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泌乳素血症
高泌乳素血症系多种病因所致的血清泌乳素浓度超过正常(女性1~25ng/ml,男性1~20ng/ml)高限,临床上可伴有溢乳症或溢乳-闭经症,也可无症状。多见于女性。
病因和发病机理
❶下丘脑及神经系病变: 颅咽管瘤、神经胶质瘤、松果体瘤、脑室膜瘤、结节病、脑炎、脑膜炎、肉芽肿瘤及脊髓空洞症等。由于某些病变使下丘脑分泌泌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不足,使下丘脑对垂体分泌泌乳素(PRL)的抑制减除。
❷垂体疾病: 泌乳素腺瘤、垂体混合细胞瘤或无明显肿瘤仅有高泌乳素血症伴溢乳-闭经综合征,系垂体分泌PRL过多所致。混合细胞瘤中以分泌生长激素(GH),ACTH及PRL的组合较多。肢端肥大症,由于生长激素的生乳作用,也可能是由于PRL的释放增多。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伴皮质醇增多症,除分泌大量ACTH外,还可分泌过多的PRL。Nelson’s综合征者可能由于垂体肿瘤增大压迫了垂体柄,阻碍了下丘脑的PIF到达垂体前叶,从而引起PRL分泌增多。如垂体柄切断后亦使下丘脑释放的PIF不能到达垂体,致使PRL分泌增多。
❸其他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增多,刺激垂体PRL分泌增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血中雌激素通常正常或相对增高。而相对稳定水平的雌激素可通过协同作用刺激PRL细胞增生肥厚和PRL合成增多。
❹异位PRL分泌综合征: 见于未分化支气管癌、肾癌,它可产生PRL样物质或产生能抑制PIF对垂体作用的分子。
❺乳房区刺激: 吸吮乳头、带状疱疹,胸部手术、乳腺炎、乳腺肿瘤等胸壁病变,刺激乳房区周围神经,可通过脊髓、脑干而影响下丘脑功能,解除其对垂体PRL的抑制作用。
❻药物:雌激素、口服避孕药可能刺激PRL细胞增生肥厚及PRL分泌增加。氯丙嗪、酚塞嗪、利血平及甲基多巴等通过抑制下丘脑PIF的分泌,导致垂体PRL分泌增多。
❼空泡蝶鞍伴空蝶鞍综合征。
❽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女性溢乳,但查不出任何原因,月经正常,生殖器不萎缩。
临床表现 根据不同病因可有:
❶溢乳和月经紊乱:溢乳症见于30%的本症中,有些轻症病例虽然可有正常月经,月经量减少或无排卵性月经,但多数为继发性闭经。也可无症状,常不生育。
❷垂体瘤症群: 泌乳素瘤常为垂体微小腺瘤,早期女性可无症状仅有溢乳及月经失调男性可表现为阳萎,性欲减退。肿瘤增大后可伴有头痛,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症群。以往在女性溢乳-闭经综合征中常分为Chiari-Frommel综合征,指产后起病伴闭经-溢乳症,del Castillo综合征指非产后起病者,For-bes-Albright综合征,起病与妊娠无关,伴垂体瘤者。但近年来发现上述三个综合征大都系垂体微小腺瘤引起。此外,可见有肢端肥大症或皮质醇增多症症群。
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❹各种不同病因的原发病症群。
对高泌乳素血症病人,需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找出病因予以治疗。应仔细询问有无应用有关药物,月经及生育、哺乳史,详查乳房及生殖系统等体征。蝶鞍区下丘脑-垂体的X线检查。激素测定主要包括PRL、卵泡刺激素(FSH)与黄体生成激素(LH),以及雌激素水平等。如PRL>100ng/ml,则有泌乳素瘤的可能,如>200ng/ml则几乎可确诊为瘤。必要时还可采用TRH或Sulpiride兴奋试验或L-Dopa抑制试验有助于病因诊断。还需警惕某些恶性肿瘤所致的异位内分泌综合征。经反复检查未发现任何原因者属“特发性高泌乳素血症”。
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如药物引起者应即停药。垂体瘤所致者则行肿瘤切除,并辅以放射治疗。溴隐亭从小剂量开始于进餐中或睡前口服,每日一次,以减少反应,以后渐渐加大到2.5mg~5mg,每日三次。一般须续用数月可使腺瘤缩小,症状消失,有时可受孕。异位PRL分泌综合征应尽量切除原发肿瘤,再辅以放疗或化疗。无垂体瘤证据的高泌乳素血症者可试用雌激素及黄体酮周期治疗,亦可应用炔诺酮避孕药。溴隐亭效果显著,L-Dopa 0.25~0.5mg,每日三次,也可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