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齐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齐书 原名《齐书》,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乃改名为《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五十九卷。南朝梁萧子显撰。梁天监年间成书。 萧子显,字景阳。生于齐永明七年(489年),卒于梁大同三年(537年)。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人(今江苏常州西)人。萧子显出身皇族,是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南齐豫章王萧嶷之子,七岁时即封为宁都县侯,以王子例拜给事中。入梁以长于父才,为萧衍父子所器重,累官至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侍中,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他为人好学,长于著述,奏请编撰《齐书》。当时“齐史,江淹始受诏著述,以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沈约复著《齐纪》二十篇。”(《史通·古今正义》)吴均也撰成《齐春秋》三十篇,还有王逸著《齐典》五卷,熊襄著《齐典》十卷。萧子显根据上述材料,很快撰成《南齐书》。梁书本传记载他的著作,除《齐书》六十卷外,尚有《后汉书》一百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据《隋书·经籍志》所载,萧氏的《后汉书》百卷在当时已散佚了,另外还撰有《晋史草》三十卷。 《南齐书》原为六十卷,到唐代佚失一卷序录,只剩五十九卷,分为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全书记事上起齐高帝建元元年(479年),下到齐和帝中兴二年(502年),记载了南齐朝二十四年的历史。 《南齐书》帝纪八卷分别是:《高帝纪》二卷,《武帝纪》一卷,《郁林王纪》一卷,《海陵王纪》一卷,《明帝纪》一卷,《东昏侯纪》一卷,《和帝纪》一卷。《南齐书》的帝纪仍沿袭了系年方式记载齐朝大事,从宋顺帝末年齐高帝萧道成代宋建立南齐起,至和帝末年梁武帝萧衍代齐建梁朝止,叙述了南齐兴亡始末,是南齐时代的政治史。在南齐七帝中,高帝萧道成开国,事迹较多,故分上下两卷记载,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和帝萧宝融等在位时间短,可载史事不多,单独成篇,甚为单薄。 《南齐书》比较可取的是志。当时掌史职的江淹说:“修史之难,无过于志。”食货志未做成,恐是材料不足的缘故。据高似孙《史略》所引《子显进书表》说:“素不知户口,故郡志辄不载,天文复秘,故不私载,而此志但纪灾祥而已。” 《南齐书》共有志十一卷,其中《乐志》一卷,主要记载当时封建统治者祭祀上天和宗庙时所奏的乐章。《天文志》二卷,主要记载当时太史令掌管的天文机构观察天象的各项记录(如日食、太白经天、月入太微、五星相犯等)。《州郡志》二卷,主要记载南齐时代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的建置,并上溯汉魏两晋,直至宋齐时代各州建置的沿革(包括侨立州郡)。《礼志》二卷,主要记载祭祀的礼节仪式,另外还记载了设立国学、太学以培养皇族和公卿大臣子弟的各项规定。《百官志》一卷,记载南齐时代从中央到地方各行政机构的建置和建立官吏的情况。《南齐书》没有《律历志》,新添《舆服志》一卷,主要记载当时皇室及政府各部门高级官吏乘坐的车舆和穿戴服饰的各项具体规定。《祥瑞志》和《五行志》各一卷,主要记载当时统治阶级为宣扬天命而制造的各种符瑞和当时的灾异情况。十志中以《百官志》最简明,读南北朝史的,每苦官职纷杂,先读《南齐书·百官志》可以得其概略。 