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Gé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长治、陕西之韩城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 《姓氏考略》亦收并注其源: ❶其注引 《路史》 云: “皋陶后为狱官之长,偃姓。”故此当系出偃姓。 ❷又云:“鬲,夏诸侯国名,夏遗臣靡奔有鬲氏,近鬲津,后为鬲氏。”古鬲国在今山东德平镇东。 ❸其引 《姓苑》云: “殷末贤臣胶鬲之后。” 一音lì,亦为现行姓氏。
鬲Lì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昌乐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 收载并注其源: ❶其注据 《路史》云: “皋陶后有鬲氏。” ❷其引 《姓苑》 注云: “殷末贤人胶鬲之后。” ❸又注: “鬲,夏诸侯国名,夏遗臣靡,奔有鬲氏,近鬲津,后有鬲氏。”望出平原。(或云: 鬲,古代陶器,以器具为姓氏。《姓氏词典》据《姓谱》 注。 一音gé,亦为姓。 鬲gé通“隔”。阻隔。桓譚《仙賦》:“精神周洽,鬲塞流通。” 鬲 鬲青铜制炊器。由陶鬲发展而来。其形似鼎,圆口,三足,鼎用以盛馔,足为实心,鬲用以炊煮,足为空心,以减少烧火时间。商代前期铸造较多,晚期已较为罕见。西周出现似方鼎的方鬲。现存较著名的有北京房山出土的西周《伯矩鬲》。 ☚ 罍 鼎 ☛ 鬲读音g·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古核切,入,麦韵。 ❶[鬲津河]古水名,就是现在的漳卫新河,它是河北和山东二省的界河。 ❷隔开,通“隔”。 上一条: 搿 下一条: 隔
鬲读音l·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朗击切,入,锡韵。 ❶鼎一类的东西,为炊具,陶制,三空心足。 上一条: 鎘 下一条: 䰛
鬲读音·e(ˋ),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乙革切,入,麦韵。 ❶通“轭”,即车辕前端套在马颈上的横木。 上一条: 峉 下一条: 搹 鬲ㄌㄧˋlì四4609名样子像鼎的锅。古南方方言。汉扬雄《方言》第五:「鍑,…吴扬之间谓之~。」晋郭璞注:「~,釜属也。」清钱绎笺疏:「《汉书・郊祀志》:『鼎空足曰~。』苏林注云:『足中空不实者名曰~。』然则~是空足之釜。」   鬲ɡé用于人名。如:胶鬲,殷末周初贤士。 【注意】右下“冂”内是“”,不是“”。 另见488页lì。
鬲lì古代一种炊具,圆口,三足,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 另见263页ɡé。 鬲(一)lì (二)gé【辨形】下是冂,是。 10画。 象形。 【辨义】 鬲(一)lì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二)gé ❶ 鬲津,水名,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 ❷ 胶鬲,殷末周初人。 【辨析】 二音都表示名物义。区别在于指称对象不同: 鬲(一)lì用于古代炊具名;(二)gé用于水名、古人名。 鬲搤也,圍九寸。《儀禮·士喪禮》:“苴絰大鬲。”鄭玄注 “鬲,搤也,中人之手搤圍九寸。”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炊食部 > 炊具 > 鬲 鬲 lì 煮食器。古時盛馔用鼎,常飪用鬲。新石器時期陶鬲使用普遍,至周仍沿用,漢代漸消失。其形似鼎,三足,中空而曲,易容水加熱。商代始有青銅鬲,行用於商周時期。初與陶鬲形制略近,惟上有兩耳,如饕餮紋鬲,其狀在鼎鬲之間。銘文稱共名為尊彝,亦稱“𪔉”。西周後期鬲又變為無耳,口緣較寬。尚有加蓋者,如北京房山出土的伯矩鬲。西周中期青銅鬲盛行,常成组出土,一組銅鬲的形制、大小、銘文基本相同。如長安張家坡出土的伯庸父鬲一組八件,周原一号窖藏出土的伯先父鬲一组十件。春秋戰圜之際,鬲常以偶數與列鼎随葬,作為陪鼎。據文獻載,鬲之容量為五觳,古制斗二升為一觳。《爾雅·釋器》:“鼎款足者謂之鬲。”郝懿行疏:“款者,釋文云本或作寂,閥也。按《玉篇》,窾,空也。《漢書·郊祀志上》說鼎云:其空足曰鬲。”《周禮·考工記·陶人》:“鬲實五觳。”《孔子家語》:“魯有儉者,瓦鬲煮食祀之,自謂甚美,盛之士鉶之器,以進孔子。” 
