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高僧法显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高僧法显传

 《高僧法显传》,又名《佛游天竺记》、《佛国记》、《法显传》、《历游天竺记传》等。是重要的佛教传记。1卷,东晋沙门法显撰成于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历代汉文大藏经均收入,明以后诸丛书也有刊本,另有单刻本多种。近代有多种法文和英文译本。如1836年A. Remusat法译本,1869年S. Beal、1886年J.Legge、1923年H.A.Giles、1957年李荣熙的英译本,1936年小野玄妙日文《国译一切经》译本。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章巽先生的 《法显传校注》。
 法显(约337-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 人。3岁出家为沙弥,20岁受大戒。常慨叹当时传译的律本不全,决心前往印度寻求。他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和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从长安出发,西度流沙,越葱岭,抵印度。遍历北、西、中、东天竺,获梵本经律论多种。后又泛海前往师子国 (今斯里兰卡),住两年,又获多部梵本经律论。由海路回国,途中经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于义熙八年 (412) 抵青州长广郡牢山 (今山东青岛崂山)。前后凡14年,历多种艰险,游30余国。次年,到达建康(今南京)。义熙十年(414),他追忆西行经过,把在各国的见闻记录下来。又隔两年,有人请他冬斋,重提游历情况,劝他将前记补充整理,他便详细改写,遂成此书。
 该书是中国古代高僧以亲身经历记载留学印度过程的第1部旅行记。它按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自发迹长安至度葱岭,北天竺、西天竺记游,中天竺、东天竺记游、师子国 (今斯里兰卡)记游、浮海东返的完整过程。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客观地反映了5世纪初印度、斯里兰卡以及西域各国的佛教情况,兼及这些国家的里程方位、山川地理、文化艺术、风土民情,以及当时印度笈多王朝的社会情况。有关佛教的记载,重点是当时西域各国 (如于阗、鄯善、竭叉等)、印度、斯里兰卡的佛教传播和佛教史迹。这些国家佛教大小乘的兴衰、寺院的建置、僧众的多寡、民众的信仰,在该书中都有反映。如于阗国14大僧伽兰4月的行像,竭叉国的般遮越师五年大会,巴连弗邑建卯月的行像仪式等重大佛事,均为作者所亲历。佛教史迹方面,该书记载了释迦牟尼降生的迦维罗卫城(现通译迦毗罗卫)、成道的伽耶城(即菩提伽耶)、初转法轮的波罗㮈城(现通译波罗奈斯)、论议降伏外道的舍卫城、为弟子说法的王舍城、预告槃的毗舍离城、正式入灭的拘夷那竭城(现通译拘尸那揭罗)等佛教圣地。对其中著名伽兰如舍卫城的祗洹精舍,毗舍离国的大林重阁精舍、庵婆罗女园,波罗奈斯城的鹿野苑精舍等,均有细致描述。另外还记载了佛陀大弟子阿难分身塔,舍利弗本生村,阿阇世王、阿育王等所造塔,阿育王铭记及泥犁城石柱铭记,500结集石室,700僧检校律藏纪念塔等遗迹。上述资料,或可与佛经所载相印证,或可与印度历史相参照。本书有关世俗社会生活方面的记述则成为恢复当时印度社会面貌的重要资料。当时正是超日王在位时期,是印度笈多王朝的最盛时期。在摩头罗国一节中,作者详细记述了中天竺 “寒暑调和”、“人民殷乐”、刑法不用、去住自由的生产发展和社会繁荣的景气以及举国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不卖牲口酒肉等受佛教影响的社会生活状况。本书类似的记载,可补印度古史之所未详。再者,本书记载的往返旅程,指出了当时东西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一支主要路线。与法显同时或稍后西行求法的僧侣,有的也曾写下行记,但先后散失,只有本书得以保存流传,因此它对后来去印度求法的僧侣,是一部必读的著作,成为他们的旅行指南。唐代玄奘编撰的 《大唐西域记》、义净著述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都曾以该书为参考。一些史地著作,也多援用此书材料,如 《水经 ·河水注》即曾利用本书有20余处,北起今新疆境内,南及印度河、恒河两流域,包括地区很广。
 该书自近代起,深受国内外学者重视。欧洲法、英诸国和日本的学者,自19世纪前期以来,相继从事对它的译注和研究工作。国内学者有关本书的研究,如:丁谦 《晋释法显佛国记地理考证》 ( 《浙江图书馆丛书》第二集);岑仲勉《佛游天竺记考释》(1934年,商务印书馆);贺昌群《古代西域交通与法显印度巡礼》、(195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
高僧法显传

