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高常侍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高常侍集 高常侍集诗文别集。唐代高适作。适字达夫,官至散骑常侍,故名。原集为二十卷,已佚。今有《四库全书》所收影宋钞本,十卷,计诗八卷,文二卷。又有影印明活字本八卷。别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均为二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一卷。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12月印行出版。 ☚ 李太白集 刘随州诗集 ☛ 高常侍集 高常侍集诗文别集。十卷,其中诗八卷。高適撰。高適于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已有集进奏于朝。今敦煌写卷中多有適诗,敦煌卷子伯三八六二有《高適诗集》残卷,此卷“避唐讳甚严,的是唐人所书”(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今本適诗,编于进奏本后、此卷子本前,然此卷亦非最后之定本。另伯二五五二、伯二五五五等《诗选》残卷中皆有其诗,其中伯二五五二与罗振玉《鸣沙室佚书》中《唐人选唐诗》互为接连,乃同一写卷分裂而成。今存的写卷中有不少诗作为適集中所无。適集于两《唐书》中均作二十卷,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录为十卷,可见宋代曾重编、重刊,宋孝宗乾道(1165—1173)间又有陆游刊本,然诸多宋椠旧本皆不传。今行于世的影宋、覆宋本颇多,尤其是清初辗转影抄宋本,钱曾《读书敏求记》卷四云:“《达夫集》,予借林宗宋椠本影摹,族祖求赤又从予转假去录而藏于怀古堂。今宋椠本流落无闻。予本久已归之沧苇(季振宜),此乃怀古堂录本也。”清陈树杓《带经堂书目》亦提及此“传录钱求赤怀古堂影宋本”。《四库全书》所收则为鲍廷博知不足斋影宋写本。今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残本,序次、文字多与馆藏的清初影宋抄本同,是知其亦为据宋精抄本。明抄《唐十八家诗》本《高常侍集》一卷,与上述诸本同,皆不分体。估计以上诸本乃据某一不分体之宋刊影抄,当属同一系统。明人另有覆宋刊的分体十卷本,藏北京图书馆,郑振铎题跋中疑此本出于南宋书棚本。又有瞿镛铁琴铜剑楼藏十卷本,前八卷为诗赋,后两卷为文,诗则依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五绝、七绝编次,今亦藏北京图书馆。此两种分体本,在文字上相差不大。高適集的刊行,后以诗单行者多,北京大学藏明刊《唐十二家诗》本,凡八卷,其集名、行款、分卷以及篇目序次与分体本前八卷无异,似为汰文而刊行。张逊业《十二家唐诗》,只是将十卷分体本前八卷并成上、下二卷,并未作多大改动,故源于张逊业本的杨一统刊《唐十二名家诗集》本、郑能《唐十二家诗》本以及许自昌《前唐十二家诗》本皆无甚大异。明铜活字本虽与上述几种同源,序次、文字、篇目相差却较大;《四部丛刊》所收即为此本,同时又校正了一些舛误。今人刘开扬有《高適诗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4年又出版孙钦善校注的《高適集校注》。 ☚ 常建诗集 李翰林集 ☛ 高常侍集别集。十卷。唐高适撰。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居于宋中(今河南商丘)。早年游历长安、蓟门、卢龙一带,天宝八载(749)经人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后辞官。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高常侍集》凡诗八卷,文二卷。高适诗有较强的现实性,其成就最高的是边塞诗,《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是代表作。诗中描写了士卒艰苦的边塞生活和激烈的战斗情景,歌颂了他们保卫边土、欲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并揭露了军中将士苦乐悬殊等矛盾,流露出诗人忧国爱民的情怀。但高适也有部分作品赞美了不义战争,如《李云南征蛮诗》等。高适的一部分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第九首,《东平路中遇大水》等,描写了农民在灾害和赋税压迫下的贫困生活,表示了诗人的同情。他还在一些诗中提倡轻徭薄赋,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高适有较多的咏怀诗,他通过咏史、赠别、谈侠等形式表述个人理想,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如《别韦参军》、《封丘作》等。他也抒发友情和别意,或表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人日寄杜二拾遗》等。高适还有一些诗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安史乱后,在《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诗中流露出对局势的忧虑和对乱军的愤慨。高适诗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在当时已享有盛名,殷璠《河岳英灵集》称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 高适诗集最早为唐人张九皋编,已佚。新、旧《唐书》著录其文集二十卷,亦佚。今有《四库全书》所收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十卷,《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八卷,另有明张逊业、许自昌等辑本,均为二卷,明杨一统辑《高适集》一卷。注本有今人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皆附年谱。 高常侍集 诗文别集。十卷。唐高适撰。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生于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卒于唐永泰元年(765年)。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少孤贫,与李白、杜甫共游梁、宋间,落拓失意。天宝中,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参河西节度幕府,官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史乱起,拜侍御史,迁谏议大夫,出为淮南节度使,历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官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 是书卷一至卷八为其诗,卷九为杂著,卷十为表。高适以诗名,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体可分为三类:(一)边塞诗。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一个最负盛名的诗人。