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治疗骨折、脱位和手外伤的重要内容之一。目的是促使损伤部位的功能早日恢复正常。在复位后固定期间就要开始进行,以主动地作肌肉伸缩练习为主,被动活动忌用暴力,以免加重损伤,锻炼要有计划和系统性。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和摩捏等来达到锻炼身体、预防和治疗骨关节损伤和其他疾病,使身体康复的治疗方法。又名“练功疗法”、“练功活动”或“活动疗法”,古称“导引”。功能锻炼对治疗骨关节损伤、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有着重要的意义。
早在《灵枢·病传》中就有“导引”的记载:“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得之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提出:“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说明了功能锻炼远在秦汉以前已成为一种重要疗法。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就已绘有动作形象和文字注明导引练功疗法治疗骨关节疾患。汉代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得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是以古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輓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三国志》卷二十九)。因而创立了“五禽戏”。它是通过运动肢体的方法以达到防治疾病,属全身锻炼的一种。唐代蔺道人很重视患肢固定后的功能锻炼,指出:“凡夹缚用杉木皮数片,周回紧夹缚,留开皆一缝,夹缚必三度,缚必要紧。”“凡曲转,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曲则得伸,得伸则不得曲,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这种固定与功能锻炼统一的辨证观点,一直是指导临床的重要理论根据。唐代之后,对于练功疗法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包括了太极拳、八段锦、十二段锦、易筋经、少林内功等。近代又在这些基础上发展成一整套的骨伤科练功疗法、保健体操、保健功等。
功能锻炼的作用
能促进全身和局部气血的运行,使全身气血畅通,灌流充足,各种病理产物得到及早吸收和排除,减轻疼痛,加快患肢消肿,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功能锻炼能使固定部位邻近关节和其他组织进行自主的活动,因而可以防止废用性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强直、疤痕粘连等; 骨折在有效的固定下,可利用功能锻炼时肌肉的弛张、拮抗、挤压的作用使复位满意的骨折端趋向稳定,对于骨折断端间的残余成角及侧方移位,还可以在固定中逐渐得到矫正; 骨折、脱位经过手法整复和固定之后,虽然在解剖形态上得到修复,但肢体的功能往往还可因筋脉受伤、瘀血停滞等原因受到不同程度的障碍,而适当和合理的功能锻炼,促进了全身气血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血行瘀自散,所以它又有助于损伤的肢体尽早愈合和功能尽快恢复。
功能锻炼的要求和原则 练功前要将功能锻炼之目的和意义对患者说明,只有使患者理解后,才能充分发挥其练功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密切配合; 医者应分析伤情及估计预后,提出各个时期的练功计划; 功能锻炼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患者主动活动为主 (全身和局部),不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损伤的被动活动为辅,切忌采取任何粗暴的被动活动; 练功的方法要适当,动作要协调、对称、平衡、多面、坚持不懈、循序渐进; 练功时以腱肢带动患肢,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幅度由小到大。根据损伤的初、中、后期不同的特点,可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
