以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为榜样。后提出要在宴饮过程中“式燕以敖”,即吃饱喝足,娱乐尽兴,不要受任何拘束。第三章先写音乐,“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既是对第一章“鼓瑟吹笙”的照应,而“和乐且湛”,又是程度上的加深。是由前面的热烈欢迎到宾主感情的高度融和。后写 “燕乐嘉宾之心”,是第二章后一层意思的继续,以吃饱喝足,娱乐尽兴来收束全篇。全诗第一章是从主人的角度出发,重在写主人的招待热情、态度诚恳; 第二章从宾客的角度出发,既是赞扬他们,又提出了对他们的严格要求。第三章宾主合写,重在表现主客情感的融为一体。章与章之间,既用鹿鸣起兴和重复一些有关句子形式紧密相连,取得回环往复的效果,又能各有不同侧重,有发展,有进程,有起有收,有前呼后应,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结构整体。应该看到,本诗在结构上的构思和安排上是完美而巧妙的。

☚ 鹿鸣之什   四牡 ☛

鹿鸣

借指君臣宴饮所奏的音乐。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 “远慕鹿鸣君臣之宴,中咏棠棣匪他之戒,下思伐木求友之义,终怀蓼莪罔极之哀。”
○ 笙歌鹿鸣

鹿鸣lù míng

〖名词〗
《诗经·小雅》有《鹿鸣》篇,是宴享宾客时所用的歌。唐代乡举考试后,州县长官宴请中举者,宴会上歌《鹿鸣》诗,后因称鹿鸣宴(1)。《送杨少尹序》: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杨君刚刚成年,就在自己的家乡参加考试,是唱着《鹿鸣》诗来做官的。

各种用途的歌曲

各种用途的歌曲

赞美的歌曲:赞歌 颂歌
军中乐歌:铙歌 铙吹
铙歌和挽歌:铙挽
鼓舞士气的歌曲:战歌
打了胜战所唱或奏的乐歌:凯(凯歌;凯乐;凯声;奏~) 恺歌
打夯时唱的歌曲:夯歌
古代举行饫礼时所唱的歌:饫歌
古代宴群臣嘉宾所用的乐歌:鹿鸣
咏唱边疆生活的歌曲:边歌
为统一步调、减轻疲劳等所唱的歌:号子
抒发情感的歌曲:情歌
爱情歌曲:艳曲
表达爱情的歌曲:恋歌
思乡的歌:越吟
告别的歌:骊歌 骊唱
伤别的歌曲:离歌
哀悼死者的歌:挽歌
(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歌曲)

☚ 各种歌曲   民歌 ☛

鸣叫

鸣叫

鸣(鸣唱;鸣奏;鸣动;鸣嘶;鸣唳;呼鸣;鹿~) 吟(吟叫;吟鸣;噪吟;猿~) 叫(羊~) 吲语语 叫唤 唱呻
虫鸟鸣叫:噪 言语
鸟兽鸣叫:哰哰
某些鸟兽叫:啼(啼叫;啼鸣;啼唤;猿~) 唤 叱 调簧 调舌
 受惊而啼叫:惊啼 惊鸣
虫豸禽兽等啼叫:
牛叫:
虫叫:虫响 虫鸣
 蟋蟀吟叫:蛩吟
 蝉叫:蝉鸣 蝉吟 蝉嘒 蜩响
 虫低鸣:唧嗾
动物鸣叫:吠 叫唤
蛙叫:蛙鸣 蛙吹 蛙吠 吠蛤
开始啼叫:开声
对月鸣叫:吟月
在风中鸣叫:语风
在壁根鸣叫:鸣壁
引吭鸣叫:哢吭
小声鸣叫:低鸣 嗫喋
大声鸣叫:山叫 鸣怒 鸣嗷 鸣哮
长声鸣叫:长鸣 长吟 长嘶
 尖利而悠长地鸣叫:啸叫
 动物引声长鸣:
 鸟兽长声鸣叫:
 高声长鸣:噭哮
呼啸,鸣叫:嚣叫
竞相鸣叫:争鸣
和谐地鸣叫:和鸣 和吟(仙鹤~) 相命
婉转地鸣叫:鸣啭 鸣弄
有节奏地鸣叫:鸣吟
杂乱地鸣叫:乱噪 嘲喧
(畜兽鸟虫等叫:鸣叫)

另见:鸟 家禽 家畜 动物昆虫 吼叫 叫声 鸟鸣声

☚ 鸣叫   鸡鸣 ☛

鹿鸣

❶借指科举考试。明叶宪祖《碧莲绣符》第八折:“吾本章斌名姓,鹿鸣侥幸居先。”《平山冷燕》第十八回:“明日鹿鸣得意,上苑看花,天子定当刮目。”
❷“鹿鸣宴”之简称。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卷十一《鹰扬宴》:“文官重赋鹿鸣、重宴琼林者,屡见纪载。”参见“鹿鸣宴”。

鹿鸣

《诗·小雅》篇名。宴会乐歌。清人认为,本乐曲至魏晋为《诗经》古乐仅存四曲之一,后失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0: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