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道教名山,道教发源地之一。又称鹄鸣山。在大邑县鹤鸣乡。山名由来一说山形似鹤,一说山中有石类鹤,再一说是山中有仙鹤。东汉时,与青城山同属江原县管辖。史载东汉顺帝时,张陵客于蜀,学道鹤鸣山,创五斗米道,由此成为道教圣地。唐杜光庭来此访仙探胜。明著名道士张三丰曾居此山, 明成祖曾先后遣近臣胡𣸨、 江西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访张氏,并建迎仙阁,均未见。宫观宋代曾有建造,元明清又增修。但历经历史风雨,大多不存。今残存三官庙、解元亭、迎仙阁等,古迹有太清官遗址、陆游 《宿鹤鸣山》诗碑、清代单孔石砌迎仙桥等。1987年公布为道教开放点,迎仙阁等被修复,接待信徒和游客。 鹤鸣山 鹤鸣山又称鹄鸣山,位于县城北15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境内,距成都市区68公里。属岷山山脉,海拔约1000米,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和避暑胜地。山势雄奇,起伏轩翔,双溪环抱,古木葱茏,宛如展翅欲飞的玄鹤,故称鹤鸣山。汉顺帝(125—144)时,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派,凡入道者纳米五斗,称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奉老子为教主,于是道教逐渐形成。五代杜光庭、宋陈希夷、明张三丰等,都曾修炼于此。明文学家杨慎称此山为“仙佛同源地”。隋唐以前,山上就已建立道观,宋、元、明、清各代曾作维修。现存者有石级悬空、古柏蓊郁的太清宫遗址、五斗米道为信徒们祈祷除病的三官庙、清代重建的单孔石砌迎仙桥、仿斗栱结构并加以彩绘的解元亭,以及招鹤亭、崖碑和太平山上的天师洞等古迹景观。山上碑刻、雕刻较多,有宋代米芾所书“第一山”巨碑一通,条形石上刻有陆游《夜宿鹤鸣山》七律一首,文昌宫内有清代乾隆年间所刻双龙浮雕等。 ☚ 药师崖造像 大邑刘氏庄园 ☛ 鹤鸣山hè míng shān《本草纲目》草部第13卷辟虺雷(1)。地名。今四川省崇庆县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