《南齐书》列传四十卷,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篇幅占全书的约三分之二。列传中一类是为皇后、王子、宗室大臣所做的传,对南齐宗室、贵族、官僚及地方大官发财致富者给予客观叙述。一类是清官、有成就的学者及不图名利而隐逸的士人的列传,如《循吏传》、《高逸传》、《文学传》、《考义传》等。还有一类是封建社会奸臣列传和有关北朝的列传。如《倖臣传》、《魏虏传》。《南齐书》也为境内的少数民族、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及高丽、百济等外国写了列传。列传在写作手法上与《宋书》略有不同,改“良吏”为“良政”,“隐逸”为“高逸”,“恩倖”为“幸臣”,“索虏”为“魏虏”。此外,《南齐书》别立《文学传》,传中所叙十人,都不是什么著名的文学家,但我国著名的大科学家祖冲之收入此传,记载了祖冲之上《大明历》表及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等事迹,这些都是重要的科学技术资料。。 《南齐书》编撰之时,作者对当时的人物史实熟悉,易得到第一手材料,故《南齐书》保存了大量珍贵资料,如统治阶级之间相互倾轧残杀,统治者对人民的压榨等;对北魏的情况及南齐与北魏之间关系的记载也很有价值。 《南齐书》在写作上有个突出的特点,作者在列传中采用了类叙法。类叙法创自《汉书》,到《南齐书》时已趋成熟,即在一传中连带叙述同类的几个人的事,“传不多而人自备载”(《廿二史札记·齐书类叙法最善》)。《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另外,《南齐书》没有《食货志》,有关《食货志》方面的材料都放在列传之中,这也是一种体例。 由于《南齐书》是萧子显为本家族写史,所以回护溢美之处甚多。《南齐书》还有许多宣传宿命论,因果报应的内容。南朝文风讲究华丽的词藻,这在本书中也有所体现。在叙事方面,亦不免有失实之处。但是,这部著作是现存记载南齐历史的最完整的一部著作,是研究南齐历史的主要依据。 《南齐书》的版本有:宋大字本(简称百纳本),明代的南监本,北监本、汲古阁本、清代武英殿本、金陵书局本。此书各本缺州郡志上、列传第十六、二十五、三十九各一页。百衲本仅缺二十五、三十九各一页,较各本多二页。一九七五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标点本以百衲本为底本是较好的版本。 《南齐书》纪传体断代史书。梁萧子显撰于514~526年。《南齐书》共60卷,今存59卷,含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1卷,自序1卷。该书记南齐之事,起自479年,讫于502年,共23年。《南齐书》史料价值颇高,可考查5世纪时长江地区风土人情。其通行版本有6种。 南齐书 176 南齐书断代史史书。原60卷,序录1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序录亡佚,今本为59卷。南朝梁代萧子显撰。记载南朝齐24年史事。原名 《齐书》,宋以后,为区别于李百药《北齐书》,遂冠以“南”字。南齐时,曾命檀超、江淹修国史,未完成。该书在檀超、江淹的基础上,博采诸家私修《齐史》撰成。萧子显系南齐高帝萧道成之孙,以前朝帝王子孙修前朝史,为二十四史中仅见。该书叙事向称简洁,保存了较多原始资料,尤以志为最,是了解南齐史的重要资料。 ☚ 宋书 梁书 ☛ 南齐书 南齐书纪传体南朝齐史。二十四史之一。又名《齐书》。原六十卷,今本五十九卷。南朝萧子显撰。萧子显(489—53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之子。七岁封宁都县侯,以王子例拜给事中。南齐灭亡后,入梁。以长于文才,为萧衍父子所器重,累官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一生撰述宏富,据《梁书》本传记载,著《后汉书》一百卷、《晋史草》三十卷、《普通北伐记》五卷、《贵俭传》三十卷、《文集》二十卷,惜已佚亡,保存下来的只有《南齐书》。《南齐书》记载南朝齐政权仅存二十三年的历史,上起齐高帝萧道成立国(479),终于齐和帝萧宝融被废(502)。