鬲 (據《三才圖會》)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食具 > 鬲 鬲 lì 古炊具。主要用於煮粥。大口圓腹,三足空,與腹相通。形制與鼎相似而小。《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鬲。”郭璞注:“鼎曲脚也。”《周禮·考工記·陶人》:“鬲實五觳,厚半寸脣寸。” 鬲*D8AA ㈠li古代一种炊具,有陶制和金属制两种,形状像鼎,足部中空。 ㈡ge❶水名。鬲津,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 ❷人名用字:胶~(周代初年人)。 车的各部 车的各部车箱:箱 舆 輫 车厢 车箱的各部名称:扃 较 辄 軨 輑軓 鞃 轛 轼 绥 车阑 车箱的栏杆:軨轵 车箱的深度:隧 高车的车厢:高箱 火车上的卧铺车厢:卧车 寝车 车后的门:笰 车上遮蔽日光、风雨等装置:盖 车篷 高高的车蓬:飞伞 车上挡风的屏障:风挡 车帘:幨(幨帷) 幢(碧油~) 幰 帱襜帷 车帷 车架的各部名称:辕(辕木) 軥 轓 輗輹 辀 軏 轸 轭(车轭) 辂 轫 衡 鬲 槅 伏兔 车屐 前疾 以金为饰的车轭:金厄 古代车饰之铁制杂具:铁什 古代车上的横栏:关 车轼前覆车軓的横板:阴 车轼中段的把手处:鞃 车铃:和鸾 自行车上的踏脚:车蹬 古代套在车轴头的铜制圆筒:轊 车上的其他物:轖 輠 轙 幦 簚 ☚ 车的各部 车轮 ☛
厨具 厨具炊具 古代炊具:铛(铛鬲;铛旋) 镏 坩 盬(沙~;瓷~) 鬷 鬶 甗 鼐 鼒 煲 钧 镉 精美的炊具:翠釜 炒菜或撮取东西的用具:铲(铲子;~刀;锅铲) 温热具:铛(酒~;茶~) 鋞(鋞程;鋞鋐) 鏖 鐎斗 钨錥 烧茶温酒的器具:鏙 蒸食具:甑(甑子;陶~;铜~) 笼(蒸笼) 篝 锭 箅 烹煮具:罐(药~;汤~) 古代煮食具:釜 鼎(鼎釜;鼎鬲;鼎铛)鬴 锜 鍑 鬲 鬵 鏊 锭 鍪鐎 煮器 割烹用具:鼎俎 烧盐用的敞口器:鐅 切菜板:砧(砧板) 案(案板;肉~) 锧(锧子) 椹(椹质;木椹) 鍖枮(枮椹) 机(~上肉) 菜板 菜墩 切肉用的砧板:俎(刀~) 用高梁秸等编扎成的锅盖:锅帘 淘米具:斗筲 筲箕 溲箕 鼓风吹火具:鞴(鞴囊;鼓~) 风箱 风匣 炉櫜 煎茶时用以簇火的铜火箸:降红
另见:厨房 食具 ☚ 厨具 锅 ☛
体内各部分 体内各部分体内的空处:腔(体腔;腹~;鼻~;口~) 胸腔:腔子 胸腹腔之间的肌膜组织:膈(膈膜;横~膜) 鬲 心脏和横隔膜之间的部位:肓(病入膏~) 生物体内的薄皮形组织:膜(耳~;黏~) 不可以进行手术的部位:禁区 身体的某些关键部位或器官:关
另见:器官 ☚ 体内各部分、器官 器官1 ☛
阻隔 阻隔隔(隔越;隔阂;隔离;隔断;关隔;鄣隔;简隔;壅隔;拥隔;违隔;捍隔) 阻(阻间;阻阂;阻限;阻越;阻难;阻绝) 间(间隔;间阻) 障(障隔;蔽障) 鬲(鬲蔽) 阸 限(限隔) 遮阂 沟壑 鄣雍 蔽鄣 壅滞 阻隔不通:阂(阂塞) 阻隔,不相交:闭否 山河阻隔:山川修阻 为山所阻隔:阂山 遮蔽阻隔:遮隔 阻塞,阻隔:拥塞 阗塞 阻塞障隔:蔽壅 障碍阻隔:辍阂 分离阻隔:离隔 离阻 离别阻塞:睽阻 遥远阻隔:杳隔 辽阻 阻隔之至:沈阻 (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来往:阻隔)
另见:险阻 ☚ 阻隔 隔绝2 ☛ 鬲鬲,通隔。即噎膈。出《素问·大奇论》。详噎膈条。 鬲❶通“隔”、“膈”。 ❷病名。出自《素问·大奇论》等篇。即噎膈。 鬲炊器。陶制或青铜制。圆形,三袋状足中空。陶鬲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商周流行,汉代仍见。青铜鬲多见于商周。