损伤初期,经脉受伤,气血两损,瘀血停滞,肿胀较严重,骨折刚复位而未连接,宜作加强气血运行、促进肿胀消退的活动。例如上肢作金龙探爪、耸肩,下肢作踝部屈伸及股四头肌舒缩活动; 损伤中期,肿胀基本消退,瘀未全去,新骨始生,宜作促进瘀去生新及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直的活动。例如上肢作肘部屈伸,下肢作直腿抬举,腰背部作飞燕式、拱桥式等活动; 损伤后期,骨已临床愈合,或者已解除夹缚固定,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宜作以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为主的活动。例如上肢作手指爬墙、手拉滑车,下肢作扶拐走行,白鹤转膝、行者下坐等活动,直至痊愈。但各期的功能锻炼并非绝对划分的,可以灵活运用。对于功能锻炼的动作宜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精神状态和伤病的时间、程度、性质、部位、类型以及骨折端整复后的稳定程度等而有所不同。对于能引起骨折端间的剪力、成角力、扭转力等不利的活动 (如前臂骨折的旋转活动、外展型骨折早期的外展活动、尚未愈合的下肢不稳定骨折的下地活动等)应严格限制,对断端间产生有利于骨折愈合的生理性冲击或挤压活动,应加以鼓励。功能锻炼的时间要早,时机要抓紧,一般在整复和夹缚固定后,即可进行。同时,在锻炼过程中要适应四时气候,注意保暖,以免着凉。对于后期的锻炼,可同时进行热敷、熏洗等,疗效更佳。
功能锻炼方法 有颈项功、腰背功、肩肘功、腕掌功及足腿功,如下述。
颈项功 (1)与项争力: 坐或站立位,站立时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头颈部尽量前屈,使下颌部接近胸骨柄上,然后还原,颈部尽量后伸,使之抬头望天,再还原。屈伸反复交替。
作用: 恢复颈部屈伸功能。
(2)左右侧屈: 坐或站立位,站立时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头向左侧屈曲,后还原,再向右侧屈曲,还原。左右交替。
作用: 恢复颈项部侧屈功能。
(3)往后观瞧: 坐或站立位,站立时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保持挺胸位置,头按水平方向转向左方,眼睛由平视前方,水平转视左方,还原后,头按水平方向转向右方,眼睛由平视前方,水平转视右方,再还原。左右交替。
作用: 恢复颈项部旋转功能。
(4)金狮摇头: 坐或站立位,站立时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叉腰,头部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回环活动,顺逆交替。
作用:恢复颈项部伸屈旋转等功能。
腰背功 (1)仰卧拱桥: 仰卧位,上肢屈肘,下肢屈髋、屈膝,以头、双足、双肘后侧五点作支撑,用力拱腰,使胸、腹部挺高,脊柱呈过伸位,身体成拱桥状。经过一个阶段锻炼后,腰部肌力较好时,可把双上肢屈肘放在胸前,以头、双足三点作支点,用力挺起胸腹,作拱腰锻炼。并可逐渐用双掌(双上肢旋前、上举,双掌置于双肩后支撑床面)、双足为支点,使全身腾空,作拱桥式锻炼。
作用: 增强腰背部肌肉的力量,并能使胸腰段压缩性骨折的椎体复原,防治腰背痛。
(2)飞燕点水: 俯卧位,头转向一侧,双上肢伸直置于身体两侧。两腿交替向后过伸,还原后两腿同时向后过伸,还原。双上肢用力后伸,头与背部尽力后仰,再还原。上身躯体与两腿同时向后过伸,全身翘起,仅让腹部着床,形如飞燕,使脊柱处于过伸位置。
作用: 同仰卧拱桥。
(3)前俯后仰: 站立位,双下肢保持伸直,腰部作前屈,手掌尽量着地。后仰时,双下肢仍保持伸直,腰部尽量过伸,头和上身躯体后仰。
作用: 强腰固肾,治疗腰部痠痛。
(4)左右侧屈: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叉腰,腰部作左、右侧屈动作。
作用: 增强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舒通筋络,以达到治疗腰背痛的目的。
(5)风摆荷叶: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叉腰(拇指在前方,余四指在后方),躯干与腰部同时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动作由慢到快,旋转幅度由小到大,顺逆交替回旋。两腿始终伸直,膝部勿屈。
作用: 流通气血,强腰固肾,治疗腰背痠痛,止虚汗,治遗精。
肩肘功 (1)耸肩: 坐或站立位,患肢屈肘或微屈肘,以健肢手掌扶托患肢前臂,患肩作向上、向下的收缩、放松活动。
作用: 增强肩部筋肉的活动,达到消除患肢肿胀、防止肩关节粘连的作用。适用于锁骨和上肢骨折时早期锻炼。
(2)弯腰划圈: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向前弯腰,上肢伸直下垂,作顺,逆时针方向划圈,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作用: 恢复肩关节的功能。适用于肩部骨折、肩关节脱位等的后期锻炼和治疗漏肩风的锻炼。
