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张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张说667—730

唐大臣。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永昌元年(689)以贤良方正对策,授太子校书郎,迁右补阙。升凤阁舍人,因不从张易之诬陷他人,流放钦州。中宗即位,历官工部侍郎、黄门侍郎、弘文馆学士。睿宗立,授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侍读东宫(玄宗)。后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立,劝玄宗诛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被采纳,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因与姚崇不睦,出任外官,为幽州都督,安抚突厥九姓。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曾任朔方节度大使,淘汰边兵,择选强壮之士入京为卫兵。以功进中书令。后被李林甫等谗毁,罢相致仕。开元十七年(729年),复为右丞相,迁左丞相。次年卒。他善诗文,与许国公苏颋(ting挺)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诗以谪贬岳州时所写为好,有《张燕公集》。

6

(词)唐·张说

引用典故: 八骏羲和

天禄⑴遥徵卫叔,日龙上借羲和。

将共两骖争舞,来随八骏齐歌(圣代升平乐)。

(一作舞马词 四)
(词)唐·张说

帝皂龙驹沛艾,星兰骥子权奇。

腾倚骧洋应节,繁骄接迹不移(四海和平乐)。

(词)唐·张说

圣君出震应箓,神马浮河献图。

足踏天庭鼓舞,心将帝乐踌蹰(四海和平乐)。

(词)唐·张说

二圣先天合德,群灵率土可封。

击石骖驔紫燕,摐金顾步苍龙(四海和平乐)。

(词)唐·张说

引用典故: 龙媒

万玉朝宗凤扆,千金率领龙媒。

眄鼓凝骄躞蹀,听歌弄影徘徊(圣代升平乐)。

(词)唐·张说

綵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

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四海和平乐)。

张说

张说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后时应诏对策,登第,授太子校书郎,后历官右补阙、凤阁舍人等职。以不附张易之,流配钦州,中宗时任兵部侍郎等职。睿宗时擢升中书侍郎,玄宗时几度出人相位,终左丞相、开府仪同三司。擅为文词,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苏𨘀并称为“燕许大手笔” (张说曾封燕国公)。其文重视风骨,讲究实用,尤长于碑文墓志。其诗亦朴实劲健,贬官岳州时诗多凄婉动人。有《张燕公集》。

☚ 上官婉儿   张九龄 ☛
张说

张说

张说(667-730) 字说之,洛阳人。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辞,当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 与苏颋(袭封许国公) 并称为 “燕许大手笔”。 亦能诗。集中多游览佛寺、阐释禅理之作。有 《张燕公集》。

☚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江中诵经 ☛
张说

张说667—731

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后载初元年(689),武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征契丹,为管记。久视元年(700),预修《三教珠英》,任右补阙。长安元年(701),迁右史、内供奉。长安二年,知考功贡举事,累迁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唐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开元(713—741)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岳州等州刺史,后又召还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中书令,俄授右丞相,至尚书左丞相。开元十八年冬十二月二十八日(已入公元731年)卒,谥文贞。说先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开元前期文坛盟主。为文精丽俊密,尤长于碑志,时与许国公苏颋号为“燕许大手笔”。诗具盛唐风貌,贬官岳州后,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曾自编为《岳阳集》。说喜奖掖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等皆曾为延誉,于盛唐诗坛颇具影响。文集三十卷,今有宋蜀刻本传世。《全唐诗》卷八五至八九存其诗五卷,《全唐诗补编》另有辑补之作。张九龄有《故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左丞相燕国公赠太师张公墓志铭》,《旧唐书》卷九七、《新唐书》卷一二五有传。今人陈祖言撰有《张说年谱》。

☚ 徐彦伯   苏颋 ☛

张说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文学家。武后时应诏对策,授太子校书,擢凤阁舍人。因不阿附张易之兄弟,忤旨,流配钦州。中宗即位,召还,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监国。玄宗即位,进中书令,封燕国公,后任兵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尚书左丞等职。卒谥文贞。与苏颋(许国公)并称“燕许大手笔”。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张燕公集》。《全唐诗》存其诗五卷,《全唐文》存其文十三卷。
索引:张说,道济、说之,文贞,燕国公、燕公。

张说

(说) 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为文思精,老而益壮,尤工大手笔,善用所长,引文儒之士以佐王化。(刘肃《大唐新语》卷一)

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诗法特妙,晚谪岳阳,诗益凄婉,人谓得江山之助。(辛文房 《唐才子传》 卷一)