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全部四十多首边塞诗,以强烈的报国思想和立功愿望为主调,一方面鼓励人们“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另一方面又向往“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的和平生活。最受人称诵的《燕歌行》,慷慨激昂中不乏缠绵婉转,各种复杂的感情错综交织、变化起伏,把闪光的思想和多变的韵律纳入一个完整的结构之中。(二)刺世嫉邪之作。如《自淇河途中作》、《东平路中遇大水》、《行路难二首》、《古歌行》、《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等,或对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表示了同情,或对统治者的 骄奢淫逸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批判。(三)感怀咏史之作。此类诗数量最多,且思想内容较复杂。大都是咏叹历史遗迹,或在赠别送友的诗里表述个人的理想,慨叹遭遇蹭蹬。但这类诗仍写得慷慨豪放。感情深挚,意气骏爽,语言端直,笔力浑厚,是高适诗的基本特点。以诗体而论,古体胜近体,尤以七古为擅。近体以七言为优。 唐人编的高适作品集已佚。《高常侍集》有明汲古阁影宋抄本、明刻本、明铜活字本等。《高常侍集》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四部丛刊·集部》。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版),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版)。 高常侍集 高常侍集10卷,唐高适撰。其集《唐志》作10卷,《通考》又有集外文1卷,诗1卷。此本从宋本影钞,内廓字阙笔,避宁宗嫌名,当为庆元以后之本。该集收赋2篇:《鹘赋》、《东征赋》。该集为《四库全书》所收。另有宋乾道陆游刊本、明上陵校刻本、明正德刊本、明铜活字8卷本、《四部丛刊》本、《畿辅丛书》本等。 ☚ 李太白集 刘随州集 ☛ 高常侍集诗文集。唐人高适(706—765)撰。十卷。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掌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旧唐书》本传说:“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原集二十卷,已佚。今有《四库全书》所收影宋钞本,存诗二百余首。或反映个人早年坎坷遭遇,如《别韦参军》、《蓟中作》等;或反映人民苦难,如《封丘县》、《东平路中遇大水》等;而最为世人称道者则为边塞诗,虽为数仅占十分之一,却能深刻揭露唐代边防政策的弊病,表现出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对战争的评价。代表作为《燕歌行》。诗多为古体,尤以七言歌行擅胜。殷璠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河岳英灵集》)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或“岑高”,同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此编有诗八卷,分一百八十九题,二百二十五首,不分体;文二卷,其中一卷为赋、赞、记、序、祭文七篇,一卷为表九篇。该本比较精审可靠,但缺《塞下曲》(“结束浮云骏”)、《酬庞十兵曹》、《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同吕员外酬田著作幕门军西宿盘山秋夜作》、《哭裴少府》、《赠杜二拾遗》、《逢谢偃》等七首。另有明代刻本亦为十卷。卷一至卷四为赋、五言古诗,卷五为七言古诗,卷六为五律,卷七为五言排律,卷八为七律、五绝,七绝,卷九为表,卷十为赞、记、序、祭文。该本系明人在影宋钞本基础上增补而成,混有伪作七篇,另少一首真作《淇上别业》。又有明刻《唐十二家诗》本,八卷,即割取该本前八卷而成,篇目次第别无二致。又有明铜活字本八卷,明张逊业辑二卷本,杨一统辑一卷本等。适诗文向无注本。一九八一年,中华书局出版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书前有刘所编《高适年谱》,书后附有《论高适诗》。校勘精审,较可信赖。 高常侍集 高常侍集别集。十卷。唐高适撰。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居于宋中(今河南商丘)。早年游历长安、蓟门、卢龙一带,天宝八载(749)经人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后辞官。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 ☚ 王右丞集 杜工部集 ☛ 高常侍集 《高常侍集》唐代诗文别集名。高适撰。因高适曾任散骑常侍而得名。原集20卷,现已散佚了。现在流传的都是明代刻本,都10卷,其中诗8卷,文2卷。今人刘开扬 《高适诗编年笺注》是通行本子,中华书局1981年排印出版。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出版。选本有刘开扬的《高适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 ☚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 高常侍集别集。唐高适(官散骑常侍)作。原集二十卷,已佚。通行有明活字影印本八卷:诗七卷,赋一卷。今有中华书局1981年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本。 高常侍集十卷。唐高适(701?—765)撰。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沧州渤海 (今属河北) 人,《旧唐书》又作渤海蓨人。少性拓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天宝中,士大夫均以诗歌干进。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于诗,一学即工,气质自高。曾授封丘尉。任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后擢谏议大夫。出为蜀彭二州刺史,迁西川节度使。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著有《高适集》等。其集版本较多。《新唐书·艺文志》作二十卷;《崇文总目》作文集十卷,诗一卷;《郡斋读书志》亦作文集十卷,集外文二卷,别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只录文集十卷。自宋以来,惟十卷本传世,原本已残缺。此本据鲍士恭家藏汲古阁影宋抄本,分为十卷,其中诗八卷,文二卷,前后无序跋。亦无集外诗文。高适之诗平易生动,语言直书胸臆,内容丰富,给人以粗犷酣畅之感。殷璠曰“适诗有气骨”,杜甫称赞其诗“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今亦传世的高集善本,还有明刻本,均为十卷。《四部丛刊》据明活字本影印,共八卷,较十卷本少文二卷。罗振玉与王重民在敦煌遗书中辑高适诗不传世版本共八十七首。高适集的今注本,有刘开扬的《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和孙钦善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