鬲即“人鬲”。 鬲ɡé出《素问·大奇论》等篇。即噎膈。详该条。 鬲ɡéⅠ ❶ (古国名) Ge (a state in ancient China) ❷ [书] (大车轭) yoke ❸ [书] (膈) diaphragm ❹ (姓氏) a surname:~ 坚 Ge Jian Ⅱ [书] (阻隔) separate 另见 see also lì。
鬲lì(古代炊具, 似鼎) an ancient cooking tripod with hollow legs; a large earthen pot 另见 see also ɡé。 鬲li (cooking tripod with hollow legs) 鬲gédysphagia 鬲(1)地名。见包山楚简110、168简及金币铭文。其地设有连嚣、攻尹等官职,可能是县一级单位。有学者认为:鬲即栎,在今河南禹县。(2)封邑名。曾侯乙墓竹简及包山楚简有鬲君的记载。有学者依音近字推测,认为可能是《左传》昭公三年所记栎邑或《史记·楚世家》所记郦地,约在今河南新蔡县北或内乡县境。(3)青铜制炊食器。商代至春秋时期流行,自名为“鬲”。最初仿照陶鬲制成。基本形状一般为侈口,束颈,腹外鼓,下接3个中空的足。西周前期鬲多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鬲多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腹部饰以扉棱。战国晚期后,鬲渐渐从青铜礼器组合和日常用器的行列中消失。东周楚文化系统的铜鬲自具特色,学术界往往称之“楚式鬲”。 鬲西周时对俘虏或奴隶的称谓。参见“人鬲”。 鬲鬲,甲骨文作 ,金文作     ,小篆作 ,或體作 。 象形,古代炊具,圓口,似鼎,三足而上部中空,其下點火以蒸煮食物。金文或增 “鼎”爲意符,表示是食器。後世或增 “瓦”作意符, 字作 “䰛”,“鬲”遂兼爲聲符。 聲符或易爲 “厤”,字作“㽁”。金文所从或作 “羊”字形, 當是因爲書寫肢解象形所致。卜辭或用本義,或用作人名。銘文多用本義,或指奴隸,或用作人名,或通 “歷”。 楚簡帛文作 ,增臼作意符。 鬲gé,lì (甲) (篆) 甲骨文为象形字,像烹饪用的鼎。“鼎足相去疎阔者名鬲(lì)。”(《尔雅·疏》)《汉书·郊祀志》说:“其空足曰鬲。”又读gé,《广韵》、《正韵》:“各核切”。作意符(形符)生成的字有鬻、融、獻(献)。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gé 隔(隔离) 膈(膈膜) 镉(金属元素) 嗝(象声词) 塥(沙地,多用于地名) hé 翮(振翮高飞) 相关链接 “融” ,《说文》:“炊气上出也。”徐铉曰:“镕也,气上融散也。”谐“镕”之音。甲骨文,左为“鬲”,右边为气体上蒸的样子,形状像虫,讹变为“虫”。
59.趣談“鬲”字鬲,古人發明了隔水蒸煮食物的鬲鍋,文字象形,三足中空,這樣受熱面積大,腹内放水,中間用箅子將水和食物隔開,利用蒸汽蒸熟食物,五千年前這樣的設備已經相當先進。鬲實爲隔本字。
鬲 甲骨文; 金文; 篆gé,lì[獨體象形。(《説文》:“鬲,鼎屬。實五觳(hú)。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鬲:1.l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制炊具,三足中空、大腹、圓口,中有箅將食物與底隔開,腹中置水。文字象形。擬“鬲”爲“隔”字初文。至商周出現銅制鬲,已是用作祭祀的禮器,與炊事遠離,故在文字中已經很少使用。2.gé,古代稱俘虜爲“人鬲”。)] [東漢] 班固《漢書·郊祀志上》:“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其空足曰鬲lì。”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駁〈實庵字説〉》:“臣是家内奴隸,鬲(gé)是生産奴隸,生産奴隸是賤于家内奴隸的。” 