燕公精藻逼人,敷华当世,文堪作栋,调亦含宫,于绮丽鲜错之中,有神悰独运之美。故时体稍变,适其旨趣。自岳州而后,声鬯益隆,华要并存,清辉四远。时称燕、许手笔,何惭何惑! 唯古风凋委,差谢前流,综理遗篇,仅有《杂兴》一首,可窥曹、谢,珪璋未合,良有余恨。(徐献忠《唐诗品》)

夫诗之作,岂不缘情哉! 余读二公 (按指张说、张九龄)诗,方其登台衡,执鼎铉,抽笔兰室,雍容应制,词何泽也;及临荆南,履岳牧,怀人寄言,托物写心,又何凄也!夫士抱器丁年,曷尝不欲感会云龙,道佐明主,建不朽之业,垂非常之誉乎?而时谬不然,远迹江海之澨,放意鱼鸟之区,事与愿违,心以迹孤,况逢按剑之怒,方同窃铁之疑,知谗不免,欲语从谁?是以忧来无端,咸宣于诗尔。(高叔嗣 《苏门集》 卷五 《刻二张诗集序》)

孔文谷曰: 着色成文,吹气从律,则燕公、曲江,高矣美矣,擅其宗矣。(谢榛《四溟诗话》卷四)

燕公流播,其诗凄惋。(屠隆《唐诗类苑序》)

二张 (按指说与九龄) 五言律,大概相似于沈、宋、陈、杜,景物藻绘中,稍加以情致,剂以清空。学者间参,则无冗杂之嫌,有隽永之味。然气象便觉少隘,骨体便觉稍卑。品望之雌,职此故耶?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

燕国如《岳州燕别》、《深度驿》、《还端州》,始兴如《初秋忆弟》、《旅宿淮阳》、《豫章南还》等作,皆冲远有味,而格调严整,未离沈、宋诸公,至浩然乃纵横自得。(同上)

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五)

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宋,而声气犹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排律尚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四)

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惟“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贺裳 《载酒园诗话》又编)

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李因培 《唐诗观澜集》)

其源出于谢元晖,而词取排丽,深容苍态,自谢古人。唯古音璆然,有六朝遗则。名并燕、许,不独出廷硕一头。迁谪后,词益以凄惋,人谓得江山之助,良不虚言。(宋育仁《三唐诗品》)

诗以七言为胜。初尚宫体,谪岳州后,颇为比兴,感物写怀, 已入盛唐, 苏不及也。 (丁仪《诗学渊源》卷八)


唐宋小说之《张说》全文、注释和翻译 - 可可诗词网

张说

 原文
 姚崇为相,忽一日对于便殿,举左足不甚轻利。上曰:“卿有足疾耶?”崇曰:“臣有腹心之疾1,非足疾也。”因前奏张说2罪状数百言。上怒曰:“卿归中书3,宜宣与御史中丞4共按其事。”而说未之知,会朱衣吏5报午后三刻,说乘马先归。崇急呼御史中丞李林甫,以前诏付之。林甫语崇曰:“说多智谋,是必困之,宜以剧地。”崇构曰:“丞相得罪,未宜太逼。”林甫曰:“公必不忍耶?说当无害。”林甫正将诏付于御史,中路以马坠告假。说之未遭崇构也,前旬月有教授书生私通于侍婢6最宠者,会擒得奸状以闻于说。说怒甚,将穷狱于京兆尹7。书生励声曰:“睹色不能禁8,亦人之常情也。公贵为相,岂无缓急有用人乎?靳于一婢女耶?”说奇其言而释之,以侍儿与归。书生一遁9迹去,旬月余无所闻知。忽一日,直访于说,忧色满面,且言:“某感公之恩,思有谢者久之。今方闻公为姚相国10所构,外狱将具,公不知之,危将至矣。某愿得公平生所宝者,用计于九公主11,必能立释之。”说因自历指状所宝之物,书生告云未足解公之难。又凝思久之,忽曰:“近有鸡林郡夜明帘为寄信者。”书生曰:“吾事济矣。”因请手札数行,恳以情言。遂急趁出,逮夜始及九公主邸第,书生具以说旨言之,兼用帘为贽。且请公主曰:“上独不念在东宫时,思必始终恩加张丞相乎?而今反用快不利张丞相之心耶?”明旦公主人谒,具为奏之。上感动,急命高力士12就御史台13宣前所按事并宜罢之。书生亦不再见张丞相矣。
 