计有本纪八卷,记七个帝王之事。高帝萧道成事迹较多,分上下两卷。郁林王萧昭业、海陵王萧昭文、和帝萧宝融等纪,因他们在位时很短,所载史事均甚单薄。志十一卷,分为八目,大体与《宋书》相同,只是弃《律历志》而增《舆服志》。八志中以《百官志》、《州郡志》二志较好。《百官志》简要而有条理,有的重要官职并述其设置变迁沿革。《州郡志》对当时郡县设置叙述甚详,较为有用。列传四十卷,作法上承前史,但体例仍有变化。如改《宋书》的《良吏》为《良政》,《隐逸》为《高逸》,《恩幸》为《幸臣》,《索虏》为《魏虏》等。又另立《文学传》,收录文学家十人。此外还记载了著名科学家祖冲之的生平事迹及其科学创造,是重要的科技史资料。 ☚ 宋书 十六国春秋 ☛ 南齐书 《南齐书》Nanqishu是南朝梁萧子显撰著的纪传体南朝齐史。萧子显(488—537)字景阳,南兰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人。出身于南齐皇族,入梁后,依然保持其贵族势家地位,本人又深得梁武帝的宠信。《南齐书》今存59卷: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记载了从479年齐高帝萧道成代宋起,到502年梁武帝萧衍代齐止,前后23年的历史。南齐设有史官,江淹曾著齐史10志,沈约著有《齐纪》20卷,吴均著有《齐春秋》30卷,王逸著有《齐典》5卷,熊襄著有《齐典》10卷。正是在这些著作的基础上,萧子显于梁武帝天监年间自请修撰齐史,完成了《南齐书》。《南齐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一些以人物类别立传的列传,如《良吏传》、《高逸传》等都有序,说明作者立传的本意。萧子显生于齐梁之世,又出身皇族,非常熟悉南齐一代的掌故,撰写史书时取材比较丰富。但是,由于萧子显出身南齐皇族,也是萧梁的宗室,故而对齐、梁的统治者歌功颂德,违反了历史的真实。《南齐书》吹捧士族官僚的显贵,维护士族门阀制度,极力表彰忠孝节义,宣扬王命论思想和佛教的因果报应等,都反映了萧子显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中华书局点校本《南齐书》,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集众家之长,是较好的版本。 ☚ 宋书 《梁书》和《陈书》 ☛ 南齐书纪传体正史。南朝梁萧子显撰。原名《齐书》,后为别于唐李百药《北齐书》,故名。全书六十卷,今本佚一卷,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无表,志亦不全。现存最早南齐史书唯此一种,有其参考价值。书中叙事文字较简洁,但多溢美之辞。 南齐书nán qí shū《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疏古今经史百家书目(4)。纪传体史书。原名《齐书》,北宋始用今名。南朝齐梁之际萧子显撰,约成书于514-526年,原60卷,今本59卷。证萧道成建齐至萧宝融被废(479-502)七帝23年历史。体例近于《宋书》而有所变通。内容以八志较有可取,百官志叙说简要,间及迁革,裨益较多。本纪以齐高帝事为多,列传将及二百人,后妃、宗室、诸王可取,占四分之一以上。新增文学一目,对当时政治、科学、思想、文学均有所反映。不立食货、刑法、艺文三志,亦属缺憾。 南齐书六十卷。梁萧子显(489—537)撰。萧子显,南朝史学家,字景阳,兰陵 (今江苏常州西北)人。他是齐梁皇族,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在梁官至吏部尚书,很有文史才能。《南齐书》是一部记载封建割据政权的史书。原名《齐书》,宋以后为了区别于李百药的《北齐书》而改名。《南齐书》为纪传体的南齐史。有志无表,各志也不全,缺《食货》《刑法》《艺文》。南齐初年设史官,命檀超、江淹等编撰国史,梁代有沈约著的《齐纪》,吴均撰的《齐春秋》,萧子显在此基础上请求编修齐史,修成《南齐书》。《南齐书》保留了较多的原始资料,对文学、思想、科学情况有些记载。如《祖冲之传》记载比较详细。