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潮的形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潮的形成 高潮的形成Gaochao de xingcheng高潮是歌曲情绪增长达到的最高处。高潮最紧张、最强烈、最感人。它可以只是一个音,也可延展到一个片断或是持续为一个较大的段落。高潮的位置一般处理在歌曲的后半部,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歌曲中,高潮往往在歌曲的2/3或3/4处,即所谓“黄金分割点”(0.618)处;中等规模的歌曲也常将高潮点放在结尾处;在规模较小的歌曲中,有时不一定有明显的高潮,旋律线条的顶点往往也就是其高潮所在。高潮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比而得到的,方法多种多样,用节奏的对比;重音的移位;音调的对比;调性的对比(临时的转调或离调);音区的对比等方法都可形成高潮,通常是几种方法同时作用,这样可更加强调高潮。进入高潮的酝酿准备阶段可长可短,甚至可以无准备的突然进入,高潮的准备和进入可使用模进;音调的逐步上升或下降:音调的大跳;曲式结构的综合或分裂;用休止符造成停顿等方法,其音乐材料常与高潮段的音乐材料形成对比,以使其能更好的衬托出高潮来。我国的民间艺人有“欲扬先抑,欲急必缓”的口诀,这种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在作曲时处理高潮的手法的依据。以下数例分别列举了音乐中不同类型的高潮处理手法: 上例是该曲结尾处的8小节,高音 “mi”是全曲的最高音,在4小节的长度内逐步下降到“sol”音,为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接着在2小节的长度内使音高线条由低 “mi”上升一个八度到达高音“mi”而形成高潮,又用1小节的长度使音高线条回落到“sol”音,最后以上行的4度大跳进入结束的主音,整个音高线条升降的时间布局为4、2、1、1,是从综合到分裂的格式。在曲式结构上的节奏布局格式正好和其相反,是2、2、4从分裂到综合的格式,这两种反向的布局格式相映成趣,更加添了这段高潮处理的魅力。例2. 《让我们荡起双桨》 (乔羽词刘炽曲):
例4. 曲调5度大跳并伴随着节奏的切分进入高潮,《向日葵》(管桦词张文纲曲): 例5. 曲调6度大跳进入高潮,《雷锋叔叔望着我们笑》(卢咏椿、李慧明词顾秀尔曲): 例6. 曲调7度大跳进入高潮,《爷爷为我打月饼》 (徐庆东、刘青词梁寒光曲): 例7. 曲调8度大跳进入高潮,《种瓜》(刘饶民词刘天浪曲): ❸用模进或自由模进逐渐进入高潮: 例9.《种太阳》(李冰雪词王赴戎、徐沛东曲),在本例中,由连续4次下2度自由模进作为高潮的准备,然后6度上行大跳进入高潮: ❹在具有民歌风的歌曲中用衬腔作高潮:例10. 《祖国祖国多美丽》(王玉田词曲): ❺用呼喊或口号作为高潮:如聂耳的《码头工人歌》,又如例11. 《一分钱》(潘振声词曲): 在由两个以上段落构成的歌曲中,高潮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段落中 (带再现段落的歌曲可将高潮安排在中段的末尾),每一段落也可分别有一个小高潮,但小高潮的规模不应超过全曲的总高潮。 ☚ 调式、调性对比 曲调的组成单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