选自《松窗杂录》


 注释
 1.腹心之疾:心病,就是有心事。
 2.张说:人名,唐玄宗时的宰相。
 3.中书:中书省,唐代主管行政的衙门。
 4.御史中丞:官名。
 5.朱衣吏:管报时的小官,因穿红衣服故名。
 6.侍婢:官宦人家的女佣人,没有人身自由。
 7.京兆尹: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
 8.禁:禁得起,受得住。
 9.遁:悄悄地溜走,不知去向。
 10.姚相国:就是姚崇。
 11.九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属。
 12.高力士:唐玄宗时的太监。
 13.御史台:唐代负责监察的衙门。
 释义
 姚崇为宰相,有一天,唐玄宗与他在便殿中说话,玄宗发现姚崇的左脚走路好像跟平常不一样。玄宗说:“你的脚今天不舒服吗?”姚崇说:“陛下,不是我的脚有毛病,而是我的心有毛病。”随后,姚崇向玄宗数出张说的罪状数百条。玄宗说:“你回中书省以后,宣读我的旨意,要你和御史一起追查这件事。”此时朱衣吏报时已是下午三刻,张说正好骑着马回来了。姚崇就让御史中丞李林甫宣旨。但李林甫对姚崇说:“张说十分狡猾,要想制服他,一定要采取激烈的手段。”姚崇说:“张说是宰相,不能采取过激手段。”李林甫说:“您是不是不忍心下手?”李林甫就把诏书交给了御史。可是御史很狡猾,他假称在途中从马上摔下来,请假回家了。
 在张说被揭发前一个月,有一个教书的先生和张说最宠爱的侍女发生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有人就将他们的通奸之事告诉了张说。张说很生气,他想把这个教书的送到京城最高的行政长官那里去查办。这时,教书的忽然大声地说:“见到美丽的女人,我控制不住自己,这也是人之常情。您为什么舍不得一个婢女?再说您虽然贵为宰相,您就不会有什么事需要别人的帮助吗?”张说觉得他的话很奇怪,就把他放了,并且把那个奴婢也送给了他。然而,这个教书先生走了一个月没有消息。一个月以后,他忽然来见张说,他的脸色很难看。张说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我对您给予的恩德很感激,很久以来一直想找机会报答您。现在我听说姚崇想陷害您,他们已经准备好对您的不利的材料,您还不知道,您马上要大难临头了。现在我愿意拿着您认为最珍贵的宝物,去献给九公主,必能马上帮助您解脱困境。”张说听了大吃一惊,就将他珍爱的各种宝物拿出来,教书先生说:“这些东西都不能解决问题。”张说又想了半天说:“还有最近得到的一个鸡鸣郡夜明帘。”教书先生说:“事情好办了。”就请张说写了便笺,急匆匆地走了。晚上教书先生到了九公主的官邸,教书先生将张说的便笺和鸡鸣郡夜明帘交给了公主,并且要求公主这样对皇帝说:“皇上,难道您不记得您为太子时说过要将恩德一辈子赐给张丞相吗? 现在有人说了对张丞相不利的话,您就要处置他吗?”第二天,公主去晋见唐玄宗,按教书先生的话奏请皇帝原谅张说。玄宗很感动,赶忙叫高力士到御史台宣旨,令先前查处的张说案子,不要再查处了。这个教书先生后来再也没见张丞相。
张说

张说667—730

字道济,或作说之,洛阳人。武则天策贤良方正第一,授太子校书郎,后为兵部侍郎、弘文馆学士,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以之与苏颋并称,号“燕许大手笔”。有〔舞马词〕等多首行世。

☚ 李峤   崔液 ☛

张说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武后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郎。历仕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玄宗时,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后为集监院学士、尚书左丞相。卒谥号文贞。
张说在四朝中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讲实用、重风骨,用思精密、为文俊丽,尤长于碑志。当时朝庭重要文诰,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其诗不甚华丽,多为应制奉和之作,但具盛唐风貌,颇有感召力。

张说

张说667—730

唐代文学家、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后策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授太子校书郎,累转右补阙,擢拜凤阁舍人。因忤旨流配钦州。中宗召还,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睿宗即位,擢中书侍郎,兼雍州刺史。翌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开元(713—741)初,因不附太平公主,贬尚书左丞,罢知政事。太平公主伏诛,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出为相州刺史,贬为岳州刺史。说远置江湖,郁郁不乐。调任荆州长史,转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七年(719)授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兵军大使,摄御史大夫。后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旋任朔方军节度大使,右丞相兼中书令。十五年(727)罢相,十七年(729)复为右丞相,迁左丞相,授开府仪同三司。张说能文辞,“天下词人,咸讽诵之”,与苏颋齐名,时号“燕许大手笔”。他的文章有意矫正陈隋以来浮丽之风,讲究实用,注重风骨,诗亦朴实遒劲。今存《江上愁心赋》等5篇,另有《吊国文》亦为赋体文。有《张燕公集》。