《南齐书》有本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自序》一卷已佚。今存五十九卷。“本纪”八卷记七个帝王的事,高帝萧道成事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高帝本纪》是孙子为祖父作史,在二十四史中不多见,所以粉饰之词难免。“志”十一卷分为八目,大体与《宋书》相同,只是没有《律历志》,加了个《舆服志》。宋齐二书均无《食货志》。这是不足之处。“列传”四十卷,作法与《宋书》也略同,只在名目上稍有改动,如《宋书》的《良吏》改为《良政》等。又立《文学传》,但所叙十人却不都是文学家。有《大明历》、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礁磨等科技史料。因为萧子显是王子,生长于王宫,对当代史事耳闻目睹,因此《南齐书》有不少原始资料,如《竟陵王萧子良传》有收租、征赋役、兴水利、垦田等事,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资料较可靠。《南齐书》叙述使用类叙法,即在一个人的传中,叙同类几个人物的事情,此法班固首创,但到萧子显就成熟了。有的“志”和“类传”的前面还有序,可考见作者的思想和历史观。通行的《南齐书》有宋蜀大字本,百纳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南齐书》最为通行。 南齐书南朝齐史书。纪传体。原名《齐书》,宋代始称《南齐书》,以便与李百药之《北齐书》相区别。南朝齐梁之际萧子显(489—537)撰。原书60卷,现在59卷,包括本纪8卷,志11卷,列传40卷。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齐高帝萧道成孙,豫章王萧嶷子,入梁官至吏部尚书、侍中。时齐官书起居注、《齐职仪》、江淹和檀越《齐国史》、十志及刘陟和沈约两家《齐纪》、吴均《齐春秋》、王逸和熊襄两家《齐典》俱在,子显复请于朝廷,编纂此书。主要取材于檀越、江淹的书稿,也参酌沈约、吴均之史著。约成书于梁天监十三年(514)以后、普通七年(526)以前。记萧道成建齐至萧宝融被废7帝23年间(479—502)历史,为研究萧齐史基本文献之一。纪传中包含着不少南北交往及周边诸族之资料。《魏虏传》叙述拓跋鲜卑兴衰史,尤其是对北魏京都平城的记载,为了解北魏京城建筑、经济、文化留下珍贵资料。同时传中还涉及北魏的官制、舆服、礼仪等等,为研究拓跋鲜卑典章制度、生活习俗提供不少原始记载。《蛮东南夷传》则记述西阳蛮、南襄城蛮、司州蛮、巴建蛮、酉溪蛮、黔阳蛮、湘川蛮、郢州蛮等与齐朝关系、反抗斗争及风俗习惯;东夷高丽、加罗国、倭国、南夷林邑国、扶南国等与齐之交往。《芮芮虏河南氐羌传》简单介绍柔然、吐谷浑、仇池氐杨氏、宕昌羌的情况。为研究南北朝民族史的重要史籍之一。以宋蜀大字本为早,已有缺页。汲古阁本、武英殿本、百衲本、金陵书局本较通行,1972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南齐书纪传体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撰。原名 《齐书》,宋时为区别李百药之 《北齐书》,故名。所记起自齐建元元年 (479),讫于齐中兴二年(502)。共六十卷,唐时亡其《序录》一卷。分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无表。缺《食货》、《刑法》、《艺文》等志。该书参考檀超、江淹所撰《国史》以及沈约所撰 《齐纪》、吴纪所撰《齐春秋》等书而成,文字典雅,叙述简明,保存了较多原始资料。 南齐书书名。南朝梁萧子显撰。纪传体南齐史。原著六十卷,今存五十九卷,其中纪八卷,志十一卷,列传四十卷。叙事起于萧道成起家代宋,止于梁武帝萧衍代齐。是据檀超、江淹等所撰《国史》写成。原名《齐书》,宋以后,为区别李百药的《北齐书》,故名。文字典雅,取材较为原始,在文学史、思想史、科学史方面亦有所反映。 (参考图25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