(3)上肢回环: 双足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健手叉腰,患肢外展90°后作顺时针或逆时针划圈回环动作,速度由慢到快,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交替。
作用: 同弯腰划圈。
(4)手指爬墙: 站立位,正面向墙壁或侧身面背墙壁,用患侧手指沿墙徐徐向上爬行,使上肢高举到最大限度,然后再沿墙归回原处,反复多次。下次练功时,爬行的高度应稍增加,循序渐进。
作用: 同弯腰划圈。
(5)手拉滑车: 安装滑车装置,患者在滑车下,坐位或站立位,两手持绳的两端,以健肢带动患肢,徐徐来回拉动绳子,一高一低,来回拉动。
作用: 适用于上肢骨折和脱位后期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肘关节的屈伸功能的锻炼,以及治疗漏肩风的锻炼。
(6)箭步云手: 站立位,患侧下肢向前跨半步,成箭步站立,患肢前臂中立位,握拳,以健手托扶患侧前臂或腕部,先使身体重心逐渐后移,并同时双上肢徐徐屈肘,至前臂逐渐靠至胸前的时候,再使身体重心逐渐向前移,双上肢由屈肘徐徐变成伸肘,并同时把患肢前臂在同一水平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慢转一圈的动作,如此交替,反复多次。
作用: 增强气血循行,防止上肢肌萎缩及肩、肘关节功能障碍。适用于前臂骨折的中期锻炼。
(7)肘部屈伸: 坐位,患肢上臂平放于台面,前臂旋后,握拳,健手握患肢前臂,用健手带动患肢作屈肘、伸肘锻炼,锻炼时应该用自己的最大力量使屈伸肘的范围逐渐增大。
作用: 适用于肘部外伤后期,恢复屈伸功能的锻炼。
腕掌功 (1) 金龙探爪: 五指尽量伸开,再用力握拳,反复交替进行。
作用: 改善前臂与手部的气血循行,消除前臂远端和手部肿胀,恢复掌指关节的功能,适用于上肢骨折与脱位时的早期锻炼。
(2) 鲤鱼摆尾: 用力握拳 (或不握拳),作腕背伸活动,随后作腕屈曲活动,动作宜慢而有力,伸、屈动作反复交替进行。
作用: 恢复腕关节的屈伸功能,适用于腕部外伤的中、后期锻炼。
(3) 棕叶迎风: 五指伸直,作腕关节向尺侧、桡侧来回摆动的活动。
作用: 恢复腕关节侧屈功能,适用于腕部外伤的中、后期锻炼。
(4) 手滚圆球: 手握两个圆形小钢球,活动手指使圆球滚动或使两球不断变换位置。
作用: 恢复指间、指掌关节的活动功能,适用于手部外伤的中、后期锻炼。
(5)金丝绞腕: 将上臂紧贴胸侧并屈肘90°,手握圆棒,作前臂旋前、旋后的活动。
作用: 恢复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动功能,适用于前臂骨折后期锻炼。
足腿功 (1) 仰卧举腿: 仰卧,下肢直腿徐徐举起,然后慢慢放回原位。
作用: 增强下肢肌肉(特别是股四头肌)的力量,适用于下肢骨折和脱位的中期或扶拐下地前的锻炼。
(2) 蹬空增力: 仰卧,下肢直腿徐徐举起,之后作屈髋屈膝和踝背伸动作,再向前上方伸腿蹬足和踝跖屈,最后放回原位,反复进行。
作用: 增强下肢的气血循行,能防止肌肉萎缩,恢复髋、膝和踝关节的功能。
(3) 股四头肌舒缩: 仰卧位,下肢伸直,用力收缩股四头肌,片刻后再放松,如此反复进行。
作用: 增强下肢气血循行,消肿,防止股四头肌萎缩,适用于下肢骨折和关节脱位的早、中期锻炼。
(4)白鹤转膝: 两足并拢站立,两膝稍屈曲或作并蹲状,两手掌分别轻按双膝上,然后膝关节作顺、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活动,旋到前方位置时,膝关节屈曲,旋到后方时,膝关节伸直。反复进行,顺逆交替。
作用: 恢复膝关节活动功能,适用于下肢外伤的后期锻炼。
(5) 行者下坐: 两足开立,距离与肩同宽,两手抱肘,足尖着地,足跟轻提,然后慢慢下蹲,尽可能臀部下触足跟,两手放开成掌,两臂伸直平举,片刻后再起立,恢复原来的姿势,一蹲一起,反复进行。亦可双手扶床或扶持他物进行下蹲。
作用: 同白鹤转膝。
(6)踝部屈伸: 仰卧位或坐位,足作背伸、跖屈的活动,反复交替。
作用: 恢复踝关节屈伸活动功能,适用于下肢骨折早、中、后期锻炼。
(7)踝部旋转: 仰卧位或坐位,踝关节作顺、逆时针的旋转,顺逆交替,反复进行。
作用: 恢复踝关节的活动功能。
(8)搓滚舒筋: 坐位,患足踏于竹管或圆棒上,来回搓滚竹管或圆棒,使膝、踝关节做伸屈活动。
作用: 恢复膝、踝关节的伸屈功能。
(9)扶拐行走: 用手扶持拐杖下地进行步行锻炼。解除牵引后,先扶双拐下地作患肢不负重的步行锻炼。当骨折端有连续性骨痂,或脱位整复后关节周围软组织修复较好时,患肢可循序渐进地增加负重。骨折愈合较好后,可改用单拐。骨折愈合牢固后才弃拐行走。
作用: 健腿力,防止肌肉萎缩,适用于下肢骨折、脱位解除牵引后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