高僧法显传

中国佛教传记。又称《历游天竺记传》、《佛国记》、《法显传》、《法显行传》、《法明游天竺记》(避唐中宗李显讳,易“显”为“明”)。一卷。东晋法显撰。法显(约337—422),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三岁时,父母恐其夭折,将他度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因慨叹经律缺讹,誓志寻求。于东晋隆安三年(399)偕同学慧景、道整等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西域至印度诸国,旋往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于义熙八年(412)夏,途经南海返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于各处搜集、抄写了《摩诃僧祇部律》、《萨婆多部抄律》、《杂阿毗昙心论》、《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祇毗昙》、《弥沙塞律》、《杂阿含经》、《杂藏经》等十余部,约百余万字的梵本佛经携回国。次年至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于道场寺与印僧佛陀跋陀罗共译了《大般泥洹经》六卷、《摩诃僧祇律》四十卷、《僧祇比丘戒本》一卷、《僧祇尼戒本》一卷、《杂藏经》一卷等。
据此书卷末所附的跋语载,晋义熙十二年(416),法显由于迎请他冬斋的人,重新问起求法之经历,并劝其将此作传,遂根据自己归国后追忆记录的西行留学求法之亲身经历,详细地加以补充和改写,撰成此书。
《高僧法显传》依西行年代先后为序,按旅程前后,记录了法显偕同学慧景、道整等于晋隆安三年(399)始,迄义熙八年(412)夏止,计十四年间,由长安出发,经西域、于阗至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留学求法的陆海旅程,所见所闻及历尽的艰险困难。对所经三十余国的里程方位,山川形势,风土民情,文化艺术等皆为述及,而尤以佛事记录为主,详细记载了当时西域、印度、斯里兰卡等诸国佛教的传播和残存的佛教,佛陀史迹,佛舍利和佛物保存处和守护供养仪式,以及各地著名的伽蓝、胜迹。此外还记述了当时印度笈多王朝的社会情况,中印度僧众住处随宗供养诸圣弟子的风气,诸国王供养僧众行食的仪式等。
此书内容大体分为三大段章:一、叙述法显等自隆安三年至五年(399—401),从长安出发,经敦煌,历西域六国达葱岭等行程。二、叙述自隆安六年至义熙七年(402—411),度葱岭至印度,历北、西、中、东印度二十余国和斯里兰卡诸国巡礼佛迹等行程。三、叙述自义熙七年冬至八年夏间,道经南海返抵青州牢山南岸的行程,并附记从青州转赴建康的行程和经历。
此书成于义熙十二年(416),为中国古代高僧以亲身经历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情况的第一部旅行记。书中指出当时东西商业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一条主要路线,提供了各地之间的距离及行旅险易情况等有关的资料,对于后来去印度求法的人,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书中保存了有关西域诸国的许多可贵的古代史地资料,对研究当时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宗教、地理、文化、社会情况都有很大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叙述古雅,非后来行记所及。后人编译、撰述游记多以此书作参考,中国其他史地志内亦多援用。此书在近代有多种文字的译本,极为各国历史学者和考古学者所重视。1957年北京曾出版李荣熙的英译本。但该书在传抄中亦有脱落讹误处。
各种藏本均有收录,金陵刻经处有题为《历游天竺记》单行本。

☚ 牟子理惑论   妙法莲华经疏 ☛
0000016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8:24:31