☚ 张咏   张栻 ☛
张说

张说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武后时,授左补阙,擢风阁舍人。因不阿附张易兄弟,忤旨,配流钦州。中宗即位,召还,累迁工部、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睿宗时,拜为中书侍郎,知政事。开元初,进中书令,封燕国公,后任兵部尚书,集贤院学士,尚书左丞相等职。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掌文学之任凡30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苏颋(许国公)齐名,时号“燕许大手笔”。其文刚健朗畅,讲究实用,突破了梁陈以来的浮艳文风。代表作有:《谏武后幸三阳宫不时还都疏》、《起义堂颂》、《西岳太华山碑铭》、《贞节君碑》、《姚文贞公神道碑》等。其诗现存数量亦可观,多为应制之作,但也有不少朴实刚健的作品。如《蜀道后期》、《过蜀道山》等,语言简括,风格明朗,很少雕凿痕迹。代表作《邺都引》慷慨悲壮,笔力苍劲,与初唐诗风迥异,开盛唐七言歌行之先声。张说的赋今存5篇: 《奉和圣制喜雨赋》、《进白乌赋》、《虚室赋》、《江上愁心赋赠赵侍郎》和《吊国殇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江上愁心赋赠赵侍郎》。张说对于玄宗之立是有功的,玄宗初年甚见信任。做此赋时他正被疏斥在外,所以愁绪万千。可又不明说,只说愁心既非笔墨所能表达,也非弦声所能传递,这正所谓“崇雅去浮”,归于浑厚的表现。

☚ 陈子昂   苏颋 ☛

张说667—730

唐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曾封燕国公。擅长文辞,尤长于碑文墓志。其文刚健朗畅,当时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与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亦能诗,颇多明朗简括之作。《邺都引》、《蜀道后期》等篇颇为人称道。有《张燕公集》五十五卷。参见“历史”中的“张说”。


张说667—730

唐大臣。字道济,又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时授太子校书,进谏则天幸三阳宫。睿宗即位迁中书侍郎兼雍州长史,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玄宗)监国。玄宗时,拜中书 令,封燕国公,后出为相州刺史等职,因征讨有功,迁朔方节度使,曾奏罢边镇。师众勒还为农,建议墓强壮充宿卫以代替府兵等。再迁相位。为文俊丽,尤长碑文墓志。有《张燕公集》。

张燕公集/张说之文集/张说之集

☚ 卢照邻文集   张燕公集 ☛

张说

张说667——730

济,一字说之。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洛阳。武后时授太子校书,累官至凤阁舍人。后以不附张易之兄弟,忤旨,流配钦州。中宗朝召还。睿宗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时拜中书令,因不附太平公主,罢知政事。复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坐事贬岳州,后以平朔方胡酋叛乱功,拜兵部尚书。开元十七年(729)复拜尚书左丞相,加开府仪同三司,卒谥文贞。张说三次拜相,掌文学之任三十年,崇儒重道,喜延纳后进,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他为文俊丽,用思精密,长于碑文、墓志,在当时影响很大,世称“大手笔”,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存有《张说之文集》。

☚ 张嘉真   潘好礼 ☛

月旦四杰/评议时文

☚ 长安裂琴   月旦四杰 ☛

张说667~731Zhang Yue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also called Zhang Yuezhi. Works:A Collection of Writings of Zhang Yuezhi,etc.

张说667—730

字道济,唐洛阳人。武则天时,策贤良方正第一,历太子校书郎、凤阁舍人、黄门侍郎、中书侍郎等职。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云二年(711),劝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监国,以塞祸乱。明年,皇太子即位,太平公子主专权,阴劝玄宗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太平公主被诛,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说之在政,曾奏减边兵二十万归农。说擅长文辞,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有《张燕公集》。开元十七年 (730) 病卒,年六十四。

张说667—730

唐大臣、文学家。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时应诏对策,得乙等,授太子校书。中宗时,任黄门侍郎。睿宗时,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玄宗)监国。玄宗时,任中书令, 封燕国公。曾任朔方节度使,建议招募壮士以充宿卫。因与姚崇不睦,罢为相州刺史,徙岳州。后复为中书令。他擅文辞。当时朝廷诏书律令多出其手,与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能诗。有《张燕公集》。

张说667—730

字道济,一字说之。唐洛阳(今属河南)人。武则天时,策贤良方正,得乙等,睿宗时,任宰相,因太平公主专权,罢政事。劝玄宗除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太平被诛后,召为中书令,封燕国公。居相位时,奏罢边兵二十万归农,建议行募兵制,招募壮士戍边,号“长征健儿”,实行已久的府兵制至此结束。长于文学,善为诗文,与苏颋(爵封许园公)并称为“燕许大手笔”。后为宇文融等排斥,贬官。有《张燕公集》传世。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