鬲(lì)“ ,鼎属,实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属皆从鬲。 ,鬲或从瓦。 ,汉令鬲从瓦,厤声。”(郎激切) 甲骨文作 、 ,金文作 、 、 等。字形象古代烹调用具,似鼎,大腹三足,足中空可灌入水,因而与火的接触面大,加热时可以迅速升温。金文中有的写法还加“金”旁,如 。郭店楚简作 。卜辞有用其本义的,如:“甲戌卜,贞:其尊鬲, 十牛于丁?”(《合》1977)尊,动词,当放置讲。[1]于省吾说“ ”象以攴击蛇,引申义为割解人牲或物牲。 最早的鬲当为陶器,但殷商时期已经有不少青铜制作的鬲,从金旁的 字可以为证。“鬲”的本义是炊具,后来指从事炊食业的奴隶。如虢仲鬲:“虢仲乍(作)虢妃尊鬲。”金文夨令簋有“鬲百人”,大盂鼎有“人鬲”。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说:“夨令簋是成王时器,大盂鼎是康王时器。鬲与人鬲就是古书上的民仪与黎民,黎、仪、鬲( )是同音字。鬲是后来的鼎锅,推想用鬲字来称呼这种‘自驭至于庶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取其黑色。”[2] 《说文》中或体作 ,汉令作 ,可证汉代称釜鬲为“历”属实。《史记·滑稽列传》:“铜历为棺。”司马贞索隐:“历即釜鬲也。” 鬲部有十二个属字。该部字本义大都与炊具或煮饭有关。
鬲(lì)“.jpg) 也,古文亦鬲字。象孰饪五味,气上出也。凡 之属皆从 。”(郎激切) 段玉裁注:“鬲、 本一字。鬲专象器形,故其属多谓器。 兼象孰饪之气,故其属皆谓孰饪。”“ ”两旁的形体表示烹煮食物时五味从“鬲”中向上腾起。
部有属字十二个,重文十二个。凡从“ ”的字,本义与所煮的糜粥、汤等或烹、煮、炒、烙等行为相关;与从“鬲”的字多与炊具有关是不同的。 △鬲gé10画 鬲部 (1) 鬲津,水名。发源于河北,流入山东。 (2) 人名用字。胶鬲,生活在殷末周初。 另见lì(239页)。
△鬲lì10画 鬲部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三足中空。 另见gé(124页)。 鬲 ☚ 鬲部 鬳 ☛ 鬲★规◎常
象形,甲骨文、金文、小篆象鬲形,隶定为“鬲”。本义读lì,古代一种炊具,足部中空;又读ɡé,用于地名、人名用字。 【辨析】 ❶以“鬲”作意符构成的字多与炊具、饮食等有关,如“鬷、鬻、鬴”。 ❷以“鬲”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e,但声母不同。ɡé:隔、嗝、膈、镉、塥∣hé:翮。鬲 甲 金 篆 隶lì【析形】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像有袋形腹的饮食器具的形状。小篆、隶书字形讹变,初形不显。 【释义】《说文》:“鼎属。”沈括《梦溪笔谈》:“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本义是以煮粥为主的烹煮食物的炊器,形状为大口、袋形腹、三足。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graph character.In Oracle and Bronze Inscriptions,it looks like the utensils for eating and drinking in the form of a full bag. 【original meaning】An utensil used to cook the food like a porridge.The shape is like a big mouth,with a bag-shaped belly and three feet. 鬲 ☚ 歷 耿 ☛ 00000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